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GuoHuaiJie


記錄一下,這是第一次受到邀請。昨天下午申請的頭條號,正在審核期,開始回答問題,第一反應以為是普通的問答題,只做了簡單回覆,留意到其他同學的回覆,才恍然發現,真的是,大家都太用心了,有很多精彩的回覆,關鍵是都特別認真和有心。為大家點贊。

同學群初建,很熱鬧,越來越不愛聊天了,個人觀點,也許是沒那麼多共同語言了。群裡,大部分都是湊熱鬧,開玩笑,真的要聊什麼事情,還得一對一單獨溝通,開玩笑的內容,無非是同學期間的那些回憶和點滴。湊熱鬧,就是分享身邊的及時新聞等等,隨著年齡增長,開玩笑和湊熱鬧都分時候和人,特別通過這次疫情,可能大部分人會想著,如何開心,如何隨心,如何過。或者會想著,需要工作,需要賺錢。大家會把時間花在需要的地方。世故?不太好這麼定位~同學情,至真至純,有需要,依然會一呼百應的。


黃丹8299


微信同學群裡聊天的同學確實比剛建群時聊得少了,我下面談下我自己的感受吧。

倒不是說同學們都是世故,主要原因是同學之間分散太久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共同話題少了,所以聊天少了,我自己是不喜歡說客套話的人所以沒什麼事情一般都不在同學群裡聊天的,有幾個平常相處得好的同學我們一般都私聊

還有一點,同學之間每個人現在的工作不一樣,社會上混得有好也有不好的,不像讀書時大家都一樣這麼簡單。所以微信群裡聊天的少了。





阿蓮的美好生活記錄


不是世故了,而是話題太少了。我有三個同學群,小學,高中,大學。由於初中總分班,感情過淡,就沒有同學群。小學同學,都是鄰居,按居住局域劃的學區,所以都比較熟,聚會的次數也比較多,回顧往事,興趣盎然,彼此的父母兄弟姐妹們都認識,真的是重溫童年的舊夢,很開心的。但也就僅限於此了,現在層次差別太大了,學歷上,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大學畢業,碩士,博士,一應俱全。地域上,哪裡都有,工作崗位五花八門,不一一細說了,所以真的話題越來越少 說話的人越來越少,聚會也很少了。高中同學象徵性聚會幾次,比如畢業10年30年班級聚全年聚,小型的外地同學回來聚一聚,基本也沒有了,但群裡還能聊幾句,比小學同學群興旺。最熱鬧的是大學同學群,基本上不消停的,雖然分散在祖國的四面八方,但是話題不斷,聚會不斷,甚至相約一起養老,有幾個吧海景房都買在了一起。真能感受到濃濃的同學情。所以以我的經歷說同學群聊天越來越少,不是世故,是共同的話題太少了。


鼕鼕39533


記得剛建立微信同學群時,大家超級熱情,一天天嘰嘰喳喳的話,害我爬樓特別辛苦。後來不知哪天起,群裡幾天都沒人冒泡啦,起初我好奇,私底下問了幾個關係好的:咋回事啊?成緘默群啦?未料到得到類似的回覆“沒勁,尬聊死了。”我默默一分析,大家最開始的新鮮勁兒過去了,分散各地,各自有不同的社交群,隨著年齡的變化,交心一定找各人聊得來的。所以沒什麼好介懷的。


弓共


記得剛開始建同學群時,人員不多,就20來個。因為多年沒聯繫了。回想當初上學時的情景,開下某些同學的玩笑,互相調侃下,大家每天都聊的不亦樂乎。你發一個紅包,他發一個紅包,為了一毛兩毛,大家搶的熱火朝天。後來某些人只搶紅包一毛不拔,人員越加越多,遊戲就不好玩了,興致也過去了,聊天不方便了,慢慢的群裡只有偶爾過時過節的發些點贊圖片。大家的工作群,親朋好友群, 鄰居群,小區群,購物群,聊天群也越來越多,同學群就這樣慢慢的被丟棄在手機的末端。


央格納尼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願意和你分享我的個人經歷。

微信同學群,收錄的是青春年少時的同窗,他們擁有著和朋友玩伴全然不同的身份,於人生中屬於特別的存在!!!

高中群已經加了兩年了,兩年中不記得有在群中聊天的經歷,幾乎微信未響起過,偶爾發的都是一些鏈接,也沒有人回應,不過我要感謝發鏈接的同學們,能偶爾提醒我還有一個高中同學群,看起來有些無奈,但真的如此。

高中3年的同學群,由於文科班,全班65個同學,只有8個男生,那個時候就已經要好的同學結伴而行,加之學習重要,人際圈沒有那麼加深鞏固,畢業後孤身來到陌生城市,所有同學未再見過面,也沒有同學聚會的邀約,群中沒人說話也正常。

初中同學群,雖然只做了兩年的同窗,但是同學之間都是說過話,做過遊戲,一起嬉鬧過的,而且擁有比較有儀式感的記憶光碟,那時班主任特意找人拍攝,幫我們刻印的,我有時還會拿出來看看,即便現在光碟已不再是流行趨勢,但它承載的記憶是無可代替的,同學們逢年過節都會在群中發發祝福,有些同學都是私加的好友,現在還在朋友圈點贊,偶爾聊一聊生活日常,還是比較親切的。

所以我認為同學群不說話,不是世故,而是同學們可能已經變成了故事。

像我的這兩個同學群,有感情基礎的會聊一聊,但頻率也是少的,有些時候是真的不知該說些什麼,不瞭解同學所處的環境,沒有話題,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會對突如其來的問候感到受寵若驚。

也許僅僅只是因為彼此不再熟悉,分開多年後,青春已不復存在,只能相忘於天涯!!!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我個人的情況是,可能是因為常年沒有見面了,基本最少也10年了,每個人變化都很大,我大概瞭解了下,基本都是在老家孩子一兩個的,主要還是沒什麼共同話題了吧,實在不知道該說啥的,很多同學還是原本的樣子,沒有變化的,讓我覺得很親切同時又感覺很疏遠,他們還是張嘴就是鍋碗灶臺,點不新鮮的髒話(口頭禪)或許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我實在找不到一點點共同話題


用戶4703460304



南柯一夢話人生


多說無益

小團體的相處,尤其是大多數班級這樣的四五十人,能找到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或者共鳴點真的不多。

大家從共同的學校生活走向各自的家庭社會生活,從共同的專業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從共同的地域走向不同的遠方,從懵懂少年走向世故圓滑。只能說大家經歷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心境大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另外,大多數人疲於奔命,無暇顧及群裡跟自己不太相關的東西。而大家難免流俗,親貴遠窮……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街頭無人問


我的故事你的哥


關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越來越不愛說話這種情況,不僅僅侷限於同學群,除家庭群和工作群外,這種因緣際由組建的微信群都是這樣的,不是世故而是自然現象,這可以從人際關係心理學上找到答案,人際關係心裡學有些人際效應的研究說法,比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見面次數效應等等。

第一個首因效應,主要是體現在先入為主上。這種先入為主給人帶來的第一印象是鮮明、強烈和難忘的。雙方也很容易將“首因效應”存進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這方面在初中同學或高中同學群裡比較明顯,初高中適逢青春期,此刻內心對成長,獨立的渴望強烈,開始真正主動感受社交及人際交往的需求,也因為此刻內心純淨,沒有世俗的功利心,所以我認為這個階段交往確立的同學情是最美好的。

第二個近因效應:主要指最近或者最後印象的影響。某些人或某事在近期的表現所留下的印象。一般而言,工作關係的同事或熟人之間的交往方面,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這也可以說明同事工作群或家庭群在活躍度方面一直表現的比較高頻,而同學群裡一般在逢年過節組織一次聚會後會有一段高頻率的活躍度,過後就歸於平靜。

第三個見面次數效應:俗話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遠親不如近鄰。"這些民間智慧,也說明在人際關係上,哪怕是親人,如果長期不聯絡、不見面,也會陌生,沒有共同語言。平時同學之間各自散落天涯謀生奮鬥,為自己,為家庭,也沒有那麼多精力消耗在同學群裡,如果有需要也只會單線聯繫談的來的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