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功臣榜:吳漢屢屢抗命為何還能功成名就

雲臺二十八將中,最虧的將領要屬廣平侯吳漢了。論資歷,他是河北歸順將領中最早的一批人;論功績,吳漢掃平河北,安定關中,北擊隗囂,收復蜀地。大大小小的戰役基本全都參與過,但就是沒當成雲臺二十八將的第一位。或許有明帝的私人感情在裡面,但更多的是,吳漢在戰場上喜歡玩心跳。

雲臺功臣榜:吳漢屢屢抗命為何還能功成名就

漢大司馬——吳漢


吳漢殺伐果斷,勇武過人,在戰場上隨機應變,可謂有勇有謀,這就使得他常常戰場抗命。即便如此,他也能輕鬆做到雲臺第二的位置,甚至光芒可以掩蓋第一名的鄧禹,官拜大司馬,得封廣平侯。劉秀對他相當寵信,其原因在何處?

初投劉秀,戰功卓著

吳漢本是南陽宛城一個亭長,因為門客犯法被牽連進而逃命漁陽,被更始帝使者韓鴻提拔為安樂縣令。聽聞劉秀與王郎交戰,當即向漁陽太守彭寵進言投靠劉秀:“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銳,附劉公以擊邯鄲(王郎定都邯鄲)。

自此吳漢率領漁陽郡騎兵會合上谷耿弇等人踏上了漫漫尋主路,一路上對王郎的部隊“燒殺搶掠”,熱熱鬧鬧地到廣阿投奔了劉秀。劉秀看到面前軍威肅穆的幽州突騎,當即拜吳漢為偏將軍,命令他圍攻邯鄲,不久輕鬆攻下,被封建策侯。

雲臺功臣榜:吳漢屢屢抗命為何還能功成名就

廣平侯——吳漢


權雖重,但不攬權

吳漢本就是幽州突騎的主帥,當劉秀兵員稀缺想去幽州募兵時,鄧禹第一個推薦的就是吳漢,他認為:“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當時的幽州被劉玄派遣的幽州牧苗曾制約著,吳漢等人雖在幽州素有威望,但師出無名,無法調兵。吳漢當機立斷,帶二十餘騎求見幽州牧,苗曾也沒想到來的是個二百五,但出於對吳漢的尊重親自出門迎接。

吳漢不顯山不露水,一見著苗曾露面,瞬間出手,將他斬殺於城下。幽州其餘郡縣望風歸降,紛紛出兵襄助吳漢,一時間吳漢麾下兵威大勝。

雲臺功臣榜:吳漢屢屢抗命為何還能功成名就

上繳兵權


當時天下兩部騎兵最強,一是西涼鐵騎、二是幽州突騎;當劉秀手下眾將看到吳漢手握如此雄兵,都很眼饞,但又怕吳漢貪權,不肯相讓,於是一幫子人來見劉秀,期望劉秀可以分潤一點幽州突騎給他們。

劉秀見到諸將,則是默默地拿出吳漢早就上交的突騎名冊,笑著說道:“你們害怕人家 不給,卻不曾料到人家壓根就沒想著獨佔吧?(屬者恐不與人,今所請又何多也?)”

試問,一個權力龐大但又不攬權自重的屬下,領導怎麼可能不喜歡。吳漢無疑就做到了這一點,即便他冒犯劉秀,斬殺了劉秀想收服的賢士謝躬,但依然榮寵倍至。

敢於拼命,敢於冒險,可堪重任

吳漢一生近乎無敗,而有幾次卻是差點斷送性命。

當與梁王劉永相戰於廣樂時,吳漢身先士卒,率領輕騎阻擊劉永部下週建大軍十餘萬,一時大意,被戳傷膝蓋,墜下馬來,周建趁機入城。吳漢麾下將領軍心大亂,看著受傷的吳漢,說道:“

大敵在前而公傷,眾心懼矣。”吳漢一言不發,怒而起身,走出營帳,椎殺犍牛,分給部下食用,朗聲喝道:“那些賊軍不過是些東拼西湊的強盜匪類罷了,勝利不懂得相讓,失敗卻又不懂得救援,一群烏合之眾不過如此。男子漢建功立業之日就在眼前,諸君應當共勉。(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

一時間群情激憤,軍心高漲,第二天吳漢帶傷迎敵,衝鋒在前,率領四部精兵混合烏桓突騎,以雷霆之勢,破開軍陣,直插腹心。須臾城破,又長驅直入,趕得劉永部將爭相逃命,不久平滅劉永。

在攻打蜀地時,徵南將軍岑彭被公孫述派刺客格殺,又是吳漢旋即接過大旗,繼續統兵。吳漢在歷史上是與漢初名將彭越齊名的游擊戰、閃電戰高手,平生統兵最擅長的就是一個字“”。在剿滅公孫述時更是充分發揮了這一點,不出數月連續攻下魚涪津、武陽、犍為、廣都,兵臨成都城下。

雲臺功臣榜:吳漢屢屢抗命為何還能功成名就

最重要的是,賢內助

吳漢領兵在外,家中妻子為他不斷購買田產,效仿王翦舊事,以此表明吳家絕無二志。

吳漢病重,劉秀親自登門拜訪,等到病逝之時,劉秀髮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如大將軍霍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