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李三萬

摘要:在很多戰爭影視片裡,士兵在衝鋒時總是會大聲吶喊,給人的印象就是衝鋒總是要大聲吶喊,這樣才有氣勢。但在真正的戰場上,士兵在衝鋒時也會像電影裡那樣大聲吶喊嗎?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在很多戰爭影視片裡,士兵在衝鋒時總是會大聲吶喊,給人的印象就是衝鋒總是要大聲吶喊,這樣才有氣勢。但在真正的戰場上,士兵在衝鋒時也會像電影裡那樣大聲吶喊嗎?

喜歡看軍事題材類影視作品的朋友,想必大家對這一幕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兩軍交戰,一旦需要衝鋒陷陣時,熒屏上一定會出現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甚至霸氣掄著錚亮的大刀,每個戰士更是大聲吶喊,在集體發起向敵人的進攻中基本個個都是吶喊嚎叫。如此場面,可謂是聲勢浩大士氣高漲。觀眾看到這一幕時,情緒也被帶動起來,心情更是無比激動,一顆戰火之中奮勇殺敵的心完全煥發起來。

戰場上大家紛紛振臂而呼,聲嘶力竭的衝向敵方,戰士們固然看起來很是英勇,但是,畢竟影視作品依舊是演繹,那麼問題來了。真實的戰場上,戰士們在發起衝鋒時,是否也會大聲吶喊?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戰爭中大家會大聲吶喊。首先,真實的戰場環境中,參戰雙方肯定不是過家家,彼此的目的就是打敗對方,這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拿命相博,雙方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如此殘忍的背景之下,大家一旦迎戰只能是破釜沉舟,害怕根本沒用。既然這樣,更需要吶喊來提振氣勢,使自己精神狀態亢奮起來,從而戰勝衝鋒前的緊張和恐懼。部隊中,通過人人來這麼一聲,整個軍隊的士氣直接加到最滿,大家一鼓作氣,從而爭取勝利。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衝鋒是兩支軍隊正面碰撞,如果是旗鼓相當的對手,衝鋒同樣也就是士兵個體直接對抗,直面死亡,這時用吶喊發洩自己的恐懼,提升自己的士氣,同時也試圖用喊聲威懾對方,這倒不是電影電視裡胡編的,人到這種時候,吶喊都未必受自己控制,完全是一種本能。

所以說,在戰場上衝鋒的時候,不會有命令禁止喊叫,喊不喊其實是士兵個人隨意。但是聽真正拼過刺刀的老兵們回憶,他們的意見是最好別瞎喊,吶喊其實不具備實際作用,還有負面作用,對自己會有身體協調上的影響,嘶聲喊叫也相當浪費體力,這種生死搏殺的時刻,每一分體力都異常寶貴,尤其是這時候吶喊會浪費腎上腺激素分泌,而腎上腺激素會產生珍貴的類似狂化的效果,這種人體應激反應產生的時間很短暫,只能維持幾十秒鐘。如果浪費在吶喊上,就實在太不值了。對外,要習慣只要在戰場上,任何時候都儘量低調,要儘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要避免各種吸引注意力的事,其中就包括吶喊。何況戰場上衝鋒也不是一窩蜂瞎衝,無論衝鋒還是反衝鋒,都有戰術,都要強調跑位,有隱蔽動作,有火力掩護。

而面對衝鋒,對手通常是火力壓制,一個面目猙獰,怪聲嘶吼著衝過來的傢伙,顯然會吸引對方更多關注,隨之而來的就是把大部分槍口也吸引過來。

一場仗下來,死的大一半是新兵,就是因為這些些細節上的原因,老兵當然也不是不會死,但是總能避免類似不必要的死亡,前面有嘶喊的人吸引著火力,同隊的老兵已經悄沒聲幾個三角跑位,衝進了對方的戰壕。但是怎麼說呢?這事說明白沒用,部隊反覆訓練也沒用,不上過真正的戰場,自己在生死之間走幾個來回,練的再好,也還是新兵啊。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傳說有人問岳飛如何選兵,岳飛說初上戰場,手還握的住槍,嘴裡還有唾沫就是好兵。所以新兵是個必然要經歷的,逃不過去的階段,面對身邊嗖嗖飛過的子彈,眼前一個又一個爆炸產生的死亡區域,迎面而來的刺刀,只要還在戰鬥的,還在向前衝的,當然都是好兵,我不知道這種場景,需要經歷多少次,才會產生熟視無睹的淡定,可以變成一個悄沒聲在其中殺戮的老兵。

戰場上,好運是有的,但沒有迷信,不注意保護自己未必一定死,一直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就一定會死!二戰時蘇聯紅軍取得絕對優勢後的戰鬥,如大家熟知的他們唱著喀秋莎衝進柏林,他們一個星期橫掃關東軍,聽著很提氣,讓人感覺一支大無畏的軍隊氣勢磅礴,可是看看戰損,尤其是面對已經窮途末路的關東軍最後掙扎,蘇聯紅軍的戰損,依然很大,顯然不應該在軍隊中提倡這種進攻方式。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該提倡這種無謂的犧牲。

  不過,到底衝鋒前要不要大聲吶喊,當然,這個還是要依據戰場的實際情況來定。並不是每次的大嗓門一叫,都能發揮作用。這裡就有一個真實的反面例子。1979年2月22日,解放軍第494團8連奉命攻佔伯良東側無名高地。由於白天發起進攻不大適合,上級命令他們入夜之後進行偷襲。當天晚上20時許,8連開始行動。3排動作迅速而敏捷,一直摸到距離越軍塹壕30米處左右,敵人始終沒有察覺。就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不料有個排長高喊一聲:“同志們,立功的時候到了,殺啊!”此聲一出,直接讓我方部隊喪失偷襲的突然性優勢,越軍立馬反應過來,隨即投來了一排手榴彈,造成3排死傷13人的損失,後來我方部隊只能發起強攻,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苦戰,這個高地才被攻下——這就是電影看多了的後果,現實可要殘酷多了。

  從這個慘重的教訓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衝鋒陷陣都需要喊那麼一下,戰場情況複雜多變,這有靈活應變才能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雖然,戰士們的吶喊嚎叫可以大大提高部隊的士氣,有效提高戰場的戰鬥力。但是,真實戰爭中,一切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則,一旦用力過猛,優勢變劣勢,後果得不償失。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所以別被戰爭神劇洗腦了,現代的職業軍隊在衝鋒時大喊大叫那就跟自尋短見沒什麼區別,等於通知敵人我要來了、我從哪來、我怎麼來。你不妨琢磨一個問題,為什麼二戰時最擅長白刃戰的日軍,在衝鋒時中隊長和小隊長都衝在隊伍前面,真的是悍不畏死嗎?他們又沒長倆腦袋。非也,這是日本陸軍操典的要求,因為所有的日本士兵在陣地進攻時,進退都以軍官的指揮刀為令,而戰術編組和動作則完全遵從部隊長的手勢。因此鬼子兵衝鋒時既不依靠軍號和喊叫指揮,更不會喊著“衝啊”、“殺啊”的口號,而是像啞巴一樣緘默運動,顛覆認知了吧?

這也就是日軍獨立作戰的最小戰術單位——中隊,指揮官中隊長在衝鋒時必須跑在隊形最前面的原因,否則大多數鬼子兵看不到他的手勢。同樣,隊伍中的小隊長也要儘量靠前,從而按照中隊長的手勢命令,傳達和組織自己的小隊,所以日軍在作戰中,軍官裡以中隊長和小隊長傷亡最重。

比如慘烈的衡陽保衛戰中,打到後來,鬼子不得不以大佐聯隊長帶著一幫少尉代理的中隊長和曹長代理的小隊長來作戰,因為基層軍官死的差不多了。

再比如萬家嶺大捷中,對於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空投200多名基層軍官,一直有所爭議,小編認為是存在的,因為第106師團是特設師團,大隊長以下都是非現役軍人,實戰經驗和掌握部隊的能力肯定欠缺,又得衝鋒在前,死傷慘重一點不奇怪。而離開了中小隊長的戰場指揮,鬼子兵是難以有效的組織衝鋒或者防禦的,這是“蟻族”民族的特性,而日軍的空投能力有限,因此最緊迫的就是補充基層軍官。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日軍第6師團的一個支隊配合初上戰場的第39師團攻擊桂軍的大竹山陣地,根據抗日老兵的回憶,這兩撥鬼子的衝鋒套路完全不通,久經戰陣的第6師團是以稀疏的隊形,一聲不吭悶頭前進,並利用身邊的掩蔽物迅速躍進;而第39師團的中隊長以下軍官都沒有實戰經驗,一大群人擁在一起大呼小叫的衝鋒,這就是緊張所致,真正難對付的顯然是前一撥。

衝到戰壕前的白刃格鬥中,有經驗的鬼子兵也不會鬼叫著拼刺,那樣既浪費力氣又容易露出破綻,真正訓練有素的雙方刺刀拼殺,只會聽見重重的喘息聲和突刺的低吼聲。戰場是殘酷的,沒有人同情弱者,那些大喊著“殺”或者“殺啊”的一定是菜鳥,目的只有一個:壯膽。

當然,日軍也有特例,那就是著名的“板載衝鋒”,也就是所謂的萬歲衝鋒:日軍士兵會高喊口號“天蝗陛下萬歲”或“萬歲”(萬歲的日語讀音就是“板載”),端槍衝鋒,但這是非正常情況下的作戰方式,也只有兩種情況下才會使用,第一是“欺軟”,就是對手已經被日軍重武器完全壓制,勝利在望的情況下日軍用白刃戰掃蕩戰場;第二是“怕硬”,也就是毫無勝利的絕望之下的自殺性衝鋒,不要命也要氣勢,當然是非常規作戰。

其實日本陸軍也裝備有軍號,但大多是用於部隊的勤務號令,如起床、熄燈、集合、開飯等等,戰場上的命令發佈基本不依靠軍號傳達的,所以很難見到日軍吹“衝鋒號”進攻的情景。衝鋒號確實能夠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氣,可也會最大限度的暴露軍事行動。所以日軍的緘默衝鋒憑藉的是過硬的單兵素質,追求心理鎮定而不是氣勢。


真實戰爭中,戰士在發起衝鋒時會像電影裡一樣大聲吶喊嗎?


戰爭大片《兵臨城下》裡蘇聯紅軍渡過伏爾加河,上岸後立即組織衝鋒,兩個人共用一條槍,嘴裡喊著“烏拉”前仆後繼,紛紛倒在嚴陣以待的德軍火力之下,一方面這些士兵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作戰經驗不足,一方面那是美國人拍的電影,多多少少有埋汰蘇聯人的意思,在苦逼的斯大林格勒巷戰中,兵員是多麼緊缺的寶貴財富,怎麼可以如此輕易損耗?十幾個人就能守一座大樓了,怎麼可能白白送給德軍當靶子。

至於戰爭影視裡嘛,多是為了渲染戰場氣氛,可能會看得你熱淚盈眶,其實滿不是那麼回事,有一天真的上了戰場千萬別大喊大叫,敵人一看就是生瓜蛋子,專門朝你招呼。在戰場上生存靠的是經驗和運氣,以及平常訓練出來的戰術技能,而氣勢真的沒什麼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