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访英国当着女王放响屁扬眉吐气了吗?

鲁世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顶梁柱、定海神针,外交经验非常丰富,被称为“晚清外交第一人”,1896年3月,慈禧太后派74岁高龄的李鸿章出访欧美,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情况,并与英国讨论增加进口关税的问题。


李鸿章一路参访了沙俄、比利时、瑞典等国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于8月3日到达了英国,接连与英国首相及外相讨论增加进口关税的问题,但是丑陋的英国人的态度的蛮横的,根本就不屑与李鸿章谈这个问题,而且向李鸿章提出了极为无礼的要求,就是大清的全部口岸要对英国人开放,真是弱国无外交啊,面对英国人的咄咄逼人,李鸿章只能忍气吞声,双方谈得极为不愉快。


到了英国的第三天,李鸿章前往奥斯本行宫,觐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有了和外交大臣谈判的不悦,李鸿章在女王面前显得有点放肆,他手执颂词,向维多利亚女王三鞠躬,女王也起身弯腰相谢,回致答辞,李鸿章把从北京带来的精美礼品奉上,维多利亚女王笑盈盈的把两块镶嵌钻石的金表回赠给李鸿章。

就在这时,李鸿章突然放了一个响屁,全场是尴尬万分,不过好在李鸿章比较老道,他在女王面前没有像在慈禧太后面前那样紧张,他镇定自若,若无其事,而维多利亚女王似乎也没有介意。

李鸿章憋了很久的响屁以放完,就扬眉吐气,如释负重,整个人轻松多了。


晚上,维多利亚女王设国宴款待李鸿章,呆板的英国人十分注重赴宴和餐桌上的礼节,用餐时举手投足都有讲究,晚宴前一般都要吃水果,为了清洁卫生起见,主人在桌上每个人的面前放了一盆清水供客人洗手,维多利亚女王出于礼貌,请李鸿章先用,李鸿章他不知道啊,他也不想问啊,李鸿章也没有推辞,于是端起这盆洗手水就喝了一口,这维多利亚女王见状一愣,但为了尊重东方贵客,也只好跟着照着做,其他在座的大臣也一个个端起洗手盆,喝了几口。

为了使东方人就餐方便,桌上放有刀叉和筷子两副餐具,供客人各取所需,到了吃主食的时候,李鸿章拿起筷子,请英国人也使用筷子,并且他还故意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然后掉在胸前的酒杯里,几个英国人见状,也纷纷效仿,把饺子夹起来,然后让其掉进酒杯里,顿时溅得满桌的酒水,满桌的人抚掌大笑,好不高兴。


李鸿章在英国参访时还有一件有趣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知道,英国人吃饭用的是刀叉,而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李鸿章到访英国,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有一天,招待他吃烧鸡,英国人比较绅士,拿起叉子将烧鸡按住,然后开始用传统吃牛排的方式切鸡肉,费尽一番周折后才切下来一块鸡肉,相当的笨手笨脚。

而李鸿章看不惯他们的吃法,不就是吃鸡吗,干嘛那么费力,让我来,只见李鸿章上手抓起一只烧鸡,用手一掰,一边撕一边吃,行云流水,干净內落,吃的那个津津有味,英国佬看到了李鸿章吃鸡的情景,对他的这种吃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效仿李鸿章用手撕着吃。


英国佬发现用手撕着烧鸡吃的方法太方便了,于是这种方法在英国广泛的流传开来,可以说李鸿章为英国鬼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吃鸡方式,打破了他们自古以来的吃鸡惯例。






遗产君


我个人以为,动辄拿晚清第一名臣李鸿章开刷,那是市井无知之人饭后闲侃之谈资而已,可谓荒谬、无聊之极。

比如时下流行说李鸿章的笑话有几个:

一、李鸿章出使美国,上厕所不知往哪里拉,就拉在了长袍衣摆上,然后往天上一抛,然后满天花板都是星星点点。刚好有一老外入厕,李鸿章给对方十美元,叫对方不要说出去,对方惊讶的说:“我给你二十美元,请你告诉我你是如何拉到天上去的”;

二、说李鸿章出使英国,误把英国人餐前洗手的洗手盆里面的水当饮用水喝了几口,出于礼节,英国女王和英国大臣也只好跟着效仿。用餐时李鸿章用不惯刀叉用筷子,夹饺子时滑落在桌子上,重新夹起实用,英国人以为是中餐程序,也故意掉桌上,再夹起食用;

三、说李鸿章谈判失败,故意在女王接见时放了一个响屁,然后顿觉扬眉吐气。

以上三种行为,断然不会发生。李鸿章固然生于自闭、守旧的晚清,但是出去访问,代表的是一国之尊严和脸面,即便不知道别国的习俗礼仪,难道大清那些留洋派、外事专家不知道予其培训、提醒和妥善安排?

即便最后一种在会见时放屁,出于生理特殊问题,确实有可能发生,但是身为晚清外交资深人士,晚清重臣,儒学传人的李鸿章也一定不会因此沾沾自喜、扬眉吐气。不论中外,人际之间、国际之间基本礼节是相通的,这样一个有身份学识的老人,绝对不会毫不知耻的通过在外国元首面前放屁来获得外交成就感,如果确有其事,估计也是老脸臊的通红,无以自处。

所以,能够编排出此类笑话的人本身,就是市井之徒,不学无术,根本不知道礼仪为何物。更是故意贬低、丑化国人,以满足其阿Q精神。


谢金澎


李鸿章在英国女王面前放响屁,出了宫殿又刻意吐口痰,这在现在是极不文明的行为,在李鸿章那个时代也不能算雅致,这些动作他敢在老佛爷面前做吗?估计不大可能。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到欧洲访问,碰了一鼻子灰。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根本不会在意中国,不会答应中国的任何要求。李鸿章憋住一肚子气没地方散,总得有个开解的方式,放屁吐痰就是这种情绪的发泄。

看到李鸿章的行为,我忽然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阿Q挨了打说“儿子打老子”,讨不到老婆,说“我儿子比他阔多了”。都是中国人,李鸿章和阿Q也没什么区别,都在玩精神胜利法。

英国两次鸦片战争把大清打得遍体鳞伤,满地找牙,颜面扫地,但是,大清朝的臣民眼里西方列强还是蛮夷。英国打中国人就是儿子打老子,就是野蛮人打文明人,李鸿章放个屁吐口痰,表达的是蔑视是瞧不起,是弱者的精神胜利法。

李鸿章放屁吐痰这样的事,正史大概不会记载,只可能是野史传说,真假很难确定,不过我相信他是真的。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要让大清割让东北,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与日本人谈判,他气愤人本人的蛮横,不想把东北割让给日本,但又无能为力,于是请俄罗斯干预。最后,东北日本人没得到,却落得俄国人手里。李鸿章当时请俄国人干预时不知道这个结果吗?知道。日本人没得到东北,日本人就失败了,大清就算赢了,这也是精神胜利法。

李鸿章要不是放个屁吐口痰,估计得气死在英国,他的做法是在自救。


有得观史


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出国考察,访问欧美。坦白说,作为一个过惯了封建上层社会奢华生活的封建官僚,李鸿章当然不能去适应作为当时文明世界中心的欧美生活。所以,李鸿章的出访,在欧美的一些行为,确实难以让当时的欧美社会所接受。当时李鸿章的财富,肯定远远高于大部分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就像现在的煤老板,虽然有很多超过普通人的钱,但其实品味并没有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所以才有“土豪”的由来。而当时的李鸿章,恰恰就如现在煤老板一样。所以,李鸿章便有了一些难以适应当时的欧美社会的行为,例如在英国女王面前的放屁和在美国博物馆里的吐痰行为。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会见李鸿章的时候,确实李鸿章在英国女王面前放了一个大大的响屁,这引起了当时气氛的极大尴尬。依笔者之见,这次放屁,并不是李鸿章有意而为之,而是因为李鸿章作为一个74岁的老人,这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相当的高龄了,所以,放屁并不是李鸿章的本意,而是老人的难以控制。

至于说这种“放屁”行为是一种扬眉吐气,是极其荒诞的,是根本就扯不上关系的。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永远是依靠强大的实力去为本国去扬眉吐气,依靠李鸿章式的放屁来达到宣扬国威的行为,真是前所未闻。

当时的清政府积贫积弱,在列强的舰船利炮面前豪无还手之力,两次鸦片战争和刚刚结束的中日甲午战争,让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正是基于学习西方的考量,才派遣李鸿章的此次出访,那么又会怎么通过“放屁”这种毫无礼仪的方式来扬眉吐气呢?

再说了,扬眉吐气,增强国威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努力发展自己,增强国力。2003年,英国首相访问利比亚,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英国首相面前为了一雪英国制裁利比亚的前耻,当着英国首相的面,放了一个大大的响屁。但这种行为,并没有给利比亚带来尊严,也没有为卡扎菲扬眉吐气,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在英美支持下,利比亚反对派将卡扎菲打死在第黎波里的下水道下。

再如果假设,当时的李鸿章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通过屁来一雪战争的前耻,那么接下来的第五年,英国为代表的八国联军又一次进入了紫禁城,这难道就是李鸿章的扬眉吐气吗?

用“放屁”这种方式来扬眉吐气,必将是为后人留下千古笑柄,因为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用这种方式,必将重蹈清政府和利比亚的后尘。





纳扎尔马利克


这个故事发生在李鸿章访问英国的时候,当时的英国女王以高规格接待了这位清朝大臣,面对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李鸿章估计想到英国总是欺负大清,心里憋着气,却在不经意间将这股气放了出来,当着女王的面放了一个响屁,当时全场尴尬,但是李鸿章估计出气了,虽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也抹了英国的面子。虽说不太符合礼节,但是礼节是给绅士的,不是给强盗的。



中国的大门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至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在所有的对外战争中都是赢少输多,各个列强要不单独踢清朝一脚,要不组团群殴一顿,清朝挨过打之后,还得恭恭敬敬奉上出手的辛苦费,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一生之中大概签了三十多个条约,他也被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这实在是误解太深。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作为晚清汉官之首,与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没有这四位,大清会早亡二十年。每次战争输掉之后,清朝廷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李鸿章,每次李鸿章都得去跟列强谈判签字,说是谈判其实只是请求少一些赔偿而已。



他爱这个国家,可惜在位者不能给他想要的时代,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不能改变这个时代,也要尽力保全这个国家。他签下了所有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他所爱的国,背负了太多的本不该他承受的骂名。


历史伶俜者


都别抢,我来答。

李鸿章有没有扬眉吐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某些低智网友们肯定扬眉吐气了。晚清以来饱受欺凌给国人造成的自卑直到今天还依然没有消散,所以网友们不惜以消费名人的方式来化解心中那一丝小小的民族自尊心。

李鸿章,一个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北洋水师的创建者。头顶上一连串的爵位和官职,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

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称他说: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他是“东方俾斯麦”,这么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就因为遵从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命令在诸多条约中签了自己的名字,怎么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时至如今,早已无从考证究竟是谁编排了关于李鸿章出访欧美时发生的一系列或真或假的故事,不过关于李鸿章那些在外交场合出的丑都能在这本书叫做《李鸿章和淮军》的书中找到。这是一本并不怎么出名的书,但却把李鸿章在外交场合出的洋相记录的无比详细。

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那就看各位的分辨力了,总之这么一位多年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清朝名臣,倘若真的出了这么一些低级洋相,也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之处在于,难道李鸿章这么一位清朝重臣在和权贵们、使节们打交道的过程,难道一点礼仪也没有学会吗?

还是说这个老头子本性浮华,连作为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谨慎、理智都没有?又或者连一点普通人的自知之明都不具备?这未免把人家李鸿章看的太扁了吧,换言之连地里的农民都知道爱惜自己的面子,难道一个代表着大清朝的重臣连这点觉悟都没有?

在《李鸿章和淮军》一书中这样写他和维多利亚女王见面时出的洋相说:

据说,李鸿章在觐见维多利亚女王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透露出他骨子里对女人当权的不屑。他不紧不慢,结果,不注意间放了一个又粗又响的屁,弄得全场十分尴尬。

看来李鸿章的这个屁也不是白放的,而是为了彰显男权,甚至显示大清朝的高姿态。然而这位作者的笔触实在拙劣,什么时候“吊儿郎当”这个词语也可以拿来形容李鸿章了?一位和西方各种高级官员常年打交道的政治家,你相信他会表露出吊儿郎当的态度吗?

接下来这话说的就更加搞笑了,“透露出他骨子里对女人当权的不屑”,难道李鸿章敢对一个把大清朝欺负的够呛的英国女王表以不屑,却不敢对慈禧表以不屑?还是对于李鸿章来说,慈禧压根就算不上是一个女人呢?

可见这些传闻本身就禁不起推敲,本身就前后矛盾,一个既然骨子里对女人当权透露着不屑的人,为什么又心甘情愿要替这位女性统治者鞍前马后,背负种种骂名呢?难道是受虐狂吗?而那句“吊儿郎当”的形容词更是谬论百出,一个纵横政坛五十余载的政治家,居然被形容为吊儿郎当,看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都是毫无能力,吊儿郎当的浪子了。

这种低级黑实在无力吐槽,不过这位作者虽然黑李鸿章的技术并不怎么高超,但是最后到底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李鸿章回国后,终于成为清政府的替罪羊。他已经戴了25年之久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乌纱帽被摘去。他被指为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一责任人,但他心里清楚,他在谈判中到底是什么角色—这一点,他相信,慈禧太后知道,光绪皇帝也知道。按照他当官的经验,只要这两人对他没有怨言,他就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了,以致当大清国民有的说他脸上绷带里裹着的是假伤时,他也不激动,他问心无愧:这是为大清国利益作出的牺牲!

说到底李鸿章无非就是因为替慈禧背了大锅,在条约上签了太多的名字。直到今天,还依然被某些低智国人拿来当做发泄口,以化解他们内心那小小的玻璃心,但现在都是9102年了,已经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年代了,没有必要再骂,也没有必要再舔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中堂大人在出访期间放响屁的确是“吐气”了,但“扬眉”我看未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若放到现在,如果在两国元首会面的情况下,有人放了响屁,第二天就会成为网络头条,放屁的人会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只不过当时的报道已不可考,真不知道英国的报纸是怎么写的。

毕竟,李鸿章去英国还是求人办事的。

李鸿章欧美之行为了啥

在中日甲午之战后第二年1896年,李鸿章出访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沙俄7个国家,历时半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早期最高规格的出访活动了。

在这些国家中,出访的重点就是英国,因为要求英国办事。

办什么事呢?这不甲午海战刚刚结束,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墨水还没干透,要赔偿的2.3亿两白银没有着落。清政府想从关税上入手,多收些关税,以填补这一巨额漏洞。

但当时的清政府可不像现在的美国那样,说加征关税就加征关税。因为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可以向中国倾销货物,中国不能决定自己的关税,连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头头也是英国人。李鸿章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英国谈判,暂时放中国一马,允许中国把关税从5%提高到10%,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这就像从英国兜里往外拿钱,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事没办成,但英国还是给了李鸿章足够的面子,连英国女王都出面招待了李鸿章。而李鸿章的屁就是这个时候放的。

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失

据说,李鸿章在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会面的过程中,显得吊儿郎当,然后还放了响屁。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那就是李鸿章事没办成,在向英国宣告自己的不满。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据说李鸿章一直对女人掌权嗤之以鼻,见到英国女王自然没有足够的尊重。

不过,我认为以上说法都站不住脚。毕竟国家的命脉被人家掐着,如果态度太随意,搞出外交事件,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可不是中堂大人能做出来的。

其次,当时慈禧太后掌权,李鸿章对女人掌权也应该早就习惯了,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故意放屁吧。

我更愿意相信李鸿章放这个响屁是无意的。当时的李鸿章已经70多岁,出门在外,水土不服,肠胃胀气控制不住也是正常的。

外交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礼节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当时的中国国弱民困,早已成为列强眼中待宰的羔羊。弱国无外交,扬眉吐气不是靠一个屁得来的。故意放一个响屁不仅羞辱不了女王,只会让自己沦为笑柄。

不管屁放的多响,就算震塌了英国皇宫,也不过是晚清政府孱弱的叹息罢了。


此木曰


请关注小生,给您分享更多的历史趣闻

李鸿章当众放响屁引尴尬

今天小生就来说说这一段关于李鸿章当着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面放响屁的历史趣闻,真的是历史趣闻,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当时的李鸿章出访英国女王78岁的维多利亚,主要是谈及增加对英国关税的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英国当时的强盗外交根本容不得李鸿章游说半句。

图为清朝大臣李鸿章

一开始李鸿章面对维多利亚也是十分吊儿郎当的样子,因为他对英国女权当政的现状是不屑的,后来还放了一个响屁。我们首先不排除李鸿章是因为看不起女王而已放的响屁,也就是在表达他的不屑一顾。

并不会替大清扬眉吐气

如果说李鸿章当着女王的面放响屁也是替大清扬眉吐气举动的话,那这样的扬眉吐气是十分没有价值的,因为大清无法摆脱英国的强盗外交和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真正的扬眉吐气是堂堂正正的战胜英国,得到英国的敬畏之心,但是当时的大清是不会达到这种境界的。

图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反倒是我们看李鸿章的放响屁的举动也从另外的一面说明大清的软弱无能,软弱无能到只能以放响屁这种不雅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以达到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或者说是一种极其不自信的心态。

李鸿章因响屁和吐痰被罚款

当时的李鸿章不但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面前放响屁,在要离开大门的时候随口吐痰以示自己内心的不满。当时便有英国人员让李鸿章立即清理干净,但李鸿章不同意,后来被英国罚款。可以说李鸿章在英国不但没有扬眉吐气,反倒是给大清更加抹了黑,更是让英国对李鸿章乃至大清表示不屑。

图为李鸿章出访英国

一个国家的扬眉吐气并不能以这些不雅的举动来实现,要想达到真正的扬眉吐气只能使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



小生论历史


首先事件发生在1896年,当时清政府被多国列强侵犯,赔款割地、丧权辱国。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头等钦差大臣出访英国明着是借此机会了解欧洲各国,以发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实则还肩负着一个重任–请求增加关税。因为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时清政府以丧失国税自主权,这使的英国商品大量入清,形成倾销,增加关税能发展民族产业。最主要的是能直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这个背景下李鸿章出访英国会见英国女王应当不至于用"放屁"来表达大清的不服输,以此“涨脸"。毕竟李鸿章也是一国中堂,有头有脸的人物。可能长期在外奔波,水土不服,再加上当时李鸿章已经74岁高龄,难免有些难以自控了。



奇说怪谈


网上有很多这样的段子,有说李鸿章当着女王面放屁的,还有说李鸿章吃了洋人送的名犬,还有李鸿章当众吐痰……也不知道这些段子是从哪些史料中查出来的,咱查不到出处,也不敢问……

李鸿章难道真的这么不懂礼仪,这么丢人吗?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被打的灰头土脸,意识到必须要和列强搞好关系了。于是,1896年慈禧让李鸿章趁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出外考察一番。

这事儿立刻在欧美国家传遍了,各国都想趁机和清廷“改善关系”,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大家都很认真的接待李鸿章——当然,李鸿章和洋人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初在上海训练淮军的时候,他就和外国人接触很多;后来作为洋务派重臣,主动开阔视野,向西方学习。在外交方面,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如果仅仅从和外国人的交流上,李鸿章确实比其他大臣开明开放多了。


1896年的这次出洋考察,李鸿章身负重任,不可能干出这么多丢人事。

(英国报纸上的李鸿章访问)

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重重的打了清廷的脸。此时,俄、德、法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联合向日本施压,帮大清朝要回了辽东半岛。当时清廷上下把俄国当成了救星,一致认为应该联合俄国等列强,制约日本的扩张。

所以,李鸿章这一次出洋考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交朋友。

网上的段子说李鸿章见到78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对女人当权很不屑,所以不注意放了一个屁,弄得非常尴尬……这很有可能是瞎编的啊!且不说这么重要的外交场合,李鸿章又不是毫无经验。关键是李鸿章对“女人当权”很不屑?他头顶上的老佛爷怎么说?

李鸿章是洋务派重臣,他早就深切体会到,列强们国力强盛,必须认真学习才可以——用放屁的方式扬眉吐气?这是多低智商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招……


当然,我们从《纽约时报》当时对李鸿章的采访,也能看出很多东西。

(李鸿章与英国外交大臣的合影)

记者问:阁下,您赞成贵国的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机会上学——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我们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意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由于不能诚实的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工具。

……

这是李鸿章回答的部分问题,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李鸿章思路清晰,谦虚开明。在这些问题中,如果他模棱两可,或者都以国情不同含混回答,也绝不会引发非议。但是,李鸿章选择直接回答,不回避清朝的问题,这绝对是非常开明的表现。

所以,网络段子里李鸿章闹得那些笑话,怎么看也不太可能。

当然,这里不是为李鸿章洗白,每个人都有功过是非,该骂的骂,该客观评价的还是要客观评价。

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把李鸿章这些“丑事”的出处贴出来,事情越辩越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