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王阳明在世已成圣,但都无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商鞅、张居正却能,这是为何?

赞服魏公子


一,商鞅:我谁都不信,我信我自己。

二,商鞅:是人都有弱点,我能治。

商鞅的人性观是认为人性趋利避害,这是弱点,也是律法设定的原则,跟我混有钱,有地位,不跟我混,穷死你。所以军功授爵,种田授爵,发家致富只能这么干。

孔子和王阳明都是儒家圣人,儒家有个大毛病,尊圣贤!尊古人!这是法家强烈反对的,圣贤之道未必适合今天。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全面整体的处理“圣贤”的问题,把尊古演化成了守旧不变,或者害怕改变,这就是大问题了。

相反,商鞅代表的法家和张居正都是变法求存的人,由于商鞅动作更大,更彻底,就用商鞅代表的法家来简述一番。

目的鲜明

法家思想的出现是伴随着强烈的反儒色彩的,其言论中处处拿话“怼儒家”。甚至在韩非子的《五蠹》篇中,把儒家说成是社会的蛀虫之一。

商鞅为首的法家思想具有强烈的自主精神和锐意的改革精神,主张“不法古,不循今”,意思就是古代圣人的话我不信,现在贤人的话我也不信,我信我自己。

相信自己总有根据吧?有!实践出真知!是的,法家主张实用主义,法家可谓是先秦最早的实践派了,他要证明的东西就是“我”能帮助国家实现强大,所有行为都围绕国家强大来做,凡是不能让国家强大的行为,都不许做。

所以法家有个很刚的论调,《韩非子》有言: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意思就是,国家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有助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军事战争上。

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具有超高的效率,得以迅速使国家强大。整个国家就是以战争为目的而存在的,不强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人的压力也是极大的。

比较

法家“怼”儒家的例子,从有巢氏、神农氏,到尧舜禹,再到商汤和姬发,都是讽刺儒家“尊圣”的思想。举例来说吧,有巢氏教人树上搭窝避野兽,神农氏教人钻木取火烤食物避免疾病,儒家说这是圣人。

但法家说商周时代的人,若还在树上搭窝或者钻木取火生活,那就是傻了。同样,大禹用挖河方法治水,到了姬发时代还是用挖河治水也是傻了,修堤坝也是有用的。

这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就是说圣人用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这是法家的改进思想,两千年前就知道“改革开放”了,不强都不行。

同时法家也压根不信“仁德”那一套东西,讽刺孔子也挺来劲。如韩非说,孔子的仁德要是有用的话,那么鲁国国君应该是孔子,而不是鲁王,因为孔子说过仁德高,别人就服你。

可事实是鲁王就不服,反是孔子服从鲁王,可见孔子尊的也是权威,而不是仁德。

齐国攻打鲁国,鲁王派机智善变的子贡用仁德去劝服,齐王说子贡的话是真好听,但我就是想打你,怎么办?结果就是齐国打到鲁国国都附近,差点亡国。

法家总结的结果就是:仁德没用,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总结

一般主张变法的都比较有实践精神,也愿意去思考尝试新的方法,更有用的方法。反而儒家一出生就代表着守旧势力,儒家思想也不是首创,核心内容就是周礼那一套东西,属于西周时代的贵族精神,你说它好吗?


个人认为是真的好,人人有礼仪,守规矩,讲道义,那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时代。但问题是时代在发展,那一套没啥用了,孔子只说了人要有礼仪,现在大家都没礼仪,这怎么解决就没说了。

法家能脱颖而出就在于它的务实性,甚至考虑到人性层面来解决问题或者制订国策,且执行超强,说了就去做,不干的法律制裁你。儒家就差点意思,天天喊着尧舜禹,让人学好的东西,你要是不学,那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历代儒家人物都有这样的问题,说得多,做得少,缺乏实践精神。

所以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这样的金玉良言。


书僮聊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已做了详细解释。这里做个简单的摘录和说明,如果觉得我说不明白的,可以参考《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篇章。

首先是什么是圣人?网络小说中圣人是通天彻地、无所不能,洪荒流说:圣人之下皆蝼蚁。这些看法其实和叫一个程序员去修电脑差不多。

王阳明很好介绍了圣人的定义,给儒者指明方向:

“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而释《论语》者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

“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

这里说明,儒家认为的圣人,是天生德行完备的人,是 知义知理的人。理是“存天理,去人欲”的理,义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义。跟社会能力大小无关的。

孔夫子和王阳明虽然不是天生就德行完备,但他们经过后天的修炼,也达到一定程度,所以后儒也尊他们为圣人。

王阳明也举了例子说明有能力的人和圣贤的差别:

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偏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侯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这个例子说明,人的能力千差万别,贤惠的人不一定最为超群,但他们的德行都一样让人尊敬。

了解了这些,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夫子和王阳明被尊圣,而对当时社会起作用的商鞅和张居正反而没被尊圣。


指尖上的守望者


孔子王阳明不行,商鞅张居正行,正是空喊口号与实干之间的区别。

空口否定别人很容易,自己实践则困难重重。


孔子到各国寻师学礼,也最强调礼。结果怎样呢?繁琐复杂的礼,除了劳民伤财,留下华而不实的外表和习俗,对强国富民毫无作用。他根本不明白,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民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活下来,三跪九叩二十四拜能当饭吃吗?

他连问题的本质都看不到,所推行的解决方法能有效吗?


孔子克已复礼的兴灭国就是恢复分封制,举逸民就是起用亡国的旧贵族重掌权力,继绝世就是继续奴隶主的世袭地位长存。他的思想就是封建王朝的护官符,底层民众的死对头!什么人才会尊他为“圣人”?


当年的秦国和如今的美国崛起之路何其相似,变旧法而非复周礼,重实际而非空演礼,才最终问鼎天下,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另外,孔子在世时并未成圣,是后世儒家越传越拔高,硬是通过跪拜皇权造了个圣出来。


猛哥厉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实践上来看,孔子,王阳明的那些东西当时当世没有人认同,或者说没有统治者认可。但是后世却大行其道。

张居正,商鞅的变法理念当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富国强兵有奇效。但是人亡政息。

那怎么说谁的好,谁的坏呢?或者说谁的思想更长久,更正确呢?

孔子之说不能行于当世,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是乱世,诸侯间相互攻伐,国家弱小的战栗不安,一不小心就国破家亡。强大的整天窥伺四邻,伺机谋夺他人国祚,这个情况下谁会搭理这个不合时宜的家伙?

这不是你满身是血,孔子再说能做多少毛血旺的事么?

为啥后来汉代采取了孔子的学说,作为国家正统,主要还是国家已经统一了,接下来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了,怎样理顺内部不同集团利益就成了当务之急,以皇帝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需要一个学说,或者说是一个理念来作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来源。

法家的商鞅变法就是治理乱世的良药,核心就是说到做到,法,不但约束平民,也一样约束执法者,更能约束立法者。是强制性的约束,事事时时都被管束,结果在统一之后人民不堪被管束的这么严格,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灭秦时老秦人也是作壁上观,但凡有统一时一半的干劲,恐怕那个不读书的痞子刘也坐不上皇位。甚至有可能闭关西而自守。重新分裂成东西两大国,效东西魏南北朝之故事。

治理国家不能一味的严格,这不仅仅是对民,即使对官也一样,换句话说,当官就是为了有特权,现在特权没有了,那做官有啥意思?谁给你奉献?而且做错了随时命不保。成了高危职业。谁会做赔本的买卖?

对比看,儒家就要轻松的多了,因为选择哪种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不是小民决定的,既要能稳固统治,又要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统治阶层的特权,法家肯定不行,其他杂家各有所专,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就是儒家能适合。

给我的感觉,乱世用法家,治世用儒家,大治之世用道家。这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或者说等到了共产主义在用道家吧😄


王刚41310


商鞅满脑子害人思想!奴才味十足!向皇权献媚!迎合统治者需要!致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商鞅死的很惨!孔子的思想不合皇权的口味,孔子反对暴政!他说:严苛的政府胜过吃人的老虎!孔子有骨气!诸侯不釆用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就离开了昏君!另投他分!


事实雄于雄辫


这就是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政治家既可以改变当世还能影响后世,而思想家通常是影响当世而改变后世!

这是因为政治家改变的是你的行为,而思想家改变的是你的思维!行为可以立即见效,而思维需要时间!

历史上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还是哲学家军事家的人有谁呢?唯有毛主席,他不仅改变了一个旧时代,他还创立了一个新时代,他还会影响今后的时代!


圣哲同学


商鞅和张居正的改革,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他们都是朝廷官员,实际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现状,反而让封建统治集团更加集中化。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王阳明的心学所服务的不光是封建统治集团,还包括民间的人士。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王守仁的心学,对于明朝后期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他们两个对于社会现状的改变,作用更大一些。



理解的椅子


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是以恢复周礼为理想,王阳明发展了儒学思想,是儒学继理学之后最后一个高峰,但儒学其实更多的是用以修身的,构建社会伦理的,用来实际操作,往往缺失了操作的途径、办法。

从商鞅,到韩非子,因法家思想具有操作性,实效性,法家重视刑罚和赏信,所以一方面使人畏惧犯法的可怕后果,一方面人们热衷得到奖赏,有上升的空间。这种实际的,眼看见的赏罚两端,让天下人专注于做具体实务,法家的治理实打实,重视耕战,不玩虚头巴脑,尽管冷酷无情,但在一定时间段,效果明显。

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在两千年来无与伦比 ,在道德人心的建设,华夏一统文化的维系上,是任何另一种学说思想不能相提并论的。历代统治者尊崇孔子思想,其实也找到了治国理政的道德高度,至于实际操作,大体上是内法外儒。

所谓圣,都不是自封的,是后代的认可。况且,这些圣者,很少可以把儒家思想用来安邦治国平天下,一是机会少,二是见效慢,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和他的政敌们都等不及呢。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是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几乎完美的儒家人物,但他可以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社会。张居正有智谋,有才干,也有手段,独揽国事十余年,国库积累了不少白银,也只能使明王朝苟延残喘。因为,明代的政治设计是不能改革的,时势顺流而下,非人力可为。

儒法之争,儒显法隐。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成为所谓的三教,是中国人历来的精神源头。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家似乎销声匿迹了,实际上,从汉武帝开始,儒在外,法在内,并行不悖。

张居正画像


青霞人文


王阳明官路不顺,几次沉浮,有能力但和官场格格不入,最后只有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希望自己没能完成的可以由后人完成,而张居正是学霸,混官场很有能力,很早就进了内阁,早期在严嵩当首辅的时候只是小透明,后来徐阶当首辅张居正可以有点话语权,在高拱时期张居正走到次辅的位置,最后借着万历当皇帝,他和高拱都是受命辅政的大臣,高拱掌权,张居正当时是皇帝的老师,经常初入宫内,最后和太后联系,靠着太后扳倒了高拱,自己独揽大权,内有太后和皇帝的信任,外有高明的手段掌控官场,开始了改革。处在这两个人之间的是范仲淹,范仲淹作为文官,曾经带过兵立过功,而他又是文坛领袖,皇帝也比较信任他,而在官场上也有一群当年一同科考成功的同学,大家志同道合,随后开启了庆历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的政治生命终结,一群同学欧阳修,司马光这些人也受到了严厉打击,最后宦海沉浮,成为保守派,几十年后和王安石改革做斗争。


用户2956091458947


破坏容易建设难,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领域皆是如此。

君不见,秦始皇阿房宫,耗费无数,却被项羽毁于一旦;

君不见,圆明园富丽堂皇,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

君不见,考古国宝金缕衣,被无知小儿冲入马桶,就此消失;

…………

现实中肉眼可见的物质尚且如此,更何况于无法觉知、不可捉摸的人心?

儒家之种种学说,均建立于承认、认可、信任每个人内在本有的良知之上。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称,此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同样在佛家,佛祖释迦牟尼开悟后的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陀口中的"如来智慧德相",即儒家之"性本善",即孔子之"仁",即王阳明之"良知"也!

儒家之理想,乃是使每个人都能够明了良知、确认良知、扩充良知、发挥良知,从而让每个人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君子。这就是《大学》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

然则,正如佛陀所言,一切众生,皆处于颠倒妄想而无法自拔。众生妄心之扭转,何其难也!

由此可见儒家之理想是如此的渺茫,几乎没有实现的希望。这也正是孔子及之后的儒家弟子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之处!

而法家则完全相反。法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法家完全否定了我们的良知之心。正因为人皆心恶,因此我们人类无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因人皆性恶,所以需要制定出外在的法律、法规、法则,来规范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外在的法律来约束和负责。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一切以外在的武力、暴力、权力等来推动的文化、文明,在初期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但其兴也忽,其亡也忽。这在历史是被无数次证明的。

暴秦二代而亡;大元未到百年而灭;日寇虽强,占我中华,然则中华儿女在我党带领下,抗战八年,终于解放我大好河山!

推崇暴力者,必因暴力而亡;

认可良知者,必因良知而生!

接近深渊者,必因深渊而堕落;

信任圣贤者,必因圣贤而高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