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寺岸邊》作者:斯原


讀《大佛寺岸邊》作者:斯原


詩是一種特殊建築——讀《大佛寺岸邊》

斯 原

以沙子、水泥、磚塊、鋼筋等各種材料修建房屋、道路、橋樑等,謂之建築,修建出的東西叫作建築物。詩也是修建而成,不過它使用的材料是字、詞、特殊語言和語法,修建的方法非常靈活、奇妙,因此修建成的建築物也就非同一般,往往出神入化,令人讚歎不已。儘管如此,由於詩也是建築,就有了建築的共性,比如一般建築物都有大小、形狀、面貌等,詩相應的也有外部表現形態,俗稱詩體,聞一多所謂詩之三美中有一種建築美,緣於此。

讀2019年11月4日《重慶晚報》,發現短詩《大佛寺岸邊》的建築美表現,主要不在外部詩體上,而在內部詩意上。詩題下面配發了作者張紅一副照片,頭戴安全帽,像一個建築工人,詩之末尾註明作者單位是重慶建工住宅建設有限公司,由此可以敲定張紅的確是一位雙建築者,而且是雙料的。

第1節:

岸邊的褐色沙灘

承載過太多人的歡聲笑語

已被衝上沙灘的波濤帶走

已被千里之外的

大海收藏,匯聚成了濤聲

重慶大佛寺岸邊沙灘上的歡聲笑語與千里外大海的濤聲,本來沒什麼關係,但詩人卻把二者扯在一起,且讓人覺得它們構成了天然因果,合情合理,假的變作真的,虛的成為實的,心甘情願接受、相信,且讚美詩人的“瞎扯”。這是詩人的也是讀者的創造能力和審美需求使之然。從其產生來說,得益於詩人天才的想象,沙灘上的歡聲笑語與千里外大海的濤聲,都是一種聲響,兩種聲響都靠近長江的波濤,它從上游的重慶流向下游的大海,從而使奇妙的想象似乎有了某種合理性,使完全的不可能變成想象的可能並最終在字面上變成現實。這是藝術的法則,與魔術相反,魔術是眼看著是真的,卻堅信它的假;而詩明明知道它的假,卻寧願信其真,人就在這真假變換之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從其被認可來說,歸根於讀者與詩人一樣,也具有一副對多少有些相像事物進行溝通聯絡的思維能力,這時候只要你把那些相像做出些微點撥,勾起人們的審美需求,就會引起共鳴,獲得認可乃至讚譽,也因此詩人在把這5行字句攏聚在一起之後,他就成了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就像人們忽然走進或走入一座新穎、別緻、獨特的建築物,被其深深征服,陶醉不已。不過,所謂詩之建築美從此節外觀上倒沒有太多體現,只是三個較長句子和兩個較短句子參差搭配,顯得有些規矩,不是很雜亂而已(當然也不好完全說規矩就好雜亂就不好)。因此我們的讚美主要不是這節詩在外觀上像看到一些建築物或雄偉壯觀或精巧別緻等等所引發,而是被它獨特、奇妙的建築理念和方法所打動。其著力處不是外部的建築美,而是內部詩意的營造,使他這座小小建築物成為的美的建築。

認真說來,第1節已經完全表現了整個詩建築的內在詩意,反映了作者的詩藝才華,可以不再寫下去了,但也許想滿足讀者更多閱讀需求,他一連又寫了4節,為他的建築漸次增加了新的景觀和新的審美取向。第2節,青草;第3節,鵝卵石、烏木;第4節,小鳥;第5節,釣魚人、攝影師,這些都為大佛寺岸邊所常見,但作者獨特發現令讀者深思之,品味之,從而得到某種愉悅,比如,青草為什麼與長江爭鬥千萬年?鵝卵石和小鳥為何成了行走江湖的俠客?釣魚人怎樣被裝走,成了藝術品等等。因之,他的建築物有了豐富一些的內涵,可以讓人進去瀏覽一番,不至於因只有一節,看一眼,讚歎一句就離開。

詩的建築美不必否認,可悅目;同時我們更需要詩的美的建築,以賞心。

附,原詩第2——4節:

蔥蘢的青草,聽慣了人類的讚歎

留在了河岸

守護著每一寸土地

和長江爭鬥了千萬年

鵝卵石,是一些行走在江湖的俠客

千年烏木,偶爾露面

渾渾噩噩,渾身帶黑

卻承載著歷史帶來的榮光和芳香

一些小鳥出現在和邊

除了在草叢中捉迷藏

也就是打打望,玩玩水,玩玩河沙

膽子大的,就飛到行走的輪船上

去行走江湖

釣魚人,守著魚竿

坐成了木頭,坐成了塑像

坐等著希望

卻被一些攝影師裝進了相框

成了別人要展出的藝術品


作者簡介:斯 原, 原名師運山,男,漢族,1943年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原解放軍通訊學院副政委,現解放軍重慶通信學院文學藝術中心主任。

代表作有:散文集《閱讀大地》(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咀嚼山水》(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詩集《大地詩行》(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笛音》(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情理體驗錄》(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記憶之外》(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詩學論著《中國新詩學綱要》(作家出版社出版),影視學論著《影視文本知行》(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主要獲獎作品:組詩《光輝的記錄》獲解放軍總參通信部全軍徵文一等獎,電視片《血火詩篇》獲總政全軍評比二等獎,電視片《心中的火焰》 獲總參優秀獎,《評毛澤東詩詞的抒情藝術》獲總參優秀獎。

讀《大佛寺岸邊》作者:斯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