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誰來關注因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

子予虛實


疫情過後,經歷的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有所感悟,或者留下一點痕跡。

1、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要相信疫情過後自然的痊癒能力。

有調查表明,在911之後,接受集體哀傷輔導的一些人比沒有接受的走出哀傷的時間要更長一點,所以在這個點上,我們都要相信自然強大的痊癒能力。

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做一點事情,就譬如,在疫情期間失去親人來不及告別的,那按照中國的習俗,歷來注重喪葬的儀式,可以把這些儀式補上,該宣洩情緒就宣洩,把哀傷的過程感受一遍,然後接納,直至有一天會療愈。

2、對於許多一線的親歷者,醫護人員、志願者等等奮戰在一線的親歷者,可能在疫情過後會有一些創傷,和上述哀傷無力自愈的,需要尋求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幫助。

3、在疫情過程中,可能不是疫情引發的,但在疫情爆發期間可能暴露出來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無法自愈的,也是建議尋求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幫助。

這次疫情期間,無論是官方還是行業、民間,都有大量的公益熱線,這樣的服務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相信相關部門也會重視心理重建,會有一些專項項目給到相關人員。

另外,社會上的專業機構,也都會提供響應的服務。

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遵循“不求助,不幫忙”的原則,大眾需要關愛到自己,如果發現需要幫助,去尋求相關的幫助。


倪倪說


歲末年初,國內爆發了新冠病毒的疫情,在全體人民的團結努力下,目前已控制住疫情並逐步開始了復工復產,這場災難也迎來了春暖花開。然而國際衛生組織(WHO)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0%-40%的人在災難之後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些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援助,他們的症狀會在幾天至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時的心理援助會使症狀得到緩解。而在災難一年之內,20%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重建也至關重要。

    由於每個人應對災難的承受能力不同,所針對的心理建設也有所不同。針對個人來說,首先要評估自己是否受到了心理創傷,如果沒有對自己趙成影響,那心理重建也無從說起了。倘若自己評估後確定受到了創傷,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處理:

    首先是勤於自助, 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識,然後主動應對,借用自己過去熟悉的、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去應對。但自助強調的是自主性,並不是說遇到心理問題要一個人“死扛”。

    其次,“扛不住”了,一定要善於求助,家人、朋友、同事、老師,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支持系統,調查顯示,這樣的支持對很多人非常有效。當身邊沒有社會支持系統,或身邊的人不方便講、不理解自己時,就應該向專業心理幫助機構求助,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等,都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可以尋求他們的幫助。

    第三方面,就是樂於互助,主動伸手幫助自己身邊的人,特別是發現個體面臨嚴重危機時,更要主動關心、主動幫助。勤於自助、善於求助、樂於互助,這是我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原則,也是策略。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生活中“災難”無處不在,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適當的參加體育鍛煉,培養積極的興趣愛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藥。每個人的心理都健康了,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永飛刺客


心理創傷的正確評估是心理疏導和干預的基礎。建議通過評估可以知道哪些人需要干預,哪些人需要重點干預,哪些人需要進行專門的心理治療和精神科治療。評估範圍要涉及疫情重災區、重點輻射地區、重點人群(死者家屬、患者及其家屬、醫護人員、一線工作人員等)、不同健康緯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創傷對象等。評估的目的是實時把握不同群體的心理失調狀態,有針對性地死者家屬群體、患者家屬群體、醫務人員群體等進行危機心理預警和引導管理。


敖彬普


遭受疫情影響尤其是疫區的群眾,往往會受到心理挫折,產生惶惑不安、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難以入睡,食慾和消化減弱,感覺遲鈍等等,常常伴隨焦慮不安、消沉抑鬱等。專家估計,大約20%的受影響人群會在一年內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此外,焦慮症、抑鬱症、生理心理疾病的人數會增加。因此,疫情後的心理重建刻不容緩。

無論戰爭、饑荒、天災、瘟疫還是人禍,都深深影響著一代人乃至數代人,在他們的心理、人格和此後對世界、國家、社會、環境、人際、家庭和生命的意義的看法和行為,對科技發展、財富擁有、道德價值、自然與人、權力暴力、善良自私等等的認識,都有著幾乎終生的陰影與負面影響。

如果考慮到目前的疫情防控實際上是人類面臨的四個主要威脅之一(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分別是流行病、核戰爭、自然災害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們就沒有理由忽視這次公共衛生事件對人們心理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災後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鉅性。

針對災難中受影響的大多數人,基於災後人的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採用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疏導與心理訓練等手段幫助其整合內在資源,科學應對災難帶來的種種壓力,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和生活的專業手段,就是災後心理重建。

因此,疫情防控和社會秩序重建中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刻不容緩。

專家建議:應用科學測量工具進行心理創傷評估和預警、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會政策和框架、分層分群體分階段實施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強化大眾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視”和“區域歧視”。

第一,應用科學測量工具進行心理創傷評估和預警

心理創傷的正確評估是心理疏導和干預的基礎。建議通過評估可以知道哪些人需要干預,哪些人需要重點干預,哪些人需要進行專門的心理治療和精神科治療。

評估範圍要涉及疫情重災區、重點輻射地區、重點人群(死者家屬、患者及其家屬、醫護人員、一線工作人員等)、不同健康緯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創傷對象等。評估的目的是實時把握不同群體的心理失調狀態,有針對性地死者家屬群體、患者家屬群體、醫務人員群體等進行危機心理預警和引導管理。

第二,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會政策和框架

如果說更多的時候,心理疏導和干預是行業性、專業性工作。在經歷此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的群體性心理重建急需上升到國家社會政策層面。

我們面臨“兩個滯後”:

一是公共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滯後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心理衛生健康需求;

二是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設滯後於公共衛生體系發展滯後於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

建議儘快將心理健康的服務內容正式納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之中。根據2017年《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直到2020年,心理健康服務才開始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明顯短板。

利用總結此次疫情防控的契機,系統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的“十四五”和中長期規劃與相關社會政策。明確與“健康中國”相適應的公共心理健康體系建設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第三,分層分群體分階段實施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

建議分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等不同層次實施分階段的心理疏導與心理干預工作。

重點地區是指武漢、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重點地區,疫情突發、城市交通中段、創傷信息密集、創傷人員眾多,是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區域。建議要將心理干預工作前置、採取積極的心理干預模式,綜合使用心理援助、團體輔導、藥物治療等切實可行的干預方法。

重點人群包括死者家屬、患者及其家屬、醫護人員、一線工作人員等。 在危機干預時,最重要的是危機心理治療師必須儘快獲得當事人的信任,與當事人建立關係;其次是確定當事人的心理需求,瞭解問題的所在;隨後再與當事人一起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創傷性應激反應,必須確保當事人能接受進一步的心理治療。在干預過程中,要求心理治療師能 “設身處地”從當事人的體驗出發,充分尊重和理解當事人的情緒行為反應,瞭解當事人的心理需求,儘快將當事人的注意力從過去的體驗轉入當下的生活和對未來的預期。

第四,強化大眾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視”和“區域歧視”

心理疏導工作要覆蓋“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指不幸染病的個人和家庭、來自武漢和湖北重點疫區的人員等。

如前文所述,由於此次疫情發生機理和病毒來源的暫時不清晰、免疫和治療手段的或缺等原因,會加劇人們對病後康復人員、來自武漢和湖北重點疫區的人員的“心理排斥”。

預期在疫情結束後相當時間,對於“特殊人群”以及周邊人員的心理疏導工作都很必要。對於“特殊人群”產生“疫病歧視”或者“區域歧視”,不僅不利於疫情防控和正常工作生活秩序恢復,而且會加大實際上已經康復人員和來自疫區人員的“心理負擔”,建議要有疫後相關群體的心理專項輔導工作,幫助“特殊人群”以及周邊人員理性、客觀、科學處理人際關係。

建議有步驟開展針對社會大眾的公共心理衛生健康宣傳、諮詢工作


一劍雕龍


人們遭遇嚴重的公共危機事件、且如果加上時間較長、外在限制較多時,比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的心理也會經歷類似的五個階段。

1、否認期。

這怎麼可能呢?我不信。不相信這個疫情的嚴重性。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剛開始時根本不帶口罩。

2、憤怒期。

“吃蝙蝠的人太可惡了”、“怎麼沒有提前防控呢?”、“那些被感染還到處跑的人簡直是辣雞”一片罵聲。

3、協商反抗期。

大家都在想辦法買口罩、買酒精,互相督促在家隔離別亂跑,甚至連夜搶未經證實的雙黃連口服液,希望預防自己及家人感染;同時還有很多人在想辦法如何更好地度過這無聊的時光,以及如何早點出去賺錢等等。

4、抑鬱期。

發現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問題一時也解決不了,就會變得悶悶不樂、情緒低落,幹什麼事都沒勁…

5、接受期。

算了吧,就這樣吧,認命吧。

人的心理一旦進入後半階段(第四第五期),會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

甚至觀念、人格都會改變,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疫情結束後,對以後的生活、工作負面影響非常大。

所以大家看好了,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情況,就要開始注意自己的心理情況了,進入後階段的身心狀態包括以下幾種:

❶心理上壓抑、抑鬱,變得抑鬱、低落或者易激惹(容易脾氣暴躁)…

❷生活規律受到嚴重影響,比如生活規律被破壞,沒有胃口,睡不著覺…

❸行為退縮,興趣降低,動作遲緩、防禦性行為增加。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幹勁,整天蔫蔫的,做事磨蹭,或者沉迷網絡遊戲、電視,強迫性洗手、刷手機等。

❹認知遲鈍、麻木。腦袋沒辦法深度思考問題,一拿起書本就想睡覺,甚至對危險情境都會失去敏感性,比如車來了不知道躲避。

❺觀念、人格改變,認為這世界太可怕了,自己太渺小了,能力太有限了,不僅自卑,甚至還會自罪---我們作惡太多,這是大自然的懲罰等等。

所以我們綜合多個心理專家的觀點,整理了一些心理調整方法:

1、保證生活規律,給自己定一個日常生活計劃,從起床到睡眠,那怕只是幹一些雜事。規律生活不僅可以保證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保持我們大腦的警覺性。

3、提高身體體質。身體不僅可以保證抵抗感染的免疫力,也是身心健康的基礎,吃飯、睡眠、多運動,都是需要的。

4、給自己定一些小目標,讀書、看劇、減肥、學做菜、修理傢俱、學樂器、練書法等等都可以。

5、找樂子,看經典笑話、喜劇、相聲,或者玩遊戲等等。

6、多跟朋友、親人聊天,多到群裡分享聊天。

7、挑戰一下自己的小腦袋,腦筋急轉彎,邏輯思考題、寫一篇文章,或者做一份商業策劃…總之,不要讓自己的腦袋停下來。

8、每天留一點時間靜心放鬆、自我覺察,及時排除情緒,調整不適行為,有需要時及時尋找專業幫助。

當各種支持、援助慢慢地撤回,應激狀態消除,一些其他問題才會漸漸顯現。例如對疫情的不斷回想,對人群密集的地方恐懼等等。

那可能才是心理問題的真正高峰期。

在此,我們希望正在經歷疫情的人們,能夠積極關注自身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並及時進行自我調節或尋求專業幫助,以健康的身心狀態面對未來的生活。

與此同時,也希望大家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保護家人朋友,給身邊人打氣,讓身邊的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影視快遞送


首先有家庭人員介入心理疏導,有社區和政府牽頭。幫助由於這次疫情造成的心理創傷人員心裡治療和疏導。

畢竟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社區可以聯繫一些專業的疏導機構,對有需要幫助的人員進行心理諮詢和疏導。

疫情對整個大眾的心理來說也是有很大的陰影的。新聞媒體應該首先站出來,對公眾在信息方面進行心理疏導。

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對銷售野生動物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 消除大家對疫情的後顧之憂。

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我相信他們會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迎接自己未來的生活。





用戶琪琪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每一次大的災難發生、以及過後,對人的人理造成的衝擊與創傷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這次疫情,其來勢兇猛、傳播速度快、蔓延地域廣;封城、隔離措施空前。無論是對大眾生活影響、心理壓力,特別是失去親人(所有家人)的人們,真的難以想象……

心理干預,是專業、科學、系統、有規律的的工作,要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艱鉅性。宣傳、引導、關注、干預、關心、關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是一項全面、長期、細緻的綜合性工作。

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基屆工作措施落實,社會組織分工合作,心理專家、老師積極參與,廣大群眾熱心配合,形成一個社會大家庭的氛圍和溫暖。

一一這項工作,準備益早不以遲!行動益快不以慢!實乃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本艾生活


首先,避免災難化的認知加工,讓理性迴歸。面對同樣的威脅,有的人反應適度,有的人過分恐慌,就是認知加工的差異導致的不同情緒反應。

比如有的人有些咳嗽就想到“完蛋,我是不是被感染了”而惶恐不安。

正確做法是及時帶上口罩,先留意觀察自己的症狀,必要時先上網絡就診平臺進行諮詢。用積極的行動代替消極的思維發展蔓延。為了在某些特殊時刻迅速地迴歸理性,你還可以試著跟身邊更理智的人討論你的想法或決定。 避免信息過載而帶來更強的焦慮。如果自己對疫情信息比較焦慮敏感,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關注的頻率,如每兩小時關注一次,每次不超過10分鐘。其餘時間要求自己迴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如運動、娛樂、家務。


天航植保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1.不要去幻想控制意外的發生。因為意外和驚喜本都是生活本身。

2.活在當下,能控制自己的就是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勤消毒。其他不由自己控制的就不要幻想要去掌控。就會無形之中節約出來許多心理能量,去安撫自己,平常心對待。


悠悠老師講育兒


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基屆工作措施落實,社會組織分工合作,心理專家、老師積極參與,廣大群眾熱心配合,形成一個社會大家庭的氛圍和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