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數據:房地產成投訴重災區,近40萬家企業退出

2009年-2019年的十年間,中國房地產行業發生了什麼變化。

封面新聞聯合天眼查推出“天眼查·行業十年大數據”系列報道,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剖析,透視企業背後的司法與經營風險,解讀2010年至2020年這10年來的行業變化。

房地產行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從泡沫經濟的初段階段一步步趨於穩定發展,房企正加速多元佈局進行優勝劣汰,二手房、租房市場等如火如荼,我國房地產行業新時代已然到來。

十年大數據:房地產成投訴重災區,近40萬家企業退出

10年增加約121萬家企業

近40萬家企業退出

從整個行業來看,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09-2019年這10年間,我國房地產企業增加了1,213,767家。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1,457,964家房地產企業,其中2018年的企業增速達到峰值,為25.90%。值得一提的是,近15%的房地產企業,有法律訴訟記錄。

從地區分佈來看,廣東省房地產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98,980家,其次是江蘇、山東,而四川則排名第7位。

從註冊資本來看,註冊資本小於100萬的和1000萬以上的企業佔了總數的64.82%。

十年大數據:房地產成投訴重災區,近40萬家企業退出

此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10年間共有279,025家房地產企業註銷,吊銷企業也達到110,158家。此外,僅2019年一年,房地產行業的新增法律訴訟、失信違法、被執行人、經營異常、行政處罰、嚴重違法等司法和經營風險條數分別為1,581,266、69,816、352,600、123,272、14,222、13,842條。

十年大數據:房地產成投訴重災區,近40萬家企業退出

廣東省“二手房”企業最多

近80%成立時間不足5年

隨著房地產行業中二手房市場的火熱,“二手房”企業也開始紛紛嶄露頭角,在這其中,包含了大眾所熟知的長租公寓、互聯網租房平臺等。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從2009年底至2019年底,經營範圍含“房地產經紀”“二手房”“出租受託管理的住宅”“出租商業用房、辦公用房”的“二手房”企業增加了419,753家,截至2019年底共有451,551家“二手房”企業,其中2016年增速達到峰值,為40.39%

十年大數據:房地產成投訴重災區,近40萬家企業退出

從地區分佈來說,廣東省“二手房”企業數量最多,達到60,331家,其次是上海、江蘇,四川排名第5位。另外,約78%的二手房企業,成立時間不足5年。

10年間,“二手房”企業註銷數達到95,657家,吊銷企業數量為31,049家。僅2019年一年,“二手房”企業中新增法律訴訟、失信違法、被執行人、經營異常、行政處罰、嚴重違法等司法和經營風險條數分別為139,277、6364、22,525、39,626、3061、3742條。

上市房企的法律訴訟

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最多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中,中國恆大成功蟬聯榜首,前三名與2018年一致為中國恆大、萬科A和碧桂園。保利地產、中國海外發展和融創中國分別居於第四到第六位,龍湖集團、新城控股、華潤置地和富力地產分列第七至十位。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超80家A股上市企業涉及房地產行業,其中廣東省佔了21家,上海、浙江則分別有12、10家。此外,這80多家企業實力雄厚,註冊資本均達到1000萬以上,且都成立於15年以上。

不過,即便是已經上市的大房企,依舊存在著諸多法律訴訟糾紛。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南都物業服務集團有497條法律糾紛,其次為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有406條。

具體來看,上市房企法律訴訟中,最多的案由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佔比超21%,其次為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房屋租賃合同糾紛。

事實上,房子,關係到消費者的安居問題,卻是出現消費糾紛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房地產也成為了投訴的重災區

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的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就獲取房地產行業相關投訴1,190例,其中質量安全類最多,其次為服務、合同類,投訴對象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房產中介。

有業內人士建議,以購房為例,若出現糾紛,可以採取的維權方式包括:

一、用合法的方式與開發商協商溝通。比如通過往來催告、函件、通知及當面溝通、磋商等理性方式來主張自己的權利。

二、可以請求消協進行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反映、投訴。

四、協商調解不成,可以通過訴訟、仲裁等司法程序解決。

此外,還有地區提供了投訴熱線、網站等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渠道。

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