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常见的农产品污染物质是哪一类,我们有哪些办法降低此类?

枕人花


不可否认,在现代农业生产进程中,激素、化肥、农药及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确实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但也但是也对农产品本身造成了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威胁人体健康。农产品安全事故频频在媒体上曝光,更加重了消费者的担忧。

农产品污染物质主要是化合化学物质和细菌病毒。化学污染主要包括无机、有机及复合污染,其中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比较多,既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污染物,又包括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半挥发性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农产品本身生长和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须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空气、水源)的保护,优化和控制产地环境质量,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和激素的依赖。除此之外,必须加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进行生产。这样可从源头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老农视角,理性看世界,服务三农,感谢大家的支持。


农民更疯狂


农产品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我老家就是例子。记得小时候,家里农田从来不用除草剂,田里泥鳅黄鳝特别多,后来由于年轻劳力外流,农村开始大量使用草甘膦等除草,泥鳅黄鳝都消失了。最近几年好多田地都荒废了,农民也意识到了农药的危害,慢慢才又有了泥鳅黄鳝。


婺源罗哥


您好,现在来跟大家谈谈农产品污染主要有哪一类,怎样降低农产品污染的问题。其实农产品污染有好几类,现在来跟大家说说。

第一是土地污染,包括现在使用的农药,化肥,养殖场的粪污不合规的处理排放,还有工业有害废水污染过的土地,还有垃圾乱堆乱放,用被污染过的水浇灌土地所造成。

第二是保存,和运输中使用的防腐剂,还有就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有害颗粒的掉落,这些来源于工厂,道路运输等废气的排放。

国家这几年大力发展环境整冶,主导绿色健康食品的生产和推广,就是为我们将来能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鮮空气,不过还须要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出一份力。





圆梦七零后


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了科学利用污水,妨患于未然,现将国家颁布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 培养水样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最终要被分解。在处于氧化条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机物质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处于还原条件的土壤中,将生产氨气、沼气、有机酸、乙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从而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二价铁、硫化氢、二价锰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不太高时,对作物生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有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过高时,上述产生的过剩的二价铁、硫化氢等就要随同有机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碍植株体内的代谢活动,抑制根系生长,甚至引起烂根,以至影响地上部植株的发育。尤其是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后,必然造成作物减产。 需氧有机物污染对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较明显,这是由于水中不溶性的有机物多半沉积在这里,土壤发生还原性危害所致。国标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80 mg/l,旱作应小于150 mg/l,蔬菜应小于80 mg/l。

2、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所消耗该氧化剂量相当的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其中包括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物质。 作为灌溉水的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与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质,只是化学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机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还包括无机还原性物质化学氧化所耗的氧。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200 mg/l,旱作应小于300mg/l,蔬菜应小于150mg/l。

3、悬浮物 悬浮物系指水样经过虑后,截留在虑片上并于103~105 烘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的污水灌入农田后,由于流速减缓或胶体被破坏而使悬浮物大量沉淀,如果这些沉淀是由金属粉末、泥沙组成,则会覆盖在农田表层而影响农田的肥力;悬浮物还是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剂,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悬浮物一起沉淀在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50 mg/l,旱作应小于200 mg/l,蔬菜应小于100 mg/l。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凯氏氮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2 mg/l,旱作应小于30 mg/l,蔬菜应小于30mg/l。

5、总磷(以P计) 动物或植物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硫酸盐。人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磷质,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硫酸盐。洗涤剂、磷肥及骨粉等工厂废水中也含有磷酸盐。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一般较低,如果水中发现过量的磷酸盐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时发现过量的硝酸盐和氯化物时,更可以进一步证实动物性物质曾经污染过水源。 天然水和废水中的磷以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以及与有机体相结合的磷酸盐3种形态存在。总磷量即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经消解后转变成正磷酸盐的总磷浓度。 磷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总磷的含量:水作应小于5.0 mg/l,旱作应小于10 mg/l,蔬菜应小于10 mg/l。

6、水温 水温过低会减缓植物生长,水温过高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死亡,农灌水水温要求小于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会使一些营养物质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养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于4,大于9时,对农作物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它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9,最宜范围为5-8.5。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麦在弱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生长的好。国标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许范围是5.5~8.5

8、全盐量 全盐,主要是钙、镁、钠、钾所形成的硫酸盐、盐酸盐和碳酸盐,它们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离子起作用。对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钠盐,钙盐和镁盐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灌溉水含盐量在1000mg/l以上,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含盐2000mg/l以上,使土壤积盐明显,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物质形态变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困难,植物因缺乏养料导致减产或最后死亡。因盐类对离子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须注意多种盐类的存在,以防治单因子盐类对作物的伤害。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全盐量在非盐碱地区应小于1000 mg/l,在盐碱地区应小于2000 mg/l,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9、氯化物(以CL计) 氯化钠危害小麦发芽的临界浓度为2000mg/l,危害水稻发芽的临界浓度为1000mg/l。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250 mg/l。

10、硫化物(以S计) 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由含硫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的。某些工矿企业,如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以及未电离的有机、无机类硫化物。硫化氢易从水中逸散于空气、产生鸡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硫化物浓度即使很低也会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采用含硫化物的废水灌溉作物。国标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12、镉及其化合物(按Cd计)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附力,特别是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造成镉含量的积蓄。当土壤的pH值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动,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时也易被植物从根部吸收;当土壤pH值偏碱时,镉的移动性差,作物也难以吸收。在铜、锌、砷、镉这些元素中以镉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当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镉时,均可被农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积蓄,其吸收量和积蓄量的多少随灌溉水中镉浓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农作物吸收镉后,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顺序是根>茎叶>籽实。各种作物吸收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小麦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于水稻。由于镉大量地积累在植物根、茎叶中,因此,在受镉严重污染的农田里,农作物的茎叶不宜作家畜饲料,根茬也不宜沤制肥料。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中有镉的积累,建议灌溉水中镉的最高允许浓度不应超过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计) 砷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自上而下的移动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农田,随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获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减产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减产10.3%。水稻、油菜减产百分率均随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开始在糙米中出现残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开始出现砷残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对水稻、油菜生长影响不明显;含0.5mg/l以上砷的水对水稻、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砷的浓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为危害浓度,100mg/l为致死浓度。因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强,对人、蓄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规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过0.05mg/l,旱作不得超过0.1mg/l。

14、六价铬化合物(按Cr 计) 含六价铬的灌溉水对水稻、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水稻、小麦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铬。铬对数种蔬菜及谷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铬浓度5mg/l对作物有害;浓度10mg/l时作物出现严重的萎黄病;铬与镍协同作用时,铬浓度仅2mg/l即对作物产生损害。铬还在作物内积累。吸收的铬主要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少量积累在籽实里。 含铬污水灌溉后,土壤可以积累铬。植物吸收和土壤积累的铬都随灌溉水中铬的浓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量和适当提高土壤的pH值来减少铬污染造成的危害。为防止铬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铬的最高允许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六价铬的含量应小于0.1 mg/l。

15、铅及其化合物(按Pb计) 含铅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允许量应在1.0mg/l以下,否则抑制植物生长。进入土壤的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污灌水中铅的浓度为50ppm左右时,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较多时,易生成硫酸铅,就没有危害了。铅对植物毒性比砷、铜小。作物可以通过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铅,并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0.1mg/l。

16、铜及其化合物(按Cu计) 含铜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以允许量应在2.0mg/l左右。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铜时,幼叶尖端干枯,叶片脱落,生长受到抑制。谷类作物一般不能结实。土壤含铜过高时,作物主要积累在根部,造成根系发育恶化,减弱了根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随农业环境中铜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铜被作物吸收后,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茎叶次之,籽粒中最少。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7、锰 锰浓度1~10mg/l对豆类有害;达5mg/l对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锰浓度5~10mg/l对西红柿有致毒作用;锰浓度10~25mg/l对大豆和亚麻有致毒作用。

18、锌及其化合物(按Zn计)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在缺锌的土壤里,作物生长常常受到抑制,并出现各种病症。含锌废水灌溉农作物,锌可以在土壤内累积,并能富集。土壤里含锌过高时,主要伤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长受到阻碍,叶子呈黄绿色,并逐渐萎黄,而且分孽少,茎短。小麦受锌危害,叶尖上即出现黄褐色的条斑点。被吸收的锌主要积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茎叶中转移。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居于中等水平,向籽实中的转移不如镉。我国规定灌溉水中锌及其化合物的含量为不超过2.0mg/l。

19、氟化物(按F计) 氟在植物体的积累随着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长发育未受影响;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浓度以下对茄子无影响。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盐,污灌后硫化细菌增加,可促进磷酸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长。含氟污水灌溉后细菌数量增大,生物学过程旺盛,产量增加。由于不同作物对氟敏感程度不同,为避免对地面水和渔业的污染危害,为保护整个农业环境和人民健康,规定氟的灌溉标准为高氟区应小于2.0mg/l,一般地区应小于3.0mg/l。

20、氰化物(按游离氰根计) 50mg/l以上氰对水稻、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并开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灌溉浓度最高而加大。 根据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残留量不同,在生产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后期。不同浓度氰在水稻根、茎、叶中有残留,残留量与浇灌浓度成正相关。残留量:根>茎叶>谷壳>糙米。根残留量占80%左右,茎叶占15%左右。不同浓度氰在土壤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但不与灌溉浓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与气温和灌溉浓度有关,但无论在何种气温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与灌溉氰的浓度成正相关。氰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后消失的速度较快,在土壤中不会逐年积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净化率都在90%以上。采取隔年清污轮灌,不会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显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5mg/l。

21、挥发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浓度时(50-1000mg/l)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浓度时(30mg/l)可促使作物增产。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安全浓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体内酚量的增加。作物体内的酚量随灌溉水中酚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体内酚积累量茎>根>籽粒。酚毒性较小,酚在作物中的积累问题,以及酚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问题,不会成为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进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5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酚的含量极少。土壤对酚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净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浓度含酚污水灌溉后,不会影响土壤肥力,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挥发酚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不务正业掌门


你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回答你的问题,作为一个地道的山区农村人,我对农村生活、农产品也是相当熟悉。

1.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牲畜生活。在农村,牲畜和人类紧密联系,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种养殖业为生,或是靠种养殖变现作主要生活来源,为此,产生的污染物就可想而知了。

2.农村和城市从环境、面积来看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农村相对城市有其地广人稀的特性,所以很多存在的污染物就被淡化和忽略了。

3.农村污染物中,对空气污染严重的莫过于秸秆、稻草、柴火燃烧产生的烟雾、粉尘。每到秋收以后,农民对废弃的秸秆、稻草等就地焚烧,以减少其对田地的占用和便于将燃烧产物应用于对地施肥等,这也是长久以来农民的习惯,对此,国家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对该类污染的解决,可以通过晒干处理,变卖给有的生产企业作原料,也可以就地挖坑填埋等。

4.另外柴火做饭燃烧不尽产生的烟雾粉尘等,对空气污染也大,农村特别是山区还是延续着烧柴取暖、烧柴做饭的传统,这一污染相对焚烧秸秆影响较小,但随着农村生活的改进,农民慢慢的由烧柴改为烧电、烧天然气等做饭、取暖,污染也就逐步减少消失。

5.问题所提到的农产品污染物,涉及的面比较广,但真正的有害污染危害程度较小,比如红苕、南瓜、萝卜、青菜等没储存好烂掉,就是常见的主要农产品污染物,对于这类污染物的处理,农民往往就近找个荒地丢掉或倒进竹林、树林当给其施肥了。严格来说,应该挖坑填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或其他损失。

6.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相对城市卫生环境来看,农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以往也是随便找个地方,比如院坝边、房屋附近树林等进行堆放。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有的乡村公路边也设置了垃圾站,农民也就有了规范的垃圾堆放场所,并有人定时进行清理,进一步减少和避免了管理污染。


农村让爱做主


农产品污染物包括化肥,农药,生活及工业排污。具体如下

(一)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 农药的残留毒性

农药的污染在于它的有害作用。虽然大多数农药在环境中能逐渐分解成无毒的化合物,但有的农药化学物质稳定,能较长期的残留在作物或土壤中,有的农药能代谢为更毒或致癌的化合物,如杀虫脒水解产生四氯磷甲苯胺,代森锌代谢为乙撑硫脲,直到农产品收获时还会有残留的农药及其有毒代谢物。这种农产品被人长期食用或作为饲料通过家畜、家禽而最终进入人体,会引起慢性中毒。这就是农药的残留毒性。

2. 农药的污染途径

农药污染农业环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农田施用,此外,农药的贮存、运输、销售和农药厂“三废”的排放等也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食物链是指动物体吞食含有微量残留农药的作物或生物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进行转移的现象。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不断吸取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进行累积浓缩。生物富集和食物链连锁反应可使农药残留浓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几十万倍。由此可见,即使自然界存在的农药极其微量,但因人类处在食物链末端,农药对人类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3. 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农药对大气、水体和农田土壤的污染

田间施用农药首先是造成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雾状或粉剂的微粒漂浮在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通过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此外,工厂“三废”排放,洗涤药械等活动也会造成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打降落于地表。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除草剂的土壤处理,杀菌剂的土壤消毒等,也是直接施药于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

(2)农药对农畜产品的污染

喷洒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以及作物对周围环境农药的吸收,会造成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畜禽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农药对畜禽产品的污染。一般而言,在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程度是:油类作物>淀粉类作物;小麦>稻米>玉米>高梁;花生>大豆。稻米中,秋茶>春茶,夏茶;蔬菜中,叶菜类>根菜,果菜。农作物产品污染较重的主要是茶叶和烟叶。畜禽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猪肉高于牛、羊、兔、马肉等;鸭肉高于鸡肉、鹅肉;蛋类高于相应的肉类。

有机磷农药的降解速度较快。在茶叶、水果、蔬菜、稻谷、小麦、蛋类、奶类、烟草等农畜产品中,一般没有超过有关残留标准。但近年来,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量较高,超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发生了人畜急性中毒事件。拟除早菊酯农药对蔬菜的污染程度是:叶菜类>豆荚类>茄果类。

(二)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化肥可以大幅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同时也可能导致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由于农业上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质。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为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的从土壤中淋失,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40%-50%,钾为30%-40%,磷为10%-20%;对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降低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 氮素肥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根据计算,在全球氮素循环中,通过各种途径固定的氮素总计为91.8×106吨,而经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的氮素总计为85×106吨,每年固定的氮素比返回大气的氮素多6.8×106吨。留在地球上的这部分氮素,分布在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目前,各地出现氮污染的问题与这部分氮素关系密切。

氮素的损失中,有一部分发生脱氮反应,变成毒性强的氮氧化物(Nox),动物吸入(Nox)引起中毒症状。目前,人们更重视的是氮素的硝酸态变成亚硝酸态,亚硝酸与各类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强致癌的物质。氮素肥料的损失,还能形成化学烟雾,破坏臭氧气层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化学氮素肥料污染途径主要表现在氨的挥发,硝化-反硝化脱氮和硝酸盐的淋失三个方面。

2. 磷素肥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由于生产磷肥的磷矿石,除了含有营养元素的成份外,往往同时含有对作物有害的元素,如砷、镉、汞、铅等。据日本分析,砷在磷矿石中的含量平均为24PPm。而磷酸钙中为104PPm,重过磷酸钙则增至273PPm。磷矿石中镉含量因产地而异,镉在磷肥中的含量约为10-20PPm,长期施含镉量高的磷肥,能引起镉在土壤中的积累,示在肥料中含量一般在0.5PPm以下,而铅在磷矿石中平均含量17PPm,磷肥平均10PPm。由于氟磷矿石含氟量较高,在磷矿石或过磷酸钙中,一般含氟2-4%,随磷肥进入土壤中的氟可以在土壤里和植物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人长期饮用或食用含氟高的水和食物会导致氟骨症。

(三)农用塑料地膜残留污染

农用资料地膜的覆盖




欢乐小盼盼


农产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1)生长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来源于农作物生长地周围空间,主要是工业生产、能源燃烧、交通运输过程排放的废气污染,以及化肥、农药等其他污染。在城郊,SO2、HF、Cl2、O3等,以及含有Pb、Cd、As化合物的烟气和粉尘对农作物的生产和产品造成污染。

②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来源于工业“三废”、城市生活“三废”以及化肥、农药和生物污染等。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土壤,也可以因大气污染和空中颗粒物(重金属及致癌物质)沉降地面导致土壤污染。此外,施用含毒的污泥、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

③废水灌溉及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灌溉废水中的挥发酚、氨氮、镉、汞、铅、镍、砷、硼等污染物浓度高,可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土壤、雨水冲淋、大气蒸发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也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2)种植过程的污染。种植污染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主要是农药、除草剂、肥料和激素)的使用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失误而导致的污染。

(3)产品的采收运输、贮藏保鲜及加工过程的污染。农产品采收后,在运输与贮藏保鲜过程中的腐烂、霉变,一些有毒成分的聚积,保鲜防腐剂和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使用不当,加工设备及环境不卫生,都会造成产品的污染。

如何治理:首先,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在加强工矿企业和城镇点源 污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一是以村 为单位,加强户间路整修、组间路整修和生活污水管网连通,切 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和防控农户污水随意排放。二是按照城 市社区管理方式,加强村组生活污水净化池、废弃物发酵处理 池、农业废弃物收集池和村级物业管理站建设,全面治理农村生 活和农业生产污染。

  三是加强乡镇垃圾收集清运中转站、村级垃 圾收集点、农户门前垃圾筒等环卫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营与维 护,共建乡村清洁美好家园。其次,加强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利 用。大力推行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达 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一是禁止焚烧作物秸秆,全 面实行作物秸秆就地还田或青贮过腹还田,推广利用作物秸秆制 作堆肥和秸秆制气、发电及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治理作物秸秆 滥烧乱弃所造成的农业产地环境污染。二是推行垫料发酵床养猪 技术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猪一沼一菜” “猪一 沼一鱼” “猪一沼一稻”“猪一沼一果”等生态农业模式,使畜 禽粪便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到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治理畜禽粪 便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是大力实行农业清洁生产,每个农 产品生产基地根据规模大小兴建1 ~2个农业废弃物收集池,定 期收集农业废弃物特别是农药的塑料包装袋和农药瓶,并定期分 类和无害化处理,治理田间地头乱扔乱弃农业固体废弃物所造成 的农业产地环境污染。最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大力加强 对农业氮磷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的阻控、拦截和净化,全面提高农 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节肥、节药、节 水生产技术,防止农药化肥等农业投人品的滥施乱用和农业用水 的滥灌乱排。二是在农业生产基地的田块周围建立生态埂和农业生产污水拦截回流渠,在生态埂上和拦截回流渠中配置高富集氮 磷的水生植物,第一次对农业生产污水实行阻控。





筑梦人2020


生活中最常见的农产品的污染物质是哪一类,我们有那些办法降低此类污染?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现在很多人在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各种激素及地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同时,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就拿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农膜来说吧,下午我去了一趟我们村已经流转出去的田地,就看到了下面的场景(看图)。

不知道你们看了以后是什么感受,我本来是随手拍的照片准备回来发朋友圈的,结果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嘛!

如今,在农村,使用农膜已经成为了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的增加和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确保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随着农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在土壤中的废农膜越来越多,最后就成了很难治理的农膜污染。

农膜是一种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很高,极难分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降解周期可达100多年之久,而且在降解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溶出有毒物质,污染土地,污染农作物,这应该是我们最常见,最难治理的农业污染物之一吧!

残留农膜的危害各位可以自行脑补,下面我们说一说怎么才能降低农膜的危害吧!

第一、农民要从自身认识到农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和很难恢复的困难性,提高地膜回收的自觉性,收获后能够自己将废旧地膜收回,而不是放任不管,来年直接耕地耙地。

第二、地膜销售部门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要肩负起责任,鼓励农膜使用地膜后回收、加工、再利用,要是有政府部门的补偿和支持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三、农民要学习适期揭膜技术,也就是把农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根据经验筛选出作物的最佳揭膜时间,不但地膜容易回收,保护农田,还能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至于适期揭膜技术我不在赘述。

第四、农膜的回收要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在翻地、平整、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人工和机械对残留农膜进行回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有卖的残膜清除机,价格还行,使用效果也很好的嘛!

我们村的土地流转了五六年就成了现在这样子,让人看了都怕,以后要是土地污染的再严重,这地还能流转出去吗?农民回收后还能再种吗?


生态乡村


生活中农产品的污染一般有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这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着各种各样病虫害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农药的用药次数变的很频繁,农产品中的农药含量超标。

另外,这几年农村厕所大量改进,有机农家肥越来越少。化肥成了肥料的主角,而且化肥具有用量少,肥效高,运输轻便等优点越发受到农民朋友的亲赖。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化肥除了上述优点外,长期使用土壤容易板结,而且在农产品中的含量超标。更致命的是由于土壤的降解力有限,这就使化肥在农产品中的含量长时间的存在。例如你连续使用化肥二三年,后来虽然停止使用化肥了,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农产品的检测中仍然有化肥的含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农药化肥的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已经认知道农药和化肥的负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高效低残留的有机农药,化肥方面也研发出了高效的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有了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产品中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产品的污染一定能够很好的得到解决。


迟到的成功者


农产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1)生长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来源于农作物生长地周围空间,主要是工业生产、能源燃烧、交通运输过程排放的废气污染,以及化肥、农药等其他污染。在城郊,SO2、HF、Cl2、O3等,以及含有Pb、Cd、As化合物的烟气和粉尘对农作物的生产和产品造成污染。

②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来源于工业“三废”、城市生活“三废”以及化肥、农药和生物污染等。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土壤,也可以因大气污染和空中颗粒物(重金属及致癌物质)沉降地面导致土壤污染。此外,施用含毒的污泥、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

③废水灌溉及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灌溉废水中的挥发酚、氨氮、镉、汞、铅、镍、砷、硼等污染物浓度高,可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土壤、雨水冲淋、大气蒸发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也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2)种植过程的污染。种植污染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主要是农药、除草剂、肥料和激素)的使用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失误而导致的污染。

(3)产品的采收运输、贮藏保鲜及加工过程的污染。农产品采收后,在运输与贮藏保鲜过程中的腐烂、霉变,一些有毒成分的聚积,保鲜防腐剂和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使用不当,加工设备及环境不卫生,都会造成产品的污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