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自身活得一般般,而对国家大事、世界格局夸夸其谈?

粥姜宏


我觉得这是在刷存在感。

摘一段《大学》中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应该不难理解,真正想要治国平天下的人都去花时间先去格物致知了。格物致知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提升自己。或是知识,或是头脑的内容量。王阳明先生有个主张叫做知行合一,所有知道的事情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都叫耍流氓,其实质上约等于不知道。

普通人谈论国家大事,可能是出自于喜欢这一方面的话题,这和某些女生喜爱谈论八卦小报是一样的心态 。也可能想要体会一下挥斥方遒的感觉。至于以普通人的知识水平既弄不明白政策背后的含义,也无法有效的建言献策。不过是要周边人的人觉得自己能够与时俱进而已。我觉得普通人谈论国家大事那不是真正的爱国,对于普通人来说爱国就是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不给社会找麻烦,为人民的事业谋划如何多生产,如何让同胞过好比目前好一点的生活才是最该考虑的,恐怕爱高谈阔论的人听到这些话,就充耳不闻了。

高谈阔论不能等同于志存高远,每个人都有找个话题释放压力的本能。还是希望爱谈论大事情的人,能够先以自身为重,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再去影响身边的人,如此一来就能说明普通人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毕竟我们又不是那个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的陈藩,还是收收心该干啥干啥去吧!


默婵


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到茶余饭后,或者农闲时节,或者凉爽的夏夜,大家就聚在空旷的打麦场上,这时候总有见多识广的大人,似乎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国家内外,无所不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倒没必要反应过激,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我觉得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议论国家大事是社交语言的一方面。人呢是群居动物 ,大家置身人群中 ,与他人建立链接才有安全感。谈论国家大事,世界格局,其实跟英国人见面谈论天气,北京人见面说“吃了吗?”是一样的。过去信息传播技术不太发达,电视只有富裕的家庭才买得起,我小时候很多知识就是在听大人的谈论中获得的。其实闲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发展。连孔夫子都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看来拥有见多识广又巨能侃的朋友真不是坏事哦!

2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好多人觉得你生活一般,能力一般,却对国家大事,世界格局夸夸其谈,哈哈,这个词又相当的感情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 是普通人,工作一般,经济能力一般,但是普通人也需要有存在感嘛!现在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不争证明了这一点没?抖音,朋友圈不都是大家刷存在感的地方吗?议论国家大事没有错,看你说的有没有料儿,当然还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其实大家都知道,过度的彰显其实是匮乏感哦!

适度的指点江山是有益的 当然要言之有物,要适度,不要引起大家的反感哟!



小园径香969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尽管有的人生活一般人也平常,但对对国内外大事还是十分关注的,新闻联播必看,再加上上网浏览时政新闻,自然就知道的多了,所以和人交谈起来得心应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大事都在他的心中,这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夸夸其谈的资本。这种人政治意识比较浓,政治觉悟比较高,对国内外形势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



王西真


内心空虚,能力平平,存在感没有,他们这样做只是自我满足和自我慰藉,自我麻痹。

须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像农民一样俯下身子,踏实肯干,像企业家一样劈星斩棘,不知辛苦疲倦,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一件哦。


贪睡的叶子


我活的很好,经济上也小有成就有别墅。喜欢周游世界,国内基本玩过来了。

但我天生有浓厚兴趣关心世界大事,对经济有很大兴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嘛!这是人的一种眼界!几十年未变,从少年到现在的乐趣!

再者,也为我的后代谋一谋未来啦,哈哈哈


熙熙光明


这个和个人的性格脾有关系,有很多满腹经纶的穷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就是缺乏知行合一的奋斗精神。


彩云多多


别人活得一般般又不借你一分钱,别人谈国家谈世界又不是谈你家的私事,你何必吃那么多红苕呢。你操好自已的心就可以了。


故乡明月


你看过老舍的茶馆吗?不谈国事到大谈国事!还有一句说法,国之兴旺,匹夫有责!怎能说高谈阔论无用?


智者征服一切


身处斗是,心怀天下,不正是中国士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