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如育人——有感于《桃花心木》

种树如育人

——有感于《桃花心木》

说到教师这份职业,人们都会赋予一份崇高的敬意,把教师形容为蜡烛、园丁或指引的明灯等等,都会说这是一份无私的、奉献的高尚职业。对于我能够加入这个行列也深感荣幸。在小学六年级的课本里面有幸读到林清玄先生的《桃花心木》,其实也不止一次去品读了,越是细细品味,越是觉得——为师者亦是种树人,面对学生,就是面对他所要栽培的每一棵树。

种树如育人——有感于《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中的种树人所具备的种树理念和精神,值得我和每一位老师借鉴和学习。

种树人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的确,培养一棵树不枯萎,能够茁壮成长着实不易,但培养一个学生更是不易,教好一个学生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成的,真正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思,我们不是只教育一个学生,种树人也不止种一棵树,所谓“因材施教”,只有真心如此对待学生,方能成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教育学生不单单是教之以知识,还得授之以人生哲理,方为其一生所受用。

作为学生,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要依靠自己,也就是自觉性。种树人说: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老师的引导和授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否去“吸收”?种一棵树,种树人给予树水分和养分而树不吸收或不懂吸收,知识的“含金量”再高,树也会成长。就如同学生不去主动求知,即使老师给予再多“养分”而不吸收,怎能茁壮?所以,作为学生若能够主动求知,找到除老师提供的“水源”以外,并为这种求知欲而不断努力“扎根”,就能够长成“百年大树”。

学生不能依赖老师,就像树木不能依赖种树人。学习如果不能自己去找答案,找根本,总想着老师能够帮助甚至想着“坐享其成”,就不能“深知其理”,所有一切的学习就成了暂时的火花,无法受用一生了。万一遇到“狂风暴雨”般的测验或考验,只会“一吹就倒”。因此作为老师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一切,面面俱到,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找到真正的、能为学生长远发展的水源。而我也一直为这个方向正不断探索着。

我记得林清玄先生听完种树人的话,是这样说的: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种树如育人——有感于《桃花心木》


是啊!学生就跟树是一样的。要想着“学有所成,茁壮成长”就要经得起学生的考验,要学会独立自主,不依赖。即使是很少的“养分”,在不断地自我寻找水源下,也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老师,辛勤的付出无非是想让学生能够学生学到知识,能够“茁壮”。种好一棵树和教好一个学生都是深感欣慰的。试想一下,种树人每天早早地起身,看到满林子的树日渐成长,他会觉得他的付出有个回报,心情自然是愉悦满怀;但种树人每天还是早早地起身,精心培养,模仿老天下雨,栽培的树还是无法再不确定中生存下来,内心的情绪可想而知。

作为老师,或许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他所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以后踏上社会贡献自己的“所得”而不是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甚至是“败类”,这会使他多少有些蒙羞,尽管可能不是他当初教育的问题。

种树如育人——有感于《桃花心木》


所以,即使是当初“养分”不足,“水分”不够,老师也希望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不会一无是处。

因此,从树的角度上看,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小到净化空气,制造健康绿色的气息,甚至历经“千刀万剐”成为某些艺术品。大到牺牲自我,化为尘土中的养分,沉默千万年换来文明进步的能源。至此,一棵树完成了生之热情,死之余热的不凡一生。

我想说:树是自然、万物生长的需求催生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最终的根本。

树是固土

种树如育人——有感于《桃花心木》

之根本,教育是强国之根本,是故无树则土散,无教育则国散。种得好树,则兴一方土地;育得好人,则强盛一个民族。

隶书 袁随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