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O马大哈O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谬论,东林党哪里有这种实力。

万历年间,由于对言论的严格控制,整个国家都显得死气沉沉,文人知识分子不敢随便说话以免惹火烧身。

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派士大夫开始争取言论自由,提出一些与张居正相反的建议,这就是东林党的雏形。

这一时期内的东林党没什么成气候,后来随着顾宪成被罢官返乡之后,便开始以讲学为寄托形成朝廷之外的清议舆论影响朝政。

东林党主张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等。特别是追求言论的自由,是东林党给那个黑暗的社会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所有人看来,区区几个书呆子的言论算个屁啊。

没想到,他们却迅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形成了一个政治力量。


实际上,明朝末期的派系还是很多的,比如“浙党”,“秦党”,“齐党”、“楚党”。

东林党只是其中一支,主要是江浙的士人为主。

从开始到最后,东林党根本没有掌握过国家的大权。

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有过权力,其实不过是一些沽名钓誉自称是东林党的官员而已。

这些人的行为和东林党并无关联。

就如同袁崇焕迫于阉党的权势,为魏忠贤修了生祠,但你能说袁崇焕是阉党吗?

其实,当时明末的权力基本都在皇帝手中,秉笔太监诸如魏忠贤之流其实是皇帝的代言人。

但皇帝未必愿意管理日常的朝政,因此内阁和首辅的文官集团,具有一定的权力。在明末,国家的问题很多,内阁被迫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而自古以来,改革的实质就是让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帝本人,让出部分利益。

就比如著名的矿税税制改革,其实这些税收对国家无益,多是满足皇帝自己的敛财欲望而已。

所以,内阁和太监集团的对立,其实就是内阁和皇帝的对抗。

然而,内阁的成员既然能够做到高级官僚,自然都是会做官的,未必敢于得罪太监更别说皇帝。

不过,有些人则不同,这主要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其实不属于国家官僚集团的当权派,而多属于在野势力,位子不高,名声到比较大。

东林党对于国家很多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毕竟很多人只是低级文官,但他们要求国家进步的愿望还是很强的。

那么,东林党和他的支持者,虽没有太大的权力,却形成了很强的舆论力量,甚至得到了民心。

这就是皇帝和太监不能容忍的。

所以,魏忠贤几乎消灭了东林党,其实就是皇帝的意思,魏忠贤不过是执行者罢了。

诚然,东林党和其他党派以及阉党存在一些内部斗争,因为他毕竟是党派,不搞政治就不可能存在。

但是,明朝的灭亡与否,同东林党并没有什么联系。

因为,东林党的力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被魏忠贤几乎扫平。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东林党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另外,东林党对于明朝阴暗面的抨击,甚至对于皇帝本人的抨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也是有积极意义。

如果批评不自由,赞美也就没有意义!

不是说,将所有批评者消灭,明朝就能长治久安了。

实际上,崇祯时代后期,满朝文官已经不敢随便说话,只剩下崇祯自说自话了,最终完蛋。

在15年以前,史学界对于东林党大体是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们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却出现了大量污蔑东林党的言论。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萨沙当然知道,但是我能说吗?

答案是:不能!


萨沙


说明朝因东林党而亡,是太高看东林诸君了。说白了,东林党的实质就是一群无病呻吟,空喊口号的不得志文官组成的一个学术团体而已。仔细看看历史,从万历到崇祯,所谓东林党人从未在明末朝堂上占有任何的主导地位。被魏忠贤认定的东林党魁叶向高和李三才等高官也根本算不得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是不是所谓江南地主和商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东林党的起源是因为和万历皇帝互怼被贬官的顾宪成回到家乡后,和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发起的“东林大会”,也就是一些“有理想”的文人墨客定时聚在一起“喷”时政,类似于当代的“公知”。

东林党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和领袖。他们只是笼统的提出了“复礼”,“开言路”,“减商税”,“停矿税”等。总的来说,就是要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道德君子,只要他们主政“众正盈朝”,那么天下就可大治。

之所以说他们是江南地主和商人阶级的利益代言人,是因为他们旗帜鲜明的要求朝廷减商税和停矿税。其实,回过头看,东林人最初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反对而反对,是纯粹的反对“阉党”而已,但后来,东林影响扩大,人员成分复杂化,嗅觉灵敏的豪商和地主阶层自然就把东林党当作了“出声筒”,而东林党人呢,为了实现自己政治野心,也必然倒向商人和地主阶层,两者相互利用而已。

东林党人没有明显的划分标签

明朝到底那些官员才是东林党人?从来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官的习惯性思维,认为稍微和自己政见差不多就是和自己一党的,二是因为“阉党”的打压,魏忠贤认为自己想清除的政敌,也通通打一个东林党的标签。这样一来,东林党的人数就急剧的扩大化了,比如叶向高、李三才等人,是朝廷的高官,本来对东林持同情态度或是和东林有相同的一些政见,结果东林党乐于把他们拉为一党,“阉党”也乐于用东林党的名字对他们进行打压,所以和很多官员一样,他们都是被“东林”化了。

为什么现在对东林党人争议如此巨大

现在很多网上的言论指出“东林党”是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言论?

第一,东林党的“道德治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第二,东林党人善于发现问题和批判问题,但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是空谈误国,坐而论道。

第三,东林党人维护地主和商人的利益,自私自利,加剧了明末的财政危机。

第四,除了史可法、黄道周登少数官员外,大部分东林党成了李闯和满清的带路党。

以上四点,没有夸张,这就是东林党的实质表现,但是有一点,以上同样也是几乎整个明末文官集团的表现,不仅仅是东林一党。所以说,现在对东林党的争论,是对以东林为代表的整个明末文官集团的争论。东林党背的是整个明朝文官集团的锅。

总之,明末是个比烂的时代,没有最烂的团体,只有更烂的团体,相比起来,东林人在学术思想上,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至少我们还记得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朝的覆灭

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都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的原因。明朝来讲,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统治阶层的集体腐朽和国家制度的崩溃。直接原因在于基本军事制度的瓦解和财政制度的崩塌。

不要说什么“小冰河”、“李闯”、“满清”、“藩王”之类的原因,在17世纪,一个正常运转的中原王朝要解决这些事情都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此时的明朝“不正常”,军队倒退到了靠将领和家丁上场的奴隶时代;明明是蛮族克星的火器,作为军国重器,居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质量问题而前线官兵不敢使用;朝廷对任何地方任何项目的拨款,拨出的是一百万,到了最后可以变成三十万...…那么,这样一个王朝,从上至下,有何希望可言?明朝的局面非人力可以解决,就算没有任何的外部因素,也会同样重重倒下,这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小兵感悟未来


这个是要肯定的,明朝的灭亡东林党必须要背负一部分直接责任。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团体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东林党的发家史。

东林党的背景及建立

东林党的建立应该追溯到张居正改革的万历年间,明穆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而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辅助年幼的万历皇帝治理朝政。

在此期间,张居正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番政治改革,而早期的万历皇帝因为支持张居正的举措,使得明朝出现了“万历中兴”。

不过随着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由于张居正独揽朝政足有10年之久,激发了万历皇帝的反感,张居正病逝不久便被万历皇帝问罪,抄家,剥夺封号。

那么这和东林党有什么关系呢?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身边没有督促他的人,于是渐渐沉湎于酒色,最后干脆二十年不理朝政,转而通过宦官来处理军政事务。

而东林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的创建者顾宪成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支持长子朱常洛而遭到万历皇帝罢黜。顾宪成回到无锡并修复一座名叫东林学院的小书院,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士绅的支持,可以看作是东林党形成的契机。

顾宪成及一群士大夫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东林党因此成型。

东林党的诉求是什么?

东林党实际上应该说它是一个正派的组织,鉴于万历皇帝怠慢朝政,这群聚集在一起的士大夫开始商议怎样拯救日益腐败的政治以及衰败的国力。

在这样一种诉求下,东林党吸引了一大批志在改变朝政以及被贬的官员,这其中既有学者,也有士绅,最初由于只是一群士大夫聚集在一起藉着讲学的同时顺便议论朝政,而随着其慢慢壮大就变成了一个政治团体。

他们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诉求和精神理想,具体如下:

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
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整顿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
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人的进攻。

从这些东林党人最初的出发点来看,它完全是一个正派的组织,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明廷出现的各种弊端和危机。

东林党为什么会导致明廷加速灭亡?

东林党成立后,明廷中也出现许多以籍贯为代表的“乡党”,如浙党、齐党、楚党、宣党以及宦官党派,明朝因此进入了党争时期。

最初的党争主要是以东林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为主,同时借机弹劾其它党派,而其它党派又附庸于宦官之下。

因此,明廷的朋党之争实际上就是东林党和宦官的政治斗争,其斗争的核心都是为各自的诉求牟取政治资本,到了后来开始围绕着建立储君的“国本之争”为核心进行,而这时候的党争已经不仅仅只是臣子之间,皇帝以及后宫也加入到党争之中。

因此形成了三股势力的相互角逐:

●东林党的政治诉求

●宦官集团以及其它附庸派系的政治角逐

●围绕着“国本之争”导致的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集团。

特别是围绕着立储的“国本之争”还发生了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而且这三件案子都发生在皇宫内廷之中,但是三股势力都借着案子明争暗斗。彼此消耗。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林党人一直占据着比较正派的位置,及至天启皇帝继位后,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朝政一度出现好转。

但是后期又陷入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之中,并且大受打击,直到崇祯皇帝上台,魏忠贤垮台,东林党得势。

而正是这时候的东林党开始慢慢变味,它逐渐由寻求政治革新转变为士绅阶层在明廷的政治靠山,通过手中的权力帮助商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赋税。

朝廷收不上来赋税,但商人又不愿意交税,最后这些沉重的赋税只好转嫁到下层平民身上,加上明朝末年气候异常,下层人民的生活日趋艰难,于是直接导致了各种起义兴起,进一步消耗了明廷的实力。

最终导致关外满人取而代之。


对于东林党我们应该肯定的它积极和正面的价值取向,这一群士大夫试图寻求政治革新,打击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当他们得势以后,便开始大力排除异己,成为士绅阶层的发言人,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局势。

这群人善于指出问题,但是并不善于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还会让问题恶化,所以他们是“德胜于才”,有“忠国之德而无治国之才”,而且他们沉湎于政治斗争的行为也进一步恶化了明廷的政治,最终导致明廷无人可用,自取灭亡。


围炉谈史


看过电视剧的都会对明朝东林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它的成型是由江南士大夫为主的高官组建而成,最初的领头人是明朝吏部侍郎顾宪成,东林党存在了40年,直到明朝灭亡。


东林党打的旗号是振兴吏治,广开言路,与魏忠贤等宦官站的是对立面,魏忠贤被扳倒之后,东林党失去制约,开始瞬间壮大, 他们对于富豪地主的利益进行保护,尤其是江南地带,实际就是地主的代言人。

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呢?就通俗的来讲,在崇祯当政阶段,数次国难当中,他们都未能做出正确的建议,甚至是在帮倒忙,从历史分析,崇祯皇帝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在与清军交战失败之时,崇祯几次想要求和,但是他不能直接说出来,东林党人就拒绝求和,一味求战,最终导致兵临城下。在此关键时刻,崇祯内心是想迁都江南一带,但是提及这个想法后,整个朝廷竟然哑口无言,这让好面子的崇祯只能作罢,而东林党人之所以不支持,就是害怕崇祯迁往江南后,会影响自己的江南大本营权力的控制。最终崇祯数次丧失良机,自杀殉国。

从崇祯的遗书中也能看出一二,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这一句话就概括所有了。


马钢蛋侃历史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这是一群政治上不得志的人,聚集在一起。东林党人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他们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阶层,维护的是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更是对江南的大地主们呵护备至啊。打着尊贵的旗号,干着可耻的事情,实在是有辱斯文。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干着暗黑的勾当,实在是可恨,可耻。

当时,以宦官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把这些祸乱朝政的人,统称为“东林党”。对其打压。而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是他们的后台,而帝王更是巴不得把那些只能大骂朝廷,而不能干事情的庸官全部赶出朝野。作为帝王所看到的是个平衡,政治权力的平衡,谁也不能做的太大,纵观明朝的历史,为了更好的维护帝国的统治,更是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机构,都是为了保持一种政治的平衡。但是崇祯有点个人主义了。一股脑地把整个宦官团体给除掉了,却发现最后没有哪个团体能对抗东林党了,最后整个国家的命运就只能葬送在这些人手里。

这些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阶层和地主的利益。并不能深切的体会民间的疾苦,更不用让这些人去治理国家了,他们心中读的是圣贤书,说的是仁义道德,却从来不在乎民众的死活。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在他们眼里分文不值。我们可以看看在清朝入关之后,那些东林党人的去向,一部分是随着明朝的剩余势力南撤继续抗击清军,这些人不得不点赞,至少还有读书人的气节。而更大一部分的人是投降了清朝,参加他们的科举,继续做着资深的利己主义者,其中,代表有以钱谦益(清礼部侍郎)、吴伟业(清国子监祭酒)、龚鼎孽(清礼部尚书)等等。

总体来看,东林党人,长于党争,短于治国,可以说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党同伐异”站在维护国家的层面,对其他党派无情的打击,让世人觉得与东林党对抗的都是祸害国家的,成不知,最后祸乱国家的是东林党人自己。

明朝的灭亡,东林党人负有重大的责任。

人生漫漫,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东林党是明末自万历年间起,特殊政治文化生态下,催生的一种政治怪胎。是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一批政坛失意的活动家,打着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的名义,组成了这样一个在民间有强大话语权的政治团体。

一个政治团体必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东林党作为新兴商业和地主士大夫代表,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从万历年间开始,新兴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商业空前繁荣。天启年间兴起的财政改革,出台了针对工商业的工商税和矿税,有效缓解当时明朝的财政的紧张。可是这样的政策损害了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当东林党上台过后将这一系列政策全部废除。本来在内忧外患情况下,财政税收就尤为重要,一下子少了工商业的税收,财政紧张可想而知。这样一来,东林党就只有将税收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只有选择了造反。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的大明朝,却长期无法通过工商业增加税收。这种人类古代史上难以想象的咄咄怪事,正是东林党所赐。

更有趣的是,当国家实在拿不出财政需要他们捐款时,他们标榜清廉,四处哭穷。而当李自成破城过后却能在他们家里搜出万贯家财,真的是莫大的讽刺。而一向信奉忠君爱国思想的东林党却在大明王朝灭亡之际,逃之夭夭或投降。


胡说古今


明朝时期的东林党我们在许多电视剧中都了解过,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团体,又是怎么样影响到明王朝的兴衰呢?下面我们一起回到那段历史之中,了解当中的缘由。

想起明朝很多人的第一映像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等,几乎都和宦官太监有关。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一些读书人便聚集在一起讨论学问,形成最开始的东林讲学。随着人越来越多,慢慢的开始讨论朝政,议论官员的孰是孰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就是后来的东林党。



东林党打的是为民请命的口号,主张政治改革。主题思想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党派就要有领袖,领袖也是人,是人就有私心。因此虽然东林党名义上提出为官者廉洁奉公,整顿吏治,言论自由。但是实际上却代表了许多富贾商人和大地主的利益,反对弹劾其他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团体和个人,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团体罢了。


我们知道东林党人都是一些文人墨客和许多官吏组成的。随着人数的增多,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不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地方,很难有势力与之抗衡。于是其他小团体个人也联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党派。比较有名的齐党,楚党,昆党等等,还有魏忠贤的势力。它们之间各种明争暗斗,上到皇位继承人选,下到地方官吏的选拔。时间长了,整个明王朝都忙着争斗了,没人关心朝政,没人关心民生。于是爆发了各种农民起义,加剧了明王朝的灭亡。



喜欢历史的你认为呢??


一缕枫叶子


明朝后期,政界分裂出了许多的党系派系,而其中东林党就是相对比较闻名的一员。直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阉党致力于对抗和歼灭的东林党是权势极大的官派。但其实不然,东林党其实并没有深厚的政治根基,它的起源与当朝皇帝的政策脱不开干系。

非要说的话,东林党的前身更接近于“学派”。这要说起万历年间,皇权意识加强,明朝大行与清朝文字狱一样的政策,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导致民间风气一度十分压抑。这种极大的不自由将人们压抑久了,自然催生了民间的一种新流派。新流派倡导人们畅所欲言,呼吁皇权不可以限制百姓自由和权利。

早期东林党的代表人物,比如说顾宪成。后来就因为言论有违朝廷之纲,直接被上面左迁回家了。所以说东林党的前身有点像开化意识强的学者,当时一些不愿备受政策压抑的士大夫和地方官纠结成一派,通过文章呼吁和倡导人们思想言论自由。除此之外其实也没有别的了,要说能与朝廷“对抗”的政治根基和力量,东林党最开始是完全没有的。

但是没有政治力量又如何呢?要知道无论在哪个时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一环,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就会动摇根基、到最后分崩离析。东林党虽没有什么政治权力,但名声和威望在明朝末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至于东林党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关键还是因为东林党的大部分言论和观点来源民心、走向民心。民间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苟同这些书生们的观点,认为朝廷不应该压抑人们的本性,越来越觉得明王朝的所作所为有点过分。

这么一来,这也是东林党成为阉党眼中钉的原因之一了。朝廷一旦无法博取民心,再强大的王朝到最后也要完。朝廷意识到东林党对封建统治的危害性,但那个时候为时已晚。到了后期,要消灭东林党已经不是贬一个人两个人的官职那么简单了,几乎社会上下的百姓都迫切希望生活得到改善,所以朝廷不得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向百姓民众让出一点权利,好让明朝统治能够稳定的继续下去。

所以怎么说呢,要说东林党强其实也不强,关键在于他们的方针取得了民心。而如果要谈及明朝灭亡,也不能说和东林党有直接关系,每个封建社会走向末期,都会空前加强皇权统治和权力集中,也激化了与百姓之间的社会矛盾。换句话说逐渐疲软的明朝是迟早要完的,东林党的出现只不过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我是徐聊,欢迎关注,每天分享趣味历史!

明朝中后期,党派林立,派系斗争极为激烈。那个时期,有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有以汤宾尹为首的宣党,有以姚宗文为首的浙党等。那么,东林党派到底是什么样的党派呢?明朝的灭亡是否与东林党有很大的关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东林党到底是怎样的团体?

东林党的创立:吏部郎中顾宪成由于对朝廷的许多行为不满,在加上自己所推荐的内阁大学士都是明神宗不喜欢的,于是明神宗便让他回家种田了。顾宪成虽然被皇帝给炒了鱿鱼,但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大事。他和一些亲朋好友在东林书院一直针砭时弊,高谈阔论。随着他们的影响逐渐扩大,一些和他们一样,在官场仕途失意之人,也是纷纷远道而来,加入他们。这也就代表着东林党的正式创立。当然,东林党不仅包括这些失意之人,朝廷上的正直的官吏都属于东林党。

东林党的主张:明朝末期,各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依附于他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东林党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是要求皇帝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朝廷所用。二是反对宦官专政。当时的情况是,大奸臣魏忠贤把持朝政,经常向明神宗进谗言。二是:减轻工商业的税收。从现在来看,这一主张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的来说,东林党是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政治与理想追求的一个团体。这些知识分子胸怀大志,想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来改变朝廷腐败的现象。

明朝的灭亡是否与东林党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答案是: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没有太大的关系。

东林党人与魏忠贤的斗争,堪称其最可歌可泣的地方。那时的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是看谁不顺眼就害谁。于是,很多人都选择依附他,魏忠贤的势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他陷害忠良,结党营私,搞的是民不聊生, 怨声载道。忠臣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列举其24条大罪,条条都罪该万死,但是皇帝却没有相信他。忠臣反而遭到了惩罚,杨涟被削。魏忠贤得到皇帝宠信,反而愈加肆无忌惮,又接连制造了六君子狱,七君子狱,抓捕大量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这在某一方面确实与明朝的灭亡有关,但绝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东林党人虽然在一定层面上也是代表着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利益,但是从整体来说,他们的主张是有利于明朝的发展,他们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也是为了明朝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人关心国事,敢于直言,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腐败的统治,君主都不开明,不知人,识人,所统治的国家岂能久乎?

欢迎亲们【关注】!


徐聊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非人力所谓,没有人,也没有任何人类团体,可以灭亡任何一个朝代。

中国朝代的兴盛也罢,灭亡也罢看着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们在左右,其实不是。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恰恰是被左右的!

什么在左右他们这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呢?

肯定,确定不是“东林党”左右帝王朝廷,东林党作为一个有闲阶级读书人松散联盟团体,既没有意愿让明朝灭亡,也没有能力让明朝灭亡。

能让一个王朝灭亡的林林总总,写起书来千本万本也写不尽的答案,也可以简单化为两点。这两点亦是左右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们 的两个点。

那两点?

  1. 因统计技术落后,时日繁长,官僚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朝廷掌握不住人口生死变化,土地买卖变更的实际情况了,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做不到尽量公平了。贫者愈贫,贫而纳税,富者愈富,富而加入官僚集团不纳税。导致朝廷掌握不住社会财富,也就没有能力支撑王朝。就会有“有心的英雄豪杰”,试图去斩杀官僚既得利益者,来一次重打锣鼓新开张,他也顺便做个“帝王将相”。
  2. 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不厉害,气候变化,大灾天谴啥的,来上一次。在农耕社会,完全可以打乱生产关系,就会有很多人失去土地,以土地换取一点粮食苟延残喘,而后要到好多年后,这些无地之民变成流民,他们的孩子也是流民之子——就是些无恒产者。这时候,再来上一次气候变化,大灾天谴啥的,
    就会有"有心的英雄豪杰”,去试图挣上一个“帝王将相”做做。

好,总结一下答案:

  1. 东林党是一个有闲阶级读书会演变成的松散政治联盟,其志在于朝廷之上互相辅助,并不是打算取代朝廷。
  2. 东林党和明朝灭亡没有太大关系,有一点的关系比较起来其他朝代的官僚们也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