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欣竹_木小木幸福么么哒


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平时喝口稀饭都能预防感冒发烧。老厉害了。

但是正正真的中医大夫从不给自己吃中药。

你看看国医大师,72岁张伯礼院士胆囊手术后3天就开工干活了。

现代医学真是太牛了[憨笑]

1月27日,72岁的张伯礼院士飞赴武汉。2月16日,因劳累引发胆囊旧疾,本想保守治疗,因为武汉保卫战正是叫劲的时候,可胆囊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2月18日,进行手术,就在张伯礼院士胆囊摘除手术3天后,他又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

这事挺有意思的,老人家前几天刚跟白岩松说了大话,急症是他的专业强项的[允悲]

实话说,他这个病还真不能保守治疗,就算保守治疗也离不开抗生素。严重点感染脓毒症休克,分分钟要人命。





红红的烦恼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动’字。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无论是“气本原论”还是“阴阳流变理论”还是“五行运动规律”还是“五运六气学说”还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这一切一切的理论学说无不体现着“‘动’这一个字。

  活动活动,人活着就要运动。中医学讲阴阳流变,讲的是事物矛盾对立双方两种力量的消长转化规律,讲的是动态平衡。中医讲五行运动规律,重点也在一个‘行’字,“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五行之变不可胜穷…周而复始 死而复生,不穷如江海、不竭如天地。”五行的生克制化始终离不开气的催动。从精子和卵子相互吸引结合成受精卵到婴儿呱呱坠地降临人间,从出生、成长、壮大到衰老、到死亡,从初级的细胞分化、从激素的分泌到高级的思维活动,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气的催动。

  中医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询问等等方式观察收集人体过去现在的生理和病理资料,然后运用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动态的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然后因时因地因人制定治疗方案: 太弱了,我们就给他加加油 充充电;太强了,我们就给他扯扯后腿;管道堵塞了,我们就疏通疏通;外敌入侵,我们就壮大自己的国防部队打跑侵略者;祸起萧墙离经叛道之内乱,我们就调整饮食、调整心态、调整作息时间 ,让身心重归正道。

 ,总之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非常讲究动态平衡,祖国医学极端反对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认识治疗疾病。


方寸医生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基本原理,源于被称为“大道之源”的“易经”。

中医古称“歧黄之术”上古时期的黄帝和他的臣子都能治病,黄帝常与歧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因而人们把“歧黄”也视为医家之祖,“歧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自黄帝歧伯之后

,历朝历代都有高手名医,如黄帝同时的扁鹊,被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战国时的秦越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送他“扁鹊”的称号,他总结前人的经念,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东汉末年的华佗,精通内科,儿科和针炙,最擅长外科手术,被称为外科鼻祖。在外科手术方面,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了麻醉剂一一麻沸散,比欧洲早

一千六百多年。

与华佗同时的张仲景,曾做过长沙太守,东汉末年,疫疾广泛流行,大批人民死亡,其中多为伤寒症,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他确立的辩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本书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真身”。表现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他为“医宗之圣”。

唐代的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唐代以前的医药成就的总结,人们把他称为“神仙”“药王”。

明代的李时珍,经二十七年时间,完成了《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易学的八卦,太极,阴阳五行广泛用于中医的治法,方药方面,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就根据偏盛偏衰的情况提出治疗措施,选择不同的药物,调整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使其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归于相对的平衡,以恢复人体正常的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由于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故用药也不同,如阳性之热症,须用阴性寒凉药材治疗。阴性之寒症,须用阳性|温热药材治疗。虚症宜补,实症宜泻等等一一因为药材也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这就是中医运用易经关于阴阳五行辩证施治的基本原理。








传统文化领域创作者


中医的基本原理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和辩证论治。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它不像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有病治哪里,治不了就割掉。中医讲究统一性和完整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病里上相互影响。还有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自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成,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在人体的部位:

躯壳为阳,内脏为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脏腑:六腑传化水谷为阳,五脏贮藏精气为阴。

皮肤为阳,筋骨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阴阳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平衡,只有不断地消长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得病不光有仪器查到的病,还有仪器查不到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标本兼治,扶正去邪。

还讲究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值得我辈用心学习,发扬光大,传承创新,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杏林蒲公英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中医进程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
现代化中医又指较不发达社会或学科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思想的、理论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医与西医的距离拉近,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
中医现代化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倾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医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术上的科学化等。
中医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
技术的发展。 理论的革新、思想的变革,学科的进步
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杏林文化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如果真的浅显易懂,也不至于连祖祖辈辈都被中医保佑的不肖子孙黑个不停不止了。

说真的,中医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易”。

对,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是一个“易”。

所谓的“易”,就是遇到病状,不要想的多么复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所以在中医理论里,没有绝症,只有围城,所以病人都是围城里围起来的,只有冲出重围,病人才算康复。

比如针对新冠病毒,中医绝不是只着眼病灶,因为如果只盯着病灶,那就放过了身体整个身体机能不协调了。

所谓的新冠病毒,其实并不新,自然界里早就和人类并存不知道多久了,为什么以前没有纠缠人类,这时倒和人类关系密切了。

可见是人类自身出了问题,而不是病毒故意的变异来找人类麻烦。

所以中医的“易”,就是修复人类自身的问题,所以中医并不关心什么样的病毒,而是从人身机能健全入手,也就是说,中医根本就不鸟新冠病毒而已。

这就是中医的基本原理的“易”:只关注本质,不被表象迷惑。


诗人的眼睛83314


没有学学过中医理论基本理论人都想像的中国是泛泛空洞说词,总感觉是忽悠人的“歪理邪说理论”,其实就是对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一点不知。因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理解、归纳归属、分文归类、使用。在整个理论原理中都以自然实物为具体物质的存在而形象的比附归属,将物质的活动规律和活动现象来认识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以及生命活动的表象,所以中医原理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自然整体观,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藏象学”、“经络学”到“本草纲目”等等都是以实物基本理论中医药理论。而不是空洞泛泛之“歪理邪说”。在这现代世人有很多人眼里中医药就是一个老“古董过时医学”,这是这样的,因为这医学已经是一千多年,或者是几百年了,但是还在为我们现代人服务着,在很多方面是有目共睹的,有待提高加强的远景就是基于现代科技渗透,定能再造辉煌。


jiang闲人答鸟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运动论,变化论,就是气阴阳一元理论学说。所有一切学说都是在气阴阳一元理论上发展起来的。阴阳就是一气,一气就是阴阳。阴阳二气无时无刻不在人体及宇宙万物间阴阳一气间瞬息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阴阳二气运行偏胜所导致的。而五行总体是一个一气平衡的系统。可以说气阴阳五行一元理论。关键在于一气,一气是一切的基础和媒介,中医治疗就是维持一气状态,气功修炼也同理。


长生之门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了解人体在自然中,|对寒、热、凉、温、平的五性的自然环境,人体对五性的正常和异常反应!并用五性的自然生态物质的八味(酸、甜、苦、辣、咸、涩、香、淡)进行泡制后,来相反的给予调理和治疗……。!诊断疾病是根据八纲辩证及望、闻、切、触、问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等,来诊治人体疾病的!。


shengming


两个字:气血。四个字:气血循环。八个字: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负氧离子,血中来。负氧离子形成的电磁场,电流统帅血循环。心脏泵的动力是电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