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订货带你解读《硅谷商战》(序)

《硅谷商战》一书的作者是时下被称为互联网三巨头里百度公司的创始人李彦宏。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李还在美国硅谷加盟搜索引擎Infoseek。与普通工程师不一样,李在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工作之余,对当时美国计算机网络的商业发展与竞争十分关注。硅谷高科技公司与人才聚集,同事们闲暇之间的讨论更是让他兴趣满满。本书也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完成的。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基本覆盖1994年浏览器兴起后不到5年的因特网商战历史。书中记述了个人计算机与因特网的兴起是如何被商业机遇推动,又如何更迭演进;微软公司错失机遇后,比尔盖茨力排众议,背水一战得以后来追上;雅虎、美国在线等公司是如何抓准时机发家等等精彩的商战过程。

这本书首次发行与1999年,截止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但是书中发生的事情,却正以不同的公司和商业形式在我们身边上演,甚至更加精彩与刺激。李在自序中曾提到"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更适合于企业管理人员在商业运作中参考",时至今日,可能有些记录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其中的商业竞争却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知是巧合还是打算良久,本书出版后不久,李彦宏辞去了硅谷的高薪工作,携自己的专利技术回国创业,2000年1月,他开启了自己商业帝国的第一步——百度公司创立了。

本书以章回体形式纪实叙述,元订货将以连载形式分批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结合时下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做出类比。希望能给阅读者以较为清晰的了解与思考。也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互相交流您的看法与见解,让我们共享这场商业盛宴带来的惊心动魄!

此篇序文中暂不谈及详细事件,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书中商战的主要参与者与公司的简介。其中有些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业界大亨,也有的盛极一时却惨淡收场。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在那个角逐的时分,他们都是走在信息技术领域前端的开拓者,他们的精神与思维也都将被铭记。


人物简介:

1. 比尔·盖茨(Bill Gates)

微软公司 首席执行官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 也是微软最 大的股东。近年来他的声訾像他的财富一样迅速膨 胀, 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人物之·, 许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从商战的角度讲, 人们可以从盖茨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你不必是某个领域的开创者, 但是一旦你决定打入那个领域的话, 你就必须不顾一·切, 志在必得。1995年底, 当所有的人都 在讲浏览器将怎样取代视窗系统成为新的操作平台时, 盖茨开始了微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一次经营策 略的改变。

"当人们在马路两旁树起那些电线杆子的时候, 他们是为了用电在房屋里照明, "盖茨说, "谁也没有想到各种家用电器、电视和电话、或是因特网的出现。革命, 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事情的不可而见性。"

2. 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r:)

网景公司创始人之一

马克·安德森现任网景公司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网景公司的产品开发工作。1994年, 安德森与吉姆·克拉克一起共同创建了网景公司。在这之前, 安德森是伊利诺大学的本科生, 读书期间他和其他同学一道编写了Mosaic浏览器, 这个浏览器在短短1年内获得了200万用户。

安德森为网景的技术开发把握方向, 也是网景在技术方面的发言人。他经常接受媒体采访, 多次预言网络计算、电子邮件软件、Linux 操作系 统等的兴起, 并力主网景领航员浏览器源程序代码的公开化。

3.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

网景公司创始入之一

人们说在计算机领域一个时代能持续3年, 但是吉姆·克拉克的公司只用了1年就从租用人家的写 字楼变成了那座楼的主人——外加周围的另外两座楼, 还有设在伦敦、巴黎、慕尼黑和东京的办事处。

克拉克原为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 1982年弃教从商, 创建了硅谷图形公司, 这家公司在他离开 时年销售收入已达15亿美元。1994年克拉克创建 的网景公司在股票上市的几天之内, 市值就高达20亿美元。万维网的兴起, 网景公司功不可没。克 拉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科学技术和商业策略的完美结合, 他的一举一一·动在硅谷都倍受关注。克拉克认为因特网将成为未来通信的主要载体, 计算机、电话、 自动提款机等等都将通过因特网来连接。

克拉克现在正任创建他的第三家公司Healtheon, 为医药行业提供信息技术集成服务。

4. 吉姆·巴克斯代尔(Jim Braksdale)

网景公司首席执行官

吉姆·巴克斯代尔1965年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 获得营销学的学士学位, 而后他在事业上步步高升, 1983年成为联邦快递公司的首席营运官(COO)。此后, 联邦快递公司的年收入从10亿美 元直线上升到77亿美元, 其业务遍及135个国家。1995年, 网景公司把巴克斯代尔从AT&T 无线通讯部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挖了过来, 从此巴克斯代尔成为因特网商战的一个主要人物。

巴克斯代尔是硅谷公认的最好的首席执行官之一, 在网景面临挑战的时候, 他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1997年, 巴克斯代尔主动要求只挣1美元的工资, 到了年末, 因网景股票价格低迷, 他又主动交回了数十万股的认购权。为了维护网景的利益, 巴克斯代尔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在最近的微软反垄 断案中, 巴克斯代尔更是亲自出庭作证, 代表司法部与微软的律师进行舌战。

5. 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

IBM 公司 首席执行官

路易斯·郭士纳在加盟IBM之前曾先后执掌运 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和著名食品与烟草公司RJR Nabisco。1993年, IBM 危机重重, 财务状况惨不忍睹。郭上纳受命于危难之际, 出任

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郭上纳管理的IBM 很快面日一新, 并实现了公司经营策略的巨大转变。IBM 产品的经销商们又重新恢复了对"蓝色巨人"的信心。1995年, 郭上纳宣称年收入760 亿美元的IBM 将继续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而IBM 经销商则是公司最重要的顾客。

1995年6月, 在长期和平协商没有进展的情况下, IBM 突然宣布对群件开发商莲花发展公司 进行敌对性兼并, 出价高出莲花公司市场价近一倍。对刚刚恢复元气的IBM 来说, 这一敌对性的 现金兼并案具有很大的冒险性。郭士纳力排众异, 把奄奄一息的莲花公司纳入IBM 的保护伞之下。为莲花公司的样件 Notes 大做广告, 并给予连花管理层高度的自主权, 儿乎没有委派任何IBM官员进驻莲花。现在的莲花公司义生机勃勃、成为群件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郭纳执掌IBM的4年中, IBM 股票价格 翻了4倍, 他本人也获得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股票认

购权。

6.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

圣言公司 首席执行官

拉里·埃里森是计算机工业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公司——圣言。埃里森之所以著名, 还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和长期一贯的反微软言论直接相关。

埃里森最先提出了网络计算机的概念, 大肆鼓吹过互动式电视、群件和个人数字式助手一

PDA,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摆脱对信息技术行业唯一比他富的人——比尔·盖茨的依赖。尤其令人钦佩的是, 埃里森从来没有让这些激进的新概念干扰过他的核心生意:数据库。

1997年, 埃里森还多次声称他想用他个人的钱买下苹果公司。他当时本可以用13元一股的价格买进, 但是他的这一决定最终被他的律师劝止了。理由是他对苹果公司的状况太了解了, 如果他 真的去买苹果公司的话, 他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接受司法部律师的调查。

1998年, 圣言发布了最新的数据库版本Oracle 8i, 把数据库与因特网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在11月 的Comdex交易会上, 埃里森义推出了新的服务器硬件产品, 这种计算机使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系统, 儿平是在硬件上直接运行数据库。

7. 巴特瑞克·努顿(Patrick Naughton)

Java 技术发起人, Infoseek 公司 首席技术官

巴特瑞克·努顿原为星潮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1994年10月起负责星潮公司在平台策略、系统软件、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等一系列用于联网服务和通信技术的研制工作。1998年11月, 随着迪斯尼对Infoseek的部分并购, 星潮公司被纳入Infoseek名下, 努顿则转任Infoseek的首席技术官。

1982年, 努顿开始了他的软件工程师生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 努顿也逐渐成长起来。他在麻 省理工学院时, 练就了X Windows 方面深厚的功底, 1988年加盟太阳微系统公司的窗口系统研究组。

1990年末, 努顿在太阳试验室开始了一项秘密项口, 叫"绿色"。这个小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全

新的软件开发平台, 并解决许多现存系统的问题。这个项目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孕育了 Java技术。

努顿在Java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 Java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 革命性的计算技术。

8. 司考特·曼克尼里(Scott McNealy)

太阳公司 首席执行官

术书对曼克尼里着墨已很多, 在此只做简单介绍。曼克尼里是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而且在太阳公司成立不久就出任首席执行官, 一直到今天已经有13年了。曼克尼里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地公开反对微软及其经营作风。这些年来也正好是微软通过支持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来逐渐侵入太阳公司市场范围的时期。太阳则通过开发Java语官和网络计算机, 联合硅谷群雄来对抗微软和比尔·盖茨。曼克尼里也一直在推动美国司法部对微软进行反学断调查, 并为这场世纪审判出庭作证。因为任问对微软的限制, 哪怕只是象征性的限制、都会使太阳公司从中收益, 并使更多的人相信太阳所鼓吹的"瘦"客户模型、独立于平台的程序设计语言 Java 等。

9. 爱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

诺维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早期, 诺维尔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它的软件产品可以使商业用户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公司的信息资源。诺维尔的网络操作系统 Net Ware 每次发布新的版本都成功地控制了局城网市场, 当时看来, 诺维尔在网络服务上的霸主地位可以使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软件业界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但是诺维尔后来却被除名了, 而且可能需要经过多年的机构重组才有机会重振往日雄风。为此,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们采取了一项大胆的措施:雇佣爱瑞克·史密特作为诺维尔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业界的分析家们戏称史密特为"螺旋桨头", 意指他是一个技术天才却不具有全面执掌一个大公司的管理才能。华尔街股市却对史密特投了信任票, 诺维尔的股票此后开始了稳步回升。"坦率地讲, 我的感觉是诺维尔拥有的技术和面临的机会跟它在业界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我希望和诺维尔的员工一道米改变这种状况。"史密特在上任不久就这样说, "在我看来, 网络方面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诺维尔, 而网络代表着信息技术产业的方向, 同时也是我一直致力于的方向。"史密特在大学里就为他进入计算机工业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先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拿了电子工程学的学士学位, 而后, 像70年代中期许多计算机科学家一样, 史密特卷起铺盖卷, 杀到了加州, 他进入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在伯克利读硕士时, 史密特开始有机会接触电脑工业界, 他先后供职于贝尔实验室、Zilog公司, 甚至最著名的施乐公司PARC研究院(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帕克研究院)。

1983年史密特从伯克利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同年加盟太阳微系统公司任软件经理。史密特在太阳公司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的11年中, 史密特负责过太阳几乎所有的部门, 包括 网络部门。

1994年史密特达到了他在太阳公司事业上的巅峰, 他荣升太阳公司首席技术官。在4年的首席技术官(CTO)生涯中, 史密特的名字几乎与太阳的首席执行官一样响亮。

"我是一个CTO, "史密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时候我觉得这3个字代表'Chief Talking

Officer"(首席谈话官), 或是'Chief Travel-ing Officer, (首席旅行官)。"今天, 史密特最主要的旅恐怕就是诺维尔硅谷新总部和犹他州的老总部之问的穿梭。虽然他也在犹他买了房子, 但大多数时间他仍然客欢待在气候宜人的硅谷。

"相信我, 如果你要是想买第二栋房子的话, 犹他是个很好的选择, "史密特说, "我喜欢滑雪。"

(注:犹他乃美国的滑雪圣地。)

史密特加盟诺维尔的时候, 公司本身也在进行 "高山滑雪", 自从诺维尔决定与微软争锋起, 公司的业绩就一直在往下滑。诺维尔不断地兼并小公司, 但是成功的例子并不多, 同时也损伤了不少的元气。

诺维尔1994年花10亿美元兼并了 WordPerfect公司, 但是两家公司运作方式迥异, 无法产生共鸣, 最后诺维尔只得忍痛以低于买入价的一半的价钱又卖掉了这个字处理软件开发者。

诺维尔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当诺维尔倾全力对付微软的时候, 网络工业一夜之间发生突变, 因特网起来了。

信息产业界的产品周期是以月计而不是以年计的, 因特网革命兴起的时候, 诺维尔没有赶上头班车, 这样公司的产品就没有任何与因特网整合的功能。

诺维尔1997年第2季度总收入2. 73亿美元, 亏损却高达1亿美元。第3季度在美国裁员18%, 在欧洲裁员15%。史密特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 诺维尔仍然有着坚实的用户基础, 它的NetWare 产品拥有6000万的支持者, NetWare 的核心技术诺维尔目录服务NDS至今在工业界无人可以望其项背。诺维尔推出了支持NDS的万维网服务器, 并大力发展 Java技术。

"重要的是诺维尔已经回到了它擅长的网络软件上。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会再买Wordperfect 这种公司了。我们将集中精力, 搞好我们核心的网络服务。"凭着这种理念, 史密特希望能使诺维尔重现往日的辉煌。

"这个工作非常有趣, 非常有挑战性。我喜欢这里的人、我珍视诺维尔的用户基础。只要有这些, 我就会勇往直前。"

10. 史蒂大·乔布斯(Steve Jobs)

苹果公司创始人, 代理首席执行官

如果说苹果代表··种宗教的话, 史蒂大·乔布斯就是这门宗教的创始人和教皇。他曾经领导苹果与微软进行过一场圣战。现在他又回到了苹果, 出任代理首席执行官。虽然苹果董事会声称他们还在为公司寻找一个长期的首席执行官, 但是人们知道除 了乔布斯本人之外, 恐怕没有人能够恢复苹果的信心了。

乔布斯是硅谷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大人物、他从小生长在旧金山, 而且是个孤儿。他的成长与个人电脑的成长相映成趣, 在苹果22年的历史上, 乔布斯一直是麦金塔用户的精神领袖。

乔布斯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近两年来他一直尽力使自己的辉煌不致以悲剧收场。重掌苹果其实是他一生最大的挑战, 接手时正当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 生产和销售同时陷入副境, 与微软视窗系统的兼容性也越来越差。

当人们认为挽救苹果是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 乔布斯回来了。

乔布斯因负担不起学费而没有读完大学, 1976年他与Steve Wozniak 在加州郊区的一个破车库 里创建了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21岁, 他在一次参观施乐公司的电脑实验室时, 一下子被那里的通过鼠标驱动电脑迷住了, 他决定制造这样的电脑 并使所有的人都能轻易地学会使用。

乔布斯变卖了本不值钱的所有财产, 用那些钱买来了制作他的第一台苹果电脑的仪器设备, 苹果I 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电脑当时只卖700美元, 它没有键盘, 主机也没有保护壳。

次年, 苹果电脑就增加了彩色图形卡和键盘功能, 几桩大生意下米, 加上投资者的热情, 苹果公司就此发达了起米。儿年以后, 两个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乔布斯理想中的电脑则是在1984年麦金塔间世的时候才算出现。麦金塔有着动态、简单方便的操作系统, 图形功能更是当时电脑工业界的另一个标准MS-DOS 望尘莫及的。以麦金塔为平台的电脑软硬件很快风靡各个家庭、学校、公司和企业。苹果也就成了个人电脑界的龙头老大。

为了保持苹果的辉煌, 乔布斯力劝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里(JohnScully)出掌苹果。据说, 乔布斯突然闯进斯卡里的办公室, 对当时这位不一世的商界巨子说:"你到底想干什么? 靠卖糖水了却你的余生吗? "。

斯卡里中了乔布斯的激将法, 于1983年加盟苹果任首席执行官, 而乔布斯那时是苹果的董事长。

乔布斯就是以这种直爽、激进的性格闻名于商界。他自己也承认是他"狂热, 有时不守规矩"

的个性和经营观念造就了苹果; 同样地, 乔布斯的反对者们则说他的这种性格为日后苹果出问题埋下了伏笔。

麦金塔机发布不久, 斯卡里和乔布斯之间就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他们在产品开发、销售、软件设计等方面都无法取得一致。斯卡里埋怨乔布斯傲慢无礼, 我行我素。他们之间关系的最终破裂是因 为在苹果的掌上型电脑"牛顿"开发上的分歧。斯卡里对"牛顿"寄予厚望, 乔布斯则不愿意把"牛顿"整合到苹果电脑系列中去。在斯卡里的坚持下, 苹果董事会于1985年罢

免了乔布斯的董事长职务, 乔布斯没想到自己引狼入室, 但又无可奈何。一气之下, 乔布斯成立了一个新公司——未来电脑(NeXT Computer)公司。

为了证明苹果集团的错误方向, 乔布斯自己掏出数百万美元支持未来电脑。1989年第一台未电脑问世, 但是却无法打入主流电脑, 因为未来电脑既贵, 又慢, 而且与工业界的标准不兼容。1993年这种电脑停止了生产, 未来电脑的投资者们总共

亏掉了2. 5亿美金。此后, 未来电脑公司转而开发一些相关的软件产品, 可谓惨淡经营。

乔布斯虽然在未来电脑上毫无建树, 却在另一个公司上非常成功。他购买了电影《星球大战》的电脑技术班子, 成立了一个叫"Pixar"的公司, 专门通过电脑制作动画片。迪斯尼的巨片《玩具总动员》就是出自乔布斯的这家公司。

1996年, 苹果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通过购买未来电脑公司把乔布斯又请回了苹果。起初, 乔布斯并不想跟苹果再有任何瓜葛, 因为当初是苹果董事会背叛了他, 他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股票, 只留了一股留作纪念。他公开声称苹果已经变质了。但是乔布斯的性格多变, 也许是与苹果旧情难忘, 也许是想报答那些苹果电脑的忠实信徒, 乔布斯答应回到苹果, 作为"特别顾问"。

此时的苹果仍无任何起色, 到1997年7月,当时的首席执行官被驱逐, 乔布斯开始走到前台来操作, 他的头衔也变成了代理首席执行官。不出人们所料, 乔布斯很快对苹果进行了大

幅度的改组, 邀请一些硅谷巨头如圣言董事长拉里·埃里森等加入苹果董事会。他还与微软言和,得到了比尔·盖茨1. 5亿的投资。

一年以后, 苹果实现了多年来首次全年盈利, 新推出了iMac也深受新老用户的欢迎。一个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公司, 现在又变得生机勃勃了。

11. 史蒂夫·凯思(Steve Case)

美国在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一年铸一剑。史蒂夫·凯思用了10年的时间来构筑美国在线的千万名用户, 为了这一目的, 他的公司在10年中总共亏损了10亿美元。而现在该是凯思收获的时候了。很多公司都开始花钱在美国在线做广告, 不少公司还花巨资在凯思的美国在线网络上开设网上商店, 凯思甚至把用户的月费从 19. 95美元增加到21. 95美元。月费涨价没有使美国在线的用户减少, 其用户增加的速度也丝毫没有减慢。

与美国在线的公司形象相反的是, 凯思是一个腼腆、谦和的首席执行官, 他从来不炫耀美国在线在联刚服务界的霸主地位。他喜欢说:"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信息世界的格局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他一直很担心电信公司、有线电视网和微软这些大公司想把美国在线置于死地。他也从不轻视新兴的联网服务商。一次, 39岁的凯思遇到了26岁的 Earthlink 公司 掌门Sky Dayton, 凯思对他说:"我是不会让你使用我们当年对付Compuserve和 Prodigy 的方法来对付美国在线的。"

凯思对联网服务的执着开始于80年代, 那时"候美国在线的实力刚刚够他支付水电费之用。凯思却从来没有动摇过白己的信念。一位美国在线早期的程序员说:"在一个小公司里, 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公司做的东西有信心, 但足你需要有一个人, 他不管什么时候都非常相信他所做的事情。这个人就是凯思。从公司开张的第---天起, 凯思就, 认为这个公司的前途不可限量。"

远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还在他的旧车库里干活儿的时候, 凯思就开始尝试把他的电话线插入 到他电脑的调制解调器中-那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花了数千美元来购买相关的软硬件, 用了好几个星期才连上一个当时的上网服务系统。那时候的上网服务就是看一些白色的字符在绿色的屏幕上缓慢地滚动。要是换了其他人, 恐怕就算了, 凯思却从中看

到了商机。"虽然那东西很难用, 虽然当时的电脑又慢又贵, 有一件神奇的事情正在发生。"他说, "那就是你可以坐在自己的桌子前存取各种信息, 跟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这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日后不流行起来, 不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呢? "

今天, 美国在线的股票已经接近400亿美元, 公司的名字也几乎成了联网服务的代名词。

12. 替姆·库苟(Tim Koogle)

雅虎公司 首席执行官

作为公司的第6位员工, 替姆·库苟于1995年8月加盟雅虎。这位47岁的首席执行官为雅虎带来了他15年的高科技公司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 对于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雅虎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库苟出掌雅虎后, 立即和公司的创始人们一起制定了雅虎的发展监图。当时, 杨致远和大卫·费罗都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毛头小伙儿, 他们由于习惯了学校里因特网上任何东西都是免费的风气, 一开始不愿意在雅虎网站上加入广告。库苟成功地说 服了他们, 保证在赚钱的同时, 不忘为用户提供一流的网络信息服务。

今天, 摆在库苟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华尔街对雅虎的期望:投资者已经把雅虎的股

票总值炒到了200 亿美元的天价。

13. 杨致远(Jerry Yang)

雅虎公司创始人之一

4年前, 杨致远还是一一个工作在简易办公室里的穷研究生, 今天他的财产已经远远超过了10亿美元, 他负责的雅虎网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网站。杨致远出生于台湾, 10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在硅谷的关荷塞市长大。1994年4月, 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杨致远与同学大卫·费罗共同制作了雅虎网站, 1995年4月又共同创办雅虎公司。杨致远拥有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的学士和硕上学位, 但因创办雅虎公司而没有完成博士学业。

杨致远把他的成功归功于生逢其时, 生逢其地, 并有合适的人相佐。还有就是要十分注意市场动向, 以超前的眼光看问题。"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和大卫的这个爱好会变成如此大的生意。如果不是那些辛勤执着的人们和他们的劳动成果的话, 雅虎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天的。我能够给出的最好的忠告就是'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注:本篇文章的人物介绍引自《硅谷商战》的人物素描篇,时间描述皆以成书时间为准。此序是为了大家能够在后续的阅读中更加清晰的阅读与了解,也可作为查看对象进行找寻。文本是人工转录,已经过校对。但人工难免有所局限,若读者发现文中有错误之处,可私信本号进行指正。


你可能还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