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人们常说:急中生智。事实并非如此。
急中更容易生乱,忙中更容易出错。
大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静气去支撑。
静心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因此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道家讲:“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正所谓“静生百慧”,曾国藩对此很是赞同。
他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静,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髓。
心若静,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字工夫要紧
古往今来的圣贤,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静心。
必须要经受住世事的磨练,根基才更稳固。
才能按心兵于不动,遇事如静水般从容。
年轻时的曾国藩,曾经是个满身缺点的年轻举子。
后来他考中进士,进京为官。
为了自己的仕途,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
他在日记中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
甚至为自己改名为“涤生”,发狠说:
“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但还是时常犯些老毛病。
这时候,一位名叫唐鉴的人提醒了他。
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
问题浮在表面,唯有让心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
静不下来,反省再多,一切都是空的。
这番见解,拨开了曾国藩心中的迷雾。
他开始跟着唐鉴学习静坐的功夫。
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每日都要坚持静坐四刻钟。
他在《主静箴》中写道:“细思神明则如日之升,身静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用身体的稳定,带动内心的平静。
使身心在宁静中得到和谐。
静坐的修炼,使得曾国藩受益无穷。
后来他领兵打仗,坐镇军帐中,仍然能够镇定指挥,都离不开“静”字的功夫。
閱讀更多 儒風大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