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孟母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都学起来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汉赵岐《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孟母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都学起来

据说,孟子小时候先是住在墓地附近,于是天天和小朋友们学习、玩着办理丧事的游戏,他妈说:"这不适合孩子居住",开始搬家。

他们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天天学着做买卖,玩着杀猪屠羊的游戏,他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搬家。

孟母三迁:孟母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都学起来

这次家搬到学宫旁,孟子天天学习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他妈说:"这才我家孩子居住的地方啊",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慢慢长大成人了,获得大儒名望。大家觉得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常常被用来说明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迁其中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好好学习

1.大人的教育很重要

中国人原来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崇尚的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的文盲率和教育水平也因此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很多人也因此走出了山沟,离开了田野,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接连刮起了两场歪风:一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的成绩,就像否定建国后国家建设的成绩一样,陷入言必称欧美的误区,不仅邯郸学步不伦不类,甚至连别人故意搞出来的骗局也照单全收。

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不让他们记忆,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不对他们进行教育,盲目地以所谓的开放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来冲击课堂,结果是义务教育成了分化教育。

另一个则是所谓的"千万不要管孩子"。怕他们吃苦,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怕他们受伤,所以从小学到中学都不能排名;怕他们太累,所以从习题到作业都不要布置。问题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什么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孟子这样的亚圣,都离不开母亲的时时教诲,都离不开严格、全面的教育。如果没有,那么请开始对你孩子的管理教育吧!

2.教育成果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需要给孩子时间

记忆中的学校标语,以前写得最多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来常见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看到最多的,是"中考喜报"、"高考喜报"甚至于"小升初"、"幼升小"喜报。

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孟子的基因应该很好的,可一样还是需要先搬离坟场,再搬离市场,最后搬到学宫旁,靠着文化的熏陶

孟母三迁:孟母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都学起来

教育,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过程,有的孩子可能是短跑选手,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后发制人,在他们没有定型的时候就给他们贴标签、剥夺他们的机会,是很不负责任的。

孟母三迁:孟母的大智慧建议每个家长都学起来

3.哪怕是寡居之母,也可以在教子时承担责任

汉宣帝比较注重刑法。太子、汉元帝在专家们的教育下,经常上言宣帝多用道德教化。汉宣帝不得不严肃批评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且很是伤心地说"乱吾家者,必此子也!"

果然,汉元帝上任之后,渐渐地弃实就虚,大权帝落。先是重用儒生萧望之,后是重用中书令石显,终于完成了汉室由盛到衰的转折,应验了汉宣帝的话。

清淡误国,在中国是有着不优良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只需要扎扎实实、真心诚意地去做就可以了。

孟子的母亲并没有太多的文化,却同样可以在孟子的教育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们只要多用心,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正确的方法,好的教育方法真的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