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藝術大師裡希特的5件物品

終究是繪畫 | 決定藝術大師裡希特的5件物品

終究是繪畫 | 決定藝術大師裡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

時間:2020年3月4日-7月5日

地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

本月,“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開幕。展覽涵蓋其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展出多達100多幅作品。從照片畫到抽象畫,裡希特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bstraktes Bild (774-4)》(局部),1992年

(文章轉自: 時尚芭莎藝術 作者:張婧雅)

身為備受讚譽的國際藝術大師,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無疑是如今在世藝術家中身價最高的畫家之一。他的作品《Abstraktes Bild》於2015年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中以約2.89億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創個人最高拍賣紀錄。無論在市場還是學術領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國的一些藝術家都曾將他作為模仿與學習的對象。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bstraktes Bild》,1986年

回顧裡希特的前半生,這位1932年出生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男孩於二戰殘酷的硝煙中成長,親眼見證了家鄉在炮火的轟炸下夷為平地;在東德的藝術薰陶中曾創作過不少以擁護社會主義為題材的具象繪畫,並在劇院任場景畫家助理。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bstraktes Bild (952-2)》,2017年

搬到西德後,他來到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博伊斯(Joseph Beuys)便是當時學校的老師之一。在1959年卡塞爾文獻展上,裡希特首次接觸到當時以激浪派、波普藝術為代表的眾多新鮮藝術思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豐塔納(Lucio Fontana)、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人的作品讓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藝術中那放肆的自由。

而很快,裡希特便意識到這樣的風格不適合自己,於是開始重新找尋能為他一人所表達的藝術風格。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2017年 © dpa/Rolf Vennenbernd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bstract painting (722-3)》,布面油畫,200×180cm,1990年

在先後擺脫了固化的藝術主題以及多樣的藝術思潮與風格吸引之後,裡希特在照片畫與其後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抽象畫創作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而以下這5件物品,貫穿始終地呈現出裡希特自我風格探尋的重要過程。

NO.1

報 紙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Mother and daughter (B.) (84)》,布面油畫,180×110cm,1965年

裡希特曾說:“我將所有東西模糊化是為了讓全部事物都同等重要,也同等微不足道。”可見“模糊”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他如何確定自己要運用“模糊”的處理方式完成對具象畫的描繪?關於這一點,或許與此前另一位雕塑領域的大師在其創作手法的找尋上有某種共鳴,他就是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S. with Child》,布面油畫,36×41cm,1995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S. with Child》,布面油畫,46×41cm,1995年

賈科梅蒂的雕塑,震撼之處不在於高聳,反而在於細小;而裡希特的照片畫,最衝擊心靈的地方不在形象的清晰,反而在於模糊。

1937年的某天,賈科梅蒂準備用一塊18英寸高的石膏雕刻一個女人。他不停地雕刻,卻始終無法滿意。最後,他將石膏雕到了只有一根針的大小。後來賈科梅蒂才逐漸明白:這樣細小的人類形象是通過記憶創造的,是一個個靈魂中、記憶裡最微弱的人類形象,將其身為一個人的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桌子》,1962年

1962年的某天,當裡希特在一個來自意大利雜誌的圖像上進行繪畫後,由於對畫作並不滿意,於是便隨手用報紙將顏料重新塗抹了一遍。而這樣偶然中產生的畫面,卻令裡希特感到極能與之相呼應。此後,他開始在創作中刻意持續這種“模糊”的處理方式,而這幅名為《桌子》的作品,也是裡希特本人認可的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照片畫。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Volker Bradke》,1966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Ella (903-1)》,布面油畫,2007年

裡希特在具象畫創作中不斷重複的塗抹手法,與賈科梅蒂在原本刻畫宏偉人類形象雕塑中營造的微弱與細小,都屬於在偶然與潛意識中找尋到了自己獨特的特質。這樣的藝術手法,決定了他們作為藝術家講述自己內容的風格。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Cell》,布面油畫,1988年

這讓人聯想起此前17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關於“風格”的一句名言:用詞準確。

賈科梅蒂的“準確”在於“細小”,而裡希特的“準確”在於“模糊”。通過在顏料未乾的畫作上塗抹、刮擦後,裡希特成功減弱了具象所無法擺脫的“意義”。在他看來,唯有不刻畫出具體形象,畫面才維持住了其最為自然的、不受人為干預的狀態。最初的模糊源自於不滿,而在其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畫系列中,“模糊”展現出了藝術家對歷史和情感的迴避態度。

NO.2

灰 色 顏 料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UNCLE RUDI (85)》,布面油畫,1965年

除了擺脫具象繪畫中形象的意義,裡希特亦在追求色彩表達的方向上選擇性“失語”。灰色單色畫是裡希特照片畫系列的另一大特點。

早在1915年,馬列維奇就憑藉其《黑色正方形》等抽象繪畫將色彩上升為一種不服務於形象的至上主義存在。由此,單色畫成為了時代中先鋒藝術家們的常用伎倆。他們紛紛通過強調顏色的物理特性,來完成對於繪畫本質的更多探究。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Frau Niepenberg》,布面油畫,1965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Familie Schmidt (The Schmidt Family)》,布面油畫,125×130cm,1964年

而戰後藝術家們的單色畫創作,在此基礎上生髮出不同的方向。他們將單一的色彩與個人情感建立起獨特的聯繫,並在三原色的範圍以外探索專屬於個人的色彩表達。例如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的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當屬該領域最傑出的代表,而藝術家在創作中對於顏色的專屬權探索直到如今仍在延續。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unt Marianne (87)》,布面油畫,120×130cm,1965年

裡希特早期繪畫中大比重出現的灰色,首先來自於黑白照片的色彩。他用“灰色”概括並象徵黑白照片獨有的客觀態度,消除一切情緒表達。因為在他看來,灰色是一種“非色彩”,他認為可以由此規避色彩給人帶來的任何情感連接。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Stadtbild Sa (219/1)》,布面油畫,124×124cm,1969年

但經過一個階段的灰色畫創作後,裡希特無奈地發現他的這一假設並不能成立。因為他體會到灰色同樣是一種顏色,並與之逐漸建立起微妙的情感連接。在其對於灰色的使用過程中,他根本無法脫離個人情感與這種色彩之間的各種關聯。於是,他果斷放棄了灰色畫的創作。

NO.3

照 片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冰》,布面油畫,1981年

上世紀50年代,裡希特在德累斯頓藝術學院第一次接觸到美國紀實攝影,給予他極大的震撼。“那些照片很驚人,看起來很平常,例如有一張像是人們正聚在一起聊天,但實際上是士兵被逼迫在焚燒屍體。”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Skull (548-1)》,布面油畫,1983年

這讓他不禁開始思考,人們看似瞭解照片捕捉到的世界,但並不真正瞭解。照片用邊框創造一個世界的同時,也將邊框外的世界永遠隔離於世。也許,這些思考啟發了裡希特對照片與其背後更廣闊風景的思考與探索。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Meadowland (572-4)》,布面油畫,90.5×94.9cm,1985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Orchid (848-9) 》,布面油畫,1997年

此外,將照片中的畫面直接搬上畫布,這種行為可以追溯至杜尚(Marcel Duchamp)的現成品挪用藝術。不過特別的是,他用繪畫這種形式本身承載了“反繪畫”的態度。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照片畫系列,在裡希特的藝術生涯中曾數次迴歸,奠定了其藝術探索的重要基礎。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MV.45》,Lacquer on color photograph, 10×15cm,2011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MV.92》,Lacquer on color photograph, 10×15cm,2011年

裡希特即是繪畫的忠實者,也是照片的發現人。關於兩者間的概念衡量,總使其無法停止去反覆思考:“攝影幾乎沒有真實,它是百分之百的圖像;而繪畫總是真實的,你可以觸摸到顏料,它是實體,但時常屈從於某個畫面。”後來某天一個偶然間,他將顏料塗抹在了自己拍攝的照片上。這次偶然讓裡希特感到為他解決了大問題,遠勝於對這個問題的任何言語表述。由此,他創作了一系列在照片上塗抹顏料的作品。

NO.4

色 卡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十五種顏色》,1966年

在裡希特彩色照片畫的創作過程中,他都會極其嚴謹地使用色卡進行色彩的比量。60年代中期,他開始創作比色圖表(Color Charts),畫面中的顏色配搭都來自於藝術家的隨機挑選。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1024種顏色》,1973年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線條》

在色卡的啟發下,裡希特創建了一種屬於個人的色彩選題體系與邏輯,而這種創作方式啟發他繪製了以《1024種顏色》為代表的抽象繪畫系列。在他看來,這種絕對理性並有理可依的創作方式展現了他所認可的完美,並傳達出再多圖片也無法傳遞的極其豐富的可能性。

NO.5

刮 板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1968年的某天,裡希特突然不再滿意將照片畫出來。“我開始使用照相的特徵,如準確性、不清晰性及幻想性,以創造門戶、帷幕及管道。在材料、繪畫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

上世紀70年代後期,裡希特開始創作抽象畫。而對其全新的繪畫方式有著重要意義的工具,就是絲網版畫最常使用的刮板。裡希特用它在畫布上摩擦、塗抹,將顏色彼此間來回拖動,使其模糊。為此,他也自己製作了許多更合適的可以適用於不同情況的刮板工具。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Abstract painting (726)》,布面油畫,1990年

畫面中,觀者可以看到複雜而繁瑣的色彩層次,反覆、中斷又塗抹,無限循環著。在創作抽象作品時,裡希特不對畫面做任何假設,也不知道會將它變成什麼樣。而他所唯一確定的,是保留照片畫中的準確性、不清晰性及幻想性,以不具有表現力和機械性的方式,將現實中他認為最重要的特性攝取在畫布上。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Shine (810-2)》,布面油畫,1994年

如此,裡希特不斷清晰著他所追求的“模糊”,清晰到只為自己所用的工具、媒介與方法,甚至是顏色。而眾多喜愛、欣賞裡希特藝術的追隨者和學習者,不能“模糊”的概念在於,他的藝術風格於他以外的創作者而言實際上毫無意義。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格哈德·裡希特《Birkenau (937-4)》,布面油畫,2014年

有意義的,是裡希特如何果斷告別了當時令他嚮往的風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雖然他的風格無用,但其對藝術的投入、嚴謹和對自我標準的探索卻有用。在偶然、潛意識中探尋屬於自己的“準確用詞”,才是唯一能發揮效用的語言。

過程與偶發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方法論構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终究是绘画 |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 本期聚焦“方法論”,深入解析藝術家構思、創作全過程;

  • 收錄13位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個案樣本;

  • 《李禹煥、王舒野對談錄》限量版別冊,同步發行;

  • 全方位回顧第二期《庫藝術》“自由繪畫工作坊”;

  • 收錄“青年極簡”板塊,展現青年一代豐富多元的創作面貌。

現購買可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