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殯葬改革與傳統喪葬的區別是什麼?

金髮財113


  在農村,有許多風俗習慣,這也代表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正如俗話所說,“十里不同音,一百里不同俗”,農民的朋友也更加關注這些風俗。例如,在婚姻、葬禮和婚姻方面,延續下來的習俗非常獨特。婚禮注重約會、訂婚和結婚三部曲,葬禮的習俗到處都一樣。

  隨著農村的不斷髮展,除了進行土地和戶籍改革外,農村還針對農村的殯葬問題進行了“殯葬改革”。今後,嚴禁在農村土葬,火葬必須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這也在農村群眾中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例如一些少數民族的信仰與火葬習俗之間的衝突。然而,在“殯葬改革”之後,農村地區的喪葬習俗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一些現象也影響了農民的生活。因此,國家也更加重視並嚴格抵制農村的不良習俗。因此,以下兩種情況在農村喪葬中不再允許,農民必須注意。

  一是嚴禁舉辦大型殯葬活動和鋪張浪費。

  我經常在許多農村地區發現一些宣傳,其效果與消除鋪張浪費和禁止大型葬禮活動有關。隨著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收入也在不斷增加,而喪葬費用也在不斷增加。雖然在農村地區有一些委員會,但這種大規模葬禮活動的最終決定權仍在主辦家庭手中。通常,有些人在葬禮活動中過於奢侈浪費,有些人故意將葬禮時間延長很多天。葬禮用的物品太華麗了,為了趕上比賽而安排宴會對我來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然而,在許多地方,飲食已經在增加。不久前,作者的一位親戚特地在酒店安排了宴會,招待前來悼念的客人。當然,有些客人稱讚主人家庭的富有和強大,但許多講道理的農民也表示,這種做法很難理解。同時,他們還在宴會上互相敬酒,最後喝醉了。這種浪費和玩笑的葬禮方式真的需要加以控制。

  因此,今後不允許出現大規模農村經營的現象。提交人所在的村莊也在開展此類整治活動。村委會將出面限制葬禮不超過一天。如果葬禮持續一天以上,村委會將不允許使用桌子、椅子、鍋碗瓢盆。這種抵抗實際上為許多農民所接受。畢竟,葬禮是為了讓死者安息,而不是為了炫耀他們的力量。

  第二,禁止在葬禮上進行粗俗的表演。

  不知何時,在農村的許多地方突然興起邀請表演班來助興,葬禮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這使得許多城市居民無法理解,並說這就像兒童遊戲。不久前,央視新聞報道了這種在農村的低俗表演現象。許多表演班被邀請在舞臺上表演一些小節目,一些穿著暴露的服裝的人唱歌跳舞。農業和農村事務部今年的工作會議上提到了這種問題,挑出並批評了這種壞習慣,並堅決予以抵制。葬禮是一種可以繼承的習俗,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現象,當然是不允許的。此外,在一些農村的葬禮上,經常有“哭鬧”現象的表現。孩子們不哭,但甚至花錢請演員哭。雖然這種行為曾經存在,但當時的主要考慮是讓家裡沒有孩子的老人代替他們的孩子去“哭”。然而,現在這種“哭泣”的表現非常普遍。有孩子的家庭也會邀請人們“哭”。這真噁心。

  對於上述兩種現象,它已經是一場改變了風味的葬禮。也有許多葬禮得到很好的照顧。許多孩子通常忽視老人。一旦老人去世,為了向外人顯示他們有多孝順,他們做了很多事情。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農村的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在農村的傳播。因此,許多農民表示支持和理解這些不良習慣在農村的補救。


愛笑的龍龍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個人因為和妻子吵架,一氣之下喝了農藥自殺了。

那人死的時候很年輕,又是橫死,而且當時正是殯葬改革的初始階段,還沒有落實太到位。

所以,他家裡人還是按照傳統的殯葬方式,在沒有火化的情況下就把他給埋了,埋在了村頭的大埝上——那裡埋著村裡的已去的先人,是村子的專屬“陵園”。

後來也不知怎的,鄉里知道了這一情況,於是就僱了隔壁村一個膽子大的人(是取得了他家人同意的),把他的墳給挖了開來,直接在棺材裡澆上油給燒了一遍!

那時候還小,大概7、8歲的樣子,記不清在棺材打開那一剎那有沒有看到他的屍骸。只記得那天村子裡不少人都圍著去看,那大火苗子呼呼的。

其實雖然實行殯葬改革,將傳統土葬改為火葬,從而能夠節約土地。但在很多農村,依然是沒有太大變化。

確實是要把人火化了,可是火化之後會把骨灰放在一個特製的真人大小的“木人”身上,再把“木人”放在大棺材裡,然後還是埋在地裡,還是佔用原來那般大小的土地!


樓上石子


我是山東農村的哈,殯葬改革這個事我來說說我所瞭解的情況。

我是八零後,在我們這邊三十多年前還都是土葬,人們覺得得落葉歸根。後來社會發展,提倡火化,記得火化完處理完後事還可以領到喪葬補助,有幾百塊錢吧!

現在還是火化,在我孃家那裡又改革了。就是辦白事一切從簡,有老人去世都不讓穿白孝衣了,就在胳膊上帶個黑孝布。也不像過去那樣挖坑埋墳了,村裡統一建了個祠堂,都把骨灰盒放那裡立個排位。這樣節約了土地。有的人說這樣一點老傳統也沒有,出殯都不像出殯的了。我覺得生前對老人好些,比去世後搞那些形式主義好的多!

就說這些吧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小看法,不夠全面。


轉轉在農1


在六、七十年代,我的老家農村,每逢老年人去世後,都是睡進一口用木料做的棺材,然後蓋上蓋,用釘子釘牢,在家放上五天後,由八個壯勞力抬著,子女親長披麻戴孝,打鑼敲鼓地送到山上埋葬,做個墳堆,再立個埤就完了。後來政府開始實行流一火化次葬,農村殯葬也得到改革,農村傳統殯葬改革為火化。農村普遍認為,廢去傳殯葬,釆用火化既簡單環保,又節省了土地,非常經濟實惠,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福於後代,有著深遠的、重要意義!


汪海峰


隨著社會的改革還有國家殯葬政策的變化,殯葬與喪葬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殯葬改革比傳統的喪葬節約成本。以前我們老家這邊家中老人去世基本就是三天葬禮,一個葬禮下來得花費七八千塊錢,我們這邊還有個傳統就是老人去世請嗩吶來演出。殯葬改革以後要求一切從簡,現在基本都一天的葬禮,也不請嗩吶演出,不準大張旗鼓辦喪事,反對厚葬,節約了不少成本。


殯葬改革比傳統喪葬簡化了程序。以前老人去世家裡小輩親人還得披麻戴孝,一個葬禮下來得走好多程序,孝子們不知道要磕多少個頭。現在殯葬改革沒那麼多程序可,因為時間緊就一天時間,也就省略了好多繁瑣的程序。

殯葬要求火葬,傳統的喪葬有的地方還是土葬。殯葬改革以後要求火葬,也就是要進殯儀館火化,還得得到一部分補償。當然也有一些地方是允許土葬的,少數民族風俗傳統等。傳統喪葬沒有統一的公墓,殯葬改革要求統一地塊安葬,節約土地。關於火葬,統一地塊安葬這方面我們老家還是實行的比較早的,在我小時候七八歲的時候就有了。


青年阿光


第一,對於處理後事方面:傳統喪葬通常需要請專門人士為過世的人超辦,時間短的三四天,久的八九天甚至更久,本家花銷自然大!我們這裡沒有改革之前,都有種說是,死不起!如果一個家沒點財力,過世一個人,生活又回到解放前不是,起碼整個家生活水平就會後退三五年!

村裡有家辦理老人的喪事,每天都要管著十來桌人吃飯喝酒

花錢請專門人士唱跳

出殯隊伍龐大

浪費財力物力

佔用土地

都是花錢的幹活

改革後,殯葬很快就能辦完後事,簡潔明快!不會拖後人過苦日子!也不用浪費土地!

第二,人門思想上的變化:人民的思想也改變不少,大多數人已經信奉人活活過程,過程才重要。老一輩們思想開明瞭,活著幸福才是真理,等兩眼一閉,啥都沒意思了。不用花錢大勢操辦、超度,不拖累子孫後代才是心安!

年輕一代也會覺得生活輕鬆了不少,不用特意拼命工作,為家裡長輩籌備很多錢財物資,而是在生活中可以更多的陪伴,好吃好喝好玩的真正孝敬長輩!待長輩百年歸世,也不會遺憾傷心悔恨!

第三,對於社會的影響:沒有改革的時候,一個人去世,會促使不少務農務工的親戚朋友都得停止工作進度,從而影響了莊家的收成和工資收入!這樣,整個社會的發展會慢下來,小康生活受阻礙,辛福感不強。人民生活的精神的壓力大,自然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會受影響!

現代化農村小康生活


回村日記


農村殯葬改革,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但是受到傳統影響,很多地方還是在延續傳統殯葬方式。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又該如何推行殯葬改革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農村傳統殯葬和改革殯葬有什麼區別。

首先來說說傳統殯葬,農村傳統殯葬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入土為安。在很多地方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點,不同方式等等。

但是它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入土為安,死要有全屍。在我國的多數地區都會有這樣相同的習俗,在我們每個人心目當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

改革後的殯葬,

殯葬改革的初衷就是鼓勵百姓能在死後火化,減少土地的使用。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每個人在死後都佔用耕地的話,會嚴重影響到我國的耕地面積。

在最近幾年,相關部門也意識到傳統殯葬的危害,也是在不斷地推進殯葬改革。但是殯葬改革,在有些地方收效甚微。

那麼如何才能高效率的推進殯葬改革呢?讓村民都能從思想上,行動上同意殯葬改革呢?

多倡導,多宣傳。

推動殯葬改革,它只能通過宣傳,倡導等這樣的方式來進行。不能通過政策,或者其他方式來強制執行。

讓人們從思想上轉變過來,那麼殯葬改革將會事半功倍。傳統殯葬會破壞耕地,汙染環境等等。這些都要讓百姓在心裡面能形成共識。


無吳五


我認為:區別是殯葬改革的喪事新辦簡辦與傳統的喪葬大操大辦。

農村殯葬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倡導喪事簡辦,移風易俗,逝者屍體火化,禁止使用棺材土葬,禁用佔用基本農田堆墳頭,不與活人爭地,節約土地。禁止大操大辦,披麻戴孝,喇叭號子奏樂,鞭炮禮花齊放,僱人哭靈,扎置紙馬紙轎等。

而傳統的喪葬是逝者去世後,花錢找人看日子下葬,家裡人披麻戴孝守靈,等待親朋好友弔唁,遺體一放好幾天。老親四鄰來幫忙,一忙就是好幾天。又是叩頭又遞煙,管飯得花好幾千,主家花錢還不算,耽誤人家去賺錢。喪事忙了好幾天,置辦酒席百把桌,少說也得兩三萬,廚師也得要兩千,租的傢什人要錢,不能低於一兩千,嗩吶班子開車走,給錢給煙送多遠,也得付錢兩千元,別看葬禮收成萬,不夠回去人情錢。滿心不想如此辦,怕落笑話讓人看。

殯葬改革農村行,喪事簡辦都節省,大家負擔都減輕,文明節儉吹新風。





三友話三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身處農村,這些年親眼見證了殯葬改革前後農村的變化,與傳統喪葬相比較,不論是下葬形式、農村氛圍、農民心態和花費金額等多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第一,形式不同,傳統喪葬採用的是多年來一直傳承的土葬,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殯葬改革則是在人去世後由殯儀館安排火葬,然後將骨灰埋在規劃的公墓或者採用其他生態安葬形式。原來的土葬汙染環境,佔用農村稀有的土地資源,新的喪葬形式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第二,農村氛圍的改變,逝者為安,原本喪葬儀式是為了緬懷逝者,讓親朋好友來送去世的人最後一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喪葬出現了很多封建陋習,醜態百出,很多人甚至以觀看喪葬儀式為樂,本應悲傷的氛圍盡然會有人安排低俗的表演,讓逝者難安,殯葬改革順應時代發展,符合新時期農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淨化精神環境,迴歸初心。

第三,減輕經濟壓力,殯葬改革前農村的喪葬花費越來越大,人們之間相互攀比,唯恐排場不夠大被人笑話,更有甚者被批評孝心不夠,還會影響到兒女的姻緣,殯葬改革推行移風易俗,提倡文明喪葬,簡化葬禮的流程,大家心態變了,經濟壓力小了,不再糾結於面子問題。

殯葬改革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讓農民由開始的牴觸到現在的真心擁護,樹立起文明喪葬新風。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全部看法,謝謝。





農鄉禎子


  •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無數帝王痴迷長生不老(終極慾望是長生不死),於是訪仙蹟,召鬼神,煉仙丹。以求萬歲萬歲萬萬歲,終究不過黃粱美夢一場。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則百年壽,待到黑白無常到來時,自然塵歸塵,土歸土。淺談我對新舊殯葬看法:
  • 1.殯葬形式。舊傳統:人棺合一土葬(漢族),水葬洞葬天葬(少數民族)等。不惜重金,喜歡大操大辦,新改革:積極推行火葬,海葬。嚴禁偷埋土葬,嚴禁遺體裝棺入土,嚴禁骨灰二次裝棺入土。以減少殯葬用地和鋪張浪費行為
  • 2. 偽孝與真孝。舊傳統:厚葬薄養,儀式繁瑣,講排場,比闊氣。爹孃生前不好好給吃喝穿住,幾年也不家看看。等到老人去世卻大擺筵席,風光大葬,以顯示自己孝心。某些地區葬禮上甚至出現低俗表演,往往一場葬禮下來花費不菲,勞民傷財。新改革:一切從簡,提倡厚養薄葬(長輩在世時多多孝敬,照顧關心,使其食樂居安,以頤養天年。)
  • 3.公墓與私墓。舊傳統:請大師,看“風水”,尋寶地,點龍穴。墓地零星分佈,錯綜複雜。佔用土地多。各種豪華墓,活人墓也不斷湧現。/新改革:鼓勵入葬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態公墓。
  • 4.祭拜方式。舊傳統:放鞭炮,點香燭,燒紙錢,容易引起山火。新改革:鮮花替代紙錢,絲帶寄託哀思。烈酒表示敬重。植樹祭/網絡祭也漸漸興起。
  •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殯葬改革並非一朝一夕強制完成。傳統殯葬文化中也有好有壞,不能一刀切。需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對於少數民族的喪葬風俗,也要給予一定的保護與尊重。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