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是否刷新了你的秦國觀?

鴞尊尊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的實質是什麼?與小說的有什麼不同?

商鞅變法時,為了把秦國打造成法西斯戰爭機器,消滅了知識階層和商人階層,只保留了軍人和農民,在這方面和德國差不多。軍人在前方打仗,農民在後方從事糧食生產,這樣做對於戰爭來說,會更加高效。

商鞅寫過一本書叫 《商君書》,他在書中寫道:國強則民弱,民強則國弱。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法是為國君之外的人制定的,一切都是方便國君管理臣子和其它老百姓,說白了就是為了方便國君獨裁。


在商朝和周朝時代,國家還是比較健康的,推行的是貴族民主制度。天子的權力還會受到諸侯國的制約,不得胡作非為,這和西歐的情況差不多。但自從商鞅變法以來,貴族被嚴重打壓,所有人都變成了國君的奴才,必須聽國君的話,遵從國君的法,否則就是死,死也是法的規定內容。

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這個社會制度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中國才再次有了民主的氣息。

站在這個角度和立場上,我們來看商鞅就是中國歷史的一次大倒退,把中國拖進了二千年的黑暗之中。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成功的洗白了商鞅,作為大家教授,卻說自己的小說還原了歷史,這叫那些研究歷史的人情何以堪。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把秦國的騎兵吹得天花亂墜,動不動就十幾萬,幾十萬的出去,這讓有歷史常識的人會活活笑死。

在中國歷史很早就有馬,秦人的祖先就在天水附近給周王室養馬和防守西部邊境。但當時的馬個子小,沒有力氣,根本就很難適應戰場需要。

更加致命的還有一點,當時沒有馬鐙。人騎在馬上沒有辦法控制平衡,就更不要說打仗了。也就是說秦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騎兵,不管是從馬匹還是裝備來看,就是有也形不成戰鬥力。


當時最強大的騎兵在趙國,趙國在防守匈奴的正面。趙國長期和匈奴對決才有了幾萬的騎兵,最多也就一兩萬而已,秦國並沒有大規模和匈奴交戰,哪來的大規模騎兵?

只有馬匹改良和出現馬鐙後,中國才出現了大規模的騎兵,但這已到了漢武帝年間了。《大秦帝國》難道是從秦漢之後穿越回來的嗎?這難道就是孫皓輝先生說的尊重歷史事實嗎?



《大秦帝國》把秦朝的滅亡歸罪到了趙高身上,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只是戲劇化的小說筆法,沒有站在歷史大背景下去分析。

秦朝滅亡的根源在於沒有和六國的貴族達成和解,而是在全國範圍內簡單粗暴的推行秦國的新制度。

六國的貴族沒有幫助各國的君主與秦國對抗,而是冷眼旁觀,才導致六國滅亡,秦國統一了天下。但這並不代表六國貴族沒有實力和能量,秦國消滅貴族的作法就是要他們的命。


因此秦國把六國的貴族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秦始皇還沒有死,六國的貴族就開始到處串連,傳播秦始皇要死了、秦國要完了的消息。比如“祖龍死,大秦亡”這樣的論調,就出自他們的手筆。甚至在陳勝吳廣的起義中也有他們操縱的影子,與六國貴族的支持分不開。

秦國法家治國的路線雖然粗暴,但在秦國推行了上百年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顯然不是秦法導致亡國,而是六國貴族的推動和聯手行動點燃秦朝滅亡的火種,之後六國紛紛復國,秦國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總之,《大秦帝國》當一本小說看還可以,比較精彩,當歷史看,就只能呵呵了。


新知傳習閣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確實刷新了我的秦國觀,讓我對先秦歷史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於歷名人物與歷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傳統的暴秦觀點有了全然不同的認識;對於六國的同情轉變成了深深地厭惡;對於項羽的崇拜變成了鄙視,當然對儒家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暴秦一說荒誕不經

人們都說秦國殘暴,也正是因為他的殘暴才失去了天下。看過大秦帝國後,才明白秦國不是殘暴,而是太強大了,強大到以一敵六,六國不敵就以道德譴責秦國,生生給秦國按上一個虎狼秦國的名號。就好比六個混混合起來打一個士兵,打不贏了就到處說這個士兵人品有問題。

秦國與六國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秦國要統一天下,結束紛爭;六國要保存自己的社稷,由自己統一天下,要不就裂土分疆保榮華富貴;秦國是全新的法治戰國,凡事皆有法式;而六國是半人治半法治之國,新舊制度上有天然的不可調和矛盾。

戰場之上以強弱論成敗,秦軍殺了不少六國將士,同樣的六國將士也殺了不少秦軍士卒。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二十萬趙國降卒,趙國合計戰死四十五萬軍隊;但是秦國六十萬大軍亦死傷三十多萬。國人同情失敗者而苛責強者,這是我國的強者很難成為世界的強者的一個原因。


二、六國無恥而項羽殘暴

昔日秦國窮弱之時,魏國攻佔秦國千里河西之地,屠殺無數秦人;又聯合其它五國以及戎人、匈奴等外人合謀秦國,意圖瓜分秦國。秦孝公忍辱負重割地求和,又提前擊敗戎人與匈奴,方避免了秦國的滅亡。

秦國變法富強後,六國又多次合縱謀秦,瓜分秦國之心不死。原本秦攻六國與六國攻秦都是華夏內部的爭奪戰爭,世人不說六國貪焚,卻說秦國殘暴。韓國多次謀秦,其中著名的有移趙攻秦計(長平之戰)、聯周抗秦計(周天子債臺高築)、水工疲秦計(鄭國渠)、兵事疲秦計(韓非要求秦國先滅楚趙魏三國以存韓)。燕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滅齊,齊國在秦國的資助下復國,但此二國皆不感恩秦國,說打就打秦國。

世人都認為項羽是蓋世英雄,殊不知這個英雄殘暴嗜殺:項羽喜歡屠城,不論是滅秦戰爭,還是楚漢相爭,項羽都喜歡屠城;著名的有新安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屠殺咸陽併火燒咸陽,又發掘秦王歷代王陵,在發掘秦始皇陵時天有異像,飛沙走石、天降大冰雹,死傷數千士卒後方止。項羽又是一個開歷史倒車的人,不承秦制而恢復周朝的諸侯實封制,導致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儒家在戰國時代沒有市場,但是他們一直都掌握著輿論權!儒家固然有他的好,但是他的壞也是顯而易見的,兩宋滿清是兵魂銷盡國魄空,近代百年國恥儒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又何止儒家一家,所以繼承傳統文化要繼承的是諸子百家的精華,而不是隻接受全部的儒家文化。


大秦鐵鷹劍士


都學過歷史專業了,難道需要一本不大高明的歷史小說來塑造自己的歷史觀?秦國能夠在戰國亂世中脫穎而出,實現統一,然後又驟然二世而亡,其中的原因歷史社會研究界已經大致有了定論。

直到戰國初期,秦仍然被六國看作化外之民,正如《史記·秦本紀》中說“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然而崔瑞德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指出,包括秦在內,中國歷史上一再出現以西陲為基地的政權最終實現統一的現象,就是因為相對於中原,這片土地具備戰略上的絕對優勢,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四方被散關,函谷關,武關與臨晉關保衛,西北有黃河之險,南有秦嶺與巴山之固。易守難攻,三面都是較之中原各國落後黯弱的少數民族部落,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被稱為“九州膏腴”。這一切都可以使秦人無後顧之憂,專心東進。

芝加哥大學社會歷史學專家趙鼎新稱戰國變法運動為“戰爭驅動型改革”,各國變法之動力稱為“戰爭驅動型理性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併與摧毀性戰爭,直接成為各國“變法”,瓦解世襲貴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層化集權國家的肇因。

在三晉周邊鄰國中,對“變法”反應最快的,即是西鄰的秦國。中國臺灣地區著名歷史學家勞幹指出:“春秋時代秦、晉兩國世為婚姻,秦國的文化方面受到晉國的影響很大。到了戰國初年,三家分晉,魏文侯稱霸中原,魏文侯所用的李悝,便是中國第一個做成成文法的人,也可以算是中國法家系統的創建人,不僅影響到三晉的制度,而且影響到秦國政治的方向。”


由於長期與戎狄部落相處交融,秦與三晉文化習俗與戎狄高度相似,尚利重功,淡薄禮制與宗法血親關係,好戰喜伐,崇尚刑法。顧頡剛在《秦與西戎》中說,“秦人剽悍,《詩·秦風》多田獵戰伐之事。”《漢書·地理下》也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說法。戎狄遊牧民族,往往在獸畜棲止的地方祀神,而秦國也有類似習俗,將祀神之地與獸畜棲息之地都稱為“畤”,秦國國軍子弟和王族親戚,很少有尺土之封,而且每立新君也不像東方六國傳統一般論嫡庶,而是像遊牧民族一樣“擇勇猛者立之”。早期秦人頻頻遷都,國君亦有率兵長期出征拓土,以“獵”相稱的習慣,顯然也來自於周邊北方遊牧部落,《史記.秦本紀》中就有文公三年,其率兵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的記載。今日,從陝西寶雞,鳳翔出土的秦武公等君主墓地中的青銅器陪葬來看,秦國的青銅禮器變化始終緩慢,工藝簡單,而多以實用器為主,說明秦國較之中原,禮制觀念淡薄。

秦國的落後與野蠻,反而讓其在大變局中擁有了某些先天性優勢。長期酷烈的戰爭,使秦國“較早就發展出了相當之高的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能力”。秦穆公時,秦都雍城的建築已令人感嘆“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根據今天考古發掘的結果,雍城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總面積10.56平方公里,而附近陝西鳳翔出土的秦國國君陵墓,規模也相當驚人,一號陵園面積20萬平方米,為先秦諸侯君主墓中最大的。更重要的是,秦國世襲公族的勢力非常之弱,秦國缺乏世襲公族,在春秋經傳中,秦國九世以上世襲貴族世家不過兩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襲貴族居然為零,遠遜於周室,以及齊,楚,晉等東方諸侯國,長期的人殉制度也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世家大族通過嬗代繼承政治權力的方式,從而使得秦國的“變法”遇到的阻力較小,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一旦建立,幾乎無可挑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富國強兵,獎勵耕戰”的法家政治思想與具備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的秦國的結合,就顯得順理成章。。在軍事技術相對平衡的冷兵器時代,動員力與數量在長期爭霸中佔據決定性作用。《荀子·強國篇》,也說秦地百姓樸實剽悍又馴順畏官,士大夫官吏終日忙於公事,無暇謀私,實在是尋求富強,致力“法治”者的天賜。在荀子看來,“法”作為一種純粹,量化,直接服務於富國強兵目的的政治規範,就應當從“禮”這個雜糅了民俗,道德,儀典,政制,宗教的混合物中脫胎而出。而法家的“非道德主義”則主張國家的“霸道”與秩序,強權,管理機器精密的運轉,本身就是其存在的目的。

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因素,就潛伏在它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中。法家苦心孤詣制定的制度中,惟獨缺少了官僚機構對於君權的制衡,因此對統治中樞的決策毫無折衝緩和。秦統一後,人口大約為2000萬,被徵發造宮室墳墓150萬人,駐守五嶺五十萬,蒙恬所率防匈奴之兵30萬,修築長城大約50萬,總數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如此大規模急促地動用人力資源,造成了社會矛盾的驟然激化,然而秦帝國百年來統治的慣性,只能一味地用嚴刑峻法加以壓制,造成了“赭衣半道,群盜滿山”的局面。不僅如此,秦國官吏政治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對傳統“禮治”的壓抑,使得它遭遇來自關東六國遺民強烈的抵制。公元前206年,劉邦入函谷關,召集諸縣父老宣佈盡除秦之苛法,“約法三章”時,秦人大喜,“以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惟恐他“不為秦王”。很明顯,秦國這種經過長期精密建構的法家文吏政治,儘管有很高的行政效率,然而它的單一狹窄性無法應付統一後關東六國複雜的社會文化形態並做出自我調解,就連原本疆域內的“原住民”秦人對此都已經無法忍受。

最後再說一句,好多網民和愛好者在閱讀歷史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那些能夠在記載中留下名字的勝者和強者角色,缺乏對普羅大眾和弱者生存權和自由的尊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小說恰恰是最可惡的那種“目的決定論”,只要最後獲得了成功,那麼手段和路徑是否恰當完全不在考慮之內,歷史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不僅在於瞭解過去,而在於通過了解過去,進而反思,如何讓當代的人類避免那些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災難和不公。


晴天有時下豬


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我一直都不認為秦國是個暴虐的國家。但是當時不是很瞭解,所以不顯得對秦國的歷史很熱情到了高三我看了一部玄色的小說《啞舍零·秦失其鹿》裡秦國上卿甘對秦始皇的評價,更讓我堅定了我原來的看法。

大二的時候我買了一套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並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讀完。看完這套書之後瞭解了秦國以及列國的各個發各個階段的歷史。所以我更加堅信秦國是被後面的朝代所目黑的。並且對那一段鐵血、大爭之世的歷史更加著迷。



秦非暴秦,秦滅六國,乃是先進文明打敗落後文明,秦法也非苛政,秦滅並非秦法、秦制的暴虐無道。漢朝為了表示自己是正統,秦就必須暴虐。所以,秦末歷史有許多顛倒黑白的歷史。所謂三人成虎,後世對秦的評價也就越來越黑。我們欠秦一個公正的說法。


就比如那個自封為西楚霸王,李清照詩中“不肯過江東”英雄形象。後世一直以英雄崇拜他。殊不知他卻是一個文明的毀滅者,開歷史倒車的人。開屠城之先河,火燒咸陽宮,毀滅的歷史資料何止詩書,封建禮制的維護者。《大秦帝國》這一部小說並不是給秦洗白,只是孫皓暉老師以他眼光來還原的秦本來的樣子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怎麼說呢,小說和電視劇畢竟不是真實歷史,真實歷史中,商鞅那麼偉大的人!

大秦帝國開始,人們把商鞅理解成了秦國的偶像,理解成了改革的偶像,這就是文學效果。

我一開始看大秦帝國是在大學的圖書館,看到一本離開找第二本,一週之內,把全套十幾本全看完,同學受我影響也都看了,那是2006年。

後來我專門研究了一段時間先秦歷史,發現商鞅這個人不僅不是秦國改革富強的偉人,反而是一個賣友求榮作繭自縛的小人。

關於商鞅的黑點,我講這些:

1,商鞅賣友求榮。

商鞅和魏國名將公子卬是少年好友。公子卬帶兵多年,也是沙場宿將。商鞅沒有信心打贏河西之戰,就騙公子卬出來敘舊情,趁機扣押公子卬,像魏國索要領土。

公子卬沒想到被商鞅坑這麼慘,更沒想到《大秦帝國》為了商鞅的白蓮花形象,把他黑成了一個大草包。

2,商鞅作繭自縛。

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嚴格的保甲制度,秦國成了巨大的監獄,以至於商鞅造反失敗逃亡過程中受盡苦頭。商鞅逃亡中曾想逃往魏國,但是商鞅扣押公子卬太不地道,被拒絕入境。

《大秦帝國》說商鞅是自己要求車裂自己,保全變法,真是滑稽。商鞅的真正死法是造反死在軍前,屍體拉回咸陽五馬分屍。可是這樣的情節讀者觀眾不喜歡。

3,商鞅變法的本質是中央集權專制主義。

戰國變法的主旋律是廢除貴族制建立君主專制,實行郡縣制保證中央集權,商鞅變法多了一些獎勵耕戰的條紋,但並無特殊。

《大秦帝國》用秦國百姓之口說出了商鞅變法的好處——奴隸賤民分到土地,主動參軍報國!這明顯是把解放戰爭期間的土地革命照搬過來了。

商鞅的變法思想,就是要弱民愚民,只有愚蠢的民眾才會收君主驅使為他戰爭。民眾從思想到行為必須以君主思想為準,種糧有獎勵,打仗有獎勵,告密也有獎勵。

商鞅變法後,秦國百姓受到的盤剝更嚴重,更加貧窮!這就是秦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不過相對於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秦帝國還是很優秀的,至少裡面沒有各種神機妙算如妖怪的鄔思道之流。

看完《雍正王朝》人人都覺得雍正是勞模皇帝過勞死,看完《大秦帝國》人人都覺得商鞅是改革先驅車裂死,這兩個最擅長虐民屠殺的壞人,全都成了白蓮花,這就是文學效果!


歷史知事


大秦帝國確實刷新了我的秦國觀。

第一次接觸大秦帝國是上大學的時候,大秦帝國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

由於一直以來歷史教科書的的影響,對秦國沒有啥好感,暴秦的影響根深蒂固。

然而自從看了《大秦帝國》第一部,就被這部劇深深的吸引了,秦孝公的厚重大氣重信重義,衛鞅的變法強秦不避生死,君臣二人相互扶持,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錚錚誓言,一聲銘記。

這部劇我看了不少於五遍,深深喜歡上了衛鞅這個人,原本躺在歷史書裡冷冰冰的變法權臣,在電視劇裡是揮灑自如的白衣書生,是侃侃而談的法家名士,也是兢兢業業的變法強臣。不再冷冰冰,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看完這部劇,我又讀完了小說版的《大秦帝國》,整整500萬字,寫的蕩氣迴腸。

對於秦國的認識,不再是歷史教科書裡的簡單的暴秦,而是一個經過自身努力,一步步變強變大,逐步統一六國的勵志故事。

秦國以及戰國的大部分史料都已不存在,留存在世的也大多是漢朝編寫的,對於秦朝肯定有很多貶低的地方。

作者孫皓暉以史料為基礎,加入了合理的想象,以及小說的筆法,將風雲變幻蕩氣迴腸的戰國時代和戰國精神呈現在我們面前,彌補了很多歷史的缺失。

試想一下,一個國家,人人爭先立功,聞戰則喜,六國士子接連入秦,為之效命,最終能統一六國,一定有其他六國不能及的優勢。

在秦國,君主賢明,制度完善,有才能的人能夠重用,立功之人能得到封賞,國家朝野充滿了浩浩正氣,雖然制度是嚴苛了一些,但是戰時變法,就需要從嚴,從快,從效。時代使然,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


火花似箭


孫皓暉筆下的《大秦帝國》確實歷史性的刷新人們對那個遠去了兩千多年的秦帝國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作者以最務實的態度去還原了歷史,至少是非常符合人性地還原了歷史。

過去,人們對秦的歷史多數停留在一些非常侷限性的資料上面,如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少數儒家作者作品中去了解秦帝國,然而裡面除了不夠詳細以外,多少都帶有一定學派偏差在裡面,很容易跟隨作者的情緒走,瞭解得並不客觀。如漢代的《過秦論》就是出於對當時時代的需要而撰寫,有著非常濃厚的學派色彩,在此不作論述,那麼它刷新了人們對秦國的那些認識呢?我個人認為,它是一部艱辛卓著的奮鬥史和人性的光輝史。

從戰國中期秦魏少梁之戰說起,它深刻講述了當時的秦國在歷經了四代國君亂政之後國力的衰敗和當時秦國民眾生活的悲慘,秦國為什麼要變?這個問題說得很客觀,是因為當時列國因變法而富強,因富強而不斷吞併一些弱小的國家。而秦國還處於窮弱國家之列,天下富強的諸候國把秦人視作野蠻人,不與之交往,千方百計想法子吞併秦國,讓其成為自己國家治下的一個郡縣。

自秦孝公繼位開始,就深深地認識到,只有變法圖強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發佈了史上著名的《求賢令》向列國招聘人才,以求富國強兵之道,從此時起,秦國上下拉開了艱苦奮鬥的大戲。

秦孝公用商鞅開啟商鞅變法運動,作者筆下的商鞅可謂一個至情至性、深謀遠濾且大公無私的人。歷來商鞅是歷史上最有爭議性的人物,有的認為商鞅是個薄情寡義的人,制定了非常嚴苛的法律,對受刑者很非常殘忍,最後不得好死等等。但是《大秦帝國》筆中的商鞅並非如此,作者可謂深切體會當時商鞅的心裡,把商鞅當時的之所以如此為之的原因寫得很非常透切,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而並不是象一些人描述得那樣一副“酷吏”形象。

秦惠文王用張儀合縱橫強東山與各國大博弈,作者筆下的張儀表面是勢利小人,實則是大智大勇,忠君不惜命的大忠臣。從張儀的出身到位居相國、到詐楚王、到破合縱,這些種種所為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秦國東出。它扭轉正在處於發展階段的秦國被圍困、被削弱的不利局面,作者幫我們站在了一個前所未有角度去看張儀,這樣的張儀不再是我們平時所瞭解的那種所謂的“勢利之徒”了,他比那些所謂君子不知高尚了多少倍了。

秦昭王用範睢除“四貴”遠交近攻弱六國,在秦昭王任用範睢驅“四貴”的小人行徑中找到了最君子道理。秦昭王任範睢為相原因很明瞭,他說出了秦昭王多年以來想說卻不能說的話,也能幫他做他多以來想做卻又不能做的事,那就是“太后擅行不顧,穰候出使不報,涇陽、華陽擊斷無諱。”太后在內政上專權,穰候在外交上不用與秦王商議,涇陽君和華陽君想出兵打誰就打誰。也就說,秦昭王在四貴的專權下只有一個王的名號而已,大權與王無關,而範睢能幫秦昭王重整朝綱恢復秦昭王作為君主應有的權力和地位,改變“只知有穰候‘四貴’,不知秦王”的囧境。

秦昭王任用範睢為丞相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是有重大利益的:解決外戚“四貴”長期專權結黨對王權構成的潛在威肋;解決外戚擅自使用外交權和兵權打亂秦國戰略佈置的危害;解決外戚公器積用利用兵權私下掠財掠地損公肥私的危害;維護秦國戰時法治應有的正常秩序。

範睢不但可以幫秦昭王擺脫近憂,更能幫秦昭王解決遠慮。那就是範睢向昭王提到的“遠交近攻”的戰略規劃,它的提出是在秦東出一統的戰略構想框架內具有實操可操性的,明確了秦帝國一段時期工作方向。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對秦國前所未有觀感,秦帝國之所以能傲立群雄並非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它的種種必然因素雖然人們無法一一探究,但是,一個國家的興起,必然有那個時代其它國家所未有的優越之處,作者的筆下都體現出了這種優越,如制度的優越性、觀念優越性、人性上的優越性。各位看官您說呢?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大秦帝國》必然刷新了我的秦國觀,將秦國那種固有的殘暴形象,得以糾正,同時豐富了秦國的血肉,讓人重新對秦國這個為中華民族奠定統一基調的偉大帝國認識!

特別是第一部的內容,讀來讓人激情澎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完全顛覆了史書中商鞅的形象,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個一心變法只為強國的偉大的改革家!

大秦帝國完整的講述了秦的崛起,對於今日之中國也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改革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唯一方法,不改革就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堅持改革不斷適應歷史的發展則是國家長盛不衰的唯一路徑!


知了655


《大秦帝國》可以說是一部很火的“歷史劇”,但是火不等於水平高。康師傅銷量肯定比全聚德大,但你能因此斷言康師傅就比全聚德好吃?

超喜歡公子虔的人設,面具超人,帥炸了!!!

作者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時就說過:“我說秦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沒用。得老百姓都這麼說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電視劇。”所以一開始,孫皓暉寫的,就是一個電視劇本。既然是劇本那就屬於文藝概念而不是歷史學概念,所以孫皓暉筆下的秦國在真實性、可靠性上也就和鄭曉龍想象出的清宮差不多。




特別喜歡秦宣太后(就是那個羋月),一個很汙的女段子手,只可惜孫皓暉在《大秦帝國》愣說人家自殺謝罪了,老鐵,你以為那是網紅老祖沉珂麼?

真正的秦國或秦朝是什麼樣?很難用幾百字的篇幅做出概括。因為秦從秦孝公到秦二世的歷史跨度不算短,統治區域也不斷的變化,所以要搞個“綱舉目張”的概括顯然不科學。

比如秦朝的“法治”一直為一部分人津津樂道,認為超越了之前(三代)和之後(從漢朝到清朝)的“人治”。但事實上我們根據睡虎秦簡的記錄可以發現很多律都只是說觸犯之後要處罰,但如何處罰卻沒有給予必要的說明。這種可以造成無限徇私枉法機會的典型“人治”在《唐律》中是不可想象的。而秦律中體現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責任上的強烈要求。比如《秦律雜抄●牛馬課》中關於國有牲畜的律條寫到:

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貲嗇夫、佐各一盾。

(成年母牛生育低於百分之六十,飼養員及助手就要各自罰一面盾牌)

注意,這是很高的罰金。在秦律中最高罰款為“二甲”,也就是兩套鎧甲,次之一甲,次之二盾、一盾,之後才是罰繳錢。至於鎧甲有多貴,大家有空去網上搜一搜。

而在秦律之中充斥著各種罰款,這一點也和後世王朝完全不一樣,唐朝小杜於《阿房宮賦》中說大秦帝國對黔首進行的是“取之盡錙銖”的掠奪,可以說是毫不誇張。

從現在出土的秦簡等文物文獻中可以發現在大秦帝國生活的平民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法律,而所有的法律都是對付你的 。除非你是個官員或者官員的近親,能夠做到“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呂覽》)的程度或者是你家富的流油能夠給你出錢買到二十等爵位中大夫以上的爵位,不然你將很難擺脫被送到漁陽當戍卒或直接押驪山去當刑徒的命運。

最後說一下,在孫皓暉筆下的大秦帝國有一批完全是作者虛構“老秦人”——雖然都是些黔首草民,但每天都高喊著口號(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去為國家幹大事。這些人的形象來源與其說是來自於臨潼的兵馬俑,不如說是來自於三原的生產隊。

其實商鞅搞對象那幾段是書中最正常的章節。

附:其實《大秦帝國》這部書確實刷新了我對秦國的認識,我實在是想不到秦作為一個自稱玄鳥之後、將母系家譜追溯到上古聖帝顓頊氏、國君(秦哀公)在外交時能夠熟練準確的使用《無衣》來酬對的古老邦國,竟然在本書淪為了一群高呼口號、毫無氣質烏合之眾。


陳大舍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小說《大秦帝國》,還是影視劇《大秦帝國》。

相比較而言,影視劇的《大秦帝國》比小說版本的更加貼近史實。不過影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是完全尊重原著拍攝的。影視劇後面幾部也是基本根據史實拍的。

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都免不了藝術加工,但是對於大的歷史事件不糊塗,在人物塑造上卻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工。例如書中,將張儀和蘇秦放在同一時代,但兩人之間其實相差幾十年。書中將贏華變成了女的,還和張儀來了段愛情!(哈哈)

但這部書確實非常值得去讀,我覺得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去考究是否符合歷史,因為真實的歷史誰能說的清楚,因為真實的實際發生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看歷史的人來說,是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的。

大家對秦的看法一直以來都是“暴秦”,這本書突破傳統觀念,提出“秦是中華文明之本源”的說法,而且是第一部全面敘述秦的書籍,是值得推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