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山文化、《鄭氏規範》、神祕月泉到浦江亂彈 聽《中國影像方誌》講述浦江文化發展密碼

從上山文化、《鄭氏規範》、神秘月泉到浦江亂彈 聽《中國影像方誌》講述浦江文化發展密碼

“ (柯水)又東北徑永興縣東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 這段出自《水經注·漸江水》的記載,是浦陽江第一次見諸史料……1月26日,央視10套播出了《中國影像方誌》浙江卷·浦江篇,從上山文化、《鄭氏規範》、神秘月泉、浦江亂彈四個主題的篇章探尋講述了浦江的文化發展史。

該期節目播出後迅速引起市民熱議,大家紛紛表示看後更瞭解浦江,更愛家鄉。“農業文明和詩社的起源都在我們浦江,贊!”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在浦江發掘一個良渚文化時期的氏族公共墓地時,無意中在不遠處的一個土丘上發現了幾塊古怪的石頭和陶片。將陶片送往北京大學做碳14測定,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它們的“年齡”在9000年至1.1萬年之間!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很快就帶著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的課題,赴浦江縣渠南村考察。一個地圖上並沒有標註的地點——上山,讓蔣樂平眼前一亮,從這裡發掘出一種“大口盆”器皿。當蔣樂平和同事把大口盆的碎陶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時,一種從未在陶器中出現的物質出現了:稻殼、稻葉和稻莖!經過碳14年代測定,標本測出的年代震驚了考古學界,將長江下游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前移了2000多年,也進一步證實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隨後,一系列稻米加工工具也出土。

2006年11月5日,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此後,浦江周邊各縣市又相繼發掘了此類文化遺址18處,成為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佈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鄭氏規範》中的家風家訓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鄭氏宗譜

浦江鄭宅鎮的鄭義門號稱“江南第一家”,已有900多年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明太祖洪武年間,浦江縣鄭氏家族的族長鄭濂奉旨赴京。明太祖朱元璋盛情接待了這位江南望族的族長,並親自向鄭濂討教治家長久之道。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鄭氏兄弟三人遷入浦江承恩裡。鄭氏一族在宋元時期制定58條家規,奠定了家族精神道德的基石。到元末,鄭氏家規增加到100多條。明初,因宋濂治學有方、德才兼備,鄭氏族人邀請他參與修定《鄭氏規範》。

《鄭氏規範》在明初擴展到了168條。內容從狹義的家規延展到正直、為公、報國等道德範疇,擁有了家國大義的內涵。

靠嚴謹而有序的家規管理,浦江鄭氏最繁盛時曾同時容納3300多人同財共食、和睦禮讓。從宋到清,鄭氏一族有170多人為官,明代出仕者多達47人,官位最高者居禮部尚書,但沒有一人因貪汙而被罷官。

《鄭氏規範》是鄭氏家訓,延續鄭家家風,也適用於現代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一度登上中紀委網站的頭條,被廣為弘揚。

神秘月泉見證文脈發展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月泉書院

浦江月泉隨月亮盈虧而消長的神奇現象,暗合了南宋理學“理氣之相為貫通”的概念。據當地史料記載,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到月泉講學。此後6年之內,理學名家朱熹、永康學派的創立者陳亮先後聞訊而來,三人都曾在月泉邊留下傳道授業的典故。

三位大儒在月泉邊講學,成為宋朝理學傳播的一場盛事。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月泉書室建立,元初升為月泉書院。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月泉書院遺址

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外地為官的浦江人吳渭因不滿元朝統治,棄官回到故鄉。隨後,他邀請邑人方鳳、福建人謝翱、澧水人吳思齊,在浦江創建了一個名叫“月泉吟社”的文學團體。據悉,當時月泉吟社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四方徵詩,共收到詩歌2735卷,影響範圍波及東南六省。經過評選,詩社將排名居前的60首詩進行了刊刻。

而這些詩歌結集出版的《月泉吟社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可以說,月泉旁的這場詩會,開啟了中國文壇舉行大型詩歌評選的先聲。月泉,自此成為浦陽江岸邊的文化地標。

浦江亂彈粗獷豪邁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是一種粗獷如同秦腔的曲調。

“亂”字,寓意演唱風格粗獷熱烈,情緒高昂。這種形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曲藝形式,保存著北方移民文化的特徵,並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在“諸宮調”和南戲的影響下,得以形成和發展。

歷經300多年,浦江亂彈的大小劇目多達120餘本,曲牌包括三五七、蘆花等多種類別。2006年,浦江亂彈成為金華市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在政府的支持下,浦江縣浦陽第二小學正式成為傳承浦江亂彈的新園地。

今日浦江,許許多多古村落,在保持著傳統文化與人居環境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著當代鄉村文化建設。在這些村落當中,浦江剪紙、書畫、板凳龍等民間傳統手藝,找到了棲身之所。

千年浦江,依然是詩意流淌的地方。

文章來自《金華日報》2020年01月29日A04版,作者,夏斌婷

【後記】“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