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亡國記:張獻忠的"屠川"步伐(上)

大西亡國記:張獻忠的

大西國建立初期的四川,儼然一片亂世之中的"王道樂土"。若是誰這個時候去到成都府,絕對想不到這裡不久之後就會變得十室九空。

四川秩序如此的井然有序,主要是因為本地的鄉土地主們都十分給張獻忠面子,以至於哪怕張獻忠還存著一些"追富戶取髒"來填充軍餉的心思,此刻竟也不好意思對這些人下手了。

當張獻忠麾下步入成都,遠在北京的明王朝已然被李自成所滅,整個帝國都處於肉眼可見的頹勢之時,四川的大小土豪除了極其少數甘願為明朝殉國的人之外,也都半推半就的從了這橫空出世的大西國,史載:"初,成都官吏見獻忠將至,逃避不徨。繼見獻忠稱王,分官任事,以為暴雨之後,雲收霧散,將見太平。又聞獻忠有勇有為,能任國事。於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而在成都以外的其他府縣境內,投奔大西國的狂潮更是激烈到了:"文臣武將,賣降恐後"的程度。

這些四川本地的地主們,如今既存了爭做一個"從龍功臣"的心思,又失去了長久以來作為他們保護傘的明王朝的支持,便沒有任何理由去抵抗張獻忠的統治了。

對於張獻忠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天降之喜。

他本來還擔心自己直接登基建國這種舉措會不會激起本地勢力反抗,讓他的春秋大夢落空——但是萬萬沒想到,各地士紳紛紛投靠而來,造就了川內一片"四海賓服"之景。

大西亡國記:張獻忠的

全盛時期大西國

於是對於這些十分上道的地主們,張獻忠也做出了回報:大西政權建立之後,十分注意軍民關係和秩序的維持。

例如《長壽縣誌》就記載曾經大西軍駐紮此地之時,"立誓不妄殺一人",這才讓本城"邑中得無恙"——當然,這種說法可能略有誇張,畢竟封建軍隊,破城劫掠乃是尋常之事,大西軍再軍紀嚴明也不可能"不妄殺一人",只是可能相較於橫虐北方的清兵,腐敗入理的明兵,大西軍隊的軍紀,已足以讓百姓安心而已。

在統治階級和本土地主們達成了這樣的一致之後,中樞自然有張獻忠穩坐天府,掌控巴蜀;地方則自然還是當地士紳代為管轄,一如舊例——這種微妙的平衡一直持續到一位名叫朱由崧的明室宗親在南京披上了黃袍為止。

甲申年五月,被李自成烹殺的明福王之子朱由崧(當時已是福王)在南京登臨監國之位,勉強續上了因崇禎自縊而斷掉的大明國祚。

當時是,面對黃河以北清軍和順軍兩大巨頭的對峙,南明小朝廷毫無與之對抗的信心,因此朱由崧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南方這一片基本盤上:其中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尤其成都附近土地肥沃,百姓富裕,僅僅憑藉著都江堰附近的土地往年就可以保障蜀王府一年飲食不重樣的供給,雖然經過戰火和瘟疫,巴蜀生產力已大不如從前,可是對於失去了湖廣大片糧倉以及北方大片產糧地的南明朝廷來說,四川依然是一片不能輕易拱手於人的地區。

那麼如今既然是張獻忠佔據四川,南明又想要討回巴蜀之地,第一選擇就是和張獻忠打一仗——可是這一仗張獻忠打得起,南明卻打不起。

彼時的南明既要防備清軍南下,又要防備淮上四大割據軍鎮,同時朝廷裡還在進行無休無止的黨爭:那點戰鬥力不高,數量也不多的軍隊哪怕一個人掰成兩個人用都分不過來,哪有足夠的人手去攻打四川?

大西亡國記:張獻忠的

南明江北四鎮,名義上是朝廷兵馬,實際上割據一方,久而久之也是一股威脅朝廷的軍力

明的不行,南明決定玩一手暗的:當時有個人叫做黎遂球,他向弘光皇帝提了一個建議,他是這麼說的:"誠得親信之士佈置其間,或散為流言以惑其眾,或伺其隙以間之,使之互相殺戮,而潛結蜀中諸士官與夫忠義之士,陰為部署,伏聚高山長林之間,多設旗幟以寒其膽。又潛與之約,能復一城一邑者即以與之。而其中有能斬獻賊之頭來歸者,即舉蜀地爵之。如此,將不煩大兵而蜀可以得,獻賊可滅。"話很長,但是總結起來就倆字:

"離間"

真刀真槍的幹架,南明這群文化人自心裡底氣不足,但是要是論起背地裡使壞心眼,搞間諜戰,反間計,張獻忠確實玩不過南明朝廷。

畢竟能在南京身居高位的也都是讀過書,在朝廷裡沉浮已久的老狐狸了,張獻忠則只是個大老粗而已。

當年八月,南明就委派了兩人到四川去,一人名叫樊一蘅,一人名叫王應熊。前者加封川陝總督,潛入川北;後者更是直接以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總督川、湖、雲、貴地方,賜尚方劍便宜行事的身份坐鎮遵義,一南一北,對張獻忠形成了夾擊之勢。

這其實還不算什麼,關鍵是這兩人老家還都是四川的:樊一蘅是四川宜賓人,王應熊是四川巴縣人,用兩名四川人攻略四川,更可以起到對川內土豪招攬示威的作用,這個決策可謂一絕。

此二人到位之後,立即就對張獻忠動起了手:樊一蘅引兵馬趁其不備潛入了保寧(今閬中)等地,並以總督身份命令鄖陽撫治沿達州、東鄉一線蠶食川東北地區;王應熊則搜刮軍隊意圖從貴州北上,並命令雲南巡撫率兵出滇支援。

大西亡國記:張獻忠的

保寧地圖

雖然二人兵馬都不是很強悍,可是聲勢造的卻很大,一時間四川東北東南兩處,明軍身影似乎處處可見,明軍號令聲似乎處處可聞。

而原本是因為得知大明已亡,群龍無首之態下集體投奔張獻忠的川內土豪們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動起了別樣心思。

公元1645年春,明朝總兵曾英攻破重慶的消息,徹底點炸了四川這個火藥桶:在張獻忠丟失重慶之後,各地川內土豪就丟掉了"順民"的偽裝,露出了"大明子民"這顆獠牙。

在樊一蘅附近的順慶(今南充)一帶,有明朝舉人鄒簡臣舉起了歸明的大旗,"建'中興'赤幟於江滸",奪取了順慶附近十幾座縣城;原本歸順大西的川西松潘副將朱化龍也開始收斂兵馬,佔據縣城自保,不再聽從成都的命令,大西境內諸如此類的反叛之舉數不勝數,一時間處處烽火,處處失地,最後竟然到了"成都百里外,耰鋤白梃,皆與賊為難",也就是連首都圈都發生反叛的這等局面。

忽然湧起的無數烽煙,實在令張獻忠焦頭爛額。

面對各種叛亂,張獻忠只能越來越加緊了軍事鎮壓。只是鎮壓了一處自然有另一處掀起叛亂,在到處救火無果之後,張獻忠的心態,也徹底被這群士紳們給整崩了:為了從根源上"消滅"叛亂,張獻忠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把反叛的中堅力量,也就是讀書人殺光。

張獻忠就此邁出了"屠川"的第一步。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