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西昌古白塔

西昌著名的古蹟之一“建昌古白塔”,聳立在西昌古城西北角的最高處,俯覽著月城的山山水水,歷盡滄桑,度過了它千餘個極不平凡的春秋。七級樓閣的牆體上傷痕累累,枯草叢生,古塔顯得蒼老和體弱。古塔的歷史太悠久了,它給人們留下許多謎。古塔創建於何時?主創人何許人也?為什麼叫建昌白塔?塔磚上的古藏文作何解釋?為什麼塔碑上刻有“永曆”、“咸豐”年號等等。帶著上述問題,我們查閱了史料,考證了白塔的碑刻、題記,拜訪了有關專家。古塔的身世、閱歷使人驚歎不已。

景莊王創建白塔寺

古白塔創建於何時?這是人們十分關注的首要問題。據明萬曆年間立於塔前的《白塔寺碑記》記載:白塔寺系“唐宣宗朝,景莊王同母段氏建”。距今約一千一百年。

景莊王是唐朝時南詔國第七代國王,名世隆,建都大理。公元829年至874年之間,南詔為了維持其沒落的奴隸制統治,多次出兵西昌,發起大規模的擄掠性戰爭,並以西昌為據點,把戰爭推向成都附近。南詔先後在成都、西昌等地擄掠數十萬人和無數財物。據文獻記載,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成都以南,越嶲(西昌)以北,八百里之間,民畜為空。”可見戰爭之殘酷。在唐懿宗時,公元860年,南詔打敗唐朝守軍,最終佔領了西昌。南詔是個十分奉信佛教的地方政權,統治區域到達哪裡便把佛教推行到哪裡。景莊王在段氏皇后的倡議下,興師動眾,大興土木,在西昌城中西面的最高處,今涼山軍分區創建了規模宏大的佛寺——景淨寺,同時廢唐朝在西昌的建制嶲州,改立建昌府。因寺中的古塔通體白色,所以,人們又稱它“建昌白塔”,稱景淨寺為白塔寺。

擄掠性戰爭並未使南詔富強,相反,“國耗虛,屢喪眾。”各民族怨聲載道,奴隸制統治更加衰落。景莊王終於公元877年2月憂憤死於自己創建的白塔寺中,他親手創建人佛寺成了他的葬身之地。其子隆舜繼位,痛感其父之不仁,在莊嚴的白塔下立下誓言,決心改弦更張,與唐朝修好,接著又派使者向唐朝皇帝求親。公元880年,唐僖宗終於將宗室女安化公主許以隆舜為妻,百餘年的戰亂就此結束,西南又恢復了安寧。當時西南各族群眾稱讚說:“我主和親息戰,不動干戈,民得安寧,其德大矣!”涼山、雲南各地紛紛建“土主廟”,供奉隆舜和安化公主塑像,寄託和平、團結的心願,頌揚隆舜和安化公主的美德。建昌古白塔就是這番政權之間,民族之間和平與戰爭,友好與仇視的見證。

佛祖飛來白塔寺

景莊王在戰爭的硝煙中死了,南詔國在歷史的進程裡消亡了,白塔寺卻香火不絕,成了川西南一大佛教聖地。

斗轉星移,五百年後,西昌的歷史進入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個初春,建昌城內熙熙攘攘,各族客商或買賣皮毛山貨,或交易糧食布匹,南街、西街擠得水洩不通。不料在交往中藏胞與漢民發生爭吵,以致動武鬥毆,漢民人多勢眾,藏胞吃了虧。第二天黃昏,數千名武裝藏兵忽然包圍了四道城門,聲稱要入城報仇。當時城內官兵很少,城中百姓無不惶恐,一場民族之間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即將爆發,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白塔寺住持長老急中生智,出面調解。他一面叫工匠星夜塑造佛像,聲稱此佛叫“飛來佛”,一面好言相勸藏胞:“漢人藏胞都崇信佛教,互相殘殺不合佛祖旨意,今佛祖從西方飛來,教悔眾人,你等最好快快放下武器,進白塔寺下拜。”藏兵聽罷,大驚失色,立即偃旗息鼓,秩序井然地列隊入城,到白塔寺拜見飛來佛。城內漢民也乘機殷勤款待,大家盡歡九日方才散去,一場嚴重的民族糾紛就這樣在古白塔下煙消雲散。從這以後,每年二月朔日,白塔寺都舉行廟會。屆時,建昌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香菸繚繞。清晨九時許,八名僧人抬著金光閃爍的飛來佛,在悠揚的鼓樂聲中緩緩繞塔而出,周遊建昌四門,各族群眾盡數祈禱。西昌百姓為了慶賀佛祖從西方飛來,於是又在明朝的正德年間在城中的東西南北各建佛寺一座,北街建了“北庵”,湧泉街建了“湧泉寺”,城西建了“西盛寺”,城東建了“東林寺”。東林寺歷盡無數劫難和風雨保存至今,成為城內一處幽靜的禪院。古白塔從此名聲大震,涼山各縣,乃至甘孜、西藏的喇嘛 、活佛也接踵而來,住在白塔寺中,誦經唸佛,幾百年香火經久不衰,塔磚上鐫刻的古藏文字記下了這段耐人尋味的往事。

白塔寺南面有一條緩坡大道,是朝拜白塔寺的必經之路。自唐朝以來,道路兩旁聳立著一座座石塔,石塔下安葬著一個個僧人圓寂後的骨灰舍利,大道上信男善女絡繹不絕,擺攤的、賣敢人、算命的,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條大道稱作石塔街。如今,白塔寺只剩下孤獨的白塔,帷有石塔街這條古老街名留給後人去追憶歷史煙雲了。

古白塔與張獻忠起義

嵌在白塔基座上的一方石碑,正中陰刻“古塔”兩個大家,左邊落款為“永曆十年歲次丙申”,觀者大為不解。化解此謎,需從張獻忠起義說起。

公元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革命政權,國號“大順”,其部將劉文秀封為撫南將軍。此時,滿清已定都北京,不久,張獻忠在與清軍作戰中不幸身亡。劉文秀擁精兵三萬駐紮西昌,舉“大順”旗幟,修城廓、殺貪官、濟貧民,繼續抗擊清軍。與此同時,明王室後裔朱由琅不甘心明朝的垮臺,逃往廣西稱帝,史稱“南明永曆王朝”。農民起義軍方面,自張獻忠死後,領導權落在大野心家孫可望手中,孫可望出於急於稱王的野心,匆忙投靠南明王朝,出賣了農民起義成果,西昌也就自然使用永曆年號,在清朝初年繼續保持明朝建制。

南明政權為了籠絡人心,達到反清復明的目的,不惜代價修塔興教,培修了白塔寺及其白塔,為生存而作殊死的掙扎。然而好景不長,時不過五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在昆明,南明小王朝覆滅。建昌古塔上的永曆年號,銘刻了這段曲折歷史。

可惜的是,白塔寺在清道光三十年毀於地震,雖然咸豐九年又重建,但“飛來佛”也不知飛往何方,後人不得重睹其風采了。唯有白塔仍巍然聳立在西昌古城,目睹著人間滄桑,俯覽著月城的山山水水,成為西昌一大名勝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