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那場改變中國工程機械歷史的大事件

背景1-剛剛開放的中國基建市場巨大

1985年對開放後的中國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這一年的基建投資比1984年增加了318億,上漲了約43%,巨大的基建市場,需要眾多的工程機械投入,但當時中國的工程機械設計及製造水平尚處起步階段,尤其在工程機械零部件製造領域難以突破,存有明顯的軟肋。工程機械行業如飢似渴的尋找著能與之合作的企業和國家。

背景2-80年代工程機械競爭格局

在世界工程機械發展的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記述:“上世紀80年代,一些新興經濟體的企業快速崛起,世界工程機械產業格局風雲突變。其中,以日本小松對卡特彼勒發起的挑戰最為激烈。當時,小松甚至降價40%以‘包圍卡特彼勒’,迫使其每天損失掉100萬美元的市場。至1984年,世界工程機械的霸主卡特彼勒已連續三年虧損,舉步維艱。”

於是,加速在零配件銷售領域的擴張成為此時卡特彼勒的應對之計,而中國成為其獵食的目標之一。

一條龍技術引進

一個市場,一個企業了,兩者一拍而合,加上國家高層的助推,成就了一段長達10年的友好互利合作

其實,早在1979年4月,卡特彼勒就已藉著來華訪問之機開始瞭解情況並探討展開技術引進等合作的可能。

1 十二家企業聯合引進

1985年,由原國家計委立項,機械工業部組織12家國有企業,先後與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以及德國利勃海爾等公司進行了接觸,商談聯合引進先進工程機械製造技術的相關事宜。

經過一年多的談判,中國於1986年底正式與國際巨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

其中,福建廈工、廣西柳工、江西宜工引進裝載機技術;由青海工程機械廠、河北宣工、鞍山一工引進推土機技術;哈爾濱拖拉機廠引進集材機技術;上海柴油機廠引進發動機技術;成都工程機械廠引進變矩器(液壓件)技術;四川齒輪廠引進動力換擋變速箱技術;山推和湖北咸寧工程機械廠引進密封履帶技術。

在這次聯合引進中,原機械部統籌工程機械產品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整個過程,把主機產品和關鍵部件按照設計、工藝、工裝、標準、檢測、整機試驗等分類,同步進行消化吸收。就此,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開始了一場長達10年之久的西方取經。

從上面的名單不難看出,這是一次集中了當時所有優勢力量、規模空前(恐怕也要絕後)、高起點、全方位、多領域、徹頭徹尾、“一條龍”的全面技術引進。尤其對於當時中國最為渴求的裝載機而言,就是將其拆成零件,然後一一學習、一一研製。

2 國家級項目組--卡辦

當時,原國家機械工業部出面在其下屬的工程農機司工程機械處專門成立了一個聯合引進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簡稱“卡辦”。時任工程農機司副司長的楊紅旗(後曾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成為“卡辦”主任,也就此落了個“楊卡特”的綽號。

“卡辦”主要的任務是,協調各廠與卡特彼勒合同的執行和進度、國內配套廠的定點、標準的推廣應用、技改項目的落實等。

這個“一攬子”引進計劃是由當時的計委立項,機械工業部主抓的一個重點引進項目,實際上就是把獲得許可的成套技術由12家企業進行消化吸收。

而這12家企業均是國家計委給予外匯額度,總共投資達到7億多元,項目的技術引進耗時近5年,機械部從技術引進到項目驗收前後有10年之久。

後記

1985年是一個技術大躍進的年代。國家確定‘六五’後三年引進‘三千項’技術,截止到1985年,就已經簽了4000項,成交額達到36億美元。家電,紡織,橡膠,鋼鐵,甚至啤酒灌裝都是在這幾年引進了大量的技術,當時全中國,即使很小的工廠也在到處找合作。最典型的例子,美國《新聞週刊》報道:中國人搜尋著用舊的設備,一批工程師到發過瓦爾蒙,日以繼夜的拆掉已經破產的伯克內特冰箱廠的舊設備,將5000噸的設備裝上輪船,火車,飛機運回國內。

浮華背後也有教訓,大量的引進大量的閒置,有數不清的設備是淘汰幾十年的陳舊技術,除了商標是新的,其它沒有一點有用的東西。

但是對於工程機械這一年的一條龍引進,無疑是成功的。至少現在我們還有當時項目參與公司仍在世界舞臺上詮釋著中國製造的魅力。

我們的柳工,廈工,山推仍然走在行業前頭,仍然在建設中國製造強國道路上奮力拼搏


80年代那場改變中國工程機械歷史的大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