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另类”坦克(下)

德国的“球型坦克”

球型坦克?没听说过吧!在二战期间,德国佬愣是研制出一种“球型坦克”,德文名为Kugelpanzer。这种“球型坦克”的直径约1.7米,外侧略微凸起的部位着地。1944年被苏军缴获后,珍藏于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至于这种“球型坦克”,装的是什么武器?有多少乘员?在战场上用来干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百年“另类”坦克(下)


日本特二式内火艇

二战期间,日本军方研制出一种像车又像船的“特二式内火艇”(特殊二式内燃机艇的简称),实际上就是一种水陆坦克。不过,由于它归日本海军管辖和使用,所以叫做“特二式内火艇”。

它的战斗全重为9.15吨,乘员为5人,以95式轻型坦克为基型底盘,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坦克炮。它的最大特点是“三段式结构”,由前浮箱、本体、后浮箱三大部分组成。陆上行驶时,卸掉前浮箱和后浮箱,这时它就是一辆轻型坦克;水上航行时,要将前浮箱和后浮箱挂上,这时它更像一艘船。这在一般的水陆坦克上是很少见的。还有一个特点是,海上运输时,要将“特二式内火艇”捆绑在潜艇外面,为了防止海水腐蚀,还要将发动机和重要的电气装置从车上卸下来,存放在潜艇里面,真够麻烦的。到达目的地后,潜艇浮出水面,再将内火艇的发动机和电气设备装上车,内火艇才能开得动。好在装卸时间只需要30多分钟,还不算太长。

由于“特二式内火艇”结构上的特殊性,二战后得到美国军官的较高评价。一位美国高级军官曾说:“除了内火艇系列,日本人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坦克装甲车辆,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之处”。

百年“另类”坦克(下)


新西兰“斯考菲尔德”坦克

在二战期间,新西兰人研制的唯一一种坦克,便是“斯考菲尔德”轻型坦克。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觊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妄图扩大“大东亚共荣圈”的南部疆界。新西兰面临着日寇魔爪的现实威胁。除了依靠英联邦的军事实力外,新西兰人E·斯考菲尔德工程师还研制出一种奇特的轻型坦克,以他的名字命名。

“斯考菲尔德”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3吨,乘员3人,装一门40毫米火炮,另有一挺7.92毫米机枪。在结构上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轮履合一式行动装置。但是,它跟二战时广泛使用的轮履合一式的半履带式装甲车(前轮后履)不同,它是4个车轮在两头,履带在中间。公路行驶时,将履带部分提起来脱离地面,仅用4个车轮行驶,公路最大速度可达73千米/小时;越野行驶时,将履带部分放下,此时的最大速度为41千米/小时。这种轻型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还是不错的,不过,轮-履转换麻烦,可靠性差,是它的突出弱点。

“斯考菲尔德”坦克于1940年制成样车。1943年时,这辆轻型坦克曾拿到英国进行过行驶试验和展览。本来想引起轰动,不料看热闹的人多,却未能接到一份订单,只好不了了之。这辆“另类”的坦克最终进入了英国的战车博物馆。

百年“另类”坦克(下)


四履带式坦克

四履带式坦克,每侧有两条履带,活像一个“钢铁大爬虫”!

世界上著名的四履带式坦克有:苏联的“279项目”坦克和美国的T-28重型坦克。四履带式坦克,可以说是核战争条件下的产物。研制的初衷是,通过采用四条履带,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的单位压力,提高坦克的通过性;同时,宽大的接地面积,加上低矮的外形,可以在核战争的条件下,保证坦克不被核爆炸冲击波的巨大气浪掀翻。

美国的T-28四履带式坦克,战斗全重高达86.2吨,这样一个“大块头”,加上四条履带支撑,想“掀翻它”自然没那么容易。不过,四履带式坦克的先天不足是结构复杂,履带转向困难,使用不便,保养困难,若是内侧的履带被打坏或出现故障,坦克乘员很难接近。美国的T-28重型坦克,倒是可以将两侧的外侧履带连同附属的外侧行动装置整个卸下来,但这要利用本车自带的吊车,4名熟练的乘员足足要干上2~3个小时才能卸下来,同样是很麻烦的事。由于这些原因,四履带式坦克仅仅在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热乎了一阵子,最终只能进入战车博物馆。

瑞典UDES XX-20铰接式坦克

瑞典人在兵器的设计上往往极富创造性。在坦克设计方面,除了独树一帜的无炮塔S坦克之外,在20世纪80年代,瑞典人还设计了一种更加“另类”的铰接式坦克,它就是UDES XX-20铰接式坦克。这种铰接式坦克,有前后两个车体,很像公共汽车中的“大通套”。前车体重约15吨,装一门120毫米滑膛炮,有自动装弹机,3名乘员(车长、炮长、驾驶员)全部在前车体内;后车体重约10吨,主要装弹药。由于履带较宽,加上铰接式车体允许有较长的履带,因而整车的单位压力极低,非常适合瑞典的地形(多沼泽地和冰雪地),漫长冬季的越野通行能力极强。

百年“另类”坦克(下)


不过,由于铰接式坦克的结构复杂,战斗情况下使用不便,可靠性差,致使这种“另类”的坦克最终未能定型生产。

倒是和它相类似的Bv206铰接式多用途装甲运输车,着实风光了一把,总生产量达到5 000辆以上,不仅大量装备瑞典军队,还出口到芬兰、挪威、加拿大、美国、德国等13个国家,成为誉满全球的“雪地飞狐”。这正是——铰接战车,独树一帜,越野高手,雪地飞狐。

除了上面介绍的多种“另类”坦克外,像瑞典的S坦克、法国的AMX-13摇摆式坦克、赫伯特将军“马戏团”中的“钢铁家什”等,又何尝不是“另类”坦克?而正是有了这些“另类”坦克的探索、实践和陪衬,才使得二战后至今的中型坦克和主战坦克,成为坦克大家族中“众望所归”的主力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