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鑑賞,帶給你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鑑賞,帶給你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安史之亂髮生後,天下大亂,杜甫一路顛沛流離來到成都,在親朋好友幫助下,於成都浣花溪畔蓋起幾間茅屋。終於有了一處棲身之所,這對於原本居無定所的杜甫來講,無疑是很大的心理安慰。《春夜喜雨》就是在他定居成都草堂第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所寫,借春夜之雨表達了一時喜悅的心境。下面讓我們來鑑賞一下這首千古盛讚的五言律詩。

此詩首聯即點題。首先“喜雨”的前提是什麼?那不正是要有一場“好雨”。什麼樣的雨是好雨呢?當春天萬物復甦的時候,雨剛好就順應時節而下,這不正是好雨。“好雨”和“當春”照應題目,既交代了喜雨的原因,又交代了時節。“知”字擬人化,賦予雨靈覺,使雨有了善的屬性,這種移情手法暗含著詩人的關懷在裡面。

杜甫《春夜喜雨》鑑賞,帶給你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頷聯承接首聯,又照應題目,點明瞭雨是夜間的雨,把春夜喜雨的原因進一步深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這種創作詩的態度於此聯就可見一斑,煉句和煉字的功夫升堂入室。一“潛入”、一“細無”把雨低調的姿態寫得極其傳神,假如不是被夜深人靜時的詩人細心發現和體會,這種“做了好事”的行為,可能就埋沒掉了。詩人怎能不為這樣的“好雨”而心生喜悅和讚歎。

頷聯的“隨風”兩字也用得極其有深意,之所以“潤物無聲”不是雨真的沒有聲響,而恰恰就是因為這“風”,跟隨這風聲把自己的聲響掩蓋。“細”字用得更妙,“細”字既寫出了雨是輕雨,聲響不大,便於被風聲掩蓋;又與“潤”字照應,表現了雨的溫柔纏綿;還為頸聯埋下伏筆。

杜甫《春夜喜雨》鑑賞,帶給你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頸聯的上句一下來就唱了個反調或者說來了個自相矛盾。既然“野徑”和“雲”都是一片漆黑,又沒聽到雨的聲響,你是怎麼知道下雨和雨細的呢?這轉折轉得極妙,頸聯下句“江船火獨明”釋去了疑惑。正是看到不遠處錦江漁船上獨明的燈火,這燈火依稀把雨的姿態照亮,我才知道這雨來得輕和來得細。由此我能不為這低調的好雨而喜嗎?

這頸聯不僅用意曲折高妙,還通過一暗一明的客觀描寫,把整首詩的意境撐開放大,使主觀感受和客觀描寫於此時統一起來。通過首聯、頷聯、頸聯的感受和描寫,已經把作者因“低調的好雨”而喜悅的心境訴說完了,似乎不需要再講什麼了,但詩聖就是詩聖,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同時給你意外驚喜。

杜甫《春夜喜雨》鑑賞,帶給你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尾聯是作者的想象之辭,但這種想象又是那麼的合理。在一夜春雨的呵護和滋潤下,彷彿看到天亮時整個錦官城的百花盛開,溼漉漉地一片紅豔。此聯作者用的是“層深”之法,讓“喜”不僅有了因,又有了果,這果就是百花盛放。整首詩由雨的善轉到花的美,將“春夜喜雨”的主題昇華。

晚年的杜甫在律詩方面是無敵般存在,不僅詩的格律謹嚴,煉意、煉句、煉字也都是入了化境,怎麼讚歎都不會過譽。杜甫在貧困離亂而暫得安穩時能寫出如此美善而不愁怨的《春夜喜雨》實屬不易。在同年的八月,杜甫寫了一首更為有名的詩作,此時的傷感和胸懷天下之情溢於言表,這首詩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