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文|江徐


他憂國憂民,沉鬱頓挫,是千古流傳的詩聖。

他溫柔敦厚,鍾情一人,是情深義重的丈夫。

唐代詩人大多風流,他們的詩詞當中不乏各種偶遇與邂逅,卻很少為妻子寫下隻言片語。

與這些風流才子不同,杜甫的詩作中經常出現一個女人,而且只出現這個女人——他的妻子楊氏。

1.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山河動盪,兵荒蠻亂,百姓流離失所,漂泊異地。

在潮水般四處蔓延開去的逃難人流中,43歲的杜甫攜帶家眷兒女一路向北,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在那裡的羌村暫得歇腳。

後來,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報國心切,直奔靈武。半途中被叛軍俘虜,被押回長安。

他看到昔日繁華的紫陌都城,在戰火摧殘下成已經支離破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他眼中的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他所起的情緒;“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他心中的念想。

他獨在長安,妻兒留在鄜州。長安一片月,鄜州一片月。雖然頭頂是同一片月,相思之人卻相隔兩地。

月亮慰藉寂寞的人心,卻也讓人倍感孤獨。

八月的秋夜,天氣開始轉涼。杜甫離家已經一個月,安邦護國的願望猝不及防地失落,因此想念家人的心情愈發濃郁。

杜甫一輩子操心國家大事,憂國憂民,實際上他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站在異鄉的簷下,眺望明月,他不說自己想念妻子,卻從妻子的角度出發、懸想,好似在心裡對她有所傾訴。情有所動,寫下這首《月夜》: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他想,此時此刻,鄜州的月亮,是否同樣清朗,夫人你大概也和我一樣,正站立窗前,獨自欣賞吧。說起來,你不是一個人,有一群小兒女圍繞你身旁。可畢竟他們年紀尚小,無憂無慮,哪裡懂得得大人世界的複雜與艱難?

遙想中,他彷彿看見夫人獨自站在窗前,望著明月,想念遠在長安的自己。夜已深,霧漸濃,露亦生,她遲遲不肯睡去,雲鬢髮絲間沐浴之後散發出的香氣,將四周的霧水薰染,他彷彿能夠聞到,她所站位置的周圍,霧都是香的。他也彷彿能夠感覺、觸摸到,在清冷月光長時間的洇照下,她圓潤白淨的臂膀已經寒冷。

杜甫他自己何嘗不是久久枯立,靜靜遙望?何嘗不對遠方的她牽腸掛肚,輾轉反側?

他替她盼念,與她一起渴望著,能夠早日團圓,到那個時候,兩人相互依偎,一起靠著窗帷,一起賞月,就像以前一樣,就像此刻一樣。那時候,月光才能將她思念的淚痕擦乾吧。

清末烈士林覺民,在英勇就義之前,給妻子留下一封書信,其中有這樣兩句:“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

夫妻之間,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內心演繹出的心心相印更顯示出情深義重?又有什麼比兩人依偎著賞月、喁喁耳語更加情意綿綿?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2.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杜甫終未獲得機會,他從他鄉,千里迢迢回到羌村。

那時,夕陽西下,西天呈現出一片崢嶸赤雲的景象。

當他推來柴門,院內鳥雀驚飛,當妻子和小兒女們看到他出現在門口的那一刻,既驚又喜,一時間甚至懷疑這到底是真實還是夢境。畢竟,戰火之中,性命危在旦夕,日夜盼望著他平安歸來,同時又覺得這幾乎是奢望。

鄉親鄰里門聽說杜甫歸來,紛紛過來表示問候,打探沿途的情況。聽他講述外面的戰亂,以及他的死裡逃生,無不感慨嘆息,歔欷不已。

眾人散去,孩子們也已入睡,杜甫和夫人還不捨得睡覺。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夜已深,點上蠟燭,燭光籠罩下呈現出一片靜謐黯然的小小的世界。他倆都感覺,已經好久沒有這樣靜靜相對,已經好久沒有靜靜地閒話家常。

也許,他倆會執手相看淚眼,在燭光朦朧閃動下,輕言絮叨曾經長安的月、鄜州的月,傾訴著曾經“獨看”的悽悲,還有“雙照”的願想。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燭光悠悠,夜色寧靜,是杜甫對艱難世道的後怕驚恐,也是他與夫人的深情語默。

杜甫晚婚,三十歲才娶了夫人楊氏。那一年,她才二十歲。

楊氏沒有留下什麼才名,實際上她也是官宦之家的千金。她的父親楊怡擔任司農少卿。男人三十而立,可是三十歲的杜甫既沒有官職,也沒有俸祿,基本的生存都沒有獲得保障。

即便如此,出生不錯的楊氏願意嫁給他,由此可以看出,她不是世俗當中的庸脂俗粉,貪慕虛榮,追求富貴,她是被杜甫的才華與品格深深吸引,因此,不管生活如何困頓,她始終與他同甘共苦,不離不棄。

杜甫在異地任職期間,得空回去探望家眷。途中所見所聞,讓他為社會動盪、貧富差距而憂憤,也為自己報國無門、想隱逸卻不忍而焦心,除此之外還要掛念妻兒的安危:“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杜甫身體不適的時候,夫人與兒女們陪伴在側,時刻表示關切,噓寒問暖。這份溫情,讓他銘記在心,也寫進詩歌:“老妻憂坐痺,幼女問頭風。”

獲悉朝廷軍隊打了勝戰、收復冀北的捷報,杜甫喜極而泣,同時不忘關注妻子的反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送友人還朝,返回途中遇上地方軍隊作亂,杜甫只能暫時選擇避到異地。他焦急萬分,迫切想著歸去,可惜無路歸去,於是寄回家書,傾吐苦衷:“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行是“妻”,坐也是“妻”,笑是“妻”,憂也是“妻”。妻子是他心心念念、鍾情一生的女人。

生活雖然千難萬苦,有時性命都朝不保夕。但楊氏卻是幸福的女子,因為,她一直活在丈夫的眉間心上,更在他詩文裡獲得流芳。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3.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巴山蜀地成為一方亂世樂土。

杜甫一生流離漂泊,將近知命之年,輾轉到了成都。他獲得友人資助,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也就是後來的“杜甫草堂。”

在那裡,杜甫和妻兒度過了一段閒適恬靜的日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那是寧靜的夏天,江水悠悠,繞著村莊流淌而過。燕子飛來飛去,它們忙著築巢、繁育,白鷗成雙成對,在水裡自在悠遊。夏日閒長,村莊內外顯得格外幽靜。

再看妻兒在做什麼呢?大概是杜甫興之所至,想同妻子殺兩盤棋,家裡又沒有棋盤。怎麼辦呢?心靈手巧的楊夫人找來一張白紙,在紙上自畫棋盤;幼小的兒子不吵不鬧,呆在一旁,自己在敲針做魚鉤,準備去垂釣。

看著眼前優美的鄉村景緻、溫馨的家居生活,杜甫在心裡暗歎:如果有舊友贈我糧錢,確保一家老小的生存,那我也就無慾無求了。

年輕時代,杜甫意氣奮發,胸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如今,他已是年近五十的人,體驗了太多流離失所、聚少離多,有幸偏安一隅,他開始從小家裡尋求心靈的依傍。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在浣花溪畔,杜甫和家人過起田園生活。晴耕雨讀,賞月飲酒。堂西種竹筍,塹北栽椒樹。杜甫疾病纏身,所以他還開闢了一個藥圃,耕耘打理,自有一番“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的景緻。

梅子成熟的季節,喊上二三友人,一邊品嚐新鮮梅子,一邊坐於松下,談古論今。

夏日,忙完農活,杜甫帶領妻兒去郊外遊玩,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他和妻子乘著小船兒,品茗茶,飲甘蔗汁,看波光瀲灩,蝴蝶翻飛,荷葉田田,有些還長出並蒂荷花。

這樣悠閒自在的場景,在杜甫充滿愛國憂患的詩文裡,實在是難得的色彩明媚的篇章,也是他坎坷一生中少有的自適。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公元763年2月,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

這一時期,杜甫一家仍寄住在草堂。聽聞這個天大的捷報,想必他更要比當年聽聞收復河南河北時更加“漫卷詩書喜欲狂”吧?

一切景語皆情語,杜甫寫下一組表現草堂生活的七言絕句,第三首最為有名: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那是早春,萬物甦醒,天地自然間一派盎然生機。

人逢喜事精神爽。想來,杜甫這個時候心情分外舒暢,他望向門外的大自然:那裡,風和日麗,看柳枝新綠綿柔,聽黃鸝枝頭鳴叫,時而有白鷺款款飛過……

錢鍾書說,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裡看的。豈止春天,春夏秋冬,一切優美景緻,透過窗戶去欣賞,都會成為一幅畫作。就像杜甫眼裡的西嶺雪、萬里船……

遺憾的是,這份安逸生活未能延續下去。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在杜甫年近花甲時,一直照拂他的好友嚴武去世了。之後,杜甫再次離開草堂,重新開始漂泊無定的日子。到了後來,貧病交加,愈發困頓。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一條小舟上辭世。

假若,最後的時刻,楊氏沒有陪伴在杜甫身邊,他一定會最後一次想起她,想起她窗外的月夜,最後一次想念她的“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吧……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鍾情一人的丈夫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