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為什麼老十三娶阿蘭就可以,老十四娶喬引娣就是違背祖制?

大馬猴拉二胡


阿蘭是張五哥的妹妹,是家住江夏鎮的漢人女子。當年老十三胤祥與老四胤禛到揚州賑災,路過江夏鎮,見胡教頭仗勢欺人,公然調戲阿蘭,胤祥路見不平,出手相助,把阿蘭救出虎口。在阿蘭看來,胤祥不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一位俠肝義膽的漢子,從此把一片芳心寄託在胤祥身上。後來由於張五哥替任季安頂罪,被押入京師受刑,阿蘭不遠千里,到京城求救,從而與胤祥再續前緣。

喬引娣是老十四胤禵從西北前線返京時路過山西時,偶然救下的一名漢族逃難女子。當時的喬引娣在山神廟中被凍暈了,幸虧老十四出手相救,把她從閻王爺那裡拉了回來。分手之時,胤禵還給了喬引娣幾顆金瓜子做為盤纏。在喬引娣看來,胤禵也跟胤祥一樣,是一位仗義出手的救命恩人。後來喬引娣來到京城,為了報答胤禵的救命之恩,心甘情願的做了他的女人。
那麼為何兩人同為漢人女子,老十三娶阿蘭就可以,老十四娶喬引娣就是違背祖制呢?

這裡所謂的“祖制”,指的是清朝皇家為保證血統的高貴純正,不允許與漢人通婚的制度,即“旗漢不通婚”。但這項制度並沒有得到切實的執行,漢人既可以通過抬旗的方式入旗,旗人也可以通過出旗的方式為民。換句話說,只要按程序辦理一些相關手續,旗漢之間也是可以通婚的。

阿蘭陪伴胤祥度過了十年圈禁生活,與八爺安插在府裡的喬姐兒鬥智鬥勇,康熙駕崩當晚,胤祥拿著金牌令箭前往豐臺大營,殺掉豐臺提督成文運,接管兵權,成為與隆科多並列的擎天保駕功臣之一。胤禛繼位後,為了表示對胤祥的獎賞,把阿蘭抬入旗籍,做了胤祥的側福晉,加封怡親王,世襲罔替,成為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

在原著中,阿蘭抬旗是通過胤禛在內務府託關係弄來一張空白抬旗文書,找一戶破落旗人認為女兒,神不知鬼不覺的就把這事給糊弄過去了。喬引娣就不一樣了,她是胤禵的女人,而胤禵自康熙駕崩後處處與雍正作對,回京大鬧靈堂,跑到太后面前訴苦,聯絡舊部富寧安抵制年羹堯,甚至對雍正毫無人臣之禮,這些都讓雍正對其大為不滿。因此當胤禵表示想娶喬引娣為側福晉時,雍正以違背祖制的理由拒絕。

還有一層原因,喬引娣跟胤禛早年間結識的舊情人小福長得太像了。胤禛早年間在地方辦差時遇上黃河決堤,被大水捲走,幸虧小福一家人搭救,這才活了下來。兩個年輕人情竇初開,愛得死去活來,悄悄偷食了禁果,令小福珠胎暗結。由於小福家是賤籍,按律不得與外人通婚。族人發現小福未婚先孕,敗壞名聲,按族規要活活燒死。胤禛當時眼睜睜的看著小福被族人燒死,由此成為他一生的噩夢……胤禵處處與雍正作對,先被革除郡王爵位,後被髮配到景陵替先帝守陵。可他有美人相伴,依然快活似神仙,依舊與八爺黨私通書信,企圖前往西北重整旗鼓。胤禛聞知勃然大怒,既然你不仁別怪我不義,以守陵宮女太監散佈謠言的罪名,把喬引娣強行從胤禵身邊奪走。

雍正用奪走喬引娣來懲罰胤禵的不忠不義,用抬舉阿蘭來獎勵胤祥的赤膽忠心,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藉此告知八爺黨“順之者昌,逆之者王,願賭服輸,古今同理”。千萬不要賭輸了還想賴帳,否則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自取其禍。


歷史茶坊


原書中的設置是這樣:

阿蘭其實也是老九安排的無間道,

但老十三是真心喜歡她的,

老四就給他從宗人府還是哪兒的弄了份表格之類的東西,

填好了往上一交就算入了旗籍了。

老十三那這個給阿蘭看,弄的她很感動,

再加上平日耳鬢廝磨,算是動了真情了。

書中最後的結局其實是阿蘭和喬姐兒都誤以為對方要害老十三,結果同歸於盡了。

大約是在康熙晏駕那陣子吧。

原書中老十三跟賈寶玉似的,身邊兒有好多親的近的大丫頭

按電視劇的安排老十三面前始終都只有阿蘭在而已,

哪怕是臨死的時候。

所以咱們可以推測,

既然可以比較輕易地抬旗,二人感情又那麼好,

所有人(包括編導)也是寧願他們最終明媒正娶了吧。


追馨衣櫥


十四阿哥胤禵為什麼要納喬引娣為側福晉?胤祥和阿蘭在一起行,胤禵為什麼就違反祖制了呢,受到老四的反對?

一,十三爺和阿蘭在一起,阿蘭是老八的臥底呀,怎麼要求身份?一句話,她就是來監視胤祥的居住的,陪睡只是兼職。後來日久生情,愛上了老十三,也是人之常情。

但老八也沒有想到,阿蘭送去不久,胤祥就被康熙老皇上圈禁了,好好的一顆“棋子”,成為“死間”,失去了作用。囚禁期間,老十三即使有心,也無法納阿蘭為福晉。不違反“滿漢不通婚”的祖制。

二,老十四在康熙駕崩以後,交出軍權,在雍正的大內侍衛的陪同下,回京奔喪。

一路上這個大雪呀,漫天飛舞,一行人沒有辦法,只能在一個破廟暫避,然後救下了即將凍死的喬引娣。

喬引娣屬於賤籍,無依無靠,救下如果不管,還是沒有活路,同為淪落人,老十四收留了喬引娣,相處日久,就有了蘿莉愛上了大叔的喬段,睡到一起了。

胤禵回京後,與同胞兄弟老四矛盾加深,終於被雍正懲罰,被派到清東陵給死去的康熙老皇上守陵,不捨得扔下孤苦無依的喬引娣,就帶著已懷了孩子的她。

甚至,他還想立喬引娣為側福晉,雍正帝以滿漢不通婚為由拒絕了。


南雷霆峰


這其實還是跟雍正奪嫡有關;

老十三是自己的鐵桿;老十三想收了阿蘭,雍正一運作,這事就成了;而老十四雖然跟老四是親兄弟,但不在一個陣營,老十四要娶喬引娣,雍正正好拿這個事為難他,雍正就拿出祖制壓老十四,要老十四不能如願。

在八旗制度中,是分為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其中的漢八旗地位地位低於滿八旗,但高於普通漢人。這就跟打怪升級一樣,優秀的普通漢人就可以進入漢八旗,然後對於漢八旗過分優秀的人物,同樣可以進入滿八旗。滿八旗才是地位最高的人。漢八旗的主要組成部分來源於漢人,還有一少部分下層的滿人、蒙古族以及朝鮮族。其實漢八旗就是清朝統治者為拉攏不能直接進入滿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優秀人物而設立的。

第一:阿蘭跟喬引娣都是漢人,老十三和老十四採用的辦法不一樣;

老十三娶阿蘭在前,還是私下搞得,沒在宗人府備案,《雍正王朝》也沒有明確說給阿蘭什麼名分;可老十四是要明媒正娶喬引娣為側福晉的,而祖制又規定旗人是不能直接娶漢人的。所以雍正就會用祖制拒絕老十四的請求;老十四如果也私下搞,不給喬引娣名分,只要喬引娣在自己身邊就可以,這樣雍正是管不著的。


第二: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雍正給老十三放行,卻卡老十四卡的死死的;

清朝對於滿漢不通婚的說法不準確,應該說是旗人不跟普通漢人通婚。旗人為了穩固統治,仍然會選擇和漢人上層通婚的。這個漢八旗就有解決旗漢不通婚的功效。從劇情看,阿蘭有了不小的名分,雍正把老十三跟阿蘭的事給挪地上來了,因為老十三是自己的鐵桿,雍正就可以把阿蘭抬旗,列入漢軍八旗,有了旗人身份,就不存在祖制約束問題;而雍正本來就跟老十四是競爭對手,老十四要給喬引娣抬旗也是可以的,但是宗人府這一關不會通過,因為雍正不允許。總之要找理由拒絕。

在清朝,皇帝的不少后妃都是漢人之女,而來源主要就是漢官之女。皇帝想娶誰家閨女,是漢人身份沒關係,通過給她們全家抬旗,就有了旗人身份,再不行還可以列入滿八旗。總之,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漢人要跟旗人結婚,那要先脫漢入旗。


在清朝,廣義上的滿漢不通婚是約定成俗的規定;慈禧曾經下旨允許滿漢通婚的,但是皇帝選秀女還是要從八旗中選的。直到清亡,旗漢不通婚的規定都被執行的比較死。


過去即歷史


在這個環節上,連續劇跟原著是有相當大的區別,所以原著方面的內容就不談了,只談連續劇中的內容。

相信這個環節是很多人不加註意,但想起來又比較疑惑的環節,同樣都是草根女子,憑什麼阿蘭可以順利入住十三爺的府邸,而喬引娣卻直接遭到雍正的阻撓呢?都是同樣身份的女子,對方都是同樣身份的皇子,憑什麼老十三就可以老十四就不行呢?



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出現這樣的結果恐怕不難理解,因為兩個女子的細節也有著太大的差別。

首先說阿蘭,全劇當中她究竟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於十三爺的府中其實從始到終都沒有交代,個人認為她很可能只是地位較低的妾室,甚至可能地位還要更低,原因就在於十三爺接納她的時間,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廢,老十三遭到牽連被關進宗人府的時間段,隆科多心領神會在內部為老十三置辦了宅子,還把阿蘭送了過去,可以說這個時候阿蘭雖然是老十三受寵的愛人,但她應該沒有什麼身份地位,充其量也只是侍妾的身份,畢竟這個時候老十三關在大牢裡還沒放出來,難不成要在大牢裡大張旗鼓的成婚?且不說這時候雍正還沒有成為皇上,作為父親的康熙對這個女子莫名其妙的進入宗人府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已經是開了最大的天恩。



隨後老十三經過了短暫的釋放,又再一次光榮的入住宗人府長達十年之久,而在這十年的時間裡,又是阿蘭一直陪伴著他,可見這段時期阿蘭始終沒有什麼太正式的身份,福晉或側福晉想都不敢想,被關到宗人府還能帶著正室妻子一塊入住,這是關押呢還是療養呢?

當然要說阿蘭一點身份也沒有這也不太可能,除了受到老十三的寵愛之外,她還具備著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他的哥哥張五哥已經成為了康熙的帶刀侍衛,甚至有可能已經被抬旗,在身份已經是旗人的情況下,即便老十三不能納阿蘭為福晉或者側福晉,給一個稍低的名分,例如庶福晉也是完全可以做的到的。



而相比較之下喬引娣則不可能這麼幸運!

阿蘭至少還有一個給皇上充當帶刀侍衛的哥哥,還有著新任皇帝雍正的支持,而喬引娣則是什麼也沒有,被老十四發現的時候早已經成了孤家寡人,與盲流無異,從關係地位上來說,老十四在宣佈納喬引娣為側富晉之前,不斷的在政治領域給雍正添堵,甚至繼續與八爺黨保持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從滿清皇族的規矩來說,喬引娣的身份不符,從政治利益角度來說,雍正更不可能允許一直給自己製造麻煩的老十四不斷地為所欲為,拒絕同意喬引娣成為老十四的側福晉不僅僅是因為規矩,雍正更想讓他的弟弟明白,誰才是大清的真正主子!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雍正王朝》這裡邊的人和事,雖然和這史料裡邊的事有所區別,但這裡邊的描述細節處理的很到位。

就比如題主說的阿蘭和喬英娣的事。

那麼為了把題主這事整明白,咱不妨先把這滿漢不通婚的事整明白了。

滿漢不通婚

話說擱滿清的時候,滿漢之間他人為的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這就是所謂的祖制,也就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

話說這所謂的祖制,這壓根就不是律法當中的條款,只是滿族給自己個族人定下的這麼一個規矩而已。

那麼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滿漢不通婚”,如果有違制的,這輕的要嚴懲,這重的可就要殺頭。

所以自打滿族建國以來,這歷史上記載的滿漢通婚的例子拿手指頭都能數的清楚,少的可以。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不樂意了:“拉倒吧!不懂歷史還整啥歷史,人家多爾袞時期就已經頒佈了滿漢可以通婚的政策,你擱這胡咧咧啥?沒勁!”

別介呀!你這屬於瞅一半丟一半的主。多爾袞主政時期,確實有這麼一個說法,而且和禮部說的這事,這就相當於和全天下說了。

但你記住了,沒幾天的功夫,多爾袞就變卦了,你這想通婚?可以!沒毛病,這得到戶部登記,不登記這不行!

瞅見嗎?門檻提高了。

估計有人說了:“不就是戶部登記嗎?去登記一個不就完事了?”

完事?那得看人家給你登記不登記嘍!您這大老遠從雲南這嘎達溜達到北京城,找戶部登記,人家來個一推四六五,得咧,這事就等著吧!

所以多爾袞說的這壓根就是一句空話,當不得真。這阻力主要是來自於滿人,阻撓這事的進展。

後來多爾袞一死,他這話可就成了順治整的多條大罪之一啊!所以之後滿漢不通婚這就成了天條,一般人就碰不得。

想當年乾隆想要把自己的閨女嫁給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為了不違背祖制,先來個過繼,給於敏當女兒,轉了這麼一下公主變成了漢人,這才有了下嫁,您自己個說說這事嚴重不嚴重。

那麼這事擱到書裡,雖然輕了點,但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天條。

書裡的事

首先咱介紹一下阿蘭。

話說阿蘭這是漢家女兒,是張五哥的妹妹。那麼阿蘭是咋和老十三認識的呢?

想當年老十三陪著雍正擱揚州這塊救災,那麼路上擱江夏鎮過夜。就瞅見一個膀大腰圓的貨——胡教頭,仗著是江夏鎮的地頭蛇,這就跑過來欺負人家阿蘭,壓根就沒有把老十三和雍正擱眼裡邊。

咱就說了,老十三那是有這狹王的稱號,眼珠子裡揉不得沙子,你還在人家眼跟前欺負女人。

老十三氣不過,這不賞了幾腳丫子。

得,這胡教頭還不服氣,回頭就想整個暗殺弄死雍正一行,結果就被老十三他們一幫人給弄死了,丟到了河水裡。

那麼老十三整個行徑,擱在阿蘭的眼珠子裡,那是特別的崇拜,但這倆人的身份就擱那的,這就兩條平行線,壓根就不會相交的。

但這事還是在老十三的心裡種了個種子。

這後邊那江夏鎮的莊主劉八女綁了張五哥的老爹威脅張五哥去頂個死囚的罪,就這事要是頂替了,張五哥這腦袋瓜一準備劊子手給剁吧了,

阿蘭這面對的可就是家破人亡的結局啊,這就跑到了北京城找十三爺。

十三爺那沒的說,直接就把這事捅到了康熙的眼跟前,把這事給捅破了,張五哥的命包下來不說,還做了康熙的帶刀侍衛。

老十三和這阿蘭算是情投意合吧,兩次見面這就有了感情,畢竟老十三就頂著個狹的名,阿蘭辦的事這遠超一般女人狹的概念,這就叫緣分吧!

後來吧,老十三一傢伙就被康熙給圈禁了,這一圈可就是十年,一般人可真熬不住啊,阿蘭這就陪著老十三一起圈了。

咱就說圈就圈了吧,一幫子阿哥貝勒啥的對這老十三還是不放心,就老十三的府裡頭間諜啥八阿哥的,九阿哥,十四阿哥的這都有,那叫個林林總總,眼花繚亂。

那麼能和老十三貼心的就剩下這阿蘭了。

您就說這倆人要是沒有感情,說出去誰都不信啊!

這不後來雍正成功的做了皇帝,老十三不僅成為了鐵帽子王,還把阿蘭抬了籍。

這一抬籍,阿蘭的身份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旗人了。

擱過去這就是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旗人和漢人就不是一個階級的,是可以和滿人通婚的。

所以這就有了後來阿蘭成為了老十三側福晉的橋段,畢竟這抬籍之後,在通婚就沒有違背祖制了。

那麼老十四的喬引娣是咋回事呢?

話說喬引娣是老十四打西北前線回來,路過山西的時候,救下來的一個漢族女子。她這人是被凍暈在了山神廟跟前,老十四順手把她給救了。

那麼老十四在喬引娣的眼裡這就是救命恩人啊!這不後來喬引娣也來到京城,這就心甘情願的要做老十四的女人,當然這中間不存在啥貪慕虛榮的東西。

那麼喬引娣想要嫁給老十四,這也得需要抬籍。

可回頭看看老十四和雍正,這一對雖然是親兄弟,但這倆人壓根就是世仇。

不見面倆人都在鬥心眼,這見了面別說是心眼了,嘴巴都得鬥上一鬥,非得分出個子醜寅卯來。

而讓雍正更加生氣的是,這老十四還鼓動他親媽烏雅氏給搞事,您說能不生氣嗎?

你都不讓雍正順氣,他能給你喬引娣抬籍,這想多了吧!

所以雍正用喬引娣的事何嘗不是懲罰老十四的不忠不義。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作為欽差的胤禛與胤祥路經江夏鎮,深夜投宿在張老漢家中。張老漢有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張五哥,女兒便是阿蘭。

後來,這兩位皇子竟然遭到地頭蛇劉八女的欺負,黯然離開江夏鎮。本以為與江夏鎮再無瓜葛,結果刑部曝出驚天冤案,張五哥竟然頂替任季安,被送上了斷頭臺。



頭一個知道此事的是十三爺胤祥,因為阿蘭喬裝打扮,上門找他申冤。胤祥遂將此事稟告康熙,千古奇冤方才大白於天下。

張五哥沉冤得雪後,被安排在康熙身邊成為侍衛,而阿蘭為了感謝胤祥,不惜以身相許,但胤祥並未答應。直到胤祥因太子被廢出言頂撞康熙和大阿哥而遭到圈禁時,阿蘭再次登門請求以身相許,胤祥這才感慨患難見真情,二人終成眷屬。

後來,無論是胤祥被圈禁十年,還是雍正繼位後不顧身體嘔心瀝血,阿蘭都默默陪伴在他身邊,直到胤祥積勞成疾死去。



但這裡有個問題,清廷恪守滿漢不得通婚的祖制,那為什麼胤祥能夠娶阿蘭呢?而同樣是滿漢配,雍正繼位後老十四胤禵向太后提出要納喬引娣為側福晉,卻遭到雍正的拒絕呢?

首先,所謂的滿漢不得通婚,並不是滿人和漢人不能通婚,這是一種不準確的說法,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不得與非旗人通婚。也就是說,如果漢人被抬旗,獲得旗籍,照樣可以與滿人結婚,甚至可以入宮為妃嬪。比如,劇中的年秋月是在被抬旗之後,才成為胤禛的側福晉。

所以,胤祥之所以能夠娶阿蘭,極有可能是因為阿蘭被抬了旗,擁有了旗人身份。而胤禵無法娶喬引娣,也是因為喬引娣並未獲得旗人的身份。

那麼,為什麼阿蘭行,喬引娣卻不行呢?



按照劇情設置,胤祥極力扶助胤禛奪嫡,胤禛繼位為雍正後,胤祥也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所以,無論是出於兄弟情義,還是皇帝對重臣的拉攏,雍正都可以給阿蘭一個恩賞,給她一個旗人身份,讓她風風光光地嫁入胤祥府上。

而胤禵則不是,他本身和胤禛就不是一黨,前期他歸屬八爺黨,後來他自己又萌生了奪嫡的念頭。胤禛繼位後,胤禵從西北趕回奔喪,屢次質問胤禛繼位的合法性。胤禛極其憤怒,但念及兄弟關係,只好把他放逐在家,後來又派遣他去看守皇陵,而喬引娣也成了胤禛企圖報復胤禵的出氣筒,不僅不可能被抬旗,成為胤禵的側福晉,還被放在胤禛身邊成為宮女,與胤禵分隔。


達摩說


要分析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雍正才是皇帝,所有事情他說了算,所以老十三與老十四是否能娶心愛的漢人,全在雍正掌握之中。

那麼,為什麼老十三可以娶阿蘭,而老十四卻不能娶喬引娣呢?接下來我將為你仔細分析。


一、阿蘭何許人

當年老十三胤祥與老四胤禛(雍正)到揚州賑災,路過江夏鎮的時候,看見胡教頭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阿蘭,胤祥路見不平,來了一個英雄救美。


情竇初開的阿蘭看到帥氣的老十三,頓時小鹿亂撞,救命之恩無以回報,阿蘭唯有以身相許。老十三看阿蘭亭亭玉立,當然也是求之不得,可是兩人僅僅是情意綿綿短暫時間,隨後別離,暗自神傷。

沒過幾年,阿蘭的哥哥張五哥替任季安頂罪,阿蘭不遠萬里從江夏鎮跑到京城找老十三求救,自此,兩人終於再續前緣。


二、喬引娣何許人

喬引娣與老十四胤禵的故事與阿蘭他們的如出一轍,也是當年老十四在西北地區做西北大將軍的時候,經過山西,遇到逃難漢人女孩喬引娣,遂豪爽出手相救,還給了喬引娣盤纏讓她活命。

喬引娣後來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不遠萬里找到京城以身相許,成了老十四的女人,兩人在一起好生幸福。


三、為何雍正對兩件事態度截然相反

在說明這個事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所謂的祖制,在清朝的祖制其實就是“旗漢不通婚”,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室是滿人,所以不允許與漢人通婚影響地位以及王室的純正。

但是,這個祖制是存在漏洞的,因為清朝為了獎勵那些優秀的漢人,又設置了漢八旗,也就是說對於表現特別好的漢人而言,可以讓其成為漢八旗,漢八旗可以算作旗人,並且在漢八旗時表現優異還可以升級成為滿八旗,也就是純正的王室一族了。



既然存在這樣的漏洞,作為當時的最高領導皇帝自然是可以進行變通讓一個漢人成為旗人,從而名正言順不違背祖制結婚,關鍵就看對方是否值得皇帝這麼做。

老十三一直是雍正的忠實粉絲,從雍正奪嫡開始,老十三一路都支持雍正,如今雍正成為皇帝,自然要優待老十三,所以老十三想跟阿蘭結婚,簡直易如反掌,雍正拿個表格隨便一填走個程序阿蘭就可以從漢人搖身一變成旗人,名正言順嫁給老十三。

而老十四呢,身份就尷尬了,當初奪嫡之時站錯隊伍跟隨倒黴的老八,成為八爺黨,如今雍正自然處處為難,搞不好小命不保,還想走後門,怎麼可能。

所以雍正堅決不同意老十四娶喬引娣,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說是違反祖制,實際上就是告訴老十四你不聽我的話,一切免談。

可惜老十四執迷不悟,只要當時服個軟,識時務者為俊傑,跟隨雍正管理大清天下,別說娶一個喬引娣,就是娶十個喬引娣,雍正也可以搞定。



結語

事在人為,規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關鍵就看你怎麼操作,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識時務者為俊傑,跨越鴻溝,擺正心態,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嗔痴歷史觀


在清朝歷史上, 皇子不管是娶老婆還是納妾,都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否遵守制度按制度出牌,取決於規則的制定者與執行者。在《雍正王朝》裡面,阿蘭和喬引娣都是無家可歸的民間女子,為何阿蘭可以與十三阿哥在一起,而喬銀娣卻不能嫁給十四阿哥?這主要是受當時的局面影響。

先看阿蘭。她本生活在江夏鎮,如果不是胤禛一夥回京路過,可能一輩子也認識不了十三爺。阿蘭的哥哥張五哥成了劉八女的替罪羔羊,父親去世後,阿蘭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十三爺。十三爺是性情中人,決定出面幫助阿蘭。阿蘭無以為報,只好以身相許,卻被十三爺謝絕。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話,胤祥也被關押。當時的牢頭是隆科多,一聽說十三爺被關進來了,高度重視。小多子為了努力地往上爬,知道十三爺是棵大叔,要緊緊抓住。隆科多不但安排胤祥的吃住,為了胤祥過的舒服安排阿蘭過來伺候。孤男寡女同處一室,總會發生點什麼。等到胤祥出獄的時候,兩人已有夫妻之實。

太子第二次被廢后,胤祥被關進宗人府十年,這十年倍伴他的就是阿蘭。經過十年的相濡以沫,兩人早就日久生情。

《雍正王朝》中,胤祥跟阿蘭在一起,首先是兩人都有意願,其次是沒遇到人為的阻力,反而有人“存心”撮合。

再來看喬引娣。雍正上位後,十四阿哥雖是大將軍王擁兵十萬,卻遠在西北,朝中的動向一無所知。雍正為了解除十四阿哥對其皇位的威脅,派圖裡琛遠赴西北,將十四阿哥“騙”回京城。在回京的路上,十四阿哥去一個山洞裡休息,機緣巧合地遇見喬引娣。看到漂亮的小姐姐,又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十四阿哥將喬引娣“收編”,帶回京城。

回京後的十四阿哥,不僅不尊重雍正,反而拉著皇太后和八爺黨處處給皇上添堵。雍正很生氣,不僅沒有給十四阿哥安排工作崗位,而且以不合禮法為由否決了他娶喬引娣的要求。皇太后去世,雍正馬上將十四阿哥幽禁,為了監視十四阿哥,雍正將他身邊的人全部換掉,連同喬引娣也被帶進宮。

雍正與十四阿哥之間的裂痕過深,兩人之間需要有一座橋樑,喬引娣就能充當這個角色。雍正把喬引娣從十四阿哥身邊搶過來,為的是能讓她看到自己的良苦用心,看到一個真實的雍正。

在雍正的棋局裡面,十四阿哥與喬引娣是棋子,他們的兒女情長只能為雍正的目的讓路。


秋媚讀史


🍒要區分概念。

不是滿漢不婚,是旗民不婚。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涵義。

滿族是現代稱謂,類似於當時的滿洲人。

當時的法律規定是在旗,就是八旗之內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甚至還有俄羅斯與朝鮮佐領,他們都是八旗。

同樣,今天看來,本應該屬於滿族但沒有入旗的女真族也有。此外,滿清政府默認漢軍八旗可與漢族通婚。

除八旗之外的所有人屬於在民。

因此所謂的八旗其實就是戶口本。在這個戶口本上是需要加強管理的特殊階層。多爾袞廢除自己宣佈的可以通婚的規定,實際就是想維護八旗地位。

🍒小說情節

十三被圈禁,阿蘭跟隨。這是情分。雍正當權後幫親信十三解決阿蘭的身份問題,給予入旗,簡直就不是個事。

何況最大原因是,阿蘭作為張五哥妹妹,當初張五哥被康熙救下成為侍衛,顯然是已經入旗了。

喬引娣後面也跟隨十四。問題是,此時雍正當權,別說順心如意地給十四解決喬引娣的身份,能夠關押著不殺你,都是看在同母這個血緣關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