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祕密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知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所見的越多,所知到的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就能明瞭“天道”,不妄為就可以取得成功。

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ǒu) ,見天道”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按老子的說法正好與之相反。其實不然,前提是“行道之人”,所謂“行道之人”:就是順應事物發展變化規律而行事之人,用現代的話就是學習並按照科學知識行事,即便是足不出戶,也能知道事物的變化,也能知道天體的運行規律。

諸葛亮一篇《隆中對》未出茅廬而先定三分天下,這是何等的高見與智慧!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老子卻認為,“眼見”也不足以為真,大千世界,滾滾紅塵,存在著太多讓人心迷目亂的因素。正如前文所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我們所見所聞的東西,並不像其表現出來的那麼簡單,很多物往往在現象之下存在著不同的、多樣的本質。而這些,僅僅依賴人的視覺、聽覺、感覺是很難得知的,其中的規律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的。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所以聖人不通過遠行、觀察的辦法來了解世間萬物,而是通過加強自己的修養,“致虛極、守靜篤”,來了解道,來了解世間萬物運行的最根本規律。

《唐玄宗御解道德真經》:“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治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牗而天道可知。”

這也是佛家的‘彼岸的智慧’,是一種往內走的方向,進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狀態,不斷深入,直至迴歸到道的境界、如來境界。

也是佛家的慧眼境界;那麼不斷向內深入,乃至法眼、佛眼,都會出現。實際上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都是修行的副產品,是在往內走的過程中的必然產物。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說到這,我非常喜歡陳果老師的一句話“丘比特射箭時為何矇眼,西方法院門口的正義女神像為何也是矇眼的?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肉眼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只有心靈才能洞察萬物!”

《老子註釋及評介》中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慾。老子認為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淨化慾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

如現實生活中晚上你把毛巾擰乾,天亮之前你觀察,如果毛巾很乾爽,說明最近一個時期是晴天,如果毛巾還是溼漉漉的樣子,說明近期要下雨。這就是人們在清靜中通過長期觀察總結而得出的經驗。

現代的植物學家觀察一段木頭的年輪,就可以推估原樹的年齡與成長過程;從年輪的疏密,還可以看出樹木的陰面陽面。他們甚至能通過一棵樹的透徹研究,知道幾百年前發生的事。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有人批判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先行者,其最主要的證據就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實,這種觀點很是片面。老子並不輕視對世間萬物規律的觀察,前面章節老子清晰地提到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內容,說明老子的“道”是在對“從古至今的萬物發展規律”中認識到的。

本章所說“聖人不通過遠行、觀察的辦法來了解世間萬物……”主要指聖人“得道”以後,就不需要再去觀察萬物,才能瞭解它們的狀況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無論如何運行、運動,歸根到底都是一個“道”,聖人參悟透了這個“道”就不需要再去出行、窺牖了。孔子要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子貢稱讚顏回“聞一而知十”,古人要求“見微而知著”說“知機,其神乎”,這都是要求人們要能將規律推廣運用,不斷髮展開來,只不過老子將“道”的推廣範圍擴展到了天地萬物。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二、“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那麼如果反過來,往外走的方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越往外走,知道的越少。因為只有一個肉眼凡胎,只知道用眼、耳、鼻、舌、身、意去追求外面的物質,這樣一種探索的方式只可能越知越少,而且肉眼所看到的多數只是幻覺,真相是超越有形世界的。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有道之人,根本不用世俗的知識,所以“不行”“不見”“不為”,他是進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狀態,以彼岸的智慧,洞見一切,即佛陀說的“般若波羅蜜”。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老子河上公章句》:“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也。”

記得《列子·仲尼篇》有一段列子和他老師討論遊覽的故事。

列子喜歡遊覽,開始認為通過遊覽可以看到新的事物,瞭解新的變化規律。而他的老師壺丘子卻認為,這樣的遊覽並非最高層次的遊覽。最高層次的遊覽只需“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淨化慾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

達到如此境界的人,無論遊覽何種地方,觀看到何種事物、何種變化,都會悟到“道”,所以,得道之人,無論在哪裡,得到的感悟都是一樣的。他們見壤土可以知泰山,見涓流可以知汪洋,見秋葉可以知四時往復,因此又何必勞心遠行,又何必費神察聽,他們只需參照內心,保持虛靜,即可執一而知萬物,不出戶而知天道。

千年前的一段話,居然是聖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只是繁和易而已,所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髮現懂得了自然萬物的規律,懂得了“道”,才可以‘洞察天地’、‘一葉知秋’!也就是先聖們所掌握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道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時遙不可及,近在眼前時唾手可得。與其“眾裡尋她千百度”,不如“驀然回首”,因為它就在“燈火闌珊處”。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