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主謀,兩個幫凶,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公元前210年的十月,秦始皇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巡遊,在這次巡遊中,中車府令趙高、左丞相李斯、秦始皇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陪伴在旁,還有眾多的大臣、宦官、嬪妃隨行在列,一行人浩浩蕩蕩南至錢塘、北達琅邪,爬山涉水、觀覽籍柯、刻石頌德、射殺大魚,這一路行程滿滿,收穫頗豐,秦始皇心情大好。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從咸陽出發時還身體康健的秦始皇在到達平原津後突患重病,此病來勢兇猛,在車隊走到沙丘平臺時,秦始皇就撒手人寰,與世長辭了。病危之時,秦始皇讓趙高擬了一道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裡邊說到讓他將兵權交給蒙恬,趕緊趕到咸陽主持喪葬。然而因為秦始皇的突然駕崩,這封詔書沒有及時發出,手握詔書掌管符璽的趙高立馬看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一場精心策劃、顛倒乾坤的沙丘之變精彩上演了。

主謀趙高:洞察先機趁亂作案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 趙高其人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彊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史記.蒙恬列傳》

根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趙高原本是趙國王室的遠親,不知犯了什麼罪責,趙高兄弟幾個生下來就被閹割成為宦官送到秦宮中做皇帝的奴僕,他的母親也因為犯法受到刑罰,所以趙高一家世世代代地位低下。

趙高雖然出身不好,但是他本人不甘貧賤,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發憤圖強,用功讀書,終於練就了兩手絕活,一是通法令,二是善書法。也正因為這兩項特長,再加上他本人善於察言觀色、做事勤懇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秦始皇便派了趙高去教小兒子胡亥學習律法,從這個角度說趙高也算是胡亥的老師。此外,在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時候,頒佈了三種標準的小篆字體,其中一部就是趙高撰寫的《爰歷篇》,可見趙高在法令和書法上的造詣頗深。

善於阿諛奉承、辦事有章有法,懂得揣摩皇帝心思的趙高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將封他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馬,同時兼任符璽令,保管調兵的符節和皇帝玉璽,有這兩份重任在肩,明顯趙高是秦始皇的心腹要員,這也給趙高偷天換日創造了機會。

  • 趙高的作案條件

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沒有將召長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葬的詔書發出去,這就為大秦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不幸的是這個漏洞被城府頗深的趙高捕捉到了,他立刻發現,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第一,知道詔書存在的僅有三人。這封詔書是秦始皇在病危之際,由他口述,趙高執筆代為書寫的。由於事情發生在巡遊途中且涉及皇帝生死所以極為隱秘,百官之中只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中唯有隨行的胡亥知道,加上趙高,世上知道詔書這件事的只有三人,也就意味著趙高如果想要搞點什麼事情,只需擺平李斯和胡亥兩個人即可。

第二,秦始皇生前未立太子。由於秦始皇和長子扶蘇政見不合,且一向自以為是、貪戀權力的他一直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目標,派遣了大量的人到處尋仙訪藥,他期待著自己能夠打破人類發展規律,得以長生,甚至在他病重的時候仍不許人說“死”這個字,種種原因造成了他在世時未立太子,儲君不明,給了趙高可以做手腳的機會。

第三,諸位皇子中只有胡亥隨行。秦始皇一生中共有二十多個兒子,按照秦朝之前的慣例應是立嫡立長,秦始皇沒有皇后所以不存在立嫡一說,那麼太子不出意外應該是長子扶蘇的,可是扶蘇因為對秦始皇坑術士一事進行勸諫遭到了秦始皇的訓斥,一怒之下被髮配到蒙恬那裡作監軍,這次出巡只帶上了秦始皇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這就造成了胡亥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四,詔書和符璽由趙高掌管。趙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一道聖旨的發出需要頗通書法的趙高草擬,再由他蓋上璽印才得以生效,趙高一人就具備了發號施令的特權,這也為他之後的“狸貓換太子”創造了條件。

有秦始皇的玉璽在手,只需知道內情的趙高、李斯、胡亥三人聯手,便可篡改遺詔,老謀深算的趙高早就看穿了這一點。然而攝於秦始皇的威嚴,一直以來做小伏低的趙高,為什麼會在秦始皇死後就露出自己的獠牙呢?篡改詔書如果被發現,那可就是滅族的大罪,趙高為什麼會鋌而走險,他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 趙高的作案動機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其一,趙高野心勃勃利慾薰心。趙高雖然出身卑微,但是他並不想一輩子卑微,所以他勤學律法、苦練書法、察言觀色,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可以說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個人努力的結果。雖然秦始皇封他為中車府令兼符璽令,掌管機要秘密,這些只能說明他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身為皇上的心腹,他得到的只是地位的尊崇,卻沒辦法染指朝政,呼風喚雨,權傾天下。

人都有貪慾,所謂得寸進尺,慾壑難填,做了機要官員的趙高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不僅要做皇帝最信任的人,他還想做皇帝的重臣、高官,他希望自己能夠控制皇帝、左右朝政,而這次秦始皇突然病死沙丘宮給了他一個絕好的機會。

其二,同行的胡亥是最佳人選。趙高如果想要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就必須要傍上一個公子,而這個公子最好能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受寵愛,二是好控制,三是靠的上。公子扶蘇作為長子,深受秦始皇的重視,但是扶蘇受儒家思想影響,為人正直寬仁,剛毅勇武,像趙高這種諂媚的小人未必能入得了扶蘇的眼,且扶蘇當下遠在邊地想要靠也靠不上。

而胡亥年齡尚輕,閱歷尚淺,深受秦始皇的寵愛,從這次出巡只帶了他一個人就能看出胡亥與諸公子的與眾不同,而且有著趙高教他法令的關係,胡亥必定會對趙高言聽計從,最重要的是胡亥此刻就在身邊,有什麼事能及時聯繫,有此種種便利,趙高終於決定向胡亥攤牌了。

幫兇之一:胡亥臨陣妥協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趙高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想要廢掉扶蘇另立胡亥,就必須獲得胡亥本人的配合,那麼經過他的遊說胡亥是不是立馬就同意了呢?事實上胡亥原本並沒有篡改父皇遺詔自己當皇帝的意圖,所以說服胡亥趙高也費了不少口舌,兩人經過了三個回合的過招,胡亥才在趙高的陰謀下敗下陣來,同意了配合趙高搞政變,那趙高是如何說服胡亥的呢?

一勸胡亥。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截留了秦始皇給扶蘇的詔書,不懷好意的對胡亥說:“皇帝駕崩了,沒有留下分封諸王子的詔書卻只賜給扶蘇一封詔書。等到扶蘇回到咸陽做了皇帝,而你卻沒有半寸的土地,這怎麼辦呢?”

胡亥此時剛剛二十出頭,本就沒什麼城府,再加上他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覺得長子即位本就是天經地義,沒什麼不妥。用他的話說,明君最瞭解他的臣下,明父最瞭解他的兒子,父皇下世,不封諸子為王,也沒什麼好說的。

胡亥作為秦始皇的幼子,他老早就清楚,按照秦朝立嫡立長的慣例,他本來就沒有資格當儲君,再加上他的父皇秦始皇在世時就廢分封,設郡縣,諸位王子本就沒有封地,這些作為既定事實胡亥早就心知肚明,他本就沒有什麼更大的期盼。

在胡亥看來即使沒有裂土封王,他作為皇族依然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現在僅憑一個宦官說的一句挑撥離間的話就想讓他點頭同意謀逆,豈非太過草率。一來他不想違背君臣父子道義,二來謀反風險太大,代價太高。成功了還好說,如果失敗了,那就是身首異處,連現有的奢侈享樂生活也保不住了,所以剛開始胡亥拒絕了趙高。

二勸胡亥。

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史記.李斯列傳》

面對胡亥的拒絕,趙高並沒有放棄,他當然知道這個單純的公子,不會僅憑他的三言兩語就立刻妥協,他也知道胡亥在害怕什麼,於是接著說:“當今天下的大權就掌握在你、我和丞相的手中,希望你能認真考慮,再說駕馭群臣和向人稱臣,統治別人和被人統治,是能夠同日而語的嗎?”

趙高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你、我和丞相三人聯手必然會一舉成功,遺詔可以篡改,當皇帝和當臣子差別太大。

胡亥聽了這話可能有點動心了,但是理智還是戰勝了衝動,他再次向趙高表明:廢兄立弟是為不義;不從父詔懼怕死亡是為不孝;自己不才,依靠別人的幫助登上皇位,是為無能。這三件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天下人肯定不會服從,到時不僅我要遭殃,國家也會滅亡!此時,胡亥還沒有被趙高完全洗腦,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還是很清楚的,所以他第二次拒絕了趙高。

三勸胡亥。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知道胡亥是在擔心自己篡權名不正言不順,會受到天下人的唾棄,精明的趙高馬上為胡亥的篡逆找到了光明正大的理由,他給胡亥講了兩個故事:一是商湯殺夏桀,周武王殺商紂王;二是衛君弒父。商湯滅夏殺死夏桀,周武王滅商,誅殺暴君商紂,天下人並無異議,反而稱讚商湯和周武王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義。衛君弒父,衛國卻稱讚衛君的聖德,連孔子評論此事時都不認為衛君此舉不孝。

歷史最有說服力,趙高並非庸才,他講的這兩個故事對胡亥影響很大,以臣弒君“不為不忠”,以子弒父“不為不孝”,這些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為其政變蒙上了一層正義的遮羞布,讓胡亥不至於做賊心虛。

光說這些還不算,趙高還從正反兩方面講了一番利害,他說做大事就應該不拘小節,有能力就不要辭讓,顧小忘大,猶豫不決,時機稍縱即逝,到時候就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通過這三個回合的遊說,精明的趙高向胡亥透漏了這麼兩個信息:一是此事只有你、我、丞相三人知道,只要三人聯手必能保證萬無一失;二是歷史上以臣弒君、以子弒父的事情不是沒有,而且也沒有遭到天下人的非議,君位本就該有才有德者居之,不要有什麼後顧之憂。

趙高的這些說辭恰好都擊中了胡亥的軟肋,所謂不忠不義不孝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趙高的粉飾下全部被擊碎,胡亥終於敗下陣來,同意了趙高篡改遺詔的陰謀。然而這場三個人的電影還少一個主角,趙高還必須說服另一位關鍵人物——丞相李斯。

幫兇之二:李斯背主變節

相對於胡亥的少不經事、涉世未深,李斯久經宦海、叱吒風雲,他和秦始皇從滅六國開始到統一中原一直並肩作戰,君臣互相扶持相得益彰,而且秦始皇和李斯還結成了兒女親家,於公於私想說動李斯背叛秦始皇簡直比登天還難。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出人意料,趙高這樣一個身份卑微的宦官居然能把權傾天下的丞相玩弄於股掌之間,雖然這個過程依然不是那麼容易,但是趙高還是做到了。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說服一個人不要給他講理,而要給他言利,趙高可以稱得上一個頂級說客和一個心理學家,他很清楚李斯的為人和想法,於是他先從三個方面對李斯曉以利害:

1、新君的決定權就在我們手中。聰明人之間談話從來不拐彎抹角,有時候單刀直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趙高直接對李斯說到:秦始皇去世,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還沒發出去,目前知道此事的人不多,並且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裡,立誰為太子就你我一句話的事,你同不同意一起幹吧?

趙高直接向李斯挑明,他和胡亥已經聯手,只要你李斯同意,咱們就可以廢兄立弟,此事定能成功,還會做的人不知鬼不覺。趙高的精明之處還在於,他之所以說是胡亥掌握了詔書和符璽,一來是表明胡亥已經同意了篡改遺詔的事,二來用胡亥的身份向李斯施壓比一個宦官更有分量,可見趙高思維之縝密。

2、經典五連問直擊李斯要害。趙高接著問了李斯五個問題:您和蒙恬相比誰的本事更大?誰的功勞更高?誰的謀略更深遠?誰的口碑更好?誰與扶蘇的關係更近?這五個問題句句見血,直擊李斯要害,連李斯自己都承認這五個方面都不如蒙恬,而反問趙高您為什麼要這樣苛求於我呢?

事實上,李斯至少有三個方面不如蒙恬:論家世,李斯原本是上蔡的一個小官,因為秦始皇的賞識才得到提拔,而蒙氏家族三代(蒙驁,蒙武,蒙恬、蒙毅)都是兼併六國的功臣名將,是秦王的肱股之臣,為大秦帝國立下了卓著功勳,這種名將世家非李斯能比;論口碑,在李斯主張焚詩書時,其已經在天下讀書人心中留下了一個難以挽回的壞印象;論和扶蘇的關係,李斯自然比不上和扶蘇朝夕相處的蒙恬。

3、扶蘇如果登基你必定下場慘淡。接下來趙高給李斯又講了三點:一是秦國被罷免的丞相、功臣幾乎都以被殺而告終,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二是扶蘇剛毅勇武,在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中最有本領,他一旦登基稱帝,必然會重用蒙恬,到時候您就不可能封侯還鄉了;三是我受皇帝的命令教胡亥學習律令已有多年,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沒人能趕得上他,他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趙高的一席話讓身為丞相的李斯深為震驚,他沒有想到趙高作為一介臣子膽子竟然這麼大,連篡改遺詔的事情都能想得出來,而且他和胡亥竟然已經聯手,這說明事態已經非常嚴重了。李斯雖然一向心高氣傲,不甘平凡,但是背棄秦始皇是他從沒想過的事情,可是趙高的一番說辭言猶在耳,考慮到扶蘇登基之後,他的處境必定非常艱難,甚至可能會丟官棄爵,從權傾天下變回一介布衣,對於權勢地位向來秉承“老鼠哲學”的他仍然有些難以放手。

但是,考慮到秦始皇的知遇之恩,他堅持了人臣的忠誠,對趙高說到:我只知道要按照皇帝的詔令行事,至於自己的命運還是聽從上天安排吧,我考慮這些幹什麼呢?這樣的回答趙高應該早就預料到了,可是來見李斯之前他就鐵了心此次必須要拿下李斯,因為篡改遺詔的事已經暴露,他沒有退路,李斯如果不同意再以此治他的罪,那他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尋思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好言相勸不成就只能威脅逼迫了,他對李斯說如今胡亥稱帝那是大勢所趨,聰明的人都應該明白“安”可轉化為“危”,“危”也能轉化為“安”,當今天下的權力與百姓的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裡,而胡亥最聽我趙高的,你如果聽我的話,我可保你族人永世封侯,不聽我的話,災難不但會降臨到您的頭上,而且還會禍及您的子孫,你自己看著辦吧。

在趙高堅持不懈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之下,李斯終於頂不住了,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於是,李斯終於向趙高妥協。

就這樣,趙高終於成功佔領了最後一個高地,拿下了李斯,三人聯盟正式結成,他們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可要讓胡亥成功登基稱帝還要解決兩個大麻煩。

三人成虎:排除異己陷害忠良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李斯屈從之後,他和趙高、胡亥三人還要解決扶蘇這個大麻煩,因為相對於胡亥,扶蘇還是有明顯的政治優勢的,首先,他是皇長子地位尊崇;其次,他是秦始皇生前指定的喪事承辦人,也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再次,扶蘇在朝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最後,他與蒙恬手握重兵,槍桿子裡是能夠出政權的。

於是,政變集團便偽造了一個專門針對扶蘇和蒙恬的秦始皇“遺詔”,其核心內容是將兩人賜死。也只有他們兩人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他們才能心安,否則如坐針氈。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史記.李斯列傳》

  • 扶蘇拔劍自刎

這個世界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殺人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政變集團列舉了扶蘇的四條罪狀,每一條都冠冕堂皇:

一是守邊無功。指責扶蘇與蒙恬不能開疆拓土,數十萬軍隊在邊地只有損耗,沒有為國家爭取一絲一毫的土地;二是誹謗朝廷。說扶蘇多次上書議論朝政,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三是謀立太子。指責他“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四是為人不孝。

政變集團將矛頭直指扶蘇,上述四條罪狀看似證據確鑿實則大都無中生有,肆意編造。守邊無功是因為大秦帝國對匈奴採取的本就是防禦戰略,因此才築造長城作為防範草原民族進攻的一道屏障;“誹謗朝廷”完全是扶蘇為了大秦帝國的長遠考慮才屢次進諫;謀立太子根本不成立,如果扶蘇真的覬覦太子之位,他最好的做法就是閉起嘴來,一切順著父皇就行,何必多次觸怒逆鱗呢?至於為人不孝,連胡亥也沒寫明理由,可見這四條罪狀都是他們三人刻意捏造的顛倒黑白之說。

然而扶蘇看到這封詔書後如同晴天霹靂,肝膽俱碎,痛心而泣,不顧蒙恬的勸解,也來不及思考詔書的真偽,回到帳中就拔劍自刎了,從這一角度也恰好證明了扶蘇對秦始皇的忠誠和孝道。令人遺憾的是,扶蘇到死也沒有懷疑詔書的真假,在他接到詔書的那一刻,在他聽到詔書上的內容後,他不敢相信他最敬重的父皇對他的成見已經到了讓他非死不可的地步,哀莫大於心死,他沒有信心再去父皇面前辯解祈求苟活,只能通過一死以表忠誠。

如此的政治閱歷,如此的政治判斷,只能證明扶蘇只是一位“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而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適”的大秦帝國的二世君王。

  • 蒙恬束手就擒
一個主謀,兩個幫兇,三人成虎,沙丘之變何以能成功?

在逼殺扶蘇的同時,“詔書”中也列明瞭蒙恬的兩項罪名:知情不報,為臣不忠,一併賜死。而相較於扶蘇的輕率自殺,政治經驗相對豐富的蒙恬還產生了幾點質疑對扶蘇進行勸阻: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輕易自殺;

二是我統帥重兵,公子為監軍,我們身負重任;

三是單憑一個使者就自殺,怎麼知道其中沒有陰謀?

四是我們應該先請示一下陛下,確認之後再自殺也不遲。

蒙恬雖然也有所懷疑,但是他怎麼也沒想到會發生宮廷政變,更不知到秦始皇已死,趙高、李斯、胡亥聯手想將扶蘇和他置於死地。然而扶蘇一死,蒙恬陷入了孤掌難鳴的境地,由於他堅持想再請示秦始皇,不肯自殺,使者只好將其先行關押,而蒙恬最終也難逃一死的結局。

至此,扶蘇自刎,蒙恬被擒,胡亥登基路上的兩個最大障礙已被清除,當使者把這個消息帶回去後,趙高、胡亥、李斯非常高興,於是立即返回咸陽,宣告秦始皇已死,擁立胡亥稱帝,至此沙丘政變以趙高、胡亥、李斯三人的勝利而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達達令說

沙丘之變可以說是封建帝制時期的第一次政變,趙高是這次政變的導演兼策劃,他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三勸胡亥,威逼利誘李斯,終於結成了政變聯盟,三人偽造詔書、扶持胡亥、冤殺扶蘇和蒙恬,雖然暫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正如李斯所說這場逆天之謀,不僅讓三位當事人慘遭橫死,連秦始皇建立的大秦江山最後也分崩離析,致使“宗廟不血食”。

我們仔細分析這件事的始末,就會發現沙丘之變其實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結合的產物。沙丘之變的偶然性是秦始皇突然患病去世、扶蘇遠在邊地、胡亥近在身邊、野心勃勃的趙高恰巧掌握了詔書;必然性在於秦始皇遲遲不立太子,趙高的伺機而動與操控得法,胡亥的少不經事,李斯的貪戀權位、扶蘇的愚忠愚孝,這都是沙丘之變能夠成功的原因。

真正的深層原因在於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特別是經過焚書坑儒事件後,皇帝的專制獨裁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導致滿朝文武大臣沒有誰去敢挑戰皇帝的旨意。所以皇帝制度本身為野心家、陰謀家假借皇帝權威發動宮廷政變創造了條件,致使遺詔在手天下無憂。秦始皇怎麼也沒想到他生前搞的霸權主義居然會在死後為自己埋了這麼大一顆雷,正如那句話說的“打倒自己的必然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