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有“山”無名,衡山有名無“山”,只源於一段40年糾葛

衡山,又名南嶽,向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南嶽衡山範圍包括衡山七十二峰,為大眾所知的有祝融峰、天柱峰、紫蓋峰、回雁峰等,長沙知名地標嶽麓山就是衡山七十二峰中的最後一峰。

南嶽有“山”無名,衡山有名無“山”,只源於一段40年糾葛

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

衡山七十二峰,依據峰形地貌、自然景色、名勝古蹟、佛道故事、神話傳說、星度分野等方面得名,文化典故、風景名勝絢爛多彩,歷代遷客騷人甚多贊詠。

清代詩人黃本驥《雲中望嶽歌》雲:

“衡峰崔鬼雲蓬蓬,蠕雲出沒如飛龍。

一峰南走一峰北,一峰西聳一峰東。

一峰窈窕菊秋雨,一峰晃漾纖流虹。

一峰倒掛松綠,一峰遠射扶桑紅。

峰裹雲,雲裹峰,不知是雲是峰,恍見七十二朵青芙蓉。”

狹義的南嶽衡山僅限衡山的主體部分,即是大家熟知的南嶽衡山風景名勝區,北起衡山縣福田鋪,南至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於衡陽市南嶽區,全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

南嶽有“山”無名,衡山有名無“山”,只源於一段40年糾葛

南嶽衡山祝融峰下的會仙橋與試心石,人立石上,舉目四望,唯見雲煙杳渺

狹義的南嶽衡山,卻是【南嶽有“山”無名,衡山有名無“山”】

歷史上,南嶽鎮衡山縣最初是一體的,為衡山縣所轄。1984年,南嶽鎮及周邊10個村從衡山縣劃出,設立為衡陽市南嶽區。自此,南嶽區成為南嶽衡山景區主體的事實管理者,而衡山縣只保留了“衡山”之名,卻無“衡山”管轄之實。

南嶽區作為衡陽市的一塊飛地,依靠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以及相對自由的管理特權,人均年收入年年穩居衡陽市第一。衡山縣在失去景區管理的優勢後,依然掙扎在招商引資開發其他景區的征途上,處境不無艱難。

但近40年的行政區劃分割並未了斷兩地民間語言、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的羈絆。南嶽、衡山兩地依舊使用同一種方言——衡山話,有著同樣的婚嫁節慶祭祀習俗,都分享著同樣的美食及製作方法,人們依舊像從前一樣生活,只是將某些思慮和想法,深深埋在心底。

南嶽有“山”無名,衡山有名無“山”,只源於一段40年糾葛

衡陽市區劃圖——衡山縣懷裡的南嶽區是衡陽市的一塊飛地

結語:南嶽區、衡山縣根植於南嶽衡山文化,一脈傳承。生硬的行政區域劃分在一定條件下促進了南嶽區及南嶽衡山風景區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衡山整體的規劃和開發。南嶽全域旅遊開發受地域限制進入一個發展瓶頸,而衡山縣坐擁大量偏遠景觀資源卻困於優質的融資渠道和發展規劃。

【我是DAYU亣嶼,在5A級景區記錄南嶽衡山國家森林公園裡的美景與生活。您的關注與支持是我繼續向前的動力,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