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妙龄少女为什么称为黄花闺女?

Anne_心语


古代妙龄少女为什么称为黄花闺女?

  咱们回顾下黄花是什么,然后再看看两者之间,为什么会被联系在一起。

  黄花是什么呢?

  黄花应该是指菊花,咱们古诗中许多地方出现的黄花,一般都可以将黄花和菊花联系在一起理解。《礼记》之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个句子里面的华,即咱们现在写的花,黄华就是黄花,即菊花。菊花秋天开放,自然界里野生的菊花,都是黄色的——咱们现在培育的品种多姿多彩了,估计城区要找这样的还比较难。

  妙龄少女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

  《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一个女子一生进行了一番精确的品评,他说未出嫁的女孩子都是珍珠,流光溢彩,光华四射,一旦成了亲了,这光华就渐渐地没有了,年纪越长大,就完全变成了死珠了,鱼眼睛,就不漂亮了。

  贾宝玉虽然在贾氏家族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里是另类,他说的这番话也有点绝对,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应该是少女时代(因人而异,大致相同吧),这个时候的她和她们,未经人事,就和完美的璧玉一样,没有受到任何男子的影响,她保有最初的贞洁,完全无瑕的存在。——妙龄的少女,就是未成年或者刚成年的姑娘。大部分朝代里,及笄(15岁)前后即可嫁人,十七八就是老姑娘,此时可称妙龄也勉强,但二十岁以后再称就有些不合适了。

  妙龄少女和黄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被联系在一起?

  咱们看啊:

  从形态上来说,菊花初开时,不但花瓣是黄的,就连花蕊,没有经过授粉的话,也是黄色或者乳黄色的。

  从精神上来讲,菊花傲霜斗雪,和其他季节的花比起来,多了一份贞洁雅致,也多了一份风骨节操。

  这么一看,黄花闺女和妙龄少女是不是很相似?放在一起理解就正常了。古人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真的是很雅的,咱们就不多举例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

  漫长的历史文化里,也有许多关于黄花的故事,列举一二:

  其一:南朝时期刘宋寿阳公主梅花妆。《太平御览》一书曾经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自后有梅花妆。”宫里流行的,向来是顶级审美,人人跟风。只是因为梅花只有冬天才会出现,而爱美却不分季节,所以聪明爱美的女孩子们,想方设法进行改进,将花朵磨成粉料,之后涂抹,称之为“花黄”或“额花”,之后各种花朵都成为材料,为女子增添美丽。

  其二:《木兰辞(诗)》里出现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征战多年后回归家庭,后拾回女子的妆扮,贴上花黄。虽然咱们知道这是首北朝民歌,可其实这首诗的作者和具体年代都不确定,大致来讲,或许是南北朝隋唐,大约这个时段吧,诗歌里出现的贴花黄的描述,应该是真实出现过的场景,贴花黄,后来演变成贴黄花,应是常见风俗。

  由花黄到黄花的转变,具体什么时间,缺乏相应的证据,但是民间有谚:“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黄花一词正式出现,很明显,这黄花两字代表的就是未嫁姑娘。蒙元时期,汉文化中的许多风俗都被破坏,贴黄花的习俗也少了,但民间用黄花闺女来称呼妙龄少女(处女),至今仍有。

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黄花闺女”指尚未出嫁的女孩,出自金陵。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十分美貌。有一天玩累了,躺在宫殿的檐下,正值梅花盛开,一阵风吹过,有梅花落在她的额头,留下痕迹,衬托的寿阳公主更加娇美。从此,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额头,被称为“梅花妆”。

传到民间后,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也争先效仿,但是梅花有季节性。于是,有人就找办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制成粉料,用来化妆,“花黄”或者“额花”。由于这种粉料是黄色的,采买的也多事未出嫁的女子,慢慢的“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婚少女的转称了。



奔向小幸福


黄花闺女,是指那些待字闺中、云英未嫁的少女。

问题也就来了:为何这么称呼少女?黄花又是什么花?

古代的黄花指的是菊花。

菊花,素来有孤傲耐寒的特效,常用来比喻人之操守。

例如,郑思肖《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基于这种意象,以黄花代指女儿,显然是要强调少女的冰清玉洁。

值得一提的是,黄花闺女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叫法,此前通常称作“黄花女儿”。

例如,冯梦龙《醒世恒言》有云:

  • 况且你身子已被人捉弄过了,就是今夜嫁人,叫不得个黄花女儿。

这段话的内容,很直接地界定了“黄花闺女”的意义。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是把黄花闺女和女子的“对镜贴花黄”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种装扮又不是少女专属,所以没有解释的力度。

以上就是黄花闺女这个词的简单介绍。


HuiNanHistory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老话里,经常称呼未出嫁的姑娘为黄花大闺女。

大闺女就大闺女,为什么叫黄花大闺女呢?

黄花是什么花呢?

原来黄花并不是真的什么花,而是一种女性的妆容。

古代不同年龄的女性,用不同的妆容,所以这种黄花妆,就成为未出闺女孩的一种代指。

这种黄花妆,可以上溯到南朝时期。

南朝有个宋武帝的皇帝,生了一个女儿,号称寿阳公主,这个小公主天真烂漫,比较活泼,有一次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朵梅花粘在额头上,被别人看到后,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创意,于是就争相效仿,弄一朵梅花贴在额头上,这种妆容逐渐就这样流行开来。

一开始贴的是真的花瓣,在没有梅花的时候,就有人用纸片之类的做成黄色的小花贴在额头,甚至有心灵手巧者,用蝉翼、蜻蜓翅做成小花形状,非常漂亮。

这就是“梅花妆”的演变。

这种梅花妆,专门针对的就是没出嫁的小姑娘。

如果出门了,就不能用这个了,正所谓:“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正因如此,从军归来的花木兰,才可以迫不及待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因为黄化妆的原因,人们也称没嫁人的小姑娘为“黄花大闺女”。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黄花”指的是“菊花”,古人将菊花比拟为处女,在中国民间,通常把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俗称为黄花大闺女。所以即便到现在,在社会上你听某人说“人家还是黄花闺女呢”,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她还没有破处女之身”。

然而即便没结婚,而已经有过性行为,人们也通常认为就不能叫黄花闺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