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咚咚每日心理学


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三国末期,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这一战持续了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将几乎全部参战,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一、汉中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刘备趁机收复荆州等地,并以荆州为根据地,发兵攻占蜀川。此时,曹操击败了马超、韩遂的关中联军,大举攻占了汉中之地,而汉中与蜀中相接壤,曹操将目光投向了蜀中,命张郃进犯巴西。

建安二十二年,孙权派人袭击由关羽驻守的荆州,刘备连忙领兵驰援关羽,但是因为张郃的进攻,刘备不得不与孙权讲和,于湘水划界,刘军在瓦口关大败张郃,后趁此机会,率领大军进攻汉中。

二、汉中之战的过程

汉中之战共分为四个部分:刘军失利、曹军失利、两军僵持、刘军大胜。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大军攻打下辩,与曹军展开激战。建安二十三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了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是被曹休识破,曹洪趁蜀军兵力尚未完全集结时突然发动攻击,刘军惨败,张飞、马超不得已退走。

同时,刘备派陈式攻打马鸣阁道,被徐晃击败,伤亡巨大。七月,刘备占据阳平关,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驰援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退走阳平关,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展开激战,刘备火烧夏侯渊军队外围的鹿角,后黄忠大败夏侯渊军队,斩杀主将夏侯渊。曹军惶恐不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军,率军驻守阳平关。

刘曹双方陷入僵局,相互对峙,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进驻阳平关。

曹操将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的粮草,便建议赵云率兵劫取。赵云心思谨慎,恐曹操有诈,便与黄忠约定期限,让黄忠去劫粮,正如赵云所料的那样,黄忠果然中了埋伏,赵云紧急率领轻骑救出黄忠,但曹军紧追不舍,一直打到了赵云军营之前。

赵云巧施空营计,打开营门,命将士偃旗息鼓,曹操生性谨慎,怀疑赵云在营中设有伏兵,便引兵退走,赵云趁机反击,曹军惊恐不已,慌乱逃跑,不少曹军士兵坠入汉水被淹死,大败曹军取得了汉水之战的胜利。

后来,刘备主动出击,派刘封在阳平关叫阵,曹操不敢与之一战,大骂刘备常派义子出战,称自己可用自己的儿子曹彰与刘封一战。等到曹彰赶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退出汉中,不久汉中全境皆落入刘备之手。

七月,刘备在汉中称王,历经两年的惨烈战斗,汉中之战以刘备的大获全胜而结束。


弹指间的历史


说到“硬碰硬”的战役就不得不提二战东线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作战双方兵力兵器的密集程度堪称历史之最。以德军一方为例,在80英里的正面上集中了3000辆坦克和突击炮,1800架飞机,要知道在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时三大集团军群上千公里的进攻正面也不过才有3580辆坦克和1830架飞机,足见这次会战的程度将会多么激烈。


如果说德军的兵力兵器已经算是非常密集了,那么跟苏军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在苏联官方的记录中这样写到:“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部队在兵力和物资方面超过敌人两至三倍”。苏军的参战兵力达到了190万人,5000辆坦克,25000门火炮以及2700架飞机,组成了2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和6个空军集团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也才投入了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外加几个坦克军,根本无法同库尔斯克会战投入的兵力相比。当然这些还没有将战略预备队算计在内。


尽管苏军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但是德军仍旧占有素质上的优势,苏军的人员、坦克、飞机的损失都远远的超过了德军,尤其是坦克的损失几乎是德军的三倍。但是这场大决战却没有真正决出胜负,由于意大利局势的恶化,希特勒临时终止了在库尔斯克的攻势以抽调兵力前往增员意大利。不过就战略上来说,胜负已然决出,德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却一无所获,而苏军则成功的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他们的兵力兵器可以快速的得到补充,而德军却无法恢复如初,对于德军来说如果不能大量歼灭苏军主力则意味着失败!


战略论


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这场战争是一场实力的对决,齐国与魏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双方的将领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在魏国;孙膑在齐国,师兄弟两人各为其主。

战争的背景: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而魏国以太子为主将,庞涓为军师,魏军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孙膑对主将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魏国的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让太子申带着主力,自己则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庞涓)的名声!”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还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马陵之战前,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开拓了大片疆土,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还将秦国压制了80年之久。经过马陵之战,魏国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

齐国在战胜魏国之后,威望上升,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魏国也被迫对齐国俯首称臣,并且在徐州与齐公相王,是为齐威王。

马陵之战影响最大的国家其实是秦国,秦国坐山观虎斗,不费一兵一卒就令劲敌魏国国力国力大大衰弱,魏国从此再也无力独自阻止秦国向东的扩张。


蝼蚁知天命


第五名:俄国内战,1918年到1922年,其实这场战争在1920年就基本结束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一共有14个帝国参战,死亡人数保守1000万左右,仅红军用的子弹就达到150亿发,一颗子弹就算10块钱,也是世界数得着的富翁!

第四名:太平天国运动!也称“洪杨之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席卷两广,随后席卷全国!但是后来洪秀全此人阴险毒辣,“天京事变”中东王被杀,北王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后来被清朝和外国的参与联合剿杀下彻底覆灭!太平天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灾难,主要是发起者改变了初衷,后期极度奢靡腐败,太平天国让中国原来的4亿人口锐减到2.4亿,太恐怖了!

第三名,蒙古西征!这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伟大成就”!他的豪言壮语就是“蓝天之下全变成蒙古人的牧场”,“世界上唯一能征服自己的就是死亡!”铁木真一生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的儿孙全都遗传了自己战争贩子的基因!蒙古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不断扩张的战争中,摧毁了5000年来修筑的水利工程,屠杀几千万人,让经济迅速下降到公元前1500年的水平,倒退了2700多年!蒙古人,千古罪人啊!

第二名,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导火索!从欧洲战场波及全世界,一共卷入了6个大洲,一战共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人口15亿,投入兵力6000多万,伤亡3000多万,饿死1000多万,总共损失2700亿美元!以同盟国惨败结束战争!

第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一日山,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迫使英法对德宣战到1945年宣告结束!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没有之一!二战席卷亚洲,欧洲,非洲,还有美洲国家,共有61个国家参战!战争卷入人口17亿,兵力达到1.1亿,阵亡5000多万,加上无辜百姓,达到9000万以上!损失军费13520万美元!比一战更加恐怖!二战持续了6年多!万幸,我们没生活在那个年代!







珊珊的幸福日记


党卫军第二装甲军集团军军长保罗.豪塞尔

虎式坦克王牌米歇尔.魏特曼

进攻发起前的髑髅师装甲掷弹兵

警卫旗队师第一装甲团二营六连连长小里宾特洛甫

进军中的警卫旗队师装甲掷弹兵

进攻中的苏军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

画家笔下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

警卫旗队师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第三营营长约亨.派普

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军长罗特米斯特罗夫

众所周知,库尔斯克之战德军苦心筹划的南北夹击攻势,由于苏军富于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在推进一周后就宣布失败,北线莫德尔麾下第九集团军的攻势已经停滞,只有南线曼施坦因麾下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配备有“东线消防队”之称的特编师“大德意志”( Grossdeutschland)装甲掷弹兵师的第48装甲军)以及精锐的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包括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2“帝国”装甲掷弹兵师以及第3“骷髅”装甲掷弹兵师)的攻势还比较顺利。

从7月8日到7月11日,战斗形势可以说各有胜负,由第48装甲军组成的霍特兵团左翼依旧被苏军顽强阻击于瑟尔采沃至新谢洛夫卡一带,无力再向正北方面的突击目标奥博扬再进一步,“大德意志”师更是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与装甲战斗车辆,但右翼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军亦成功地在科切托夫卡一带与左翼取得了连接,使得苏军试图将南线德军两翼切割的企图落空。在得知苏军大量增援部队正从东北方向向普罗霍洛夫卡集结后(增援来的,是草原方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指挥的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共有593辆坦克与37门自行火炮),霍特将军下达了新的命令:党卫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应向普罗洛霍夫卡前进,利用当地的平原地势歼灭前来增援的苏军后,向库尔斯克以东迂回,配合左翼48装甲集团军继续北上,由此拉开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的序幕。

7月12日清晨,殷红如血的朝阳在初升后就被浓云遮蔽,普罗霍洛夫卡周围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成熟谷物在田地中如大海的波涛连绵起伏,空气中逐渐传来了双方坦克与装甲车辆引擎和轰鸣和金属履带摩擦的噪声,在一轮苏军伊尔2“黑死神”对地攻击机的扫射与“喀秋莎”火箭炮进行的火力准备后,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在位于普罗霍洛夫卡西南的总指挥部中命令无线电操作员康斯坦丁诺夫向麾下各单位发出了进攻讯号“钢铁!钢铁!钢铁!”

此时,苏军的部署为,左路坦克第29军,在十月国营农场一线发动进攻,右路坦克第18军在普肖尔河一线发动进攻,而近卫空降第9师和近卫步兵42师负责扫清252.2高地附近的德军。

而在头一天晚上,豪塞尔军长给德军下达的作战命令为,集中粉碎普罗霍洛夫卡南面的苏军,其中髑髅师前出至普罗霍洛夫卡-卡尔塔谢夫卡的公路,肃清普肖尔河河谷沿线村庄的敌人,保卫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左翼的安全。警卫旗队师的任务则是,右翼占领十月国营农场,向东推进至252.2高地,待髑髅师肃清敌人后,一起占据普罗霍洛夫卡。帝国师则在全军的最右翼,拿下维诺格拉福卡和伊万诺夫卡。此时,三个武装党卫军装甲师可动战车数量为294辆。

苏军的攻势首先在位于普罗霍洛夫卡西南的瓦西里耶夫卡和斯托罗热沃耶村之间展开,上午9点15分,隶属苏军第181战车旅和32机械化旅的80辆T34/76中型坦克首先出击,苏军突击步兵抓住坦克炮塔上金属把手,紧紧依附在颠簸起伏的坦克上,呼吸着汽油尾气和炮弹硝烟混合的刺鼻空气,忍受着敌方轻重火力的扫射,一停车就跳到地面上展开投入战斗…”在他们面前,首当其冲的是位于瓦西里耶夫卡正南共青团国营农场附近,仅剩下7辆可用IV号长炮管坦克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一装甲团二营六连。

连长鲁道夫.冯.里宾特洛甫((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之子)立即命令从侧面开火,袭击苏军坦克薄弱的侧面装甲。稍后,前来增援的苏军第29坦克军第31坦克旅的40辆坦克继续向西突破,扩大战果。

此时,在苏军坦T34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道反坦克壕沟,不少T34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了进去,成了德军反坦克火力的活靶子。

缺乏足够反坦克重火力的警卫旗队师第2装甲掷弹兵团被迫以近身肉搏方式试图阻止苏军无情的突击,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第三营营长约亨.派普(Jochen Piper)亲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一辆T34;而他的副官维尔纳.沃尔夫也亲自端起MG42重机枪,扫射那些坐在T34炮塔后部的苏军步兵。

苏军装甲部队的弊端凸显无疑,除了营连级指挥员,苏军坦克内依旧没有装备无线电通讯设备,因此在战斗中很难根据战局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只能僵硬地执行出击时刻的原始命令。

同时,苏军坦克第32旅也对驻扎在国营农场附近的警卫旗队师第二装甲掷弹兵团2营发动进攻,但被德军的16门牵引式75毫米反战车炮钉死,迫使苏军加注,将坦克第31旅投入战斗。

同时,在斯托罗热沃耶村附近的树林中,苏军发动攻击的第25坦克旅也遭遇了警卫旗队是第一坦克歼击营的阻击,三连连长库尔特.修梅特莱特(Kurt Smetreiter)士官指挥麾下的5辆“黄鼠狼”III型坦克歼击车击毁了超过20辆苏军坦克与4门反坦克炮,双方的士气均十分高涨,隶属25坦克旅的坦克连长米什琴科在座车中弹起火后,一面扑火,一面继续向德军阵地射击,炮弹打光后继而用机枪扫射暴露在外的德军步兵与车辆,库巴耶夫斯基中尉驾驶的SU76自行火炮在起火后,全员驾车奋力撞向一辆德国坦克,双方同归于尽。苏军第25旅的32辆T34有26辆被毁在此,还损失了全部Su76和SU122自行后炮。

将近十点钟时,德国空军也投入战斗了,150架Me110和Ju87俯冲轰炸机出现在天空中,对苏军装甲纵队进行俯冲扫射和轰炸,而此时苏军庞大的空军力量居然不知去向,任凭地面上的友军被宰割,这也反映出了苏军此时空地协同作战指挥与部署的短板。

此时,守卫在国营农场附近的里宾特洛甫连居然奇迹般地,依旧屹立在阵地上,如同潮水中的礁石,战车已经伤痕累累,弹药即将用尽,终于等来了第2营其他两个IV号战车连第五,第七连的增援,此时,苏军战车开始后撤,而里宾特洛甫也无心追击,他将战车小心地藏匿在一辆被击毁的T34后面,将车上最后几发穿甲弹全部射出,又为自己增加了几个战绩,因为此时苏军战车求退心切,乱糟糟地原地转弯,后撤,将脆弱而宽大的侧面完全暴露出来。最后,根据统计,6连以自身被毁4辆的代价,摧毁了26辆苏军坦克,其中里宾特洛甫个人单车即击毁14辆,前来支援的第五,第七连也各自击毁了11与12辆苏军坦克,稍后,小里宾特洛甫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

另外,在农场正面发动进攻的,是苏军坦克第18军,军长巴哈洛夫投入了170,171两个坦克旅,但由于侦查不利,陷入了德军的反坦克火力网,60%的坦克被击毁,旅长塔拉索夫上校战死,第一营营长以撒索夫大尉重伤。巴哈洛夫急忙向上级请示,是否能后撤,或者呼叫空军,但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的回答是,不行,继续进攻!

到了午时,位于警卫旗队师北侧左翼的党卫军第三装甲掷弹兵师“骷髅”师装甲群在波列扎耶夫附近突破了近卫步兵地95师的防线,重创了苏军坦克第110旅。

下午14点30分,由于受到各战线捷报的鼓舞,豪塞尔军长命令警卫旗队师开始前进,但苏军坦克170旅的部分战车已经突破了警卫旗队师属侦察营脆弱的防线,然而占据兵力优势的苏军并未对自己侧翼的威胁而停止前进。下午两时许,坦克第18军终于突进了德军防线五公里,苏军坦克第32,31旅搭载苏军摩托化步兵32旅,得以从德军防线的疏漏中成功渗透,从侧后包抄位于共青团农场以南的241.6高地,遭遇了警卫旗队师装甲第13连“虎”式重型坦克的阻击,“坦克杀手”米歇尔.魏特曼通过自己的无线电耳机发出指令“注意,距离1800米时开火!”苏军的T34与KV I坦克无法与“虎”式的88毫米炮抗衡,而在行进中射击又缺乏准星,181旅第二营营长斯克利普金大尉座车在第一轮齐射时就被击中起火,身负重伤,另一辆T34的驾驶员尼古拉耶夫为了鼓舞士气,驾驶自车直接撞向了德军13连格奥尔格.勒奇的座车,尼古拉耶夫与车组殉爆牺牲,勒奇的座车也告损坏,被迫退出战斗。至此,米歇尔.魏特曼个人在“堡垒”行动中的战绩已经累计至30辆坦克。

苏军虽然成功渗透入警卫旗队师和帝国师的结合部,但此时损失过大,已经无法扩大战果,坦克170,171旅残部和摩托化步兵第53旅被迫后撤,在瓦西里耶夫卡一带构筑环形防御工事。苏军坦克第18军在战报中承认,自己损失重大,已经无法完成预定任务,就地转入防御。根据统计,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下属18,29两个坦克军在当天投入坦克368辆,损失了256辆,只推进了将近7公里,

在警卫旗队师东北,苏军第二坦克军也在与扼守斯托罗热沃耶村的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掷弹兵师展开战斗,但依旧没有获得任何预期中的突破,近卫坦克第四旅和搭载的近卫摩托化第四旅遭遇了帝国师第二装甲团第二营的攻击。第二装甲团下属反坦克排指挥官库尔特.阿姆拉赫尔在自己炮手和炮长都战死的情况下,单人干掉了苏军六个机枪巢,一门反坦克炮和一辆坦克,击毙苏军三十余人,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

同时,苏军近卫坦克第四旅和近卫摩托化步兵第四旅也从侧后突入,直扑奥泽洛夫斯基,但帝国师第二装甲团第二营在营长克里斯蒂安.泰克森领导下,对苏军战车设置了埋伏圈,击毁了21辆苏军战车,其中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门内尔驾驶自己的IV号战车,单骑击毁了6辆。随后,帝国师决定发动反击,下属“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在Ju87斯图卡的掩护下向斯托罗热沃椰小镇发动攻击,基本歼灭了在这里防守的苏军坦克169旅,缺口一开,苏军第二坦克军的后方炮兵阵地和司令部都收到了威胁,第二坦克军指挥官布尔杰伊内只能命令全线后撤,在7月12日的战斗中,第二坦克军损失战车54辆,部队伤亡633人。

从清晨到傍晚,,整个普罗霍洛夫卡西南地区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浓厚的烟雾笼罩了正片天空,在焦黑的土地上,面目全非的双方被击毁战车如同火炬一般熊熊燃烧,苏军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奈比尔威菲尔”六官火箭炮发出的火箭弹在天空中发出凄厉的呼啸,

晚上九点30分,一场突入而来的瓢泼大雨宣告了双方行动的终结,苏德双方宛如两只在搏斗中都身负重伤的巨兽,抓紧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舐舔身上的累累伤口。对于苏军来说,这一天的反击无疑不算成功,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在报告中承认“许多兵团和指挥员对协同结合缺乏关注,导致敌人可以利用我军缺乏协调的弱点,成功突入我军防线或抑制我军进攻部队”,在整整一天的战斗中,德军投入的498辆坦克与突击炮损失了163辆,苏军投入的6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则累计损失了450辆左右,而人员伤亡比则高达惊人的3908比42000。为了鼓舞士气准备后续作战,曼施泰因元帅特意向霍特发电嘉奖,鼓舞士气,仅仅警卫旗队师装甲掷弹兵团就获颁了150枚二级铁十字与100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7月13日,正当普罗霍洛夫卡的硝烟还未散尽时,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克鲁格元帅和曼施泰因元帅就被紧急从东线前线召回了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希特勒免去了一切寒暄,直接了当地告诉两人,由于盟军已经发动了在西西里岛登陆的“爱斯基摩人”作战计划,所以“堡垒”作战必须停止,将库尔斯克前线的精锐装甲部队紧急调往意大利前线,与因北线第九集团军进攻收效不大而垂头丧气的克鲁格元帅相反,曼施泰因力主继续在库尔斯克南线完成既定作战方案,第48装甲军参谋长冯.梅林津在回忆录里说,曼施泰因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德军比喻为已经费劲千辛万苦抓住野狼双耳的猎人,断无匆忙放手之理,丝毫不顾他面前还有苏联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巨大的有生力量,以及距离会师莫德尔还有60英里遥远路程的事实。对此,希特勒只得作出部分让步,允许南方集团军在普罗霍洛夫卡周围继续“有限的攻势”只调走党卫军第二装甲集团军中的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前往意大利,但目的只是尽量摧毁苏军战略预备队,以防止其在随后的夏季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


用户69792950182


粟裕将军和张灵甫打的孟良崮之战,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硬碰硬的一场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所带的国民党74师,是蒋介石王牌中的王牌军队。

这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军队,可以说注入了蒋介石的大量的心血,是被蒋介石最给予厚望的一支军队。

那时候蒋介石最好,最先进的武器,都用在了这支部队里。

当然了张灵甫也是一个战功赫赫的战场名将,蒋介石能把他放在自己核心部队里当师长。

可见,张灵甫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当时张灵甫所带的74师,是想一举歼灭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在华东这片土地上,国民党的军队,聚集着几十万的兵力。

当时,粟裕也明白国民党的想法,所以,粟裕尽量不选择和国民党正规部队发生直接的冲突。

这一时期,粟裕主要是以打运动战,游击战为主。慢慢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然了有合适的机会,他也会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给敌军以猛烈的进攻的。

粟裕将军采用的这种灵活作战的方式,让国民党的军队大为脑疼。

因为他们带着大军团,等于是被粟裕牵着鼻子走,想打又打不着,不打蒋介石催促的又很厉害。

不过更让他们头疼的是,一旦他们放松了警惕,很可能就会被粟裕所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予猛烈的一击。

面对这种局势,七十四师的张灵甫想做先头部队,进攻我军在中原地区的指挥总部。

粟裕得知这一情况后,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往中原野战军的作战方式,基本上都是以集中我军优势兵力,打国民党最弱的军队。但是,粟裕决定这一次,改变一下打仗的方式。

要打就打国民党最厉害的一支军队,因此,粟裕把目标锁定在了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师。

粟裕正好把歼灭张灵甫的地点,定在了孟良崮这一带,正好张灵甫的大军,向这里挺近呢。

张灵甫之所以敢孤军前进,他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绝对不敢向他这个精锐部队下手的。

第二,即使粟裕敢向他下手,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肯定会来增援的,这样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孤军无援的地步。

第三,若是粟裕不敢打他,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就被张灵甫给吃掉了。但是,粟裕若是打他,他也不怕,说不定他会把所有的华东野战军给吸引过来。

只要他能牵制住华东野战军的大部队,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来救援的时候,就会把华东野战军给包围住,然后把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

不得不说张灵甫想的确实很周到,似乎粟裕怎么打,都是一个败。

但是,实际上战争一打想,所有的问题,都不想张灵甫想的那样了。

战场上充满着很多确定性,有的时候计划很完美,但是不一定能实现。

粟裕调动了全部华东野战军来围攻张灵甫,但是,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问题。

张灵甫是把华东野战军给牵制住了,但是,距离张灵甫最近的国民党军队,并没有来救援他。因为国民党内部党派分争很严重,正可谓是矛盾重重。

蒋介石的王牌军队被围了,其它边缘军队,都等着看这支王牌军队的热闹了。

直到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师,全部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也没有来到。

尽管蒋介石在得知七十四师被围之后,心急如焚。

他调集了周围很多军队火速来援,但是,等他们来到孟良崮之后,华东野战军已经打了胜仗,撤离孟良崮三个小时了。

也就是说,他们的救援晚来了三个小时,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七十四师,就这样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消灭了。

不过后来想想,若是张灵甫在能多坚持三个小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史学达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城市攻防作战的典范》 巴山客 军事文摘

斯大林格勒会战, 是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役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 历时6个半月, 苏军粉碎了希特勒的重点进攻, 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从而为整个法西斯阵线走向最后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战略筹备, 大战在即, 一触即发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遭受惨败, 人员和物资损失巨大, 希特勒认为德国只有通过对苏战争获得丰富的战略资源, 才能实现其独霸全球的计划。1942年初, 德军调整作战部署, 将进攻重心放到苏德战场的南线, 企图攻占苏联重要战略中心城市斯大林格勒, 切断苏联战略物资运输, 将莫斯科和南方地区隔离。斯大林格勒, 位于伏尔加河西岸, 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 也是苏联南部著名的工业中心、军事工业基地和粮食仓储地。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 这里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惟一通道, 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当时, 苏德战场上共有德军600多万人, 苏军500多万人。德军主要投入B集团军群, 即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6、第7军, 并配备第4航空队担负空中支援, 计划于7月25日攻占斯大林格勒。苏军于7月12日编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下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战役部署为1个梯队, 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1个预备队, 辖第28、第57集团军。两军力量对比, 德军在兵员、飞机、大炮方面占优势, 苏军在坦克和战舰数量上多于敌人, 但苏军还拥有强大的防御部队和后续梯队。

战略防御, 誓死坚守, 以待良机

苏军最高统帅部拟制了“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的作战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 决定在苏德战线南翼组织坚固防御, 大量消耗德军突击集团, 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为此, 苏军早在战前即构筑了4道防御地带, 即外、中、内和市区4个防御圈, 构筑防坦克壕1700余千米, 火力点20余万个, 全部防御工事总长度超过2750千米。

1942年7月17日, 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分成南北两路, 分别从彼列拉佐夫斯基和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域出发, 向顿河卜拉奇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并夺取顿河渡口。进攻开始后, 苏军前进支队开始抗击德军进攻, 迟滞德军行动, 消除德军对苏军主要防御阵地攻击的突然性, 最终于22日退回主要防御地带。8月17日, 德军占领了顿河西岸整个地域, 苏军被迫撤至顿河东岸, 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廓组织防御。

从8月18日起, 德军对南、北两个突击集团进行了加强, 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 同时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突击, 企图一举攻占该城。8月底至9月上旬, 在北路德军严重威胁下, 市区工人歼击营和民兵队也积极投入到城市保卫战斗中, 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受命全权组织斯大林格勒防卫作战。至9月上旬, 苏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的翼侧实施了反击, 虽未歼灭突至伏尔加河岸之敌, 但仍夺取了两个登陆场, 为后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12日,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 苏军被迫撤至市区围廓组织防御。

从9月12日起, 斯大林格勒市区防御由苏军第62集团军负责, 防御正面约50千米, 纵深约3~10千米。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于9月13日对城市中部和南部发起进攻, 配合猛烈的地面进攻, 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平均每昼夜出动飞机达1000~1500架次, 整个市区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在此期间, 苏军防空部队击毁击伤德机929架, 德军也遭到重大损失。在守城过程中, 由于市区面积小, 不便配置大量部队, 苏军采用逐次投入预备队的办法, 不断从预备队中派出建制的步兵师加强城防力量。德军于11月11日前突至伏尔加河岸, 将苏军分割成3块, 但苏军在市区仍然坚守着3小块河岸地区, 德军始终未能攻占整个市区。

在废墟中坚守阵地的苏军士兵, 苏军的战术严重迟滞了德军的推进

战略进攻, 万事俱备, 全线反击

1942年11月19日, 苏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1942年9月, 苏军后勤部长参加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制定。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 总部还专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 充分利用了新修铁路, 运送了大量部队和物资投送前线。苏军参加反攻的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 即9月28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的顿河方面军和由东南方面军改编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以及10月22日新编成的西南方面军, 共计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 约100万兵力。此时, 苏军在火炮、迫击炮和坦克数量方面略优于德军, 在人员和飞机方面略逊一些。

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两军在残酷的巷战争夺中相持到11月, 这时伏尔加河河面上寒风凛冽, 再加上冬雨霏霏, 泥泞不堪, 士兵们嘴里呼出的热气马上就会结冰。苏军反攻的企图, 是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 然后在它的两翼实施两个强大的突击, 合围并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全部德军。

按照作战企图, 西南方面军以左翼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为主要突击部队, 在两个地段、共22千米正面上, 突破敌人防御, 并以快速部队进入突破口, 向卡拉奇、苏维斯基总方向发起进攻, 并在该处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湖间隘路地域, 由第51和第57集团军担任主要突击, 在两个地段约30千米正面突破敌军防御, 消灭罗马尼亚第6军, 与西南方面军完成会师。顿河方面军于19日发起进攻, 于23日晚在勃列日涅比列克普卡和戈尔巴亚地区, 逐渐压缩被围德军。截至11月30日, 苏军在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 合围德军22个师, 共计33万人。在合围内正面力量对比上:苏军兵力30万, 坦克312辆;德军兵力33万, 坦克340辆。

粉碎德军解围企图为了改变被合围的态势和解救被围集团, 德军在托尔莫辛和科帖尔尼科沃地域, 组建了两个突击集团, 德军称为“顿河集团军群”。苏军决心先由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歼灭德军这两个集团, 粉碎敌人的增援, 然后再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之敌。

12月16日, 苏联西南方面军开始向托尔莫辛方向进攻, 战役第1天即全部突破了德军战术防御地域。24日, 苏军在麦什科夫斯卡亚地域歼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3个师约2万人。至30日, 西南方面军挺进近200千米, 歼敌6万余人, 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尚未转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即基本被歼, 其解围企图被彻底粉碎。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2月24日转入反攻, 当日向前推进30千米, 攻占科帖尔尼科夫斯基, 于12月30日前出于谢米奇内、格鲁波基、瓦鲁也夫卡地区, 粉碎了科帖尔尼科沃集团。与此同时, 顿河方面军对被围德军进行压缩围歼, 由于当时苏军主力均在对外正面上进攻, 顿河方面军兵力兵器不足, 故歼敌一部后即停止了进攻。

全歼德军被围集团经过1942年12月的战斗, 被围德军总兵力仅剩约25万人, 由于苏军封锁, 德军的补给品大大减少, 处境十分困难。1943年1月8日, 苏军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碟, 敦促德军投降, 遭到拒绝。苏军统帅部将围歼被围德军的任务, 交由顿河方面军完成。顿河方面军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 即原隶属的第24、第65、第66集团军, 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隶来的第57、第62、第64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转隶来的第21集团军。10日, 苏军开始进攻, 激战4天后, 德军防御圈较突出的阵地, 均被苏军攻克。15日—17日, 苏军于全正面进攻。25日清晨, 苏军前进至斯大林格勒西郊。26日, 苏军攻克马马耶夫高地, 主攻部队与守城部队会师, 德军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31日, 南部敌军被歼, 德军指挥官鲍罗斯元帅被俘。北部德军继续抵抗, 苏军集中大量炮兵, 以每千米正面达338门的密度进行猛轰, 德军于2月2日停止抵抗。至此,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

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城市攻防作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结果的战例, 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因而城市攻防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 创造了以城市作战为依托, 大量牵制和消耗敌军兵力, 进而转入反攻制胜的战役经典例证, 其经验教训对我们组织未来作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德军坦克集群集结待命

未雨绸缪的战略预置, 是占据作战主动防范制敌的重要前提。莫斯科战役取胜后, 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准确判断战略态势, 周密分析战局发展, 敏锐地预测到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战役攻击。正是由于敏锐地把握了这一作战态势的变化, 苏军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全面而有重点的准备。

第一, 构建梯次环形、立体防御配置。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作战构筑了3道防御围廓, 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和内层围廓。这3层围廓, 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 并构筑为防坦克壕和掩体、指挥所等野战工事。在市区围廓, 按筑垒地域形式进行了构筑和改造, 充分利用带有地下室的楼房等建筑物, 改造为环形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 并与防坦克障碍物相结合, 成纵深梯次配置。

第二, 筹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战略预备队, 作为机动兵力, 有效增强了防御的弹性和后续作战力, 用以加强前线作战部队和应付战场突然情况。3个方面军共得到20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军、6个坦克军、7个独立坦克旅、25个炮兵团和2个航空兵军的加强。源源不断的预备队轮换主力部队, 使得苏军在城市防御作战中的弹性和拉锯战中的反冲击能力大大增强, 有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企图。

第三, 周密筹划组织战役伪装。“兵者, 诡道也”, 苏最高统帅部为了隐蔽进攻的真实意图, 指挥苏联军队大量使用战术惑敌, 在严密伪装的基础上实施巧妙的战役欺骗, 使德军做出错误判断。苏军整个战役计划的拟定和战役准备, 都是在严格保密和周密伪装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不使德军查明真正防御地区, 苏军特别重视构筑假炮兵阵地和假坦克集中地域。1942年秋, 苏军在西部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一系列局部攻势行动, 给德军造成一种要在该方向大规模进攻的假象。结果, 希特勒抽调了12个师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 造成斯大林格勒方向无兵员补充, 欺骗工作获得巨大成功。

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 是有效牵制敌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为了粉碎优势德军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最终守住阵地,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 只有坚持持久战, 消耗和拖住敌重兵集团, 才能为今后转入反攻、夺取战役的胜利以至扭转整个战局创造有利的条件。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军反攻阶段作战示意图

这是被击落的德军Bf-109战机

第一, 战役中精心选择作战重心。在战役中, 苏军利用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构筑了大量防坦克堑壕、雷场和街垒, 一向驰骋于野战的德军坦克部队无法施展快速突击能力。双方战线犬牙交错, 德军最初拥有的火力优势也不便发挥, 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抗, 陷入以逐街、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双方在作战态势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德军在明处、苏军在暗处;德军少屏障、苏军有掩蔽;德军地形生疏、苏军地形谙熟, 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处于劣势的苏军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第二, 实行攻防结合的积极防御战术。苏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设防阵地, 坚决抗击, 反复争夺, 独立作战, 不断削弱敌人, 迫敌拉入重兵集团陷于持久的消耗战。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 对某个方向预有准备地顽强防御, 不仅在战术行动上特别强调守攻结合、反复争夺, 而且在战役上实施坚决的反突击和其他方向实施有限目的进攻战役相配合进行。

第三, 灵活采用游击战术。游击战也是苏军迟滞德军进攻的有效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 1942年夏起, 同游击队作战的德军占其陆军总数的10%。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通过守、反和敌后游击战紧密配合, 千方百计地威胁敌主要突击集团两翼, 想方设法消耗和分散主要方向敌人的突击力, 同时巧妙集中兵力, 保障了战役主动权的夺取。

坚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是苏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重要保证。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 作战规模巨大, 参战军兵种齐全, 地域广阔, 持续时间长, 兵员和装备物资需求量庞大, 加上德军空袭、炮击威胁严重, 苏军作战物质消耗急剧。然而, 苏军仍然通过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成功解除了苏军作战的后顾之忧。

第一, 组建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领导机构。苏军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后勤保障工作, 注重实行机动靠前的后勤组织指挥, 强调领导深入现场指挥。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都亲临前线指挥, 苏军后勤各总部将近半数的军官也深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 组建了强有力的后勤指挥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其所属大部分集团军的供给基地和医院基地, 都配置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 尽可能靠近作战部队, 有效地保障了供应。在部队机动频繁、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还及时组织各方面军和各集团军内部的相互支援。

第二, 多法并举确保战役后方物资保障通顺。德军为了阻断苏军的后勤补给线, 对防御纵深进行了针对性地集中轰炸。苏军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 及时保障物资供应, 主要措施有:突击新建铁路, 并加速修复已损铁路;采用特别机车队, 控制单向运行, 提高铁运效率;合理调度, 积极组织汽车运输;紧急情况下, 组织人畜力突击抢运。

第三, 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在这次战役中, “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 一面积极进行防空斗争和对敌作战, 一面坚持军工生产, 修路架桥、挖工事、救伤员。战役防御最后阶段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艰苦阶段。但也就是在这一年, 苏联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了按战时需要的改组, 成功完成了战争所需要的生产指标, 有效保障了作战进程。由于苏军的英勇奋战和人民的后方强大支援, 这次战役最终以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和德军遭到惨重失败而结束, 成为现代战争中城市坚守防御的典范。


西有青年


长津湖战役,就是这样硬碰硬的战役。

作战双方都是各自的王牌部队,双方都面临严寒的考验。但最终志愿军赢得了最后胜利。长津湖战役彻底改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

1950年10月初,由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攻克平壤,多国部队主帅麦克阿瑟将军称,美国大兵将会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并回美国过圣诞节。

11月初,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进入长津湖地区,与美国陆军步兵第七师汇合后,随即和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展开对峙。第九兵团在武器装备上输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一大截,但仍然坚持阵地不退缩。

11月27日,长津湖一带开始突降大雪,气温到了零下40多度。严寒给双方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美两支王牌部队在冰天雪地中,展开了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惨烈对决。零下40度的的极度严寒中,双方冻死冻伤人员超过3万人。

第九兵团出其不意,于极度寒冷的恶劣天气中,主动对美军发起攻击,和美军展开激烈交锋,并将美军分割包围。美军随即呼叫地面炮兵和空中火力支援,依仗强大的火力压制志愿军的攻势,并多次进行反冲锋,依然无法冲破志愿军的包围圈。

在近距离交战过程中,美军步兵第七师3000多人的特遣队被志愿军全部消灭,第31团团旗被缴获。这是志愿军首次成建制消灭美军团级部队。

当然,志愿军也遭受了严重损失,九兵团26军88师一个近万人的齐装满员师,战后只剩千余人;还有一些连级部队成建制被活活冻死的例子,如志愿军第81师第242团某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当战斗打响后,却没有人站起来冲锋。原来除了一个战士和通讯员之外全部冻死;第60师第120团某连在守卫黄草岭时全连都冻死在阵地上,许多士兵的手和枪械冻在一起无法分开;志愿军防守水门桥的58师172团奉命追击美军时,天降大雪,172团两个连的战士全部冻死,美军乘机逃脱。

当然美军中冻死的人也非常多,没有冻死的也是一片惨状。12月12日,陆战一师与美军第三步兵师回合后,继续向南撤退,12月24日,美国海军出动多艘运输舰把美军的残兵败将运离战场,长津湖战役宣告结束。

长津湖战役使得志愿军在战略上取得较大主动,扭转了战局,同时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寓意深远。

而突围成功的美国陆战一师,也成为美军和美国人的骄傲,好莱坞电影《严寒17日》就以陆战一师的突围经历为剧情,再现了美国战史上这场“最艰苦的战役”。


袁卫宇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大战,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就从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挑出两场规模最大的,最具有转折性的硬碰硬的战争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又称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争持续了长达10个月之久。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由于战争的惨烈程度,该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和法国和德国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本次战役法国集结了75个师,约114万人。633门火炮。

德国集结了50个师,约125万人。1240门火炮,其中重炮占了683门。飞机将近200架。


战争开始之初,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先头部队更是用火焰喷射器扫清战壕。而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就出现在凡尔登战役。法国方面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甚至在战争中期德军还使用了毒气攻击。战争结束之后据统计,本次战役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本次战役也是一战的转折点。

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



当时德国奉命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军集结了约200万人。1216架飞机和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


苏联方面集结了250万军队。1350架飞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战后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这里面应该把初期被包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也算上了。而作为本次战役的另一方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约48万人人死亡,65万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约113万人。



以上两场战役基本上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双方死磕的战争。而这两次战争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再也没有哪次战争可以超过超过这两次的战役。不论是在伤亡人数还是在影响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华野主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消灭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全国为之震动。陈老总以大无畏的气势写下了“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的壮烈诗句。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国军一改以前骄横冒进的战略,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导致华野主力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捕捉到类似孟良崮这样的战机,一时之间,双方都很难打破平衡。

由于孟良崮的大胜,让中央一度认为应该集中主力,继续打这样的歼灭战。因此,中央军委于5月22日来电指出:

“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国民党军队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国民党军队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不过,国民党军因为整编第74师的被消灭,改变了冒进的战略,步步紧逼,层层推进。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作为顾问,在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华野再想寻找以前那样的战机,变得异常困难。

鉴于这种局面,中央军委于6月底再次给华野去电,指出: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按照中央这个指示精神,华野高层召开会议落实这个命令,具体部署为:1.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2.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陈唐兵团,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3.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依然由陈、粟指挥,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该部署与于6月30日上报中央军委,次日正式执行,史称“七月分兵”。这次分兵,从6月29日接到中央指示,到6月30日华野遵令分兵,到7月1日正式执行,一共才2天不到的时间,略显仓促,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不顺利打下了伏笔。

当时,国军兵力部署如下:胡琏的整编第11师驻南麻,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在东里店,王凌云的整编第9师在沂水,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在东里店以西的大张庄等地。此外,王耀武属下李弥的整编第8师驻临朐,配合此次行动。

陈、粟手里握有4个纵队,兵力充足,建制完整,面对国军任何一个整编师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粟裕的意见,本是先打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但一来黄百韬嗅觉灵敏,发现我军有攻击他的意图后,直接向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靠拢,形成两个整编师的兵力;二来,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我军无法发挥穿插优势。因此,粟裕考虑再三,放弃了围攻黄百韬整编第25师的计划。

既然打不了黄百韬,那打谁呢?

陈、粟的目光投向了位置相对突出,驻扎在南麻的胡琏整编第11师。整编第11师可不是一般的部队,和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一样,也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更是陈诚的嫡系部队,土木系的王牌武装。抗战中,该部队血战石牌,立下过赫赫战功,师长胡琏更是国军有名的悍将,被毛主席誉为“狡如狐,猛如虎”。粟裕选择攻击整编第11师这张王牌,确实有胆有识,是一次硬碰硬的对抗。

南麻地处鲁中山区,是一个小盆地,三面是山,东面是小丘陵,北面高地有一个隘口通向博山,沂河从南麻以南流过。这个地方利于防守而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胡琏之所以驻扎在这里,是因为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位置相对比较突出。他建议过撤防,但被上峰否决了。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加强工事,部署防御,以防止我军的进攻。胡琏亲率整编第11师的4个团驻扎在南麻,其他部队分别驻守周边的北麻,高庄、北刘家庄、吴家官庄等地,相互之间间隔很短。由于守备的地方不算多,兵力相对集中,阵地非常稳固。

粟裕的部署相对简单,以二、六、九纵包围南麻,攻击整编第11师,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7月18日凌晨,华野9纵第26师向上下豆腐峪以南高地攻击,攻占荆山泉;6纵控制九顶山、凤凰山阵地,主力进至重喜官庄、埠下庄之线;2纵进达埠村南北一线。

南麻攻击战正式打响了。

胡琏除了自己积极防御以外,还向徐州方面求援。徐州绥靖公署派出黄百韬和黄国梁指挥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迅速驰援南麻,给胡琏解围。19日,敌25师和64师行进到南麻以南的于家崮、牛心崮一线,和我阻援的7纵展开激战,双方伤亡都不小。

南麻的整编第11师虽然总兵力远不如我军,但该师毕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顽强,加上胡琏的工事修筑那是出了名的强,因此我军几次攻击都不顺,每每眼看要打下阵地了,但敌军一次冲锋又把我军打了下来。双方在这巴掌大的阵地上激战几天,不分胜负。关键时刻,双方的指挥官都上了一线,鼓舞士气。我军进攻收效甚微,攻击屡屡受挫。

在这个关键时刻,负责阻援的7纵有点扛不住了。7纵本来就不是华野的头牌主力,面对国军两个整编师的进攻,能扛住几天已经不容易了。打到21日上午,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突破7纵60团的750高地,7纵不得不转入二线阵地防御。

此时,又一个噩耗传到了粟裕的指挥部。东面李弥指挥的整编第8师由昌乐、潍县地区进犯临朐,严重威胁到华野的大后方。南麻的整编第11师在知道两路援军都进展顺利后,更加顽强。此时,华野的4个纵队面对国民党4个整编师(整编第8师、11师、25师、64师),已经完全失去了兵力上的优势,处处接敌,处处受挫,面对这种情况,粟裕不得不下令放弃继续进攻南麻,撤出战斗。

本来,经历了这么一场失利,部队应该好好休整再战,可因为临朐的失守,阻断我军向胶济线以北的后方通路,对后方造成巨大造成威胁。粟裕不得不下令四个纵队掉头,再去打临朐的整编第8师。不料再次遭遇重大损失,攻击临朐也以失利告终。

南麻和临朐两场失利,给了华野当头一棒。粟裕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认为“七月分兵”以后,其实我军已经丧失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再和敌军展开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是要吃大亏的,今后当避免这种错误,还是要以打巧仗为主。当时,用四个纵队的兵力,既要打援,又要一口吞掉敌人一个整编师(相当于军),是相当困难的。结果,打援堵不住,攻坚攻不下,出现了两头被动的局面。

胡兆才、罗英才、柳江南:《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