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Amber955


上善若水。这既是老子对于人的评价,更是老子对于水的评价。

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上善之人,其性如水。”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的人格,如同水的性质。那么,水到底有哪些让人敬重的性质呢?

老子认为,水最大的优点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水的这个无私奉献的精神,决定了水的性格的伟大,决定了水的品质的崇高。

水的这种崇高品质,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停留在别人厌恶的地方,而从不表现出报怨、烦恼、忧愁,反而竭尽所能,满足万物的需要,以自己微薄之力,奉献他人,满足社会,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上善之人,如水之德。那么,上善之人,就是像水一样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他不为平凡而抱怨,不为低贱而伤感,非但不如此,在这种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平和,执著前行,用自己的奋斗和汗水,为其他人铺就平坦之路,为他人甘心作嫁衣。

所以,上善之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上善之人,居于善于选择之地,内心保持平静,待人真诚而友爱,说话算数,信守承诺,为政则善于化繁为简,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而行动,则善于把握时机。

从来不与人相争,所以从不怨天尤人。在奋斗中快乐,在快乐中奋斗,简单而不复杂,简要而不罗嗦,勤奋而不表功,奉献却很快乐。

无私奉献,但很快乐,这是水的特性,上善之人,就符合这种特性,这种特性,最符合道,所以,老子说:“水最接近于道”。


帝国的脸谱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这是由水的秉性所决定的。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它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具有刚、柔、坚、容、和、善、献的品格。水热则成汽,凝则成冰,蒸云化雨,滋养万物;水至柔至刚,至静至动,因势赋形;水小聚成细流,大聚成江海;水可上可下,可高可低,能屈能伸;水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溶万物而不争。这与道法自然中的"道“极为相似。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近道也! 水与道都具有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也一样,谁违背了道,也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是水和道给我们的启示!



如龙得云1333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老子认为,在世间万物里,唯有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象征着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修养。上善若水,人类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

在自然界,万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长,只有水不与万物争高处,永远都是往低处流。在地的最低处,万水奔流而来,聚集在一起而汇成了海。大海广纳百川、不择细流,故而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水,滋养万物,哺育生灵,作用远高于阳光之上。可阳光总是被世人赞美,而水却总是被大家所忽视。水不去争,因为水最接近于“道”。我们为人处世,就应该学习水,心胸要宽广,为人要谦逊,做事要利他,与世要无争。

水,看起来是很柔弱的。因为,水在高温下会化为雾气,水在严寒下能结成坚冰,水放进什么样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形状,水流遇到了阻碍会自动改变行进的方向。

其实,水的本质是很坚韧的。水滴数年能让石板穿透,水越万山阻隔而奔复到海洋,水被堤坝拦截时会安静下来、待到闸门一开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水静默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人之所以要向水学习,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拥有一种充满大智慧的“水性格”。“水性格”常常被人冠于一顶“软弱”的帽子,其实不然。真正的“水性格”是坚毅隐忍、不动声色,是故意示弱、避其锋芒,是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反观我们现在人,处处都讲竞争,人人都争上风,争了个面红耳赤、头破血流,到了最后无论是争到手了还是没争到手,都会发现自己竟然“得不偿失”,实在是太不值得,可惜已悔时晚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牛哥谈人生


水,愿安天命。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求对方改变,而自身适应。

水,刚柔并济。清溪环流,高山跌落。都还是原本的性质,不改本真。

水,生命之源。万物难离,孕育自然。如同人心里的善念,是为人性根本,不可或缺。

水,自然无形。任何环境,任何时间,空间里都自然存在。正所谓大道无形。



关中老皮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大意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不仅要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而且要润泽一切。世界上的水不掺杂任何情感,不带任何偏私,一视同仁的对待万物,淡水养活着陆地生物,海水养活着海洋生物,它们都同样被平等对待,享受着水的润泽。


要有一颗水一般的心,包容他人就是在宽容自己,放过他人的同时更是放过了自己,什么都不争了,心灵也就宁静了。


一个上善若水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善意的眼光,因为他们不仅会包容身边人的缺点,还会让人从中学到许多智慧与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容忍,无原则无底线的谦让,而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值得的,不该的人就不要一直退让,因为他不懂得相互尊敬,不识时务,你一直退让反而会让他更加放纵和得寸进尺。


这时我们就要像水一样,前方遇山我便九曲十八弯,智慧的以退为进,躲开他,离得远远的。

我有胸襟有气度,但我更有傲骨,不会任你践踏,触碰我的底线,我便要还以颜色。


水这种包容万物的特性最接近于道。道本来就是客观的存在,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我们学习水,就是在不断地接近于道,水就是一种术,通过术我们才能走到道上。


追溯到本源,其实水就是道衍生出来的,水出于道自然会有着一些道的特征。我们每天饮水,也要学习水包容一切,万物不争的品德。


芬芳杜若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道”,知道“道”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就容易了。

我们所说的“道”,就是指自然规律。道可以说在时间上、空间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道的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知道了“道”的含义,再来看水,水是地球占全球面积最大的,可以说水在地球上是无处不在的。陆地的水通过江河湖海,汇入到大海。

水的形态也是变化的,水能变汽,汽能变云,云变雨、雪、冰雹,再变成水,水可由液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最后还能变成固态冰。水依地势而淌,随形体而固,日夜不息,变化无穷。

水和道的特点有很大相似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它们又是变化的,它们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变化,也是第一性的。最后,它们都是人们最需要的,离不开的。

水是世界上万物生存的根本,离开水,地球就没有生命。道是自然界内在的规律,世上万物也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运动,离开道这个自然规律,万物也将无法运动和存在。

因此,老子讲水是道,道也是水。道中有自然对立统一规律,水也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道有巨大作用,是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而水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二者都用来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动力和能量。


D东哥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道家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举世无双的经典文化作品。它包罗万象,文意深奥,以“尊道”而“贵德”为宗旨,既论述宇宙本源和万物化生等形而上问题,也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之学。

其中,开篇之语更是如神来之笔,化万物为无形,玄之又玄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而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又把水诠释成了最接近“道”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这究竟是为何呢?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水者,无色,无味也无形,乃万物之源。

物理上说它有三态,固,液,气。遇冷成冰,通常为水,遇热成气。

你说它柔,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你说它刚,它却软绵绵无形,见热即化无形。

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前赴后继,一波又一波,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庄子·秋水》中,北海若曰:

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眼界受限;不可和夏天之虫讨论寒冰,因为它见不到冬天;不可以和乡曲书生谈论大道,因为他被礼教束缚。如果你从江河走出,看到了大海,才会知道自己鄙陋,方能谈道。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归入大海,无休无止,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

难怪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

老子把水当作“道”的载体,“道”的象征,实在令人深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流到圆的容器中就圆;你方我也方,你圆我也圆。这就是得道,得人际交往的上善之道。

善行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山河湖海之中,默默无闻,这是谦虚的德行。

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能像水一样润人心田,有利于人,又不争名夺利,方能处事圆润有余。

水总是舍予、贡献,兼爱,而且从不索取。

它不会因为是大树就多给一点,是小草就少给点;也不因为温润的山羊就多给一点,是凶恶的豺狼就不给;也不会因为是高山就激流勇进,是小溪就停滞不前......它平等待世间万物,慈悲为怀。

你看那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是那样的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人际交往也要像水那样心中善于静默深邃。

如果每个人都只施予,真正贡献,兼爱,不自私,那么离大道就不远了。

心若流水,善莫大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胸襟!

尽管水受外界感染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皆非水之本源,它本身一直是清澈透明的。

水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无欲无求,光明磊落;它无边无际,容纳万物。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惟其无私,才能滋润万物;惟其无形,才能汇入大海。

水乃万物之本,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

俗语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水的方向自古而然都是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然古往今来,人们要不平地而行,要不顺势而下,而往高处走的人却寥寥无几。

像水这样顺应自然而表现出低到尘埃的谦逊和达观,真的是常人所不能匹敌。

这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人若懂得心若似水,善莫大焉。

道,看得见,摸不着;水,有形还似无形,无形胜似有形,看得见,摸得着。道,万物的规律,玄之又玄;水,万物的本源,神乎其神。两者都为玄妙之物,难以描述,德行却胜于万物。因此老子说,水最接近“道”。


扁担圈生活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作者为老子,这一部经典流传几千年,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喜爱。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道经和德经,《道德经》的思想以道为核心,阐述的是修身治世的智慧。

为何老子说水最接近于道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道”是什么?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语文字表述的道,都不算是真正的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未形成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而且道也是天地万物延伸出的万物。

道延伸出万物之后,却没有以自以为傲,而是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正所谓《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就是说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教化,让万物自然的产生,而不是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意志,功业成就但是没有据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这是道的特性。

即便道衍生出万物,但是也没有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妄想主导万物,没有自以为傲,而是任由万物去生长,所以叫做无为,这就是道的核心状态。

但是我们反观世间一切事物就会明白,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争相斗艳的状态中,你争我夺,并且居功自傲,但是只要有争夺,必然会有失败,有伤亡,更有痛苦。

而在万千事物之间,唯独一种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那就是水,水从来没有争夺,而是处于万物之下最卑下的地方。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老子就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状态是如水一样的品德。

除了水之外,也没有任何事物能符合道的特性,水养育万物,没有与万物争名夺利,居于万物所厌恶的卑下污垢的位置,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孕育万物,滋润万物,是万物之源,人离开了水连生存都是问题,水无色无味无形,却是万物之源,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遇热融化成气,见冷凝结于冰。

水在任何状态下,遇到任何物体都能跟随物体的形状而变化,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并且处万物之所厌恶的卑下之处,没有居功自傲,无论身处哪种位置,都会向下流淌,唯有水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以柔弱低姿态的方式自居,但是水的威力却不低于任何事物,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水咆哮起来,形成洪流,也会瞬间吞并万物,又让人有所敬畏和敬仰。

水无形胜有形,好像道一般,也为玄妙之物,所以老子说故几于道。


国学书舍


“水”很谦虚,那里低它去那里,“水”很柔,但能穿石,这就是水的“道”



汉风再续123


问为什么水最接近的道,需得明白道的特性,水的特性。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无处不在,水亦是如此;道生万物,万物无水不活;道生养万物不推辞、不居功,不主宰万物,好似不存在一般,水养育万物,亦不推辞、不居功,不主宰万物,好像不存在一般。万物因为道而存在,道可称为大。万物离水难活,水亦可称为大。道因为不自认为无处不在,所以才能无处不在,水亦是如此。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说出来,平淡的没有任何滋味,极易被忽视,但是道的功用却是无穷无尽。水也是没有味道,极易被人忽视,日常生活中,水的功用无有穷尽。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水亦无为,无有定形,随圆就方,然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水浩浩荡荡,无可阻挡,复归于海,是水之“反”,因其反,故水下流,是水之“动”。水不争,是水之“弱”,因其弱,故养育万物,是水之“用”。万物因水而有生命。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养育万物,却并不因养育万物而自恃,而主宰万物。水亦是如此。

所以《道德经》第八章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所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言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如上所说,故水近于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