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死後為什麼中國及列強為她降半旗?

貓眼觀史


隆裕太后,慈禧的接班人,奈何,這麼一個慈禧的接班人,光緒皇帝不喜歡,慈禧也不喜歡。

說起來,隆裕太后作為慈禧的侄女,也是一個葉赫那拉氏人,隆裕太后是滿州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

作為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實際上還是光緒皇帝的表姐。她是在1888年的時候,被慈禧太后欽點成為光緒皇帝之皇后的。

作為慈禧去世以後,大清實際上的掌權人,隆裕太后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但隆裕太后是那種能夠掌控大局的人嗎?明顯不是,隆裕太后在光緒那裡不討喜,在慈禧那裡也不討喜,每次冒出來一些大事,慈禧和光緒都在前面站著,隆裕太后就一個人在後面看著,從未管事,也管不了事。光緒與慈禧,一個想盡辦法奪權,一個想盡辦法壓制另一方,壓根沒有隆裕太后什麼事。

因為隆裕太后是慈禧欽點的嫁給光緒做皇后的女子,所以光緒皇帝對隆裕太后的不滿就更深了,傳聞兩人甚至結婚多年都從未共枕眠過!

雖然大權在握,但隆裕太后沒那個本事,在退位以後,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去世了,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因為退位之後,滿清遺老紛紛抨擊隆裕太后,這就讓隆裕太后心中很是鬱悶,時間久了,鬱鬱而終。

說起來慈禧去世以後,儘管慈禧給隆裕太后安排了一個攝政王載灃為其分擔壓力,但載灃很明顯也比較年輕,也不是掌權的料。當時曾經去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實際上成為了全國實力最強的人,袁世凱手下有的是大清最精銳的軍隊,南方,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已經席捲了半個中國,內有袁世凱虎視眈眈,外有革命軍的威脅,這樣的局勢對於大清皇族而言,確實是一個困境。

隆裕太后畢竟不是那個料,攝政王載灃也沒本事制衡袁世凱,在袁世凱的建議之下,清廷最終只能妥協,隆裕太后讓年幼的皇上溥儀退了位。

一時間,在世人眼中,隆裕太后成為了避免中國分裂的大功臣,不少人對隆裕太后也滿是盛讚。

真的是所有人對隆裕太后都滿是盛讚嗎?並非如此,儘管在不少人看來,隆裕太后的選擇實乃明智之舉,但滿清遺老可並不會這麼認為,在滿清遺老看來,若非隆裕太后擅自與袁世凱達成協議,大清的江山如何能亡?不少滿清遺老對隆裕太后指責紛紛,這讓隆裕太后心中抑鬱難耐,本來就不是料子,還硬是被塞到了那個位置上,最終大清垮臺了,又都成為了隆裕太后的過錯,抑鬱一年,於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終於因病去世。

確實不能亡,但也僅此而已,大清的江山或許能夠一時不亡,但過個幾年,無論如何,大清也再沒了希望。

對於隆裕太后,為了做個面子工程,袁世凱其實曾經向隆裕太后提出過要納其為妾室,袁世凱稱呼隆裕太后為“女中堯舜”,對其大加稱讚,要納其為妾。甚至是後來的所謂各國與中國降半旗默哀,也不過是為了不過是圖個好看而已。


魏青衣



裕隆太后是光緒的正宮娘娘,也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從來不被光緒皇帝喜愛,光緒皇帝在世的時候,它只是個悲劇皇后。但因為她和慈禧太后的血緣關係,倒也活的不算太差,畢竟連光緒皇帝也不能奈何她,除了不愛她,也廢除不了她。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下令將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和隆裕太后,即位為新皇帝。三年後,袁世凱聯合革命黨逼宮,隆裕太后沒有做太多的抗爭,同意了,清朝退出歷史舞臺,算是比較和平地實現了權利交接,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國結算,他的兒子溥儀成為中國末代皇帝。



正是因為和平交權,順應共和潮流,才得到國人的尊重。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中華民國政府給他舉行了國葬,稱她為女中堯舜。


坐看東南了


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後,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全國,許多省份分分宣佈獨立,清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了鎮壓革命軍的需要,因訓練新軍而實際掌握軍權的袁世凱在得到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後,選擇出山。在他的一系列政治手段運作之下,以隆裕太后為代表的滿清貴族也意識到清朝大勢已去,就同意了清帝退位的主張,辛亥革命得以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成功,清朝宣告滅亡。雖然清朝的滅亡是全國形勢發展的必然和袁世凱的逼迫,但在此過程中,隆裕太后作為滿清的實際控制人,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況且,對於袁世凱而言,前大半生畢竟是清朝的臣子,自己一手推翻了清朝,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愧疚,對於曾經的主子隆裕太后還是有幾分敬畏和敬重的。對於革命黨人而言,不管過程如何,畢竟目的已經達到了,還是隆裕太后的顧大局識大體還是很欣賞的。同時,清朝雖然滅亡了,但畢竟時間不長,隆裕太后還是走著一定影響力的,對於袁世凱和革命黨而言,敬重隆裕太后也是穩定人心的需要。


無問西東說歷史


如果八旗可用,絕無遜位之事。對攝政王載灃、隆裕太后、八旗,都是無奈之舉,形勢逼人啊。

兵不血刃而改朝換代,是大善舉,體現了袁世凱的實力和高超的政治頭腦,也符合列強、滿人的利益。

降半旗的事如果確實,也是列強基於己國的認識,對民國是傳統的德。


魏東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傳承了260多年的百年老店清王朝,終於快到了壽終正寢的最後時刻。

11月1日時,迫於無奈的清政府,終於宣佈解散“皇族內閣”,正式任命袁世凱作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負責一切國政。從這時起,袁世凱已經牢牢掌控了滿清王朝的命脈。

1912年1月25日,表面上是為了結束新舊對峙的局面,結束雙方的戰爭。袁世凱率他的虎狼之師北洋各將領,公開通電,支持國家實現共和制,直接向清廷施壓。

同時,袁世凱私自停止軍事行動,秘密和南方的革命黨接觸,在得到孫中山答應推舉自己就任大總統的保證後,進一步加快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為自己早日成為大總統而積極鋪路。

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回憶:

“有一日,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淚,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也是滿臉淚痕。”

溥儀提到的這個“粗胖老頭子”,就是袁世凱。

當年,慈禧太后臨終前留下懿旨:“嗣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大家都很清楚,隆裕雖然貴為光緒皇后,但才貌都不出眾,光緒帝壓根也沒有寵幸過她。要不是仗著自己的姑姑慈禧太后,她根本不可能成為大清皇后。被推上了皇后寶座,隆裕毫無政治手腕可言,就只是一味的跟隨著慈禧太后混,幾乎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面對此時複雜的局面,她早已經懵圈了,除了哭,還是哭。或許,她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清帝退位以後的賦閒生活,多爭取一些優待條件,多爭取一些生存空間。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幼帝溥儀,在紫禁城舉行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的一次朝會。隆裕太后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滿朝遺老們都哭了,但袁世凱卻笑了,因為他的願望幾乎全部達成了。

此時的袁世凱,唯獨還有一個願望沒有實現,而且隆裕太后也多次表示,絕無可能!那麼,連大清江山都給你袁世凱了,她還有什麼事不能答應呢?

這件事,實在是有些荒謬。因為,袁世凱提出,要隆裕太后下嫁於他。

如果大家看過隆裕太后的照片,你會由衷地說一聲:“真醜!”當時的袁世凱,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為何會看上這個其貌不揚,已經44歲的太后呢?

其中一個原因,袁世凱認為隆裕太后身上,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婦女的優秀品質,“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老袁心裡如何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公開理由就是這麼編的。

但我個人猜測,這不過是藉口和幌子罷了,真正的原因是袁世凱覺得自己出生不夠高貴,沒有足夠的人望和資歷去當皇帝。如果,能娶到太后為妻,那他的身價可就抬高不少。從這裡不難看出,後來袁世凱登基稱帝,絕不是一時興起的魯莽之舉,而是早在清帝退位前,就有此想法了。

可惜!袁世凱失算了,對於他的“非分之想”,隆裕太后誓死不答應。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死,終年45歲。隆裕太后死後,袁世凱為她舉辦了極其隆重的葬禮,足以匹配她太后的身份。老袁盛讚她是“女中堯舜”,同時,駐京的各國公使都對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遺憾,各國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無論如何,隆裕太后最後走得還是蠻分光的。






文史不假


說起清朝的太后,為大家所熟知的有康熙時期的孝莊太皇太后和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這兩位可以說是鼎鼎有名,而隆裕太后的名氣相對來說遜色很多,知道的人也少,那麼為什麼隆裕太后死後會獲得國內外政府降半旗的待遇呢?

一、隆裕太后其人

隆裕太后其實和慈禧太后是一家人,慈禧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強行把侄女隆裕嫁給了光緒,隆裕生性善良,膽小懦弱,自從嫁給光緒以後在後宮爭鬥中佔不到任何優勢,而和慈禧面和心不和的光緒認為隆裕是慈禧派來監視自己的,所以對隆裕表現的相當冷淡,據說在新婚之夜二人都是相敬如賓,簡直沒有一點夫妻感情。慈禧看到利用隆裕的目的沒有達到,也就慢慢的疏遠了她。日子就這麼不鹹不淡的過著,直到光緒帝駕崩,溥儀繼位成為皇帝,隆裕也就順理成章成為隆裕皇太后,慈禧成了太皇太后,很快,慈禧也去世了。慈禧去世以後,溥儀年幼,隆裕太后就效仿慈禧來個垂簾聽政,同攝政王載灃共同執掌朝政。但是,隆裕太后性格懦弱的特點讓他在同載灃的抗衡中處處落在下風,但是,隆裕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聯合袁世凱,並在辛亥革命後,迫使載灃辭去官職,自己獨攬朝政大權。

二、降半旗的原因

辛亥革命之後,迫於現實隆裕太后委託袁世凱為代表和南方的革命黨談判,在世界大勢和革命洪流滾滾勢不可擋的情況下,隆裕為天下蒼生著想,為黎民百姓著想,衝破一切阻力,推動實踐了溥儀遜位,結束了我國的封建王朝統治。隆裕太后去世以後,袁世凱為了感謝她的深明大義,下令民國政府降半旗三日,以示哀悼。同時,一些西方國家被隆裕太后的所作所為感動,也降半旗默哀!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言,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文史墨客


隆裕太后去世後,北洋政府確實給她降了半旗。

但是,列強各國政府並沒有降半旗。確切來講,是各國駐京公使館降了半旗。


隆裕其人,大家都知道是末代太后。那麼對於這樣一位已經沒有任何權力的老婦人,北洋政府為何要為她的死降半旗呢?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於紫禁城的太極殿,享年46歲。

隆裕的人生可以說是慈禧造就的悲劇。她和光緒並不相愛,卻被推上皇后的位置;她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卻被慈禧臨終指定聽政,被迫獨自承受清朝滅亡的痛苦。

因此,溥儀遜位沒多久,隆裕太后就病重不起,這大約是心病所導致的心力交瘁吧。

隆裕去世的消息在當天就傳到了袁世凱這裡。袁世凱當即在總統府召開特別會議,商議如何辦理她的身後事。


隆裕太后的靈堂照片,橫幅為“女中堯舜”:

最終,袁世凱拍板決定:

“茲任大清隆裕太后之喪,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禮待遇,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悼,特此通告。”


袁世凱為何要優待隆裕的身後事呢?

這是因為隆裕順應潮流,面對清朝崩潰的大勢,下達五族共和的退位詔書,對局勢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清帝的退位詔書照片:

因此,當時人都稱隆裕為“女中堯舜” 。

隆裕的哀悼大會是在太和殿舉行的。1913年4月3日,她的梓宮被運往清西陵,準備和光緒合葬。


HuiNanHistory


沒有聽說過降半旗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隆裕太后沒有她姑姑那樣的權利慾,她也沒有她姑姑能耐,在清朝風雨飄搖的時候她也控制不了局面,只能聽之任之,在袁丗凱和段祺瑞的恐嚇下只能束手無策,為了保全皇室的性命只能退位。清朝退出歷史舞臺,使袁丗凱兵不血刃坐上了大總統的寶座,從清朝過渡到民國國內沒有太大動亂。苐二年隆裕太后就死了,袁丗凱這個亂臣賊子心裡有愧所以宣佈全國致哀。


春天142961765


隆裕太后結束了封建帝制,對中國歷史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隆裕太后和平讓位結束了四分五裂局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樣。她在這方面作用功不可沒。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時任民國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半旗致哀三日,各國駐京使館也都下半旗,這也是對隆裕太后生前的貢獻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