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讓隆裕太后心甘情願退位,袁世凱是怎麼做到的?

歷史一書生


網傳袁世凱苦口婆心一通勸,隆裕太后就發佈詔書退位了,哪有那麼簡單。

當時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財政上,清廷都只剩一架空殼外加一眾遺老了,不退位能怎麼辦呢,袁世凱擠兌走載灃一看府庫,銀錠沒有腿毛多,官員工資都不夠,調動軍隊?做夢,沒錢調得動誰,包括滿洲軍鎮也不搭理你,官老爺們一句話我去送死了,餉銀呢,糧食呢。

退位這事,隆裕不可能心甘情願,一切都是情勢所迫罷了,能讓她在短短時間內便鬱鬱而終,可見她當時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嘴裡喊著“賞兵”一戰的人們,這時候不是藏在東交民巷使館區,就是跑到了天津租界,剩下她們孤兒寡母能怎麼辦呢,事後一群大老爺們倒是拉的下臉來埋怨隆裕,隆裕說的話,他們一句也反駁不了,大意就是怨懟,你行你上呀,讓我們母子去送死,怎麼不見你去死呢?

倒是有死硬派寧死不屈,但也就是嘴好使罷了,唱歌誰不會,真動手打急眼了,宗室覺羅一個也活不了,相信那時候誰嘴最硬,誰跑的就越快,變換身份也就越快,以滿清對漢人的防備,但凡滿洲有一個,就一個人可用,還有中興四臣什麼事?不可能的,那機會是萬里無一。但凡有人用,康乾時期會用嶽鍾琪麼,雍正好懸把嶽鍾琪弄死,乾隆倒是拉得下臉來請嶽鍾琪出山。

袁世凱真的那麼卑鄙麼?

袁世凱手段用盡,可以說苦口婆心,也可以說是威逼利誘,但有一點袁世凱卻是沒有騙她,如果再拖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咱們看一份奏摺:

從武昌起義,個把月時間軍民響應,幾遍全國,惟直隸、河南暫時還算安生,我奉命督師,經過資政院投票,設立了內閣,組織還未完善,兩個多月以來,拿下了漢口漢陽,收回山東山西,大範圍作戰的結果就是無餉可籌,當兵的漸漸都不聽話了,度用支出困難,想過籌款,但是沒有任何法子,現在大局岌岌可危,國家舉步維艱,百姓也生靈塗炭,最好還是停戰講和,特此簡拔唐紹儀和楊士琦去上海為民請命,這是有苦衷的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對方的態度很堅決,堅持共和,別無可議。

▲軍民響應不是危言聳聽,武昌起義才一個多月,17省獨立,也就是斷絕關係謝絕管理,這時候的大清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就剩直隸和河南,別說河南,直隸早晚也得反,只是暫時安穩而已,外國報紙評論,清廷運勢斷絕,已經沒有評論的價值了。小日本說的更直接,清廷權利等於零。▲

為何說直隸早晚也得反?

▲當時清軍中傾向於走向共和的人佔絕大多數,對清廷早就看不慣了,忒窩囊也腐敗,各軍鎮大約14萬人,不支持共和的只有馮國璋(後改變立場)和張懷芝,而且馮國璋雖然掌管禁衛軍,可他的職位可是袁世凱給的······北京周邊清軍約34000人,其中19000漢人,9000滿人,5000禁衛軍也就是馮國璋的部隊。▲

財政方面

國庫儲備不到百萬,官員的薪水不夠支付,發誰不發誰呢,沒辦法,發行公債也不過湊了銀子77萬,銀元54萬,這對於養軍隊,尤其是打仗的軍費來說,杯水車薪,此時和明末何其相似,真用錢的時候,大多裝窮,人心散了無法收攏,軍心民心如此,宗室覺羅何嘗不是,如果這時候強行作戰,錢從哪兒來呢,南方地區倒是富庶,但已經不是清廷所能控制的了,軍費沒有,行政支出沒錢,毫無對應之法。袁世凱雖把持著內閣,但也銳氣大減,沒辦法,沒錢撐腰說話也不好使,平定內亂是不可能了。

以上這些都是袁世凱恫嚇隆裕麼?這都是事實。袁世凱還沒有“逼宮”的時候,各大報紙早已開了退位專欄,全國軍民翹首以盼,這是大勢所趨,並非袁世凱臨時起意,當然,要說袁世凱毫無私心也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有無私心,大清是決計無法存活了。

當時向袁世凱施壓的督撫和民間力量非常大,袁世凱本人也焦頭爛額,不是他不想走向共和,是真有人跟他玩命呀,宗室覺羅們不想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只能錢命選其一了,你們自己選吧。

袁世凱一邊電告南方不要逼迫過急,一邊安撫手下和施壓的各方勢力,但現有的趨勢不是他所能轉變的,在大勢面前,他個人能力不算什麼。

“逼宮”歸“逼宮”可不是袁世凱直接跑宮裡嚇唬隆裕,首先召開御前會議,奕劻,載灃,載洵,載濤,溥倫,載澤還有蒙古各王公都有參與。

奕劻、溥倫主張共和,蒙古各方首先發難堅決反對,首推君主立憲,哪怕南北分家自治也不會妥協,問題是人家打過來怎麼辦呢,沒有錢,兵也漸漸指使不動了,怎麼打,你想劃江而治,人家不幹。

奕劻揶揄蒙古權貴說,你們有土地可守,成功了你們有功,不成功你們也不損失什麼,隆裕和溥儀走得了麼?有個閃失誰能擔當這個責任,暗指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大夥就問袁世凱啥意思,袁世凱表示是否退位你們隨便!會議達不成決意目標我就辭職。(大概意思就是你們不是不服麼,自己來,別光嘴炮,跟南方開練。)蒙古人鬧的兇,但是袁世凱撤了他們能上前線麼?呵呵,不可能。所以風向立刻變了,後面重點針對退位問題討論。

奕劻、載灃、載濤、載洵、蒙古王公,開會到下午四點,首先確定下來,共和已經確定,隆裕太后以載灃、溥倫規勸退位為由,已經擬定詔書,只待用印頒佈。

重點來了,貴族會議上,鐵良和眾多王爺推舉載澤為首領,聯合載濤和溥偉反對,此時隆裕又遲疑不決。誰不是人老成精的存在,就隆裕傻的可憐,載灃、溥倫、奕劻等人二話不說直接告假走人,你自己收拾這個爛攤子吧。

再次御前會議,再次內閣會議,奕劻發言,我七十了,無論共和還是帝制我都享受不了什麼了,這是保全皇室的方法,溥偉和載濤則不切實際的說要南北分治,奕劻說了,南北分立,你們這是徒託空言,說白了就是一群山炮,你有什麼實力什麼資格談南北分治,你能調用一萬兵麼,你有錢麼?

這就像明末一樣,誰也不敢提議和,誰提了就是罪人,就要死,趕上投降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快,清末也一樣。學幾年軍校就自覺人才了,全天下學過軍校而且有幾年甚至幾十年從軍經驗的有的是,其實表面上是不顧他們的意見退位了,其實呢,不退咋辦,去前線,嘴炮們都會死,他們啥能力高層明白,都不堪重用,不過逞一時之氣而已,真有絲毫希望,傻子才退位呢,用得著你來義憤填膺。

隆裕更沒主意了,她是想聽大家的意見,但是大家出完主意又不用死,真有危險還不是她和溥儀頂缸,當時的報紙評論,袁世凱和伍廷芳議和,最主要的條件就是皇帝退位,袁世凱、奕劻、伍廷芳、朝中大多數官員都統一走向共和,隆裕為了皇室安全、為免生靈塗炭也持同意態度,只是一些不明大局的人從中作梗,一再抗阻。

報紙直接走漏了消息,於是退位一事再次遭到反彈,奕劻請假不參與,袁世凱也是如此,你們有本事你們來吧。

最後是誰逼袁世凱呢?奕劻和溥偉。說是你要是主張共和你明講,我們馬上奏請兩宮遜位。袁世凱才不接這麻煩呢,我可不敢擅自決斷,南方要共和沒有條件可講,皇室那麼多人反對,我可不參與,兩宮和親貴們商量去唄,得,又把球踢回去了。

袁世凱根本不著急,北方軍費枯竭,他調著都費勁,那些親貴更沒戲,南方勢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輿論支持全國幾乎一邊倒,打過來,袁世凱一根毛都不會少,誰要死誰知道,人家要是打過來的可就沒人跟你談條件了。

有的朋友可能會提六國施壓,六國施壓的目的當然是不再發生戰爭,以免影響他們的在華利益,但他們是偏向於袁世凱的,請注意,是袁世凱本人,不是清廷,上文說過,外國列強的一致觀點就是大清完了,權利歸零。

為了威嚇隆裕,外國列強也參與進來,製造輿論,威脅不再支持清廷,袁世凱則說革命黨的兵勢甚猛,自己已經連調兵都費勁了,這不是騙隆裕,確實如此,還有一小部分軍官根本不打,和錢沒關係,都是當初張之洞主辦的軍官學校出來的,觀點很明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段祺瑞這些武官更是早想清廷倒臺了,如果走到最後一步,清廷毫無自保能力,南北兩軍他都折騰不起。

袁世凱又向隆裕說了下世界革命的大趨勢,反正皇室是得不了好的,又講了如果及時退位皇室將會得到的好處種種,所以隆裕太后最終同意退位,退位一事,一是大勢所趨,二是確實對皇室有好處。

袁世凱勸隆裕頒佈退位詔書錯了麼,沒什麼錯,作為舊臣仁至義盡,無論南北趨勢如何,清廷是沒有再存在下去的可能了,勸隆裕退位自然對他自己也有好處,難道對宗室覺羅們就沒好處麼,如果沒有危險,他們跑大使館和天津租界幹什麼去,都知道有危險,可能會喪命。

.


古今通史


一手拿著槍,讓你狼狽下臺;一手拿著錢,讓你體面下臺。讓你選你會選什麼?

隆裕太后從來都不是心甘情願的退位的,誰都知道她是被袁世凱等手握重兵的權臣們所逼迫退位的。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滿清皇室不退位能幹嘛?難道等死嗎?在當時滿清最有實力的各地新軍幾乎全部參與了反叛,而袁世凱麾下的北洋六鎮雖未明叛,但實則早已心存異心,此時的大清可謂是眾叛親離,如果隆裕執意要堅持所謂的大清皇權的話,恐怕整個滿清皇族將死無葬身之地。說實話,擺在滿清皇室的面前只有二條路,一條是死,另外一條就是體面下臺,關起門來做滿族的皇帝,我想這該如何選擇,誰都知道。



說實話,袁世凱根本就無需做什麼,從他給了隆裕《優待皇室條件》的優待條件後,就已經可以知道結局了,試問如此豐厚的未代皇帝退位條件誰會拒絕?在當時幾乎無人再支持滿清政府的時候,這條件無疑是對滿清皇室來說結局最好的做法,宣統仍在紫禁城做他的滿族皇帝,每年400萬兩的供養,中華民國待滿清皇帝如同外國君主,試問這種條件滿清會拒絕嗎?



滿清如此的禍國殃民,弄的整個國家主權皆喪,可是最終的結局卻可以說是二千餘年的封建皇帝中最好的,隆裕還能奢求什麼呢?難道非要去螳臂當車嗎?去硬碰袁世凱背後的銅牆鐵壁嗎?隆裕沒那麼傻,滿清的國柞早就沒了,如果一定要強撐下去,愛新覺羅氏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歷朝歷代亡國皇族皆滅的結局還少嗎?看看滿清對明皇室的做法就知道了,康熙連一個七十幾歲的明朝皇子都不願意放過,你說說其他的朱姓子孫結局如何呢?所以說隆裕只得如此,體面的下臺無疑是滿清皇室最好的結局。



其實滿清皇室能有如此體面的結局,最該感謝的就是袁世凱了,好在袁世凱還念舊情,不希望自己的舊主子下臺的太難看,所以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待遇。如果此時的隆裕碰到的是孫中山,恐怕結局就大不同了,以孫的性格可不會給予隆裕什麼尊重,不把你殺了就算不錯,那會給你什麼待遇。只能說滿清和隆裕的運氣真的是太好了,碰到一個現代的社會,又碰到了一個念舊情的袁世凱,最終得到了一個比其他王朝的亡國皇帝都體面的結局,這隻能說是老天賞臉了。



所以說這個問題根本沒什麼好猶豫的,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陰謀詭計都是毫無用處的,隆裕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的聽從袁世凱的建議,簽訂退位詔書體面的下臺,在紫禁城做她滿族的太后,讓她的宣統做他滿族的皇上。但是如果她不聽的話,恐怕等待他們就是母子的訣別了,所以該如何選擇我想隆裕都知道。


澳古說歷史


隆裕太后是光緒的皇后,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換言之,慈禧是隆裕的姑姑。當初慈禧把她嫁給光緒的當皇后是出於政治聯姻,目的就是讓她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光緒是慈禧妹妹家的兒子,輩分真亂)

慈禧實際並不滿意侄女所作所為,主要嫌棄她對光緒不夠狠,對光緒抱有同情心。(光緒和隆裕是姑表兄妹)

慈禧臨死前把溥儀過繼給了同治(慈禧的兒子),光緒和慈禧前後腳死後,3歲的溥儀繼位,他的老爸載灃輔政,是攝政王。



(溥儀)

據說溥儀做了“太子”後,當時張之洞考慮隆裕老了沒人管,提議溥儀兼祧光緒,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隆裕能夠上升到皇太后的位置。

慈禧開始不答應,張之洞說出了原因:假如溥儀不兼祧光緒,隆裕成不了皇太后,到時她沒有權利誰拿她當回事呢?

慈禧一聽有道理就同意了。這就是隆裕為什麼在清朝滅亡時有資格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的原因。

1912年2月12日,清朝無力再支撐了,在袁世凱恩威並施的逼迫下,隆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籤了字,大清徹底滅亡。

袁世凱是怎樣逼迫隆裕太后甘願退位呢?



(隆裕皇后)

袁世凱就是兩面三刀把人騙,他一面和革命軍眉來眼去,答應孫中山勸說溥儀退位,孫中山作出的讓步是讓袁世凱當大總統,袁世凱為了早日當上大總統,他在隆裕面前一邊表示忠於大清,一邊勸隆裕說:“要順應歷史的潮流,法國大革命把皇帝都砍頭了,只要溥儀退位,我保證皇室子弟的安全,我能最大限度的為皇室爭取利益,這一點皇太后請放心,退位不會虧待皇太后的”。

袁世凱左手拿著大棒,右手拿著胡蘿蔔,隆裕一個婦道人家知道什麼呢?

袁世凱和外面革命軍及他的手下都溝通好了,革命軍隔三差五的喊著要攻進紫禁城,袁世凱讓手下得力干將段祺瑞率北洋軍進京要求廢除帝制,實現共和,段祺瑞虛張聲勢要北上兵圍北京城。

袁世凱為了把戲做足,甚至自導自演了一場苦肉計,有一次他坐轎剛出宮,在路上遇到了暗殺,當然是袁世凱提前約定好的。有兩顆手榴彈在他轎子不遠爆炸,當場炸死了一名轎伕,第二天進宮後,袁世凱添油加醋的嚇唬隆裕,一方面表現了自己忠心大清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我為了大清惹惱了革命軍,一方面勸說隆裕快點退位。



(袁世凱)

正在隆裕拿不定主意時,袁世凱適時拿出了《清朝退位優待協議》,對隆裕說,只要在2月12日前簽字,我能保證皇室繼續生活在紫禁城,每年撥給你們400萬兩銀子,這樣不是挺好嗎?不缺吃不缺穿,何必像現在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呢!

隆裕萬般無奈,不簽字又有什麼好辦法呢?

優待條件確實不錯,袁世凱說他盡了最大努力了,如果再堅持下去,一旦出現意外,恐怕這些協議也保證不了了。隆裕左思右想,最終在協議書上籤了字,這一年是1912年2月12日。看來袁世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沒過幾天,袁世凱如願以償當上了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了。


秉燭讀春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詔書宣佈“宣統皇帝退位”。至此大清國正式結束,中華民國開始走上歷史舞臺。隆裕太后的主動退位避免了更大的戰火,而這一結果的爭取,袁世凱是功不可沒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袁世凱逼清廷退位,客觀上雖然避免了南北戰火的延續,和平的推動了中國由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但主觀上是包含有袁世凱自己的私慾的。此時的清廷對袁世凱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權威,它只是袁世凱手中的籌碼,袁世凱要通過逼迫清廷退位來獲得和南方革命黨人談判的條件,獲取國家大權。

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袁世凱是經過精心謀劃的。

(圖片來源 影視劇照)

軍事上,掌握絕對控制權,製造“南北議和”局面

慈禧太后去世後,攝政王載灃當權,素來看不慣袁世凱的載灃尋找機會開了袁世凱的缺,讓他回去養“足疾”去了。袁世凱韜光養晦,明面上回家養老,不問政事,實際上北洋六鎮新軍還掌握在他的手中。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派蔭昌帶兵前去鎮壓,但很快就吃了敗仗。慶親王奕劻舉薦袁世凱出山,載灃雖不願意,但迫於形勢,只好同意。袁世凱此時已胸有成竹,對清廷的委任再三推辭,直到載灃承諾解散皇族內閣,讓袁世凱來當內閣總理大臣兼欽差大臣,統帥全國軍事力量,袁世凱才說:“我的足疾好差不多了,等著我來上任吧”。

袁世凱親率親信段祺瑞到達漢口,前線總指揮馮國璋見老領導來了,非常高興,憋著勁兒想立個大功給老領導。馮國璋素有“北洋之狗”之稱,一鼓作氣拿下了漢口和漢陽,革命軍退守武昌。

眼看勝利在望,袁世凱卻下令停止進攻,馮國璋不理解老袁的用意,繼續炮轟武昌,老袁很鬱悶,調回了馮國璋,派更有政治頭腦的段祺瑞去前方坐鎮。趁這個功夫,老袁又以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讓載灃交出了攝政王的印信,皇族勢力徹底被清理出了朝廷的最高領導層,袁世凱在實際上掌握了大清朝的大權。


手段上,軟硬兼施,陽謀陰謀無所不用

載灃卸掉攝政王職位之後,宮中的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已經成為孤兒寡母,空有尊號在身,已經沒有任何的實際控制力了。對付這兩個老弱幼小,袁世凱就不需要太費腦子了,只需要耍幾個小伎倆就行。

首先就是金錢開路,袁世凱用錢買通了隆裕太后身邊的太監丫鬟,每天在隆裕太后身邊吹耳旁風,革命黨人如何厲害云云,隆裕太后畢竟是一個久居深宮的婦道人家,聽了沒幾天就嚇怕了,連忙召袁世凱進宮,商量和談。

其次暗中授意段祺瑞聯合逼宮。袁世凱進宮和隆裕太后商談,段祺瑞則聯合五十名北洋軍將領一致要求隆裕太后“明降諭旨,立定共和政體”。袁世凱拿著段祺瑞的通電給隆裕太后看,假裝沉痛的說:“太后,現在答應共和,還能爭取一些優待條件,如果堅持不答應,恐怕到時候性命難保啊”。

隆裕太后畢竟不是慈禧,讓袁世凱這麼三弄兩嚇,早就魂飛魄散了,開始和袁世凱商量條件了。

(圖片來源 影視劇照)


人情上,顧念舊主,為隆裕太后爭取到了最大的優待條件

不得不說,袁世凱對清廷還是有情有義的,為清廷爭取到了最大的優待條件,甚至不惜以辭任大總統為要挾,才換來了如下的結果:1,每年給小朝廷400萬兩的生活費。2、小皇帝以及太后、太妃等人仍然居住紫禁城,太監、宮女統統保留,3、保留皇帝尊號,以國外元首禮儀招待等等。

光這個三個條件就足以讓隆裕太后動心了,因為這和以前沒什麼兩樣啊,反正以前她的政令就出不了紫禁城,現在還在紫禁城裡當自己的太后,每年還有固定的銀子花,也不用操心任何軍國大事了,反而比以前輕鬆。

身份地位保持不變,生活水準保持不變,確實為隆裕太后考慮的十分周到了,隆裕太后還能說什麼呢,只有兩個字“貼心”!


歷史百小生


為了讓隆裕太后心甘情願的退位,袁世凱是手段用盡以期清帝早日遜位,好給自己騰出“大總統”的位子:



袁世凱在通過其掌控的新軍玩弄手段獲得總理大臣後,便積極的派人和南方革命黨人接觸、討價還價的為自己討要民國“大總統”一職。



在這一切看似順風順水的同時,袁世凱便動員其友人慶親王向清室施加壓力,他指出,與其一無所剩,不如在革命黨人主動提出的有利條件下體面退位。在 1 月 17 日至 19 日間,為討論這一問題曾召開了三次御前會議,大多數滿族與蒙古族親王對遜位,但又無計可施。袁於是發動約五十名軍官宣佈支持共和。



段祺瑞更過分,他通告清室說,如果滿州貴族仍對共和持有疑議,他將率兵赴京與他們辯論。馮國璋也公開地向部屬宣佈支持共和。與上述舉動相配合,袁的密使還多次拜見清室,敦促清帝早日遜位,他們巧妙地勸說皇太后,既然光緒帝開啟了憲 政運動,但他無法親眼目睹,那麼她就應該推行光緒帝的事業, 接受共和主義。

據說皇太后回覆說:『我曉得國家為公眾、非滿人所有。但滿人畢竟沿承了二百餘年。我只求能保存並修復光緒帝冢,勿貶賤皇室的身分。』1 月 30 日,醇親王與前攝政王即總理大臣慶親王建議道:『既然官軍已喪鬥志,趁時退位為佳。』1912 年 2 月 1 日,太后召見袁入宮,抽泣著宣佈:『我將諸事付汝處 理,只求保全皇上的尊榮。』



南京政府提出可將清廢帝同外國君主一樣加以禮遇,每年補助 400 萬兩, 允許他住在頤和園,並可擁有昔日的衛士與侍從。 2 月 12 日,孫發出警告:如果清帝二日內仍不退位,便取消這些優厚的條款。

同一天,袁向公眾公佈了早已擬就的、由他這位總理大臣與全部閣員簽署的一份清室通告,宣佈清帝正式退位。這樣,中國二十五個王朝中最後一朝清朝,統治了二百六十八年之 後,壽終正寢。


常棣tandy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後腳死了,前後只差一天。坊間傳言,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現代人通過檢驗光緒頭髮,發現裡面的砷元素嚴重超標,是常人的3000倍。基本可以證實,光緒是死於砒霜中毒。而毒死光緒的,慈禧的嫌疑最大。

這幾乎證實了坊間傳言。

在慈禧的張羅下,光緒死後由3歲的小寶寶溥儀繼位。

溥儀是誰呢?就是題目中提到的載灃的兒子。載灃是誰呢?是光緒的親弟弟。

慈禧拍板讓溥儀繼位的同時,讓載灃做監國攝政王。什麼意思呢?溥儀只是個擺設,實際上由他爹載灃說了算。

但慈禧又留下遺詔,碰到大事,必須經過隆裕太后同意。

這個隆裕太后,沒有慈禧那麼大的權欲,腦子呢也不太靈光。所以,朝廷大事基本上全由載灃作主。

而載灃呢,很牛,把一切重要崗位上都換上了自己的親兄弟、堂兄弟、姐夫小舅子等人。像袁世凱這樣能幹的漢臣,直接被趕回了家。

放眼望去,大清朝政由一群20多歲的年輕小王爺們把持著。

當然,本事大小不論年紀。真要是天才,12歲也可以做宰相。問題是,那群小王爺們全是酒囊飯袋,除了撈銀子,其他的皆不精通。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武昌起義,再就是迫不得已讓袁世凱東山再起。再然後,袁世凱和革命黨做交易,由他逼迫清廷退位。

聽說讓清帝退位,小王爺們義憤填膺。可袁世凱手裡握著北洋軍。北洋軍的將領們一頓威逼,小王爺們就有點頂不住了。然後,革命黨又一頓暗殺,嚇得小王爺們再也不敢義憤了,只得乖乖同意。

當然,這件事最終需要隆裕太后簽字。袁世凱是怎麼搞定隆裕的呢?他首先搞定了隆裕太后的心腹大太監小德張。讓小德張日夜在隆裕太后耳邊吹風。然後,袁世凱知道隆裕太后愛財,就給了他優厚的待遇,保證他在清帝退位後還能繼續過富貴生活。

於是,隆裕太后便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籤了字,以和平方式結束了清朝的統治。隆裕太后因此贏得了一個女中堯舜的美稱。


趣談國史


時間到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燃起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燒,18省裡面只剩下4省還未宣佈獨立。眼看著暴風驟雨就要刮進皇城。以此同時紫禁城內的危機也不比外面的小些。總理大臣袁世凱此刻正跪於玉階之下,滿臉泣淚,泣不成聲的請求隆裕太后體面的退位,以保住皇室的尊嚴,否則若是義軍打到北京城,再想談條件就沒機會了,而且到時玉石俱焚,滿人親貴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袁世凱承諾,退位之後民國政府每年供及清皇室開銷白銀400萬兩,此時的隆裕太后還在遲疑,袁世凱趕緊搬出了法國大革命的先例,皇帝和皇后都被砍了腦袋,希望太后早下決斷,一切都是為了皇上和太后考慮。

從宮裡出來後他趕忙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段祺瑞上書朝廷,言道:他和北洋眾將士都心向共和,一至要求廢除帝制,並且發兵北上,直逼京城。

就這樣清政府的最後一絲底氣也在段祺瑞的兵鋒下消亡了。隆裕太后接受了袁世凱的退位勸說。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領著小皇帝溥儀召開清廷御前會議,午時宣禮太監誦讀退位詔書,御璽鈐章,朝會結束。袁世凱大功告成,清帝國就此滅亡。


賀拔嶽


很簡單!光緒就是被袁世凱毒死的。隆裕太后不過是光緒的妃子,她還能怎麼樣。如果她不簽字那袁世凱可以給她整一個光緒要求其殉葬的假聖旨出來,那時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賠上性命。

實際上作為掌政四十幾年的政治老鳥,慈禧不可能犯那種立溥儀的低級錯誤。光緒是她姐姐的孩子,跟她還有血緣關係;光緒跟她活著的時候有衝突,死後卻沒衝突。所以,在臨死前她是下旨冊立光緒,但是這道聖旨卻還沒出宮門就被袁世凱知曉了。這不得不說光緒低智商的一點,由於戊戌變法的失敗,光緒把所有責任推給了袁世凱,並且不斷揚言等他親政後要袁世凱好看,要抄他的家滅他的族。

所以當看到慈禧要立光緒的聖旨的時候袁世凱嚇壞了,他不得不對慈禧的死秘不發喪,然後鋌而走險發動政變毒殺光緒,再立溥儀為帝。這些都是袁世凱乾的。

隆裕能夠當太后不過是撿來的,本身也是袁世凱擁立的,實際上一點權力也沒有。當袁世凱想要逼她退位的時候她壓根沒有半點反抗能力,袁世凱連光緒都敢殺怎麼還在乎一個所謂的太后。


優己


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記錄到:面前地上的紅氈子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這一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袁世凱由慈禧一手提拔,隆裕太后對其很是信任。袁世凱見到隆裕太后,跪地痛哭,苦口婆心的開始勸導。並且就像罕見一樣,說了“皇軍”提出的優厚條件,這些優厚條件還是自己拼命爭取來的。他承諾,退位後不僅保留皇室的尊號,並且不會少了皇室每年的銀兩開銷。在隆裕太后遲疑之時,他趕緊說到:法國大革命中,皇帝皇后被砍了腦袋,希望隆裕太后早下決斷。彷彿一切都是為了太后考慮。

勸完之後,袁世凱從公里出來,本來還覺得已經有八成的把握了,可是沒想到竟然有三顆炸彈從不同方位滾向袁世凱的馬車,好在他命大逃脫了暗殺。遭遇暗殺之後,袁世凱並沒有停下勸說溥儀退位的想法,於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段祺瑞上書朝廷說他率北洋眾將士在革命思潮影響下,一致要求立即廢除帝制,實現共和。並且直接發兵北上,直逼京城。

清政府最後的一點氣息,也被段祺瑞的兵力威脅,迫使隆裕太后接受了袁世凱的退位勸說。於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領著小皇帝溥儀,召開清廷御前會議。午時,宣禮太監展開退位詔書,誦讀完畢,御璽鈐章,朝見結束。袁世凱終於得逞,大清自此滅亡。


小草根學歷史


如果瞭解下隆裕太后,你就明白,這事袁世凱真是輕而易舉就做到了!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啊!

隆裕就是個又醜又倒黴的苦命好女人,她十九歲那年,適逢光緒選妃,因為是慈禧的內侄女,於是走了個過場便成了地位尊貴的皇后。



長得醜,老公不愛,沒有親兒子,處處受人欺負,還把國給亡掉了。這個女人就是光緒皇帝的老婆,宣統皇帝的兼祧母親隆裕太后。

光緒皇帝是不喜歡隆裕的,她喜歡的女人是珍妃。史書上說隆裕長得不好看,生得瘦弱,還駝背。而且,她和光緒是親戚關係,光緒皇帝要叫隆裕“表姐”。這是多奇葩的近親結婚啊!

傳說,在結婚洞房時,光緒對隆裕放聲大哭,“姐姐,我永遠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為難啊!” 本來,隆裕跟光緒的婚姻都是慈禧一手操辦的,光緒並不喜歡隆裕,即使慈禧能夠強迫光緒帝娶了隆裕當皇后,光緒也是出了名的倔強,他壓根就不想跟隆裕同房。這麼一來,隆裕也就沒法為皇家生個一男半女。

1908年,光緒去世後,慈禧也去世了。她怎麼也想不到是這個結果,一下子手足無措。她驚慌地問太監李蓮英,“我可怎麼辦好啊?”

光緒一死,也沒留下個子嗣,大清國的皇位就空出來了。按照慈禧生前的懿旨,皇位要傳給溥儀,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這麼一來,光緒的皇后隆裕就成了宣統皇帝的太后,宣統朝的政局就由隆裕和載灃(溥儀生父)共同把持。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袁世凱重回權力中心,而他這個時候想要的已經不是位極人臣了,他眼中盯著的是大清皇帝的寶座。辛亥革命給了他翻雲覆雨的絕佳機會,通過一系列的醞釀,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就在宣統帝遜位詔書鈐印蓋章的第二天上午,隆裕太后竟然還正襟危坐在養心殿,等待著大臣們的覲見。等來等去,差不多到10點多了,一個人影也沒來。隆裕太后大概明白髮生什麼事情了,眼淚嘩啦啦直流。她問:“今天不上朝了嗎?”底下人說,“袁大人說了,以後不上朝了。

”隆裕太后自言自語地說,“難道我把大清國斷送了嗎?”底下的人沒一個人說話,此時,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從此以後,隆裕太后就遷往長春宮居住。但心裡懸著“斷送大清國”這個罪名,成為愛新覺羅家的罪人,她寢食難安,憂鬱成病。

1913年2月15日,隆裕太后過完了自己47歲的生日。7天之後,就駕崩於太極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