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三天前,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起人间悲剧,令人叹息!

10号凌晨1点,厦门某中学初二男生陶某因为作业问题,被其母林某责骂后心生怨恨,用水果刀捅死了母亲,父亲制止他时也被捅伤,经送医救治暂无生命危险,嫌疑人陶某已被当场控制。

一瞬间,一个家庭毁了,一条人命没了,活着的父子二人余生将笼罩在厚厚的阴影之中,只到生命的终结。

2月21日,同样因为亲子冲突,厦门发生了初中生黄某上吊自杀等极端事件。

去年,我将自己的微信签名改为“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这八个字是李叔同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时,为佛门外的俗世众生留下的,让我感慨良多。

人生,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佛学至高经典《金刚经》警醒世人: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开始。

南怀瑾曾说: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观照自己的心念,用心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居家禁足期,一家人必须长时间共处于狭小的家庭空间里。


彼此频繁接触和互动,而无法将注意力、情绪和精力转向其它人事物,比如工作、聚会、娱乐、运动、旅游等等。

缺少了距离产生的美感,导致家庭关系缺少了回旋空间,让原有的家庭矛盾和关系困扰,被急剧激化和无限放大。

如果当事人无法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就会造成各种情绪障碍和现实问题。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西安市自复工以来,多个婚姻登记处离婚预约天天爆满。截至3月5日,离婚预约已经排到了18日,更有人刚离婚又办理复婚。

谈及离婚人数显著增长的原因,西安市雁塔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韩女士说:

“一部分是因为前段时间积压的存量,还有一部分就是受疫情影响,在家里时间太久,夫妻间产生矛盾,冲动离婚。我们实际办理中遇到一部分人,网上预约了离婚,到电话联系时,又说不离了。希望大家慎重再慎重,不要因为一时冲动,造成终身遗憾。”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2

你不解决问题 就会成为问题

为什么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为什么结婚离婚如同儿戏?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和深刻反省的问题。

首先,问题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往往并非一朝一夕的偶发冲突,而是日积月累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处理,而在情绪被点燃后导致了火山喷发。

心理学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如果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回避和拖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是推延和恶化了问题,让问题变成了定时炸弹,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更大的杀伤力爆发。

一周前,一对年近50岁的夫妻因为亲子关系问题和我进行了面对面咨询,咨询效果令夫妻俩非常满意,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冲突根源都已经被找到。

之后,这位父亲主动发来信息以示感谢,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改变。

他说:您说的没错,所谓的面子,和问题比起来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到我这个年纪才幡然醒悟,我真是有些......

另外,无论儿愤而杀母,少年冲动自杀,还是夫妻闹离婚,绝大部份情况都是由于念头和情绪的刺激,造成了当事人见诸行动(精神分析术语)。

也就是念头和情绪立即转化为行动,而不顾后果。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而无论出于情感或者情绪做出的行为和决定,我们现在或者将来都不免要为它们买单,因为我们的行为和决定并不足够明智。

因此,我们看到那些因冲动而离婚的人们,在冷静之后又对离婚决定感到后悔,而要求复婚或者打消离婚的念头,可见念头和情绪对于人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和决定,才是足够明智的,不会令人后悔呢?

只有基于事实和真相的行为和决定,才是足够明智的。

举个例子以说明。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3

父母做榜样 言传身教

上文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夫妻俩回忆起父子间冲突的一件陈年往事。

好多年前,当时儿子大概只有七八岁(如今25岁),他们一家三口正在火车站候车。

父子俩本来在候车室看书,母亲则在站台附近候车。父亲突然发现儿子不在身边,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被人拐卖,急得四处寻找,后来才发现原来儿子和母亲在一起。

受到惊吓的父亲愤而打骂儿子,从而瞬间引爆了父子冲突。恼羞成怒的父亲威胁儿子有本事就自己走。

年幼的儿子倔强地独自走出了火车站,本应相亲相爱的父子俩,为了一件小事而赌气斗狠。

十几年过后,父亲始终没有对这件事自我反思,从未向儿子道过歉。我想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

父亲当年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儿子并没有犯错却惩罚他,这就不是基于事实和真相的行为和决定。

而明智的处理方式是,父亲需要学会转念,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要求儿子为父亲的情绪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同时,这种明智而理性的处理方式,也可以让父亲成为儿子学习管理情绪的好榜样,令儿子尊敬和爱戴父亲。

正所谓:言传身教。

父亲可以友善地提醒儿子,以后需要告知家人自己的去向,否则会让家人担心和焦急。

从而表达对儿子的关切之情,加深而不是削弱父子感情。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4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过:

心理治疗是对人的一种再教育,一种关于爱的教育。

很显然,案例中的父亲并非不爱自己唯一的儿子,而只是不懂得如何爱,如何恰当地表达爱意。

情感,是发于内而形于外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无比复杂。多种感情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看一看人类为爱创造的相关词语,就不难看出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喜欢、好感、羡慕、爱恋、留恋、爱情、性爱、友谊、友情、吸引、思念、相思、伤感、痛苦、遗憾等。

为了更好地处理关系尤其亲密关系,我们需要认真感受、辨认、体味,以及用心理解、接纳、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一个没有细腻情感的人,就像一具只雕出了轮廓的石像,没有神采,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

相反,一个有着细腻情感,并能对他人的情感做出恰当反应的人,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多数人活在相当粗钝的情感状态中,仅仅只是活在生活的表面。

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的情感体验,都极为不敏感,而只是急于掩盖或者粗暴应对。

其实,父亲生气和愤怒的背后隐藏着他深深的焦虑、担心和害怕,恐惧将从此失去心爱的儿子。

当念及此,父亲就能够体会到自己对儿子深深的情感依赖,然后才允许自己对儿子表达出爱和依恋。

而很多倔强又要强的男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却坚决拒绝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情感,甚至至死负隅顽抗。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5

触不到的亲人和亲情

美国版《触不到的恋人》,是一个关于生活在不同年代、同一住宅中的男女主角,通过奇妙的邮箱书信传情的浪漫爱情故事,男主演员是我的最爱—基努·里维斯。

男主角的父亲是一位出色而成功的建筑师,但过于醉心于工作,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亲情日益淡漠。

绝望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父亲,但她从没停止爱父亲,一年后母亲伤心离世。

倔强又死磕的父亲,甚至拒绝参加母亲的葬礼。他告诉儿子:自从她走出家门,自己的心门早已把她关在门外。

儿子无法原谅父亲的冷漠和无情,在母亲去世后的许多年,父子俩形同陌路,彼此不闻不问。

年迈的父亲由于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即将接受手术,但仍然对前来探望的儿子爱理不理,拒人于千里之外。

最后,父亲独自死在了医院里,儿子伤心欲绝。

影片中的父亲,如同世上千千万万的父亲那样,将情感隔离作为自己的心理防御心制。

他们在内心深信:

情感,令自己软弱和被动。

所以,坚决与情感保持距离。

而在著名战争片《斯巴达300勇士》中,当斯巴达国王即将率领斯巴达300勇士起程,与数万波斯军队殊死搏斗,生离死别之时,明知难以生还的国王,甚至没有拥抱和亲吻自己的妻儿。

看着心爱的王后,国王心里想:再见,我的爱人,但是始终没有说出口。

当时,屏幕上出现了这句台词:斯巴达,不允许软弱。

居家抗疫令家庭矛盾激增,怎么办?


故事毕竟发生在2500年前的希腊,如今人类早已迈入和平稳定、物质丰富、生存无忧的21世纪,对于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早已超越了生存的紧迫性。

学习爱,

学习表达爱,

是现代人的首要功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