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論語》之:學而時習之

第一篇《學而》是講個人作學問的內在修養,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名話但凡是上過幾天學的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第二句話的意思是:有朋友遠道而來看你,不是應該很快樂的嗎?第三句話中所謂“慍”,就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麼,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其中“不亦……乎”是個反問句,意思是……不也是……。

這三句話看上去很是平淡無奇,但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等到真正瞭解了以後,就知道孔子真是聖人,一點也沒錯。古人寫書往往會將最為重要的話放在最前面去講,為什麼這三句話會放在整部《論語》的最開始的地方?

人的一生就是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要明白“學而時習之”中的“學”是指學什麼?

“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就是有學問嗎?只能說這個人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為人處事好,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就是人的修養。

其次要知道修養從哪裡來?

孔子就馬上給了我們答案:“時習之”,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學習的過程。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習之道。

知道學什麼,從哪裡去學之後,我們最後又應該怎樣去做呢?這就要去“習”。這裡的“習”其實是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學習,另一個是見習,去實踐。我們不單單要隨時隨地去學習、體悟生活的道理,更是要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去實踐學到的這些道理。

話的最後是個反問句:這難道不是一件很高興、很快樂的事情嗎?為什麼最後會來一個反問,這也是說明很多人認為這樣做不是一件快樂、高興的事。反觀現在,信息化時代,要想得到某方面的知識是很簡單的事,分三步:拿出手機——打開百度——提出問題,答案在下一秒將呈現在你的面前;當然也有很多努力的人,看書,參加知識講座、讀書會等。但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瞭解了或是讀了呀,怎麼我的生活就沒有改變呢?沒有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這其實就是:你只是學習了知識,但你還沒有運用到你的生活中去,這也就是一個“習”的過程。你應該不斷地去嘗試,去運用,在這個嘗試和運用的過程中你會不會遇到困難,比如說:你覺得身體不是那麼的健康了,那很多人會建議你去跑步,還給你很多跑步方面的知識、技巧、注意事項等等,然後你按照學到的知識開始了。知識上說跑步時要前腳掌著地,開始你覺得很簡單,不用學都會,但一公里後,你還能做好吧,二公里後呢?這就是困難,這些困難會打破你的慣性思維,會出現在你的舒適圈之外,讓你不高興、不快樂。

學而時習之”真正解決的是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面對困難的問題。

學習之後就要有知識的內化過程,很多人會感覺到學習好象沒什麼用?怎麼學了沒有改變?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你想一步到位,走捷徑,似乎學了點知識,讀了一本書,學了一個技能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以前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要著急的去追求那結果,反而這個過程是件快樂的事情,就是你在面對困難時開始就要體會那種為戰勝困難而努力前進的快樂;要有終身成長的心態,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如果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我,《論語》精讀不斷更新中……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