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為編《山東考古錄》至萊蕪,留下名作《顏神山中見橘》

詩意山東 | 顧炎武為編《山東考古錄》至萊蕪,留下名作《顏神山中見橘》

詩歌鑑賞

清順治十八年(1661),顧炎武四十五歲,北上去了山東萊蕪。四十九歲時曾回江南,去了杭州、蘇州、南京等地後,於潤七月又去山東,目的是編輯《山東考古錄》。是年,十一月登上了山東萊蕪附近的顏神山,這裡地處淮北,古代屬齊國。顏神山連綿起伏,雖是深秋季節,天空湛藍湛藍,令人心曠神怡。詩人覺得有家不能歸,心情十分複雜,而這裡似乎是理想的歸宿地。全詩以橘自喻,表達了詩人自己與橘一樣在“立雪凌寒”的艱苦環境裡衝刺,也表達了他自己像屈原一樣,不屈不撓,獨“立不遷”的精神。

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又是一位滿懷激情的愛國詩人,除寫下《日知錄》等多部鉅著外,還創作了四百多首愛國詩篇。《顏神山中見橘》即為其中代表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