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砍頭息類投訴量劇增,唐寧弱化P2P標籤是否宜信

疫情期間砍頭息類投訴量劇增,唐寧弱化P2P標籤是否宜信


疫情期間砍頭息類投訴量劇增,唐寧弱化P2P標籤是否宜信


儘管宜信一再弱化自身的P2P屬性,但曾經的徽章已經長成胸前的傷疤,並非說褪就能褪。野蠻生長的P2P公司們,想要在嚴監管下實現軟著陸,需要實力也需要運氣。


文丨顧小白 濟澤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疫情逐漸消褪的節點上,由宜信推出的“唐寧會客廳”節目揭開帷幕。


時間是2020年3月5日,做客的嘉賓是老朋友李豐。二人均在互聯網金融的世界裡深耕多年,討論起後疫情時代的商業機會,頗有一番風雲際會指點江山的味道。此時距離唐寧在P2P頻頻暴雷之際,在電話裡淡定撫慰李豐已經過去了兩年。


有意思的是,就在幾天前,宜信大幅裁員過冬的消息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另一方面,關於宜信暴力催收、收取砍頭息、陰陽合同、高利貸等方面的投訴,也一直居高不下。


01

潘多拉聖手的高光時刻


在整個P2P領域,宜信被認為是拓荒者,創始人唐寧則被冠以P2P教父的名號。


窮人銀行家尤努斯將27美元給了42位貧困的村民,以支付他們用以製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從而免受高利貸的盤剝——這是普惠金融最原始的交易場景,也是中國P2P參照的理論源頭。


1997年,唐寧曾跑到孟加拉國拜訪尤努斯,向他了解和學習“小額信貸”的操作方式。這為中國首家P2P公司宜信的誕生埋下了種子。


2006年,唐寧在中國創立了宜信。也是那一年,尤努斯因窮人銀行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儘管彼時國內P2P行業的湖面一片死寂,但宜信投下的這顆石子,很快就掀起了一陣互聯網金融浪潮。


2015年12月18日,成立了3年多的宜人貸以"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登陸紐交所,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那一年,宜人貸累計交易額突破50億元,累計註冊用戶超過500萬。


在隨後的發展中,宜信的P2P業務一度做到了國內網貸市場份額的10%。


得益於早年的海外經歷以及宜人貸登陸美股的契機,宜信在國際化方面也逐漸打開局面:據其宣稱,2016年設立的新金融產業基金80%項目在美國。


02

懸崖邊上的轉型自救


從宏觀層面看,在監管加強的背景下,P2P行業在過去的兩年中哀鴻遍野,宜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


如果說宜信是中國互金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那宜信的危機在宜人貸上市之際就已經出現了端倪。在唐寧赴美敲鐘前夕,國內一家名叫e租寶的P2P公司爆雷被立案調查。儘管是他人院牆起火,但一旦火勢蔓延,宜信也沒有道理獨善其身。


2017年5月,唐寧在一封內部信中強調“宜信早已不能用P2P來簡單描述了”,取而代之的是“從事普惠金融與財富管理事業的金融科技企業”。


正經社認為,事實證明,唐寧去“P2P標籤”的反應確實有效。就在宜信去P2P化半年後,以錢寶網暴雷為標誌,P2P領域暴雷潮起,行業進入加速洗牌時期。截止2019年底,正常運營的P2P平臺數量下降至343家,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已達6269家。


雖然危機預警反應已經足夠快速,但覆巢之下,宜信亦受到了衝擊,其中,宜人貸受創最為明顯。


以2018年為例,宜人貸全年四個季度的淨利潤遭受了四連跌,同比降幅在20%-50%之間,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營收也出現了25%以上的同比下滑。


到了2019年上半年,宜人貸的業績跌幅進一步擴大,其中淨收入總額為41.97億元,同比降37.84%;淨利潤為5.24億元,同比下降28.24%。


2019年7月,在去P2P標籤和財富管理轉型過程中,宜信整合宜人財富、指旺財富、宜信普惠三大板塊納入上市公司,並更名為“宜人金科”,轉型後的宜人金科包含消費者信貸—宜信普惠、財富管理—宜人財富兩大核心業務。


不過,面對市場的極度低迷,宜人貸的轉型並未在業績改善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宜人貸升級宜人金科的二季度,宜人貸實現淨利為1.54億元,同比下降20.28%,環比下降58.16%。


更重要的是,儘管宜信一再弱化自身的P2P標籤,但曾經的徽章已經長成胸前的傷疤,不是說褪就能褪的。


在輿論方面,宜信P2P業務的投訴一直居高不下。據正經社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3月11日,僅僅在聚投訴平臺關於宜人貸的投訴貼就超過9000條,涉及內容包括非法經營、暴力催收、收取砍頭息、陰陽合同、高利貸等。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底宜人貸的投訴量為6000餘條,僅僅2020年以來就增加了3000條。時值疫情期間,相關投訴頻率遠遠超過了平日。


陳先生近日發出的投訴內容顯示,他在2017年向宜人貸借款60000元,但合同上填寫的借款金額卻為68100元。由於近日出現了無論從官網、還是微信公眾號都無法還款的情況,遂查詢相關合同,發現借款中的8100元是諮詢費,合同上顯示的年化利率高達120%。

疫情期間砍頭息類投訴量劇增,唐寧弱化P2P標籤是否宜信


2月26日,徐先生髮出的投訴內容稱:“借款人民幣100000元(到賬),3年分36期需要償還人民幣180000元,……通過計算實際年利率達42.619%。……逾期了一天,平臺告知需要償還561元的逾期費,本人認為費用不合理,拒絕償還。因此,平臺工作人員通過虛擬電話號碼多次騷擾本人及家人,號碼分別為01053954707、01053954798、180******80等等。如果想一次性結清,在已還10期(共10月)計49655.4元的前提下,還需償還88307.56元,該平臺的算法嚴重不合理,請有關部門嚴查此類事件。當時在簽署借款合同時,由於時間匆忙,很多細節並沒有仔細研究,導致簽署了非常不合理的借款合同,請有關部門嚴查,以免更多人受騙。”


正經社發現,互聯網金融行業缺乏統一的利率形成機制,雖然有一定的法定範圍,但實際中往往各自為政,甚至遊走在灰色地帶。


另一方面,為與同行業競爭攬儲而給出的較高的存款利息,也使得P2P公司不得不以更高的利率進行貸款。如何綜合風險收益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存款貸款利率體系,是包括宜信在內的所有P2P公司的痛點。


只有建立了相對合理的存貸款利率體系,才能使P2P公司們在金融世界裡建立穩固的市場,從而擺脫野蠻生長階段。


但野蠻生長過後的P2P公司想要在高監管的情況下實現軟著陸,需要實力也需要運氣。


03

花式裁員過冬


宜人金科的業績正在逐步惡化,是宜信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宜人金科實現總收入20.56億元,同比減少6.01%,其中宜人貸收入為15.15億元,同比減少8%,宜人財富收入為5.41億元,同比減少1%。


有業內人士認為,宜信的B計劃是從員工成本上“節流”。宜信裁員的消息從2019年傳到了2020年,至始至終,宜信方面都未正面回應過這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結構優化”、“人員調整”這一類說辭。


民間盛傳互聯網公司裁員聖經:裁員10%=人員調整,裁員20%=結構優化,裁員30%=組織優化,裁員40%=系統優化,裁員50%=戰略調整,裁員60%=自我迭代……,宜信是否也會對號入座?正叔當然希望這個故事純屬虛構。


不久前,有微博內容顯示,有員工不願意籤主動離職協議,宜信竟然在沒收該員工的辦公電腦和工牌後,以其嚴重違紀為由,予以強行辭退。相關內容也被部分宜信前員工所證實。


正經社認為,裁員過冬原本是個正常的危機應對措施,尤其是宜信這類企業,在重新整頓業務內容後,新的業務線調整必然面臨“組織優化”或者“系統優化”的情況。


不過,有業內人士卻評價稱,如果因省錢心切而使用暴力手法裁員,那就實屬吃相難看。


按照唐寧的計劃,2020年是宜信集團整體上市的圓夢之年。不過,這場夢在現實的禁錮下,似乎很難實現了。


就目前來看,宜信的轉型局勢還未明朗。作為一家P2P業務起家的公司,如何在信用體系日漸完善的背景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實現平穩過渡,或許才是更為緊迫的難題。【《正經社》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