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要切合时代背景,顺应社会的正向需求。

尤其是在诱惑多、干扰大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得保持清醒,找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也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

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便是这样的成功人物之一。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能被尊为“圣”者凤毛麟角,授予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者。

故而有“十圣”之说,例如文圣孔子、兵圣孙武、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等。

张仲景做为医学界的代表,被尊称为“医圣”,享誉世界。

然而,张仲景生逢乱世,仕途困顿,也并非出身于医学世家。他能成为医学大师堪称人生奇迹。

那么,他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战乱和瘟疫频发的社会环境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一个时代。

几代皇帝被架空。外戚、宦官、士大夫、军阀豪强集团之间斗争复杂、激烈,互相残杀,轮番上演政治闹剧和惨剧。

同时,“黄巾起义”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战乱频繁。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而比这些人祸更可怕的是天灾—瘟疫,杀人于无形。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更甚。

曹植的《说疫气》中描述当时的疫病惨状: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战争导致的大量人员伤亡而未能救治,也使疫情更加恶化。

兵祸与疫病交织、绵延,战乱和瘟疫肆虐,老百姓被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死于非命。

因而社会人口锐减,出现了“十室九空”的人间劫难。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就连生活优渥的名士“建安七子”中的多人也死于瘟疫。其中的王粲有诗句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如何在频发的天灾人祸中生存自保,明天能够继续活着,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首要问题。

仕途困顿,厌恶战争,张仲景陷入了中年焦虑。

张仲景出生在南阳郡涅阳(今属河南省邓州市)一个没落官僚家庭。

当时朝廷选官制度中有个“察举”。就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等科目,把有才德者初审并推荐给朝廷,考核合格后任以官职。

“孝廉”,就是除博学多才之外,还须孝顺父母,行为廉正。

青年张仲景才德优秀,加之父亲曾在朝为官,因而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张仲景在官场摸爬滚打了约二十年,官职累迁,终于在建安年间被任命为长沙郡太守。

当时的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郡太守类似今天的厅级干部。

张仲景正是资历匪浅、仕途光明之时。

但是,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官职上,张仲景坐的一点儿也不开心。

因为他所供职的东汉王朝已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

这就如同把张仲景的仕途向上通道隔断,而且皇家铁饭碗变成了玻璃碗。

满怀治国安邦之志,却报国无门。美好的梦想碎了一地。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战争已是时代的背景,社会主旋律,参与战局貌似是个人生事业风口。

摆在张仲景面前的有两条路:

其一, 主动参与战争,获取名利。

乱世出英雄。张仲景的同龄人,如士大夫领袖袁绍、豪强董卓、军阀曹操等纷纷粉墨登场,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些掌握有一定的军政资源,或者有点想法的草根阶层,主动投身到战局中,以求功名。

张仲景虽然缺乏那些大咖具有的实力名望,但是可以以郡守之身份和自己的人生阅历,

参与战局,即使不做领头羊,也可以依附大咖获取荣华富贵。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其二,隔岸观火,相机而动。

这些兵乱主战场在中原,张仲景可以在长沙郡这个南方芙蓉国里偷安一隅。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战火在蔓延,战场在扩大,自己朝不保夕,迟早会被裹挟进去。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苟且只是权宜之计。

而且,最后被动入局、任人宰割,当然没有初期积极入局、掌握主动权好。

然而,战局混乱,战况瞬息变幻,哪位大咖将会是最后的赢家呢?枭雄们自身的命运沉浮不定,例如吕布、董卓等已命丧战祸,其部属也难有善终。

主动入局该投靠谁呢?如果跟错人、站错队,迟早会死于火拼。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天下大乱,社会喧嚣。战局既布满风险,也充满着诱惑、机遇。

其实,张仲景在诸多困惑之中,最纠结的是:舞刀弄枪、杀伐四方,违背自己的心性。

张仲景自小好学,喜欢读书,受儒学熏陶,而且信仰道教,不喜杀生。

面对连绵的兵祸与疫病,张仲景悲天悯人,仰望星空,却没法力挽狂澜。

仰望星空,低头救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张仲景厌恶战争,心忧瘟疫。

面对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张仲景不由得悲天悯人。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而且,这种生命危险离自己越来越近。

例如张仲景的家族有二百余人。建安初年以来的近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病者占十分之七。

后来他在《伤寒卒病论》中对此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受战乱和瘟疫之害的人难计其数,惨不忍睹,急需有人施救。

然而,统治阶级和各地军阀只顾自己私利,争战、掳掠,驱百姓如牛马,对伤亡死活熟视无睹。

这让张仲景非常悲愤。而他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业余段位的医术救治一些人。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医师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医者往往出自世家,秘不外传;秉承仁心仁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因而,上至皇室,下至民间,对从医者很尊重。

张仲景曾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后来他在《伤寒卒病论》中回忆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这也是他从小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动因。

10岁时,张仲景随同郡名医张伯祖学习医术。

天分加上好学,张仲景成长很快,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们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为官之后,张仲景也没忘记研修医学,业余实践行医。

身为官员不能四处行医。于是他想了个权宜之计,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应诊。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称为“

坐堂”。药店也就取名为“××堂”。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他的朋友何颙对他曾说: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张仲景善思好学,没有做官的气质,成为医家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话催生了张仲景从医的信心。

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

“良医”的标准,不仅仅是医术精湛,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医德,也即要有一颗心怀苍生的初心,悬壶济世的风骨。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面对乱世,一些医师虽师承名医,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病痛为己任,而是竞相追逐名利,趋炎附势。

甚至一些庸医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随意开方抓药,赚昧心钱。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也更坚定了要进入这个行业、激浊扬清的决心。

于是,张仲景把在仕途一展抱负的梦想与病尸一起埋葬,转而毅然全身心投身医学。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张仲景选择的这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与喧嚣的时代格格不入。

他是认真的。

《国语.晋语》中说“上医医国,其次医人。”

医国与医人,同理同宗。

既然成为高官良相、安邦定国的人生道路阻断,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当医者,救死扶伤,造福黎民。

医国不成就医人,不成良相即成良医

张仲景一方面博览医书,“勤求古训”,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且诊病是一种实践技术,医学则是一门系统学说。

于是,坚守活人之道,坚持博识尚术,成为张仲景的治学精神。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他曾在文中说: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他撰写了《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一系列医著。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对于瘟疫,古人认为是神鬼邪魔所致,因而往往用驱鬼的方式防治。

但凡有瘟疫发生,由专业的驱鬼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连跳带唱,结果耽误了病人的治疗。

而且,还因民众对这种仪式看热闹式的群聚,也加速了瘟疫的扩散。

一些医家则对瘟疫有相对科学的认知,认为这是伤寒杂病所致。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影响巨大的医学典籍。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它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他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同时,该书也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现代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很多源于此。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该书流传海外,也受到医学界推崇,成为重要典籍。

至今该书仍是从医者必读的重要典籍。

后人研究学习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尊称他为“医圣”。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张仲景能取得巨大的人生成就,除了好学、善于总结前人成果之外,还在于注重培养个人兴趣,在事业上扬长避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当然,他成功的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也即初心:人之善心,医者之仁心,做事之恒心。

于是,“不成良相便成良医”成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从而,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儒医。

他们博识多才,心怀天下,同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集良医与良相的情操于一身。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便是其一。

在疫情中逆行,张仲景的一个选择,推动了人生和社会的伟大逆袭

他认为“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入仕后,他象啄木鸟一样,一生都在为朝廷看病,为民请命,成为宋代最具职业精神的官员之一。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影响深远 。

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却是相同的目标,同样的伟大。

<code>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食货篇》、《国语·晋语》、《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