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01

一个激动人心的消

3月7日,警方通报,“梅姨案”受害者申军良,找回儿子了。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这起拐卖案要追朔到2005年

那一年1月4日早上,广州的一个出租屋内,申军良的妻子正在厨房煮饭,突然两个男人闯进来把她捆绑住,随后把他们还未满一周岁的孩子抢走了。

当天,正在上班的申军良听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立即赶回家,带上妻子报警。

后来,警方通过多方调查确认,住在他们所在租屋斜对门一对贵州籍夫妻存在重大作案嫌疑。但那对夫妻也早已不知踪影。

事发后,申军良的家人从老家到广州帮忙寻亲,“全家人轮流,24小时守在派出所门口等消息。

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不敢离开,生怕漏掉孩子的消息。”期间,申军良的父亲淋了几次雨,大病了一场。

为了寻找孩子,申军良辞掉工作,走遍了广州、东莞、珠海、深圳的大街小巷。寻人启示一摞一摞地贴。

在寻子路上,申军良经常顾不上吃饭,也没有一天睡得安稳。他被骗过,也遭人打劫过。

这十多年里,申军良花了上百万元,家里的东西能卖的都卖了,最后还背了50万的债。

更难受的是,儿子被抢后,妻子受不住打击,患上了精神疾病,整天恍恍惚惚,一天到晚哭个不停。

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让申军良的处境十分艰难。

但生活再艰难,他也没放弃寻找孩子。

庆幸,苍天不负有心人。

15年,漫漫长路,那个被拐的少年申聪终于找到了。

目前,申军良已经和申聪相认,申聪也强烈要求跟随生父生活。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这个大团圆的结局,真好。

02

梅姨是谁?

2016年3月,抢走申聪的人贩子被抓住了。据他们交待,当时抢走孩子后,就把孩子交给一个叫张维平的人贩子。

张维平卖掉孩子,和另外四人分了赃款。2018年12月,这5人被判刑,张维平和另外一个判了死刑、还有两个判了无期徒刑、1个十年有期徒刑。

据调查,经张维平之手拐走或卖出的婴幼儿,至少有9个,而协助他买卖的,正是梅姨

梅姨全名潘冬梅(不排除用假名),大概65岁左右,身高1.5米,口音为粤语,还会客家话。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曾长期在广东增城、韶关新丰等地区活动,平时表面以做红娘为生,背地里却做着令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拐卖儿童生意。

因为有关梅姨的信息太少了,即便与“梅姨”交易过的人贩子也已经落网,但她还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警方对“梅姨”的存在有了一些合理的怀疑:是否存在?

毕竟,她的相关信息都是由已判死刑的张维平提供,而警方根据张维平提供的信息在“梅姨”可能生活的地方进行地毯式的排查,仍然找不到人。

而知道她存在的人,也少之又少。

另外,警方也就全国各地提供的关于所谓“梅姨”的线索,逐一进行核对排查,均已排除。

所以,“暂时还没有证据直接证明‘梅姨’存在”的推断,也有可能成立。

但没“梅姨”存在了,就皆大欢喜了吗?

并不。

我们恨的,一直都是人贩子,“梅姨”只是代号。

我们恨那些让本应完整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的“梅姨们”,每一个都恨。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03

每一个被拐孩子,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

2017年,吴家雨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寻回自己失散27年的弟弟。

现场,这对相认的姐弟,喜极而泣。

是的,只有姐弟,没有父母。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为什么?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1990年农历7月下旬,在山西工作大半年的母亲王正荣非常想念一对儿女,就给丈夫吴世元打电话,让他把孩子带过来,一家人聚一聚。

于是,吴世元带着4岁的女儿吴家雨和2岁的儿子吴家燚,乘火车去山西看望打工的妻子。

当火车途经武昌火车站时,吴世元突然发现钱包被人偷走了。

为了挣路费,他们只好在武昌火车站下车,给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

在那,吴世元认识了一个名叫江上涛(音)的人。

当年农历7月23日上午,吴世元出外办事了,江上涛以带弟弟去买糖为由,把吴家燚从吴家雨身边抱走。

吴世元回来的时候,发现儿子不见了,立即带着女儿一路追踪到云南昆明市,但还是没能找到儿子。

随后,吴世元和妻子王正荣把女儿送回老家,带着全部积蓄踏上寻子之路。

在此后两年里,夫妻二人走遍大江南北。积蓄花光了,但儿子仍杳无音信。

“没有人能够读懂,我是过着什么日子,泪水和汗水已经习惯地使我陶醉于忧伤。

凄凉和痛苦之中,比现在更可怕的是,我没有任何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要有一个真正幸福完整的家,我恐怕是没有那个命啊……”

绝望之际,吴世元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与妻子一起自杀了。

那年,吴家雨六岁,看到了父母的自杀现场。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04

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

人大代表张宝艳曾在两会上建议,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最高调至死刑。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当时这条新闻的支持人数接近11万。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死刑,这是一个解恨的刑罚。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一部分存在饶幸心理,以身试法的人,可能因为重罚而放弃犯罪。

另一个方面,会存在一些人贩子,在被发现时做出极端的行为来。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更慎重权衡和考量。

不过,有个问题却觉得应该重视。

昨天,申军良的代理律师透露,申军良方面考虑对申聪养父母及拐卖人员提起诉讼。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很多网友都支持他们的做法,说应该买卖同罪。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后来,申军良本人澄清,律师的观点不全代表他家人的。

其实申军良如果提起诉讼,也是合理的。

这十几年,养育申聪的,说得好听的是养父母,说得不好听的,就是买家。买卖儿童是犯法的。

而且,这些年里,申军良为了寻找儿子,在网上广发有关儿子的信息,就算当时养父母买申聪的时候不清楚相关信息。

但现在通讯那么发达,稍稍关心新闻,都能知道孩子是被拐来的,亲生父母一直在拼命寻找。

明知道,还知情不报。

就算受到处罚,也是合情合理的。

有句话叫做: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

一开始那些无法生育孩子的家庭如果通过合法的途径去领养孩子,就不会存在为了金钱而铤而走险的人贩子。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05

面对人贩子,学会危机应对

近年来,人贩子的猖獗,完全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程度。

如果遇上怎么办呢?

  • 强抢

案例:申军良儿子被拐案件中,是四人有预谋作案,两个人在楼下把风,另外两人带着透明胶带、辣椒水闯进家中抢孩子。

还有一些在路上、车站等室内以“这是我的孩子”强行抱走。

曾有个妈妈带女儿火车,邻座是一个婆婆带孙子,一路婆婆很亲切地和这位妈妈聊天,期间还多次套女孩的信息。

这位妈妈虽然对婆婆放松警惕,但也留了一点心眼,将儿子的名字当作女儿的名字告诉她。

结果,出站的时候,真有人叫着她提供的名字想抢走她女儿。

应对:家里的大门不随意打开,尤其自己在厨房,孩子在客厅的情况下。

对陌生人,不要轻易透露孩子的信息,尤其老人,我们总以为人老,不会那么坏,其实坏人变老会更坏的。

及时报警,和人贩子争不过来的时候,自己报警或叫路人报警。

还有,带孩子坐电梯的时候,一定要留意有没有人尾随,有些人会在你进电梯时跟进去,然后等电梯快关门时把孩子抢走。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 套近乎

案例:人贩子张维平惯用的手法,在准备拐走的儿童附近租下房间,与孩子家人套近乎,等获取大人和孩子的信任后,再伺机抱走孩子。

通常,张维平的作案时长是一个月。

应对:不要轻易信任陌生人。别说一个月,就算是一年半载也得小心为上。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人,没有以前那们纯朴了。

整天围着你和孩子转,义务帮你带孩子,买东西给孩子吃。

这样的人,是坏人的可能性比是雷锋的大。

相识没多久的同事,也不要轻易相信。

这种因金钱,天南地北聚在一起的人,很多时候,利益比情谊更重要。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 设局

案例:曾看到一个视频,一男人牵着孩子在路上走着,突然手机被抢了,他本想追上去。

但因为孩子停了一下,结果发现,后面有个男子正等着他追小偷,正伺机抱走他的孩子。

应对:带孩子出去,无论给别人抢了什么东西,都不要放下孩子去追。

如果这时恰好有路人过来跟你说可以帮你看着也不要相信。

在外,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梅姨案”中受害人找回儿子,面对人贩子,我们该怎么做?

06

看过一个新闻

一出租车司机搭乘两名女子和一女婴,路上女婴哭闹不止,而两名女子反应让司机觉得特别可疑,于是,在途经收费站时,借机让收费站工作人员帮忙报警。

正是这一报警电话,令一起横跨多省、20余名人员涉案的重大拐卖、收买儿童案浮出水面。

最后,警察顺利解救了9名儿童。

一个电话,让九个破碎的家庭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多么伟大的举动。

很多时候,我们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害怕自己的担心多虑了,害怕自己的善意得不到回应,很多时候面对可能存在的人贩子,习惯性沉默。

是的,不去做,就不会错。

只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人与人之就会变得冷漠,不去温暖别人,别人也不会在自己危难时伸出援手。

这样,坏人就更有恃无恐。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活在一座孤岛,有时我们一点小小的善意,能照亮别人的人生,也可能温暖自己。

希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做旁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