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是怎麼理解的?

小慶說歷史文化


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關於道德經的這幾個字的解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什麼會這樣?主要還是古人的用詞太過簡練,語言文字的發展導致後來的人們很難理解老子的真實表達。

但是,依我看來,老子做道德經自然是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術觀點和思想觀念,絕對不是為了跟大家打啞迷,更不是為了玩文字遊戲,也不是故意玩深沉,這些可能性的猜測都是對老子的不敬和侮辱。因此,我更願意相信,老子在道德經中做的就是一個很直白的表達,那麼這個直白的表達是什麼呢?

先來看:道可道,非常(恆)道。補充完整一點就是“道是可以說得清楚的,但是道不是永恆不變的”。

再看:名可名,非常(恆)名。補充完整一點就是“名字是可以給他取個名字的,但是這個名字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兩句話連在一起,意思一點也不晦澀。用現在的話講:這個世界是有些規則的,這些規則是可以說得明白的,但是這些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變化的。既然規則會變化,是不是就沒法給它取個名字呢?當然不是,名字還是可以給它取個名字的,但是由於規則是變化的規則,那麼名字也是可以隨時變化的。這也符合道家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思想本質。就是沒有啥是不變的,變不可怕,你變我也跟著變,不拗著來。今天我管這些規則為“道”,明天我也可以管這些規則叫“法”,如是而已。

所以,不要以為是老子的言論就給予複雜化,甚至搞的神秘莫測,那就是扯蛋了。


博士祭酒張大帥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李冉道德經的開篇語。老子說的“道”,與我們講的“規律”近似。它的本義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規律,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具有永久約束力的規律。老子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這些規律,就具體的亊物而言,是可以歸納起來用語言表達的。但是,在這些具體的,可以言表的規律之外,還有一個左右整個世界(宇宙)發展變化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我們用語言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的。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探索它,讓我們的認知不斷地接近於它。

“道可道,非常道”,體現了老子認識到世界萬事萬物總在不斷髮展變化的睿智,是世界最早的哲理名言。





許文華


這個問題經常會在悟空問答裡見到,僅本人所做回答不下三次。不想重複以前的答案,今天換個全新的角度,跟您交流一下本人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一回事。

我們還原一下當年老子出關被尹喜攔下時的場景。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的思想。老子要出關西行,關令尹喜攔下了他:“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開篇即是“道可道”(原本並非如此,將道可道排在第一章,緣於漢代河上公)。

尹喜問:先生所言“道可道,名可名”作何解釋啊?

老子回道:我將要闡述的道,不是你們常說的道。你們所說的道,有形有狀,可以表達清楚,可以描述準確,因此我說“道可道”。而我將要闡述的道無相無形,是個抽象的道,因此沒法說明白,所以我說你們說的道,不是我要表達的那個永恆的道。

名可名,跟道可道意思相同。就是說,你們說的道,因為形有狀,是個具象的存在,所以可以給它起個名字,概括它的性狀特徵及其用途,比如你腳下的道,你一說“道”這個名稱,但凡見過|、走過道的人,就會聯想到你要說的這條道。

但是我要說的這個“道”,恍恍惚惚,寂兮廖兮,看不見摸不著,不是一個具象的存在,沒法給它起個準確的名字,來概括它的屬性,所以這個“道”的名也不是你們所說的名稱。

尹喜又問道:既然您說您要講的“道”不是我們所說的道,因此不能命名,您為何稱之為“道”呢?這不是也有名稱了嗎?

老子回答說:這個問題你會在後邊的章節得到答案。我在那裡會告訴你,在天地萬物萌生之前,就有一個渾然的物質存在了,它空闊無邊無窮無盡,無始無終,佈滿虛空以及萬物,它是一個獨立的永恆存在,不依賴於任何外來力量,始終保持自己的本性,循環往復地運行永不停息,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就是從它那裡演化出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只是勉強給它起個名字,方面論述而已。

如此存在的一個東西,你能說清楚嗎?

尹喜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怪不得先生您說,我們說的道,不是您要說的那個永恆的“道”呢?

親愛的朋友,您明白了嗎?


問道黃老


首先要提醒一下,任何人關於老莊的問題的回答只要涉及了很神秘很玄乎的內容,基本上可以說是故弄玄虛了。

“道可道,非常道”是現在市面上流行版本的第一章第一句。


這句話就有人理解出現差異了,原因在於對第二個“道”字有不同的解釋。一般人都是拿現在這個字的意思來猜測古人的意思,就是:說話、道路、天道這第三種意思。現在通常解釋的是第二個道是說的意思


但是,幾千年前的這個“道”字的意思,真是這個意思嗎?所以,分歧就開始產生了。這裡對古代的“道”到底合意暫不展開。

我們現在先來看幾個名人關於這句話的註釋:


  • 河上公: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道是無形的,所以我們不能賦予其“名”。大概的意思是說,道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因為其是無形的,無法描述。


  • 俞樾說“常”通“尚”;尚,上也。

  • 胡適:老子以為萬有生於無,故把無看得比有重。因為無名先於有名,故說可道的道,不是上道。


胡先生的意思和俞樾的意思一致的,大概的意思是道不能說,否則就不是上道了。


  • 馮友蘭: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於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某種代號。所以我們稱它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名。


馮先生的意思是現在這個“道”只是一種代號,但是又因為要描述,這種情況下才命名為“道”,其實是不可言說的,說出來的話就侷限了這個概念。


因此我們可以就此總結一下,這句話的其中一個意思就是“道”不能去用言語表達,不能給予名,否則就限制了道的概念,就不是上道,就不全面了。

簡言之:道不能說,說了就不是道了。

上面說的解釋僅供參考。除了老子親自解釋,要不然任何的現在的答案都只能說是這句話真正意思的一部分。


結束語

以上的翻譯說明僅僅是針對題主這麼斷句的情況下,才適用的。否則,一旦斷句不同,意思就又不一樣了。因為原始版本的道德經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道德經,都是現在人為的給斷句和斷章的


題外話

建議對哲學類文章的理解,不要鑽牛角尖。如果其中某一個字、某一句話不好理解,那就理解整段或者整篇的大概的方向性的意思,抓住了大方向,對我們人生就有很大的裨益了,沒必要糾結其中某一字某一句。

因為我們研究哲學就是為了解決我們人生的一些問題,讓我們過的好一些,結果越看越頭大,越看越糾結,那麼我們這種行為本身就背離了哲學的意義。

順其自然的理解就好。比如道德經,雖然有斷句斷章不一樣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全文背誦下來,在全文熟悉的基礎上去理解道德經,你覺得怎麼理解順,就怎麼理解,真沒必要糾結於某個字某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我的答案。



大額頭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

不知各位看到沒,上面這句話我沒有斷句,是因為古代本來就是沒斷句的。我們現在讀到的古書,都是經過以前學者斷的句,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讀到的古文是古人斷句者的一種理解方式,至於作者原意是什麼呢?也許也只有原作者才知道。

關於這句:道可道非常道。我認為有兩種斷句:
第一種:道可,道非,常道

讀過《老子》的人都知道,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道經講的是世界的規律哲學,德經講的是治國、為人、處世的哲學。道可道非常道,此句位於道德經的第一章,屬於道經,是道德經的最開始一句,也是絕大部分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一句。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斷句呢?以及這麼斷句的理由,和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請注意,在道經中,有 幾章都是講對立統一哲學的,最具代表型的就是接下來的第二章。把該句斷為:道可,道非,常道。也是依據此,也就是按學生時代的閱讀理解做題方式吧,結合全文!道就是天道,可以理解為世界運行的規律。“可”與“非”,就是一組對立的詞,如同《易經》裡面的吉、兇、悔、吝。“道可”,理解為道行得通,“道非”,理解為道行不通。“常道”,"常\

文螢之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比如說我發現了一個蘋果,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說他是從樹上摘的是紅的圓的,吃起來是脆的甜的等等等等,不管我跟人家怎麼詮釋這個蘋果,我都道不盡這個蘋果。然後我給他命名叫它蘋果,apple等等等等,這些名字也道不盡他的始末。

而每個人接受能努力不一樣,悟性不同。有的人聽了我的解釋後真正的發現了這個蘋果,有的人聽起來覺得好像有那麼個蘋果將信將疑,有的人聽起來感覺我說的荒謬不置可否。

道可道,非常道。關於道字,我在道德經的經文裡查了一下,一共出現了76次。這裡出現的次數只是參考,因為道德經的版本不同可能會有誤差。關於道字,道德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注意這裡的,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以說這是道字在道德經裡的一個解釋。在這裡,把道字解釋為名。

如果道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76次,是不是每次都都可以解釋為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我猜測,顯然是不可以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例如,道德經裡有這樣的描述,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這裡有三個道字。我個人的理解,這三個道字意思應該是不一樣的。具體什麼含義?這裡三個道字,每個道字具體什麼含義,這個可以繼續在道德經裡尋找答案。因為我個人沒有認真研究過,所以不好說具體的含義。而且,我猜測。

道德經裡的這句話,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這裡的三個道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認為的正確的理解。也就說,這三個字每個人的理解都可以是不同的。而且,我還猜測,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讀到這三個道字,對其理解的意思也會發生變化。

道可道,非常道。最後說這三個字。我個人的理解,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同。因時空地點而異,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會有不同的理解。什麼意思呢?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在變化,讀這六個字的人也在變化。

舉個例子。現在2019年,張三讀,道可道,非常道。有某種理解。到了2020年,張三再來讀,道可道,非常道。會不會有不同的理解呢?一切皆有可能。

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會產生變化,讀這六個字的讀者也會變化。結果,字與讀者,彼此交流,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一切皆有可能,不會有統一的答案。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理解。

三種理解哪種更正確或更接近原著的思想?關於這句話,我認為原著沒有思想。這當然也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原著就象一個空碗,讀者的思想,每個讀者自己的思想都可以輕易的輕鬆的放到這個空碗裡。

所以,每個讀者閱讀道德經,都應該從道德經讀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追求原著,不要追求其他人的註解。所以,道德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絕聖棄智。我的理解,這句話就是說要讀者從道德經找自己的東西,要找自己的路。





羅老玖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無名、玄妙。老子認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有名之萬物。所以,“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種思想,體現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它存在於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並化生天地萬物。這個“道”,實際上就是對天地萬物的規律性認識,即自然大道。

“道”是規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只有遵循,不能違背,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必然走向滅亡。


竹塢聽語


“道可道,非常道”源自《道德經》,闡述的是老子對於宇宙和自然規律的認識,老子是道家學說的鼻祖,創造並建立了以“道”命名的一套系統的哲學思想。“道”是老子學說的核心範疇。

道可道:第一個“道”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是主語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是說或稱呼的意思。

非常道:“非”即“不是”,“常”即“永恆”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這個“道”是萬物起始的本源,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恆存在,可感而不可見,無形無像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它產生了宇宙萬物,決定了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但它本身卻是永恆不變的。這個意義上有點類似於西方的“上帝”。



菩提夜雨


《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到西漢嚴遵、東漢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主要是為了體現美感。

(2)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唐代李榮說:“道者,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以詢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恆情,故曰非常道也。”李榮把“常道“解釋為“常俗之道”,認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司馬光的詮釋接近第二種觀點。司馬光說:‘耳世俗之談道者,皆日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之所謂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常人之所謂道,凝滯於物。”司馬光跟李榮一樣,都主張道可以言說,都不從本體的意義上診釋“常道”。這是他們的一致之處,也是他們跟絕大多數《老子》診釋者不同的地方。但他們二人對“常道”的具體解釋,一個指人間常俗之道,一個指常人所謂的道。雖然二者的字面意義相差無幾,但實際內涵則大不一樣。李榮作為一個道士,他所說的“常俗之道”,從其解說來看,顯然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教。’而司馬光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學者,他不可能認同道士李榮的觀點。他對老子之道與常人之道的區分,是從認識水平來說的。他批評平常人所謂的道“凝滯於物”,是說平常人的·認識侷限於具體事物,只能認識表現具體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體事物,認識道休之大全。

(3)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唐玄宗說:“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釋為“不是常而無不變之道”,認為老子之道是變化無常的


大昱竹


首先要知道“道”是什麼?

道就是自然規律,大到宇宙萬象,小到吃喝拉撒,細到所思所念所想。

“道可道”就是說這些東西大家可以訴說可以知道可以瞭解。

“非常道”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包含了其中的原理規律又超越了其中的含義。

“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道德經》開篇所說第一句。

下面全文內容就是為這一句來細說的。

全文內容是理解“道”及如何運用“道”

最終的目的是讓你能掌握方法,排除困難,快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