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碧山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往北约2公里处,沿着大石线往砂河方向前行,快到台怀镇尽头时,在公路左侧可以看到碧山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碧山寺位置示意图

碧山寺占地面积19865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08间,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殿宇沿中轴线布置,两重院落、四座殿宇,从前往后依次为:天王殿(山门)、雷音殿、戒坛殿、藏经楼。中轴线两翼有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禅房、僧舍等。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碧山寺卫星图

寺门前同五台山大多寺庙一样有照壁、牌楼,照壁为砖石结构,中间金色大字书:“南无阿弥陀佛”。牌楼三门四柱,纯木结构,正面有匾两块,上下分别是“清凉圣景”、“清凉震粹”;背后也有匾两块,上下各书:“敕赐名山”、“蕴结灵峰”。匾上有建造日期:民国十八年(1929),落款为“主持果定募缘重修”。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碧山寺山门对面砖石照壁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民国十八年建造的三门四柱木牌楼(正面)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民国十八年建造的三门四柱木牌楼(后面)

天王殿也是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廊。门上悬横匾:“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是民国十八年(1929)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所书。赵戴文,五台县东冶镇人,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山西辛亥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监察院长。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面阔五间的山门在五台山不多见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赵戴文所书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天王殿内正面大肚弥勒佛,背后是双手端着降魔杵的韦陀,两侧为四大天王,从韦陀的造像可以看到该寺是一座“十方寺”,现在碧山寺也是一座十方寺院——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与其它寺庙有所不同的是所有圣像都装在龛内和壁窗内。

进入寺庙为正殿雷音殿,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1952年进行了补修。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亦名毗卢殿,是供奉“毗卢遮那佛”的殿宇。毗卢遮那佛为“三身佛”之一,所谓“三身佛”是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三身佛的布置为: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佛音说法,声如雷震,故曰雷音

天台宗认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以佛法成身,体现了人格化的佛法;报身佛卢舍那佛表示证得了佛法真谛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表示随缘教化,济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而华严宗,根据《华严经》称,释迦投身的净土是莲华藏世界,而卢舍那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佛即是卢舍那佛。

在密宗,把毗卢遮那佛称之为大日如来佛,五方佛之一,是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神明,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

所以,看到供奉三身佛的,当时应为“天台宗”的丛林;供奉毗卢遮那佛、五方佛的,为“密宗”;华严宗常见的有“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两侧侍立大梵天与帝释天,大梵天塑为中年帝王模样,帝释天为女相帝王模样;毗卢佛背后是倒座观音和观音救八难悬塑;东两山有十二圆觉,十二圆觉是密宗崇奉的菩萨群体。《圆觉经》说,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祖请问修行法门,佛为说大乘圆觉清净境界修行法,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此十二大士,能入如来圆明境界,故称十二圆觉菩萨。此外,殿门两旁还塑有韦陀与伽蓝二神。

该殿供奉“毗卢遮那佛”与十二圆觉,应该当时是因为修行密宗所塑。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毗卢遮那佛与大梵天帝释天

殿内梁架上有乾隆皇帝御书:“香林宝月”,蓝底金字。殿外四壁镶嵌五块石板,刻有明清诗作。

雷音殿之后是戒坛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悬匾书:“护国戒坛”,是该寺传戒弘律的道场。戒坛殿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但殿内戒坛则是明代遗物。殿内正中为绿青石砌筑的戒坛,长宽各5米,高1.2米,须弥座,四面雕刻莲瓣。《佛祖历代通载》说,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法聪律师曾于此开讲《四分律》,是我国开讲《四分律》之始。戒坛上有一尊玉佛,高1.4米,结跏趺坐,是民国十八年(1929)徐玉如居士赠送给该寺的缅甸玉佛。戒坛两山平台上是清顺治七年(1650)的十八尊脱纱罗汉像,是五台山罗汉像的精品,也是珍贵的文物。戒坛侧面的铜钟是北宋文物,铸造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极为珍贵。戒坛殿顶棚有佛像一千尊,谓之:“千佛围绕戒坛殿”。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重修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戒坛殿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民国时期的三尊缅甸玉佛之一

从该寺的佛像陈设与殿宇布置,我们可以看到碧山寺是一座宗派较杂的寺庙,有开讲戒律的戒坛殿,是一处律宗寺院;大雄宝殿主佛为毗卢遮那佛,还有十二圆觉,那么,它又是一处密宗的道场;而寺庙修建的历代僧人大多为禅师,那么又是一座禅宗的寺庙。这与碧山寺是一座十方丛林、而不是子孙庙有关系。

戒坛之后地势凸起,是第二重院落,称之为“后高院”。垂花门的屏风上悬挂着赵朴初书写的“碧山寺”铜匾一块。院内重要建筑是藏经楼,五间二层,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佛坛上为半结跏趺坐的弥勒像,高5.4米,下有须弥座,头部升到了第二层。二层是藏经楼,经架满屋,藏有经书7000余册。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赵朴初手书“碧山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位于后高院的藏经楼

其余院落是五观堂、僧舍等处,此外在该寺西南面的山坡上还有塔林一处,耸立着十余座覆钵式白塔,大多塔有墓主人姓名及建塔时间,民国时期居多,也有明清的,是元明以来的一处墓塔塔林。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碧山寺历史沿革:

碧山寺见于最早记载是《佛祖统纪》,该书是宋代释志磬(qìng)撰写的佛教史书。卷三十八载:“五台北寺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为义疏。此解《四分律》始。”按照该书的记载,此事在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之间。元代念常撰写的《佛祖历代通载》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但是在《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等早期山志中均不见有该寺。

一般认为该寺建于明代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当时名叫普济寺,因寺庙位于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

明代镇澄《清凉山志》记载:“普济寺,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清凉山志》成书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当为可信。按照镇澄记载,南山寺原名普济寺,也叫北山寺,是明代成化年间大同的第三代代王代惠王朱成炼出资,为叫“澄孤月”的禅师建造的寺庙,应为禅宗寺庙。一直到万历年代还是代王的家庙。《清凉山志》中的“澄孤月”为明代净澄孤月禅师,俗姓张,初名清正,燕京(今北京市)西河人,曾任五台山圆照寺主持。

寺庙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正月开工,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建成,为当时一座大刹,寺庙建成之后代王申请皇帝赐名,即日敕下,赐匾曰“普济禅寺”。弘治五年(1492),明孝宗朱佑樘敕谕重修,于是又大兴土木,从弘治五年(1429)到正德七年(1512),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使碧山寺又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参考刘需《敕赐普济禅寺重修碑记》)。嘉靖四年(1525),太空满禅师又予重修。明代时,南山寺一直是一座禅宗寺庙。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发帑金重修,赐名“碧山寺”。

清朝后期,佛教衰落,寺宇凋敝,香火零星,南山寺僧人逐渐将田产典质殆尽。光绪三十二年(1906),北台顶广济茅棚的乘参、恒修二位禅师经塔院寺僧人介绍,承担起了碧山寺的全部经费开支而加入了碧山寺的僧人行列。原碧山寺的僧人,称为西房,新入寺的乘参、恒修等僧则称为东房。民国二年(1913),住持乘参、恒修重修了祖堂院,从此,大江南北来朝礼五台山的游方僧人就有了一个挂单的居所,逐渐使之成为了五台山唯一的一所“十方丛林”。

乘参、恒修圆寂之后,果定大师接任住持。时隔不久,因原碧山寺僧人隆福欠债甚巨,而东西两房产生了矛盾。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经国民党中央委员黄复生居士与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省佛教协会会长力宏和尚等人至五台山,会同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正、副会长,以及五台山当地僧侣、名流等公议,碧山寺隆福所欠外债17700元,由东房广济茅蓬代还,将碧山寺所有的殿堂禅房、田产等永远立为十方常住。为此,赵戴文主席还题写了“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的匾额,该匾至今犹在,见证着这段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住持果定大师还清了碧山寺所欠外债。从此碧山寺和广济茅蓬真正成了一家五台山唯一的十方丛林。

民国十八年(1929)果定大师又募款修建了碧山寺牌楼。民国二十年(1931),果定大师积劳成疾、医治无效而圆寂。果定大师在担任碧山寺住持的十二年间,为碧山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碧山寺因为是一座十方丛林,所以历代主持均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之后广慧大师、能海上师、寿冶和尚、法度法师、净如法师、妙江和尚等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碧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