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海報

疫情期間,抽時間又看了一遍《走向共和》,十幾年前與十幾年後,人生早已經轉場,年輕時的熱血賁張和現在看歷史還是歷史,歷史就是歷史,期間有打不通。

但不管怎麼說,《走向共和》當時的熱播或許是該記入中國電視劇發展史的,既因為他對敏感題材的突破,又由於他對以往歷史觀的矯正,儘管有著明顯的矯枉過正。不像現代,到處都是架空穿越的玩意兒。

晚清的歷史是最值得中國人回味和咀嚼的歷史,因為這是中國固有的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信仰體系遭到全面挑戰而面臨轉型的非常時期,用李鴻章的話說是“此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列強們的強勢文化和尖船利炮下的屢屢敗北造成了中國人深深的恥辱感。每每回首這一段往事,中國人便心情複雜。從《虎門硝煙》、《甲午風雲》到《義和團》,國人從骨子裡對欺負咱的洋人仇視,更對“賣國賊”如李鴻章、慈禧等人。有著一種非理性的仇恨,似乎沒有這些人一門心思地賣國,外國人便進不來。

《走向共和》

劇照

待到《走向共和》的推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人物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突出的是歷史條件的侷限和人性因素的制約。在劇中,每個人都值得同情,大家都愛國,只是方式不同,所謂“歷史的罪人”是一個被弱化甚至虛無的概念。

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以往提及李鴻章,就是賣國賊的化身,證據就是那麼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他籤的。簽了那麼多的賣國條約他不是賣國賊是什麼?所以就該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現在看到的是他主持洋務運動導引著中國走向了現代化的道路,就又想起了他主持晚清大局的不易,想起了他自詡是一個“裱糊匠”的比喻以及“秋風寶劍孤臣淚”的淒涼與無奈。還有梁啟超“敬其才,惜其識”的評價。最有助於樹立李鴻章高大形象的是《走向共和》中他主動承擔起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重任”時的情景:你們還年輕,歷史的罵名由我來擔。簡直是可歌可泣。

《走向共和》

劇照

在兩個極端之間走鋼絲般地打扮歷史人物,好人就讓他好到底,壞人就讓他壞到底,不禁讓人想起魯迅筆下未莊人對阿Q的評價:“自然都說阿Q壞,槍斃就是他壞的證據;不壞又何必被槍斃呢?”

還有慈禧太后在挪用海軍軍費為自己祝壽時的抱怨:鄉下的老太太過生日還要慶祝一下,何況我是一國的太后?在人性的大旗的掩飾下,每一個人就都不是那麼面目可憎了。如果按著這個邏輯,貪官汙吏也好,賣國賊也罷,他們首先是正常的人,有著正常的慾望,為了“正常”的慾望置家國於不顧,也是情有可原的。卻忘記了假如一個普通人賭博,他輸的只是個人的錢財,但一個市長賭博,對,就是《走向共和》熱播時,時任瀋陽市副長的馬向東在澳門豪賭,輸掉的可是全瀋陽市人民的民脂民膏。


《走向共和》

劇照


處於歷史旋窩中的大人物的行為對歷史的進程是有著促進或延緩作用的,一個正確的決定能夠使人受惠無窮,澤備後世,也可能禍國殃民,造成無窮的後患。

我們需要客觀公正的歷史,也需要明辨是非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