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鳳陽的濠州大道,就像一條時空隧道,一頭連接著現代的繁華,而另一頭連接著古老的神秘。如果說建築是時代的代言人,那麼大廈就是新時代的文化地標。站在明太祖時期的城樓上放眼望去,那現代大廈的起塊,像是雲南的石林,而古老神秘的那頭就是歷史的叢林。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讓我們同考古專家徐博先生,一道從這條時空隧道繁華的一端,走向唐宋時期的另一站濠州關口臨淮關。歷史孕育出大唐剛性的“帝國”,柔性的“文化”,那,原鐘離子國這塊土地上的文明,興然而生。不但濠州是大唐的糧倉,而且臨淮關口是稅收的金庫,南北來往賈商(鐵、鹽、糧、皮、畜牧······)都要經過此關口交納官稅。濠梁城就是當時南北交易的市場,也是商品交易報稅的地方。現在臨淮關東頭小鼓樓旁就是東船塘,停泊各地生意的商船,小鼓樓地勢平坦,而它的旁邊矗立起一棟高樓,它點亮了歷史的篇章,那就是盛唐所建的清淮樓。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南宋時,蘇軾在《題清淮樓》寫道:“觀魚惠子臺蕪沒,夢庒生冢木秋。惟有清淮四望,年年依舊背城流。”,王之道在《次韻程遠登清淮樓》寫道:“西望中原懶轉頭,十年空見水東流。塗山漫想諸侯會,濠上聊追二子游。······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延合元年(712年),睿宗讓位與李隆基,即唐玄宗,從政治上清明,經濟上迅速發展,大唐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被稱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第二個鼎盛局面,西京長安的建設,也就成為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最大城市,而濠州向國家每年上交各種賦稅最多的地方,大約有二千五佰萬兩白銀。唐玄宗親臨視察了濠州,看到是交通中樞的經濟紐帶,特旨長安與濠州濠梁城擴建,由官至大匠楊務廉所擔任,清淮樓相當於現代的五星級賓館,服務於四方賈商與官方事物往來招待住宿使用。因後來楊務廉貪汙被罷免,在歷史上就沒有記載多少清淮樓的史末。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徐博委身探遺址,擊石聞遠樂,掘垣觀錙銖,鏡前凝目蹙眉察細微。迷眸間,在這塊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壤裡,試圖尋覓著時空中的過往,撿起被時光分崩離析的清淮樓碎片,在金簿的文字裡呼喚起清淮樓的名子,星際的銀勾文符,撩起了歷史的記憶,在甦醒中,勾勒和還原出清淮樓的模樣。建築物的碎片,就像復活了的幽靈,蠢蠢欲動,在時光中飛回重組,在這裡又怎能輕易一瞥。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時空帶入了眼睛驚覺,眼前那門窗的鏤空中,叢林小麓,花中的飛蝶,雲中親旋的鳳凰,戲水的魚兒,還有不同的攀藤花飾,篏入你的眼簾,清淮樓那琉璃水槽和蓋翅,在晨霞的映照下,呈現出各外美輪美奐,滴水勾頭群齒淋漓,多簷,多角,多花,多脊且簷角翹起,層層疊挑,參差錯落,玲瓏絢麗。斜脊宛如行雲流水,眾多栩栩如生的吻獸,順勢而下。脊頂上那隻單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美麗奪目,而清淮樓顯的更加蔚為壯觀,美麗異常,由於她與西角的古樓存在,不在單調,倒映在緩緩的淮水之中,猶如巡遊雲端天宇,又如似乎在尋視著千里知音。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清淮樓大約高十六米,長三十米,寬二十三米。臺高一點五米周圍有護欄,下,走廊三米,樓房三層,重簷、疊頂。外有層層荷花挑簷梁,橫有魚腹簷枋,簷柱,角柱,穿插枋,抱頭枋等。內有橫樑,舉架,立柱,三架樑,五架樑,駱峰墊架,頂層梁,瓜柱等。屋面有飛椽,簷檁,金檁,脊檁,角背等。屋內的樑柱上,鑲有飛禽走獸,如有微風輕輕地吹過,在屋簷風鈴的呼喚下,室內飛禽走獸也發出不同的響聲,那,共嗚聲,就像生活在原始的叢林中。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當,一聲鳳鳴轉移了視線,一隻金鳳展開了翅膀,聲音在時空中迴盪,使我們非常費解,徐博先生只好帶我們走向隧道更深處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大唐公延合元年(714年),濠州城內,一戶高樓門前,人山人海,走近一看,嫻靜仙嬌花照水,輕行如弱柳扶風。羞桃三春不開豔,傾覆五秋水無聲。原來臺上是一位女子在拋繡球招親,一聽才得知,薛員外有個女兒叫薛嬡,她是濠州城出了名的才女,正是桃李年華,繡球在空中被場下的人群觸碰跳來飛去,可巧一陣風吹來,繡球飛向場外,卻被一位趕考的舉子南楚材給接到了,事後就定了終身。在清淮樓開建之時,薛員外就捐獻一千兩白銀,討個吉利彩頭,盼望女婿早日高榜歸來。哪知一去三年遙無音訊,才女薛嬡寫下思念的詩句,流傳至今:“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寒。已經顏索寞,漸覺鬢凋殘。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恐君渾忘卻,時展畫圖看。”,薛嬡為了去京城千里尋夫,女扮男裝,一去不復返。後來她自已考上了狀元,民間傳為佳話。工匠大師為紀念才女薛媛,在清淮樓脊頂中央,安裝一隻用五彩燒製的“丹鳳朝陽”琉璃素像。所以民間有一個傳說的故事,那就是“薛緩千里尋夫”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淮河默緘歷史的曾經與過往,每天日出日落,河水依舊流向東方,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可她見證著王朝更替和興衰,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彙集著祖輩們智慧的結晶,雖然時過境遷,彷彿如若白駒過隙一般,我們還是要從歷史的文明中來找回滿意的答案。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華夏人民從農耕民族,於北、西方少數牧民族的融合,演變成現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農耕民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遍地莊稼,滿山牛羊,儒家文化傳承教育。牧民民族,以放牧狩獵為生,他們看到農耕民族的富裕生活,就以武力搶奪他們豐收的果實,這樣就形成了歷史上的文明衝突。而清淮樓在歷史的風煙裡,只能呈現在歷史記載的殘缺文字中。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馮道,馮道(882~954)是五代時歷仕後唐、後晉、後周、後漢、和遼的大臣,歷任四國十帝宰相,有人說馮道是中原歷史中的最大叛徒,可馮道大意說道:“那中原敗於少數民族數萬人戰爭的野蠻鐵蹄之中,而這些少數民族人敗在中原人的文明之下,十帝、宮庭文武百官都來跪拜中原文化的腳下,求經問道,拜我為師求學,以中原文化成為自已的傳統文化”。無論是戰國時期還是清朝時代,那都是中國的內部歷史演變和朝代的更替。當然,歷史民族爭霸,那是中國民族歷史內部矛盾,無論是“金兀朮還是岳飛”哪個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一個文明走向另一個文明的歷史過渡。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清淮樓,只不過是華夏工匠智慧的一部分往事。可歷史的創傷無法癒合,只有從歷史文明的智慧中,來創造新的歷史。把東方的和諧文明帶到西方的崇武中去,打造一個新的和諧世界。航天、高鐵、大橋、超高壓、量子通訊、等新的智慧,走向世界,向世界交出了第一份答卷。我們心沉大海,征途志在遠方,一帶一路走向全世界,這就是中國新的文化。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唐宋江淮第一樓·清淮樓·文/秦文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