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疆國門第一關——友誼關,中越邊境最重要的關防


在廣西憑祥市西南十七公里處,有一座虎踞祖國邊界的雄關——友誼關。友誼關是中國南疆重要關口。友誼關北倚金雞山,東連大青山,穿關而過的一條公路直通越南涼山,為中越兩國交通的咽喉,被譽為“中國南大門”。友誼關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見證了多個重大歷史事件,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

雄居在中越邊境上的友誼關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也是其中唯一還在使用的真正意義上的邊關。這裡距離憑祥15公里、南寧176公里,距離越南諒山和河內分別為18公里和170公里。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直通越南涼山。關前三百米,即中越交界的零公里處。

友誼關始建於漢朝,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關隘。最初叫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鞏固南疆,改建為兩層門樓,在金雞山修築炮臺俯控關口,並更名為鎮夷關。清初這裡改名鎮南關,雍正年間又在兩旁增築城堞百餘丈,成為我國邊防重要關隘。


在歷史的長河中,友誼關是南疆國門最後的一道防線,常年戰火不斷,它的命運同中華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在抗法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兩度毀於戰火。清朝末年,中國屢遭外國列強的欺負,1884年法國侵略軍2000餘人進犯越南北寧、諒山等地,武力威脅中國,進犯鎮南關,清政府不得不對法宣戰。愛國將領馮子材率將士跟法國軍隊肉搏,大敗法軍,取得清朝晚期唯一一場抵抗外來侵略者的大勝仗。

1939年侵華日軍佔領鎮南關,燒燬關樓,將拓印的“鎮南關”三個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請功。之後,又劫走“南疆重鎮”石刻橫額,鎮南關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踐踏。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座古老的關樓上升起了紅旗,自此,廣西全境解放了!國門從此不再任人肆意踐踏,開放的權利真正掌握在了我們自己手中!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無數優秀兒女前赴後繼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53年,鎮南關改名睦南關。1965年為了表示中越兩國人民的深厚友情,正式命名為友誼關,陳毅元帥題寫了關名。


新中國成立後,友誼關成為中國與越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國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物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越南。

1979年友誼關因中越關係緊張而關閉。友誼關見證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慘烈,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遭到50多萬解放軍猛烈攻擊,防禦體系崩潰。參加自衛反擊的一部分官兵進出越南從友誼關走過,他們為了祖國的長治久安,守護家園、為國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甚至生命。戰爭勝利後,戰士們班師回國,途經友誼關,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千百年來,友誼關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古道名關,幾經風風雨雨,如今已成為中越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 友誼關已成為連接越南及東南亞最大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是商貿旅遊的重要口岸。友誼關,這座古老雄偉的關樓,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外來侵略,贏得解放並取得巨大成就的偉大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