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情歌的智慧

原題:《倉央嘉措情歌》解讀

宗教作為一種信仰,在引導人們認識客觀世界、追求精神的超脫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佛家有言“色即是空”,倉央嘉措身為“以嚴格戒律為基礎、以緣起見空為見地”而盛行的黃教之首領,自幼便修習經文教義,他在面對情感世界的糾葛時,依舊保有一份情不自禁與繾綣與徘徊。在滾滾紅塵中,世人苦苦尋找心中菩提,但這位“行事曾叫眾口譁”“曾到拉薩賣酒家”的“迷失菩提”,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六十六)

這與早於他生活時期的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相比,卻又更多地顯現出他對情的堅定與執著。詩中對愛情的生死相許,也獲得了眾多善男信女的青睞。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情歌的智慧

後來的傳唱中被不斷敷衍,變成了《十誡詩》廣泛流傳於世: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詩中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對愛情或情人層層推進的讚美,而是以一種剋制的姿態描寫“求而不得”“輾轉反側”的思念。我以為,即便是大慈大悲的佛祖能夠體諒眾生的痛楚和憂傷,但身為活佛倉央嘉措,他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永遠難以到達的彼岸。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情歌的智慧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對愛情的渴望與堅守,卻成就了倉央嘉措另一種佛緣——“身在佛法最高處,心在紅塵最深處”。在他短暫的人生中,他對聖潔愛情的苦苦追尋與歌頌,成為他作為宗教精神領袖釋經悟道、弘揚佛法的重要依憑;無論是他對兩情相悅的歡欣、山盟海誓的堅貞,還是對負心背離的憂怨、破鏡難圓的惋惜,直至註定他要走向愛情的幻滅,詩人將“愛別離、怨長久”的人生苦難和“求不得、放不下”的無奈,用佛法悲憫萬物的精神情懷加以化解,用他的睿智指引眾生: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的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知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問佛》節選)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情歌的智慧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在紅塵世中,踽踽前行的人們,渴望通過修行來獲得靈魂的解脫,參透生命的真諦,勘破,放下,自在。情天喇嘛倉央嘉措,將他的生命感悟寫入《情歌》,在雪域高原的西極苦寒之地,吟唱著對佛與緣的崇信,喚醒了無數感同身受的聆聽者,贏得了世人對他的理解與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