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王羲之的《兰亭集》是中国书法上的“至宝”,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王羲之死后,《兰亭集》的下落引发轩然大波。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兰亭集序》自写成后,王羲之十分喜爱,后来传给了他的子孙。再的一类,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一直珍藏《兰亭集》,直到唐代,当年智永临书的阁楼还存在。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智永禅师一直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传给了弟子辩才。辩得到《兰亭集》后,潜心保管,为此,他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寔,用来贮藏《兰亭集》。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而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还为此诏令天下,大量搜集王羲之的书法珍宝。李世民得知《兰亭集》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后,马上将辩才请到长安,委以官职,热情款待,然后借机向辩才打听《兰亭集》的下落。然而,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辩才只是装憨作痴,就是不承认自己手中有《兰亭集》,李世民无奈只好放辩才回去。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但李世民并不死心。尚书右仆射房玄龄知晓唐太宗的心思,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担此重任。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集》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義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唐太宗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萧翼就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儒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一天日落时分,他来到了辩才和尚所在的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辩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儒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辩才邀他入房交谈,两人很投机,下棋、弹琴、谈诗论文,相见恨晚。

这样一来二去,俩人所混了好几个月,慢慢熟络了起来。有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趁机说:“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三幅王羲之的真迹呢。”辩才说:“明天带过来瞧瞧。”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两天后,萧翼果然带来了三幅王羲之的真迹,萧翼不断赞美自己的收藏,言辞间甚是得意。

辩才反反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说:“真迹倒是真迹,但却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自然是《兰亭集》了,可惜早就不在人世了。当今之世恐怕我手里的这三件是最好的了。”萧翼不无卖弄地说。

辩才争辩道:“我师父曾有一个《兰亭集》真迹!我多次看过。”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萧翼听了,假装不相信,这一激将法果然起了作用,辩才冲动之下从屋外搬进来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集序》真迹取下来。萧翼看了之后,故意指出了几处“疑点”,并说:“果然是假的。”俩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萧翼于是把他带来的那三件真帖,放在辩才那里,请他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辩才就不再把《兰亭集》放回暗盒,而是把它和萧翼拿来的三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萧翼也彻底取得辩才和他的弟子们的信任,可以自由来往。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趁机来到寺里,对他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辩才师父屋里了,要取回去。那些徒弟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把书桌上辩才的《兰亭集》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一起拿走了。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此后,还赏辩才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

然而,辩才无心享用这笔巨款,又因为这件事惊怒攻心,深感愧对先师,一年多后,便病世了。

此皇帝向一和尚“索要”一宝物不成,此臣只一招骗得宝物归引悲剧


而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此后一直在朝为官;二是萧翼因骗得《兰亭集》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为他赎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