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圖什業圖親王府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代欽塔拉蘇木111國道旁,距離科爾沁右翼中旗政府駐地巴彥呼舒鎮約20公里,是圖什業圖札薩克(旗長)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爾濟執政期間,即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期間修建的,其遺址距今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了。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圖什業圖親王府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自蒙元以來,就是蒙古人的聚集地,怎麼在這裡會有一所清王府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圖什業圖親王府,來重溫這段歷史吧。

元朝建立後,這些來自蒙古的統治者似乎不認為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認為可以將這些種地的漢民隨意殺掉,然後讓土地長上出牧草,供他們蒙古人放牧。

在極其腐敗的統治之下,到了元朝末年,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看似強大的蒙古帝國發生了幾十起大暴動,數百萬人放下手中的傢俱,抄起了武器,參加了起義軍,而那些自認為縱橫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騎兵早已在安逸的生活中,再也無力挽救搖搖欲墜的大元王朝。

終於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佔了元大都(今北京),元廷被迫退居草原。從此,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安的時間。明朝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不斷揮兵北伐。特別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任命藍玉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一帶,襲擊了北元大軍。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蒙古第十七任大汗脫古思帖木兒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大批皇室成員身陷囹圄。

捕魚兒海一戰之後,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過程中,被也速迭兒所殺,並奪走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北元皇位由忽必烈一系轉入阿里不哥一系。也速迭兒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釣魚城的時候,被宋軍的拋石機擊中,意外陣亡。魂斷合州的蒙哥生前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做出安排,因此,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六弟阿里不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爭奪。最終,忽必烈戰勝了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新的大汗,而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後,在監獄中不明不白的死亡。

也速迭兒奪得汗位後,許多蒙古貴族和大臣不承認其合法性,隨之蒙古進入政治分裂期,分裂為東西兩大集團,其中東部的蒙古本部被稱為韃靼,西部衛拉特蒙古稱為瓦剌。蒙古內部各封建主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草原常年征戰,治下農牧民苦不堪言。一直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蒙克達延汗的時候,經過達延汗數年征戰,終於平定了內亂,統一了蒙古各部,權力重新回黃金家族忽必烈一系手中。

達延汗有十一個兒子,在其平定內亂,統一蒙古後,將各部落分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分封給自已的諸子統領。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達賚遜庫登汗與俺達汗的關係圖

可惜好久不長,等到了達延汗的曾孫庫登汗執政時期,庫登汗的堂叔,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崛起,並不把大汗看作共主,而以庫登汗的實力也無法控制俺答汗。於是,庫登汗被迫東遷,將汗廷遷至遼東和女真人的邊界,而跟隨庫登汗一起東遷的,就有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的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所率領的科爾沁部。

科爾沁意為“箭筒士”或“帶弓箭的侍衛”,之所以成為部落名稱跟其始祖,哈布圖哈撒爾的善射技能有一定的關係。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一統的蒙古帝國後,將帝國的土地和屬民作為“忽必”(應得的份額)分封給諸子弟及功臣,其中,二弟哈布圖合撒爾分得了今海拉爾下游、呼倫湖、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帶的水草豐美的遼闊草原。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哈圖布哈撒爾

奎蒙克塔斯哈喇跟隨庫登汗從呼倫貝爾草原南遷到嫩江流域,“因同族有阿魯科爾沁,號嫩科爾沁,以自別。”其領域面積遼闊,據《清史稿記載》:“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有百里。東扎賚特,西扎嚕特,南盛京邊牆,北黑龍江。”今天黑龍江的綏化市的“三肇”之地、安達、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內蒙古興安盟全部、長春市一部分、松原市、白城市、內蒙古通遼市的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遼寧的阜新的彰武縣、瀋陽市的康平縣、法庫縣等屬於嫩科爾沁的領域之所在。

據《清史稿》記載,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博第達喇和次子諾門達喇。長子博第達喇有九個兒子,其中有五個兒子的後代成為嫩科爾沁部九個旗的始祖;次子諾門達喇的兒子則成為嫩科爾沁部科爾沁右翼後旗的始祖。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嫩科爾沁四部十旗關係圖

作為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長子長孫一系,博第達喇的長子齊齊克(或譯為:扯扯克)及其子翁果岱在嫩科爾沁部能夠繼承更高的爵位和更多的資源,到了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翁果岱長子奧巴繼承了父親的洪臺吉稱號,在嫩科爾沁部中位居其首。

16世紀末,遼東地區的女真人努爾哈赤經過歷年苦心經營,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並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而此時的蒙古大汗是林丹汗。林丹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七世孫。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各蒙古諸部各自為政。林丹汗為了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將蒙古各部重新統一,對外採取聯明抗後金,對內為了控制蒙古諸部,不斷對各蒙古部落用兵。其領域位於後金和林丹汗之間的嫩科爾沁部背腹後敵,為了自保,不得不加強與後金的關係。而後金為了能與林丹汗抗衡,對蒙古各部採取了封爵、聯姻、貿易等手段進行拉攏。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名部落首領,徹底背叛了林丹汗。在盛京(今瀋陽)召開大會,給皇太極上“博格達徹辰汗”稱號,尊皇太極為蒙古諸部的共主。皇太極將歸附而來的漠南蒙古各部編旗設札薩克(旗長),把嫩科爾沁編為左、右兩翼,四部十旗,分別為: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旗)、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圖郡王旗)、科爾沁右翼後旗(鎮國公旗)、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漢王旗)、科爾沁左翼前旗(冰圖王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博王旗)、扎賚特旗、杜爾伯旗、郭爾羅斯前旗、郭爾羅斯後旗。

就這樣,嫩科爾沁十旗札薩克制度最終形成,規定其各旗在劃定的牧場遊牧,不得越界。十旗定期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的地方(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土列毛杜境內哲里木山腳下),故得名“哲里木盟”。

奧巴為科爾沁右翼中旗始祖,其子巴達禮為首任札薩克(旗長),其後裔世代承襲土謝圖親王爵位。

自清初在科爾沁右翼中旗建旗到清末,土謝圖親王一直過著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其領域內沒有內地式的城鎮、村落,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圖什業圖札薩克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爾濟才開始在代欽塔拉修建圖什業圖王府。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王府一角

圖什業圖王府的設計圖據說從清朝皇宮“偷偷”複製而來,為避謀逆之嫌,宮院從五進改為三進,城圍往裡收縮,房屋間數避開“九十九”而取“九十八”。在王府內有一座土山,被人們稱為“童子山”,據說,在修建過程中,巴寶多爾濟聽信術士之言,為求統治地位穩定,在治下尋找到81個9歲兒童,讓他們沐浴後身穿錦衣,頭帶纓帽,腳踩彩靴,手持盛土的容器,排成方陣往地基中運土。土山的地基很深,孩子們掉下來就上不來了,工匠們在監工的逼迫之下,將成擔的石頭向地基中傾倒,可憐的兒童死傷無數。而在護城河的修建過程中,成群的窮苦牧民在監工的鞭打之下,血水染紅了護城河水。沾滿了窮苦大眾血淚的圖什業圖王府落成後不久,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花里亞蓀兄弟領導的農牧民大起義。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王府一角

花里亞蓀原為圖什業圖親王色旺諾爾布桑寶中的家奴。色旺諾爾布桑寶為人兇惡殘暴,生活奢侈腐化,追求個人享受。對待屬下家奴、旗民動輒囚禁折磨或鞭笞致死,被旗民稱為“道辛格大王”(意為“殘暴的王爺”)。1900年秋,科爾沁右翼前旗發生了圖合木起義,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郡王烏泰逃往齊齊哈爾尋求沙俄的保護,而色旺諾爾布桑寶急調兵丁百餘人守護王府。花里亞蓀兄弟為了報被色旺諾爾布桑寶折磨致死的父仇,與數十名家奴、旗兵進行了譁變,以百餘人追擊倉促出逃的色旺諾爾布桑寶,色旺諾爾布桑寶走投無路,被迫自縊身亡。

1962年,在“破四舊”運動中,圖什業圖王府這座輝煌宏大建築被夷為平地。

為了紀念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這段歷史,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投資數億元,在王府遺址開始復建,並於2017年完工後對遊人開放。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王府一角

復建後的圖什業圖王府由城牆、王府正院、東西衙門、護城河組成。王府的整個建築群規模及風格,吸納了內地漢式建築的坡頂、斗拱、隔扇間房、彩刻門窗、雕樑畫棟、飛簷翹脊、廊腰曼回的風格。整體建築主要由王宮中院三個衙門、遊樂場所、佛事經堂等構成。佔地面積為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800平方米,共有150間房屋。

#文史之旅#  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圖王府

王府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