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到底是法家还是儒家成就了封建制度?

REAL皇曹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封建主义,就是建立一个国家以后,对功臣进行分封土地,类似于股份制公司,多大的功劳分多大的土地


检检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搞清楚法家和儒家分别是什么时期被统治者所重视的。

法家

法家被统治者所重视是在战国中后期,各国长期互相攻打,统治者对于国富兵强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在这种需求之下,法家的相关学说首先被秦孝公所重视。从魏国入秦的法家学子卫鞅,先后向秦孝公阐述了“帝道”、“王道”和“霸道”。前两者直接被秦孝公所否决,只有最后的法家“霸道”被采纳。要知道,几乎同一年代的孟子,还在向魏惠王推销自己的“王道”。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时,用“仁义”显然是无法一统天下的。与此同时,卫鞅在秦国变法初成,将原本私斗成风的秦国打造成了一台只知耕战的战争机器。即便是后来卫鞅赐封“商君”、被秦惠文王车裂,他推行的法治也没有被废除。正是卫鞅的法治,为秦国打下了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基础。不仅如此,法家学说中的中央集权,也成为了后来秦始皇开创帝制的理论依据。

儒家

在大争之世的先秦时期,儒家学说是几乎没有市场的。但是到了天下一统之后,单纯的使用一家之言已经显露出了诸多的弊端。比如秦国,用法家而一统,但统一后没有及时的与民养息,最后激化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至西汉开国之后,连年战乱导致国力凋敝,与民修养迫在眉睫。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文景之治”也有次出现。

但是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之下,数十年的国力恢复以后,重新构建统治框架和秩序成为了新的现实要求。儒生董仲舒乘机推出了一套“组合拳”,直击渴望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汉武帝的内心。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基本奠定。似乎从这一刻开始,儒家取代法家成为了统治者新的宠儿。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家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以更加深入的形式影响着历史。封建王朝似乎自上而下的推崇着儒家,但“外儒内法”的政治生态格局也随之建立。所谓“外儒内法”,可以用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说明。如果将封建制度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法家就是人体内的骨骼,儒家则是除骨骼之外的其他肌肉组织。试想,一个人二者缺一还能生存吗?所以说,封建制度并不是法家或是儒家一家所成就的。

封建时代的来临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组织形式有关,而制度的构建则是多个学说互相作用的结果。法家的法治和中央集权等学说构建了封建制度的“骨”,儒家的“仁政”和“天人感应”等学说则构建了封建制度的“肉”。所以我认为,法家和儒家共同成就了封建制度。区别只在于,儒家的学说在“肉眼可见”的程度,而法家的学说则是在最内核之处。

回答完毕,如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百晓生侃中国史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寻根溯源,先摸一下儒、法两家的底子。当然也没必要长篇累牍,只简单说一下:儒家认为民众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此他们提倡德治,讲得是王道治国的经世之学。而法家可以说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他们对儒家的学说嗤之以鼻,认为礼乐教化全是扯淡,要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必须实施严刑酷法,讲求得是霸道法治。儒、法两家虽说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但都存在问题。德治失之于天真,太过理想化,所以孔子一生辗转列国兜售他的理念,却处处碰壁错。法治则过于酷烈无情,太不人道,所以秦二世而亡。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法治是君权至上的法治并非现代社会所说的法治。由于秦的教训殷鉴不远,汉朝前期的统治者初用黄老修养生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直到武帝时才定下了外尊儒术、内用刑名的治国施政方针。如此王霸兼用、刚柔并济,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后世历朝历代基本采用的都是汉朝这一套儒表法里的王霸之道。自此中华两千多年帝国史,在意识形态领域实际上一直都是儒法两家共存,台前幕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是面前晃动的胡萝卜一个是背后暗藏的狼牙棒。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引语:问题主要是讨论封建治国思想,封建统治阶级在治国思想方面,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思想的精髓,取长弃短,并未独尊某家,逐步形成“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治国方略,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不管尊崇哪种思想,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封建统治阶级治国思想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因而也就没有国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作出决定,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以宗法等级制度和武力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治国理念奠定基础。

“人治”“法治”“无为而治”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人治”,即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理治”、“德治”,主张人的作用,施行“仁政”、“爱人”。

“法治”。即韩非子,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学说崇尚的“以法治国”,这种思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发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无为而治”,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所主张的“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时势,顺应民心,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统治阶级对这三种思想的应用

秦统一中国,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导致秦的灭亡。

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汉代以后至清末,各朝延用以儒家论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符合中国古代基本国情。


烛光映史


我认为是法家

封建制度,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分邦建国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分封制主要是在商周时期,另外欧洲的中世纪也是封建时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的话,从生产关系上来看,商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因此,诞生于春秋时代的儒家学说更加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再往后,从生产关系来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马克思定义的封建社会是‘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与儒家的本质环境已经截然不同。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不是学,而是一种术,中国经学史的专家朱维铮教授曾经讲过‘学随术变’,这里的意思是以经学来解释帝王的统治术。

在汉武帝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司马迁就曾经记录过,董仲舒公孙弘的经学特色其实是以经术缘饰吏治,强调的是‘术’而非‘学’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孔子的儒学就被修改地面目全非了,当权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找寻合理的解释,而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

所谓‘儒表法里’,再来看法家,法家的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商鞅,他强调的是法治取代礼治,对上强调‘治民之术’对下则是‘鼓励耕战’,将原有的生产生产关系打破,商鞅要培养和提拔的“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封建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

正是当时诸侯各国变法思想的支撑,促进了生产关系整体向封建社会所转变。而在进入了封建社会后,帝王的法治之术可谓越来越炉火纯青,当然,帝王的法治之术无不披上儒家的‘外衣’,但是内里确实实实在在的法家。


90后历史迷


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的进步,是現代社会的反动。它是以个人意志来统治广大百姓,以法家理论建立政权,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因为它知道一个集团打垮一个集团必須要用武力,而夺取政权后只能用怀柔政策才能巩固自已地位。法与儒並用才行,只是夺取政权时法家是主要的,而以后统治主要靠儒家了。但是封建社会是一个高度独裁社会,君王独掌了一切生杀大权,大臣们都是它的附庸,一切都靠君王的好恶来决定,而帝王並不是龙一定生龙的,无能的昏庸的大权旁落的等,导至朝代更换。总的来说,法家和儒家並存成就了封建社会,只是二者各时代侧重不同罢了。


星空迷上了山野


我国的古代社会政治是儒、法的思想、理念支撑着整个封建制度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话缺一不可,若要严格区分,应该是以儒为教化,以法为管治。

说到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和法家的理论观点是并存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侧重就是了,当然在社会教育层面上,是以儒家倡导的礼法为主导。

其实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演变中,并不是象我们今天一样,把儒、法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学说理论,而是它们之中的理论思想逐渐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了,完全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政治观念,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应该看到很多时候都是“施儒礼,行法治”的。


老树时光倒流


封建制度,在我国商周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是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占有土地和农民(或农奴)等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也就是始自周朝建立,止于秦统一六国。

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指政治制度,经济上的土地私有制要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土地改革。)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

所以,你问的应该是自秦朝开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严格按照法律执行,做到了执法必严,因为在初期民风彪悍,缺少教化,必须施以严法才能带动生产。而到了汉朝建立后,汉朝皇帝深知秦因严法失天下,所以推崇以孝治国,施加仁政。

儒家加入到古代政治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从此儒家思想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了各朝各代治国安民的良策,然而每个皇帝也都知道法家思想才是强国之道,所以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明面上宣扬儒家思想治国安民,大施仁政。背地里都通过法家法律治理百姓。

因此,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法家和儒家共同成就的,只是一明一暗而已。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向天空


儒表法里。中国的封建社会,沿袭的都是秦制,所谓“百代尤行秦政法”。秦制的根基是法家,但秦国的迅速灭亡,使得后代王朝都注意扯了一张遮羞布。但编户齐民,科举制,郡县制,中央集权这些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无一不是与法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是与这些冲突的,比如科举制,一直到清代,很多大儒都批判过,像王夫之,黄宗羲。儒家讲究固定的上下尊卑,讲究周的制度。科举制是冲击这种尊卑体制的。


范阳节度使


法为家为皮,儒家为骨。

儒家最强大地方就是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最初的儒学如果和现在流传的儒学进行对比,那几乎是两种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